Tag: choice

  • 箭术或禅心 – 2

    箭术或禅心 – 1、2、3…… 弓道这种务虚的玩法,姑且不论;大多数的射箭活动,还是以追求准确性为目标的。于是,弓,从古代到现代,一方面,使用现代材料,提高装备的强度、力度、一致性;另一方面,从设计层面上,针对上一篇所说的,影响精确性的各种因素,对弓做了很多改进。虽然每一个改进,用户都有选择用或不用的自由,但现实中,通常可以把玩家归为四类,不同类别之间,在弓的改进程度上,基本是递进关系。 传统弓(traditional bow):无任何附件;无法中心出箭 光弓(barebow):中心出箭;没有瞄准器,没有大多数辅助配件 奥运射准(olympic target bow) :多种辅助配件 复合弓(compound bow):可以省力的机械装置 比复合弓更机械化的,就是弩(crossbow)和枪了……上面这些弓,在多数国家(包括中国),都可以不需证件自由购买;然而,在绝大多数国家,甚至持枪合法的国家,弩都是非法的。 注:很多赛事,把比赛用弓乃至赛事本身,叫做「反曲弓」比赛(recurve bow);但这只是为了和 「复合弓」(compound bow) 区分。反曲只是一种让弓片更有弹力的工艺。弓片是否反曲,和精确性并没有关系。虽然现代赛场上几乎所有都是反曲弓,但兼容的非反曲的弓片(longbow)也是有卖的。用非反曲的弓去参加奥运会,只要你水平够好,完全没问题。 从传统弓(traditional bow)到现代弓 虽然很多商家对「传统弓」的定义并不相同:是否木制、是否一体化、是否安装箭台……但真正最本质的,在提高精确性方面的改进,是能不能让箭,从弓的中间,正对目标射出去?传统弓的弓身,就是一根棍子,箭被棍子挡住,并不能够完全沿着弓和弦构成的平面射出。而现代弓,在弓的中心做出一个缺口(center-shot shelf),让箭可以更直接地射向目标。 在弓身上挖个槽,还足够结实。这对材料要求很高的。低档的现代弓用木头或铸铁,不能承受超过 40 磅的拉力——比赛可以,古代打仗是不够的。高档弓都是数控切割合金,或者碳纤维。——不管怎样,这个弓身挖槽的设计,直到 1940-50s 才出现,是弓箭彻底退出人类实战舞台之后,才有的事情。 现代弓在挖出来的弓窗上,又设计了各种: 箭台(arrow rest) 箭侧垫(pressure button) 让箭更稳定、更精确地,指向中心目标,同时减少在射出时,箭身和箭羽蹭到弓身,造成的干扰。改进到了这一步,就可以叫做光弓(barebow)了。 从光弓(barebow)到奥运会用的弓 我们在奥运赛场上,常见的弓,在光弓(barebow)的基础上,主要多了这些附件: 瞄准器(sight),为目标设置一个两点一线的参照物 稳定杆(stabilizer),延长力臂,从而减缓手臂的抖动 信号片(clicker),提示箭已被拉到某个位置,从而保证每次拉力相同 奥运会用的这种,加了一堆配件的弓,到底怎么称呼?其实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名字,大家叫的很混乱。有的叫竞技弓(competitive)或者射准弓(target),但其实光弓(barebow)也是为了竞技和射准。有的就叫做奥运弓,但其实残奥会那边,是有复合弓比赛项目的。更多时候叫做奥运反曲(Olympic recurve),同时把光弓也叫做 barebow recurve,然而之前说了,不用反曲弓参赛其实也可以…… 复合弓(compound bow) 前面说的,无论传统弓(traditional)、反曲弓(recurve)、还是非反曲弓(longbow),拉弓的幅度越大,用的力量也越大。而复合弓 (compound bow) ,通过偏心滑轮的杠杆作用,把弓拉满后,只需要很少的力量,就能维持拉弓的状态。——这个特性和射箭的精确度,其实关系不大,只是因为用力少了,手抖也小了。然而,因为复合弓不再是纯「人力」,而是借助了机械结构来蓄力,于是索性在机械方面做到极致。大多数复合弓,和奥运反曲弓一样,安装了所有有助于提高精确性的配件;而且在很多方面,比反曲弓更加机械化,尽可能减少人体造成的影响。 拉弓幅度:不再使用响片(clicker)提示,而是干脆预设某个距离,拉到后就不能再继续拉动,于是每次放箭的力量精确一致。 瞄准:在弦上增加了窥孔(peep),从两点一线瞄准,变成三点一线。甚至使用有放大倍率的瞄准镜(scope)。 撒放:手指不再碰弓弦,而是用撒放器(release)勾住弓弦,扣动扳机放箭。 出现了跌落式箭台(drop-away arrow rest)的设计,放箭一瞬间箭完全悬空,和弓身零接触。…

  • 拉拉 – 9

    于是继续说米拉,我的生命之光,我的欲望之火,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翻越米拉时,我的情绪被〖即将到拉萨〗所左右,连上山的坡度也显得更缓一些,仿佛加大油门一下子就可以轰过去。但是骑车的人都知道:由于存在视差以及身体倾角(?),眼睛看到的要比真实路面显得更平一些。看着像平路的,其实是小上坡;感觉能用三档直接飚过去的,车子渐渐无力,才悻悻地改用二档;看起来二档的坡路有时甚至要切到一档,时速10公里,可以安全地乱瞅乱想。——也许在米拉我过于雀跃有飚车的冲动,记不清了,但终归会有某段坡度让我降到二档慢悠悠乐呵。当然那些开宝马摩托或者雅马哈400的,三四档也直接轰过去了,所以只有骑破车才有这种细腻感受。——关于宝马和土摩托的不同结局以及性价比等等穷逼话题,我们回头另开帖子讲,这一段已经跑题了不小清新了,另外每次提到米拉我都会想起老而弥坚的喀麦隆前国脚,这个点已经冷到了让我认真考虑要不要换一座山去写,但不把它爆出来又不吐不快。。。这类冷笑话在我和米拉躺在草坪上时是很好的情趣,但在说服她躺下来前是很大的障碍,甚至考虑是不是障碍这件事本身也是障碍。后来我想就直接让米拉看到我想象我有了米拉之后的样子吧,后来我猛一激灵,睁开眼在床上躺了好久,才分辨出我此刻正轰着二档慢悠悠在爬向米拉的路上走神。我想米拉。 最近写东西常用的切入点之一,就是反省自己在某段路上是否忙着注意这个而忽略了那个。为了到拉萨而忽略了米拉,为了米拉而忽略了温泉,路旁妹子对我笑的时候,我应该住下来了解她的房间,就像自驾大叔们做的那样,我居然还常常感叹旅行的体验到了瓶颈无法再深入,这是穿越昔日着魔之地的旅行(ISBN:9787544253994 P256),我应该停下来进大金寺,应该去虎跳徒步,应该绕150公里花150块去谷歌古格王朝,我用了不到24h穿过遮天蔽日的密林河谷,穿过从夯土渐渐过渡到简易铁皮屋顶的各式民居,穿过开满罂粟花、还矗立着喜马拉雅三叶虫龙骨的原野,几乎毫无意识,只盯着路上飞舞的别人看不到的黄色蝴蝶,我为米拉寻找着风景,又为米拉忽略着风景,总之我后来看见了蝴蝶。跑步的人知道,有时候是会有一种状态,什么路上风景呼吸清凉空气数了多少圈……什么都不想,出神地沿着路。 从机场回来的时候,坐在后排,闭上眼,疲惫散发出去,心却还警醒着不要在哪怕一个司机面前露出更多的疲惫,我爱那只蝴蝶,知道这一次出去又没结果。 2011.5,米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