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现 Mondrian 的胶带画

这几天看到新闻,Mondrian 的胶带画 New York City 1,在博物馆的 75 年,一直是被挂反了的。突然兴起,把那幅画用胶带在车身上复刻了一遍,浪费胶带 24 米,果然艺术就是制造垃圾(笑

复刻的过程,感觉很有趣。通过观察原画,推导出贴胶带的顺序。感觉还是很锻炼思维能力的,推荐大家也来玩一下。在这里记一下,自己整理出的顺序。——这不是唯一的答案,甚至也不是「正确」的答案。想自己尝试的人,不必看。

图片是现在这幅画在博物馆里的样子,被人说成是上下颠倒的错误状态。——是否真的是上下颠倒,其实并没有明确的结论。以及这幅画挂了 75 年,如果贸然反过来,容易因为重力方向改变,而导致胶带脱落。于是博物馆也就不打算改了。我个人确实是觉得反过来更适合。大家各自决定吧。

关于画作和胶带的尺寸:原作宽 114cm,高 119cm。按图片比例放大,大概是用 24mm 宽的胶带,红、黄、蓝、黑,四种颜色。我这边的五金店里,这个大小的胶带,买不够这些颜色。能买齐四种颜色的,只有 19mm 宽的胶带。于是相应也就把画幅缩小到 90-100cm。

  • 黄色:10 条
  • 红色:9 条
  • 蓝色:3条
  • 黑色:2条

首先,给每条胶带做标记。下面的文章中,用

  • a-C 或者 C-a,表示两条胶带交叉的位置;
  • a<C 或者 C>a,表示胶带 C 压在胶带 a 的上面。

我没有看过现场的原作、以及最初创作的过程。完全是通过观察这张图,得出结论。于是对于一些相同颜色的交叉(尤其是红色之间),看不清楚哪个在上面。譬如 D-k,E-h、I-j,所以也就无所谓这些位置先贴哪一条。当然大部分相同颜色的交叉,还是能看清先后的,也就尽量按照原画的次序复刻。

有一些胶带的覆盖顺序,明显是循环的,譬如

  • A > e > I > k > A
  • A > m > E > d > A

其中一些明显是通过剪断胶带(k1/k2),或者事后贴补丁(C-f,C-h,C-n)来实现的,但仍然不能解释全部的循环。不知道原画是否存在(把胶带从其它胶带下面穿过去)这样的操作。有的胶带我会先贴一半,贴其它胶带后,再把这条胶带从上面压过去。也有的地方,我就无所谓让同色交叉的位置,和原画不一样。反正总体视觉效果差不多。——所以说,我的方案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正确”的答案。

我的方案:

  • a、b、c、g、n、k2(k 的右半段)、I(大写的 i)、J
  • B(最下面不要贴实,等待 m 经过)
  • H(最下面不要贴实,等待 m 经过)
  • e
  • A(最下面不要贴实,等待 m 经过)
  • k1、d、E
  • m,然后把 A、B、H 下面留出的部分贴实
  • j(图片上明显 j>G,所以可以把 j 的右半边留着,等贴了 G 之后再压过去;嫌麻烦的话,也可以现在就把 j 贴完,反正 G-j 同色,无所谓哪个在上面)
  • D、f、l(小写的 L)、F
  • G(如果刚刚把 j 留了一半,现在贴完整)
  • h、i
  • C、然后在 f、h、n 交叉出,加上补丁,注意 C-n 的补丁是蓝色

且听风吟

(我以前说过这个段子,但不记得写在哪里了,twitter 和 blog 都没搜到,刚刚想到这个,就再写一遍。)


刚到澳洲时,参加一些华人聚会。渐渐觉得没什么可聊的了,就坐在海边,听着旁边文艺青年们互相聊骚。

:我很喜欢读书的,你呢?

:我也喜欢!你有什么喜欢的作家吗?

:最近刚读了村上春树!

:啊,我也喜欢村上春树!写《挪威的森林》的对不对?但那本书太大路货了,我更喜欢他的一些早期作品。

:……?

:嗯,譬如,譬如……那个什么来着?

(我听着忍不住了):且听风吟?

:对对对!窃听风云!这个我看过的!

:啊,你也喜欢窃听风云啊!我也喜欢的!

:blah blah

然后话题就无缝切换到吴彦祖和古天乐。我在旁边茫然脸………

招弟

林徽因,原名林徽音,后来因为常被人误认为当时另一男作家林微音,改名「徽因」。– 《林徽因正传》

「徽音」的典故,出自《诗经 · 大雅 · 思齐》:

思齐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妇。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

本义是说,周文王的妻子大姒,继承了文王的母亲太任、和文王的祖母太姜的美德,于是,会有很多儿子。

而把「徽音」当成人名,「嗣」解释成「生下后代」的意思,那么诗经的这句话,也可以从字面上解释为:生下了「徽音」之后,会继续生很多很多儿子。

——所以,林徽因这个名字,其实是文化人版本的「招弟」??


继续考据,果然林徽因是长女。林徽因的母亲何雪媛,已经是二房了,因为长房不能生育,才娶进门。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受西方教育,和传统女性何雪媛没什么话语,一直冷待,因为林徽因出生后聪明伶俐,态度才好了一些。何雪媛后来又生了一男一女,都很快夭折,于是何雪媛又受到冷遇。后来林长民又娶了三房程桂林,生了一女四子,于是受到宠爱。而被冷遇的何雪媛,也给幼年的林徽因,造成了很大的心理阴影。

和林徽因同母而生的弟弟,出生很快就去世了;另一个妹妹,直到 8 岁(1908 – 1916)才去世,取名「麟趾」,也是期待子孙昌盛的意思。

三房在 1914 年,生下第一个孩子,也是个女孩。这个时候二妹麟趾还活着,所以林家是三个女儿 + 一个夭折儿子的状态。这个女孩被取名「林燕玉」。古诗「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燕玉」指代美女。但这个词最有名的使用,是杜甫《独坐 · 竟日雨冥冥》:

暖老须燕玉,充饥忆楚萍。

「楚萍」的典故,源于刘向《说苑 · 辨物》:

楚昭王渡江,有物大如斗,直触王舟,止于舟中;昭王大怪之,使聘问孔子。孔子曰:「此名萍实。」令剖而食之:「惟霸者能获之,此吉祥也。」

后人用「楚江萍」,比喻吉祥而难得之物。——所以,「林燕玉」的名字,大概仍然是「女儿很好,但我还是想要儿子」的意思………

法国人活着是为了幸福吗?

看人聊起幸福感,突然又想起,传说中法国高中生作文题里,相对比较「粗俗」的理科生题目里,就涉及这方面的话题:

人活着是为了幸福吗?(2014)

确实见过不少人的心理状况,是由于从小就抱着「我努力一定会幸福」的信念,长大后渐渐发现自己可能并不会幸福,以及面对「人活着并不一定是为了舒适快乐啊」之类的观点,有些接受不能,而造成情绪混乱。

我并不是说,一定要向人灌输「人活着并不是为了幸福」的观念。只是感叹,如果我们在高中那个年纪,就能够有意识地去思考这类问题,和同龄人一起讨论沟通,那么,某些现状,是不是也会因此而改变?

每当看到有人说「原生」差距时,我都想到这个。


法国历年高中会考作文题目,整理自网络

2022 年法国高中会考作文

普通高中科,三选一

  1. 艺术实践会改变世界吗?
    Les pratiques artistiques transforment-elles le monde?
  2. 是否该由国家决定什么是正确的?
    Revient-il à l’Etat de décider de ce qui est juste?
  3. 阐释古诺1851年所著的《论认识的基础和哲学批判的特点》节选
    Expliquer le texte suivant: un extrait de Cournot, Essai sur les fondements de nos connaissances et sur les caractères de la critique philosophique (1851).

职高技术科,三选一

  1. 自由是否就是不服从任何人?
    La liberté consiste-t-elle à n’obéir à personne?
  2. 不惜采取任何方式来捍卫自身权利是正确的吗?
    Est-il juste de défendre ses droits par tous les moyens?
  3. 解读狄德罗所著 《百科全书》的一段节选。
    Expliquer un extrait de texte de l’Encyclopédie de Diderot (1751-1772)

2021 年

普通高中科,四选一

  1. 讨论是否意味着放弃暴力?
    Discuter, est-ce renoncer à la violence?
  2. 无意识是否摆脱了所有形式的知识?
    L’inconscient échappe-t-il à toute forme de connaissance?
  3. 我们对未来有责任吗?
    Sommes-nous responsable de l’avenir?
  4. 解读杜克海姆《社会分工论》选段。
    Explication de texte autour d’un extrait de l’ouvrage De la Division du travail social, d’Emile Durkheim.

职高技术科,四选一

  1. 不遵守法律总是非正义的吗?
    Est-il toujours injuste de désobéir aux lois?
  2. 知,就是什么都不信吗?
    Savoir, est-ce ne rien croire?
  3. 技术是否让我们从自然中解脱出来?
    La technique nous libère-t-elle de la nature?
  4. 解释弗洛伊德《诗人与白日梦》(1907年)选段。
    Explication de texte: Freud, Le poète et l’activité de la fantaisie (1907).

2020 年,因疫情未举行考试

2019 年

文科考生试题,三选一

  1. 人能够超越时代的局限性吗?
  2. 解释艺术品有什么用?
  3. 解释黑格尔《法哲学原理.1820》的一段话。

理科考生试题,三选一

  1. 文化多样性是否阻碍了人类的团结?
  2. 承认义务是否是放弃了自由?
  3. 解释弗洛伊德《一个幻觉的未来.1927》中的一段话。

社会经济科考生试题,三选一

  1. 遵循道德是最好的政策吗?
  2. 不同的工作将人们分化了吗?
  3. 解释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对笛卡尔原理核心部分的批判性思考.1692》书中的一段评论。

2018 年

文科考生试题,三选一

  1. 我们可否放弃真理?
  2. 文化能否让我们更具人性化?
  3. 对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相关段落进行论述

理科考生试题,三选一

  1. 欲望是我们缺点的一种表现吗?
  2. 是否必须要遭受不公,才能了解何谓公正?
  3. 就穆勒(John Stuart Mill)《逻辑系统》的某一节选进行论述

社会经济科考生试题,三选一

  1. 所有真理都具有决定性吗?
  2. 我们可否对艺术无动于衷?
  3. 就杜尔凯姆(Emile Durkheim)《宗教生活的基本形态》的相关段落进行论述

2017 年法国高中会考作文

文科考生试题,三选一

  1. 观察是否足矣了解?
  2. 我有权做的一切是否都是对的?
  3. 请就卢梭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的一段选写一篇论文

理科考生试题,三选一

  1. 捍卫权利,就是捍卫自身的利益?
  2. 我们能挣脱自己的文化吗?
  3. 请就福柯(Michel Foucault)《言论及写作集.1978》中节选写一篇论文。

社会经济科考生试题,三选一

  1. 理性能使一切变得理性吗?
  2. 一件艺术品是否必须要求美丽?
  3. 请就霍布斯《利维坦》中一段节选写一篇评论。

2016 年法国高中会考作文

文科考生试题,三选一

  1. 我们的道德伦理观是建立在经验之上的吗?
  2. 无尽的欲望是人的本性吗?
  3. 评述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真理和政治.1964》中的一段话。

理科考生试题,三选一

  1. 工作得越少,生活就越好?
  2. 一定要通过证明才能认知吗?
  3. 评述马基雅弗利《君主论.1532》中的一段话。

社会经济科考生试题,三选一

  1. 我们一直都知道自己渴望的是什么吗?
  2. 为什么我们学习历史是有好处的?
  3. 评述笛卡尔(René DESCARTES)《哲学原理.1644》中的一段话。

2015 年法国高中会考作文

文科考生试题,三选一

  1. 尊重所有生命是一种道德义务吗?
  2. 我是由我过去经历所塑造的吗?
  3. 对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中的一段文本作出解读:无论什么时代,或多或少总是存在着专断的信仰。信仰产生的方式不同,其形式和对象也会产生变化;但是完全没有信仰,就是说没有人们不经争论、放心接受的意见,那是不可能的……

理科考生试题,三选一

  1. 政治与真理无关?
  2. 艺术品总包含着一定的意义?
  3. 对西塞罗的《论神性》的一段作出解读:任何事件都有能说明其产生的原因或预示其发生的迹象,通过这些原因和迹象,我们就可以对一个事件作出预见。那些通过计算研究天体的人,总是在日食和月食发生很多年前就作出了预告……

社会经济科考生试题,三选一

  1. 个人意识只是对个人所属社会的反映?
  2. 艺术家在作品中要给出什么东西让人理解吗?
  3. 对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中的一段作出解读:在民主国家里,不用担心会有荒谬的命令,因为要在大会上使大多数人接受一个荒谬的意见,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2014 年法国高中会考作文

文科考生试题,三选一

  1. 艺术作品能培养我们的感知力和领悟力吗?
  2. 我们是否应该为获得幸福而穷尽一切手段?
  3. 阐释哲学家卡尔波普尔《客观知识:一个进化论的研究.1972》中的选段。

理科考生试题,三选一

  1. 人活着是为了幸福吗?
  2. 艺术家是否是他个人作品的主宰者?
  3. 阐释笛卡尔《指导心智的规则.1628》中的选段。

社会经济科考生试题,三选一

  1. 拥有选择权是否就意味着自由?
  2. 为什么人需要寻求认识自己?
  3. 阐释汉娜阿伦特《人的境况.1958》中的选段。

音乐舞蹈专科试题,三选一

  1. 文化的多样性是否会阻碍全人类的团结?
  2. 我们能否对真理漠不关心?
  3. 阐释康德《道德形而上学.1795》中的选段。

2013 年法国高中会考作文

文科考生试题,三选一

  1. 语言是否是工具?
  2. 科学是否只是在确认事实?
  3. 评述笛卡尔在1645年与伊丽莎白公主通信中的一段论述。

理科考生试题,三选一

  1. 工作是否能够使人自我发现?
  2. 人们能否凭道德行事非而不受政治倾向影响?
  3. 评述亨利柏格森在《思维与虚无》中的一段论述。

社会经济科考生试题,三选一

  1. 我们欠国家什么?
  2. 我们是否在弄不懂的时候才需要去解读?
  3. 评述安瑟伦在《论上帝的预知、预见、恩典同自由意志的和谐》一段论述。

2012 年法国高中会考作文

文科考生试题,三选一

  1. 人在劳动时有何收获?
  2. 所有信仰都与理性相悖吗?
  3. 阐述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中的一段。

理科考生试题,三选一

  1. 没有国家我们会更自由吗?
  2. 我们有权探求真理吗?
  3. 阐述卢梭《爱弥尔》中的一段。

社会经济科考生试题,三选一

  1. 劳动,它仅仅是有用的吗?
  2. 有天生的欲望吗?
  3. 阐述柏克莱《论消极服从》中的一段。

2011 年法国高中会考作文

文科考生试题,三选一

  1. 人们是否可能证明一个科学假设?
  2. 人类是否必然对自身估计过高?
  3. 解读尼采《快乐的知识》的节录。

理科考生试题,三选一

  1. 文化是否使人类偏离自然?
  2. 违背事实是否仍可能坚持真理?
  3. 解读帕斯卡《思想录》的节录。

社会经济科考生试题,三选一

  1. 平等是否危及自由?
  2. 比起科学,艺术是否不那么必要?
  3. 解读古罗马哲学家塞内卡《论恩惠》的节录。

音乐舞蹈专科试题,三选一

  1. 自制力是否取决于自知之明?
  2. 感受到不公正是否加深对公正的理解?
  3. 解读尼采作品的节录。

2010 年法国高中会考作文

文科考生试题,三选一

  1. 对于真理(相)的追求是否可能没有利害关系?
  2. 为了给自己一个未来,是否应该忘记过去?
  3. 解释托马斯·阿奎那《神学大全》的节录。

理科考生试题,三选一

  1. 艺术是否可能不要规则?
  2. 快乐取决于我们吗?
  3. 解释霍布斯《利维坦》节录。

社会经济科考生试题,三选一

  1. 某些科学真理是不是有可能是危险的?
  2. 历史学家的作用是否是评判?
  3. 解释杜尔凯姆(Emile Durkheim)《道德教育》节录。

2009 年法国高中会考作文

文科考生试题,三选一

  1. 语言是否会背离思维(或语言是否可以忠实地反映思维)?
  2. 历史的客观性是否以历史学家的公正性为前提?
  3. 评点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中的一段有关匮乏和欲望满足的论述:欲望,也就是匮乏,是所有快感的前提条件,所以,所谓心满意足不过是某种痛苦的释放。

理科考生试题,三选一

  1. 期盼得到不可能的事情是否荒谬?
  2. 世上是否存在任何科学都无法解释的问题?
  3. 评点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中有关鼓励民众参与民主的一段文字:因此,给民众以机会管理琐事的机会,比让他们参与管理国家大事更能激发民众对公共事务的关心。

社会经济科考生试题,三选一

  1. 从交换中我们能得到什么?
  2. 技术进步是否改变人类?
  3. 评点约翰·洛克在《人类理智论》中有关人的道德不是与生俱来的一段文字:我承认,在违法分子的社区内部,他们自己会遵守正义和平等的规则;但是循规蹈矩并不是他们的天性,只是因为他们的社区内需要实行必要的规矩。

2008 年法国高中会考作文

文科考生试题,三选一

  1. 感知能力是否可以来自教育?
  2. 对于活体的科学认知是否可能?
  3. 评述萨特《伦理学笔记》中的一段文字。

理科考生试题,三选一

  1. 艺术是否改变我们的现实意识?
  2. 演示是否是确认现实的唯一手段?
  3. 评论叔本华《意志与表象的世界》中的一段文字。

社会经济科考生试题,三选一

  1. 人们是否可以不受磨难而满足欲望?
  2. 认识他人是否比认识自己更容易?
  3. 评述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中一段文字。

2007 年法国高中会考作文

文科考生试题,三选一

  1. 若有所悟是否就是对于思想桎梏的解脱?
  2. 艺术品是否与其他物品一样属于现实?
  3. 解释亚里斯多德在《尼格马科论伦理》中有关“责任”的论述。

理科考生试题,三选一

  1. 欲望是否可以在现实中得到满足?
  2. 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比较有什么意义?
  3. 解释休谟在《道德原则研究》中有关“正义”的论述。

社会经济科考生试题,三选一

  1. 人们是否可以摆脱成见?
  2. 我们可以从劳动中获取什么?
  3. 解释尼采在《人性,太人性》中有关“德行”的论述。

2006 年法国高中会考作文

文科考生试题,三选一

  1. 我是谁?这个问题能否以一个确切的答案来回答?
  2. 能否说:所有的权力都伴随以暴力?
  3. 试分析休谟《论结伴欲望和孤独》一文的哲学价值:结伴是人类最强烈的愿望,而孤独可能是使人痛苦的惩罚。

理科考生试题,三选一

  1. 能否将自由视为一种拒绝的权力?
  2. 我们对现实的认识是否受科学知识的局限?
  3. 试分析卢梭《论人类的幸福、不幸和社交性》一文的哲学含义:我们对同类的感情,更多产生于他们的不幸而不是他们的快乐。为共同利益联系在一起的基础是利益,因共处逆境团结在一起的基础是感情。

社会经济科考生试题,三选一

  1. 什么是公众所能承受的真理?
  2. 给予的目的在于获得,这是否是一切交流的原则?
  3. 试分析尼采《论罪行与犯罪》一文的哲学意义:舆论在了解了犯罪动机和作案具体情况后,即能遗忘错误。这种现象是否有悖伦理原则?

关于哈佛的人类学性骚扰案

关于哈佛三女生 Margaret Czerwienski, Lilia Kilburn, Amulya Mandava 起诉人类学大佬 John Comaroff 性骚扰的事件,刚刚读了三女生的诉状,——给我的感觉,和之前看媒体报道时,是不一样的。奇怪的是,诉状中提到的一些 Comaroff 的行为,远比媒体偏重报道的那些,更能给我当事人是在性骚扰的印象。

媒体报道中,关于性骚扰具体行为的描述,主要集中在下面两点。对我来说,单纯这两点,并不能给我确切的性骚扰的印象。

  • 未经同意亲吻、抚摸对方。——我确实对西方亲吻礼节的程度和边界不够了解。我见过白人老头用我觉得很夸张的动作去亲小姑娘,但我也见过白人老太太用差不多的样子去亲男的……可能当事人确实会觉得不舒服,也可以说这种「礼节」本身,就是某种骚扰文化的产物。但现实层面上关于礼节或骚扰的判断,以及如何界定「未经同意」,都很模糊。

  • 在得知 Lilia Kilburn 是女同性恋后,在聊天时「以一种享受的语气」,说女同性恋去非洲田野考察,可能会被「矫正性强奸」、被谋杀。——这样的描述,对于媒体的读者们,可能确实很夸张;但在圈内人眼里,其实更像是人类学家、或者旅行爱好者,日常的吹牛打屁。虽然这种吹牛会经常不分场合,过火的让人想打,但以此来界定性骚扰,还是不够说服力的。之前有 90 多个教授(包括若干人类学大佬…)联署为 Comaroff 辩护,说这是在「合理警告对方,要去田野考察的地区的现况」,其实是有道理的。(虽然我觉得那个联署,学术界包庇的味道很严重。)

但在诉状中,还提到了 Comaroff 的其它行为。对我来说,这些比上面两条,可以更清晰地做出性骚扰的判定:

  • 2009年,Comaroff 教授在南非的留学旅行中,对 Mandava 产生兴趣,多次邀请她长途驾车时坐在他旁边,评论她的领口。Mandava 希望其他教授(David Bunn)干预。但对方回应说,这很正常,Comaroff 经常在出国留学旅行中越界。每一次旅行中,他都会对一名女学生产生迷恋……(p.30)
  • 深夜发消息问对方的性伴侣。(p.39)
  • 向女生详述他自己的性史和性取向,经常讲性笑话。(p.38)

其它更多的(譬如在办公室里和妹子说自己多年阳痿…)就不列举了。但这些相对很少在媒体报道中出现。所以,我开始困惑,是不是我自己和媒体公众之间,关注点和思路都相差过大,以至于连界定性骚扰的标准都不一样了?

朋友说,是因为 Comaroff 的律师能力很强,诱使媒体和公众,把关注点放在那些更模糊更没有说服力的事件上。这听起来有道理,但我还是有些不确定。

沈大成

我还没有读过沈大成(徐晓倩)的书,只是听说过这个女性作家,口碑据说满灵的。因为更熟悉葛宇路,于是听了《随机波动》播客里,沈大成和葛宇路对话的那一期节目(2020.10.12)。葛宇路的观点,基本是我的同温层,表述不同而已。但沈大成真的让我惊讶。

作为一边在上海正式工作二十多年,一边写作,有着足够思考深度的作家,她的生活态度,和对很多话题的回答,我并不同意,——然而完全不是那种,我听腻了的,土鳖式的答案,也不像是精心给自己安置的骑墙态度。她也明白自己被这样的生活方式所规训,却安于这种规训,无意反抗,采访中的语气,一直非常的温柔,平和。在这样的人设下,多年酝酿出的思考回路,很多看法,是我完全预料不到的。虽然听过之后,我仍然不认同,但我觉得很有必要记录下来,是非常有启发性的思考方向。

根据音频,整理了一些我觉得有启发的部分。未必是原话。写完这篇去找她的书看。


问:如果你所在的城市停电一个晚上,你会做什么?

沈:我应该会感到害怕,在家里锁好门窗,列张清单,应付下一次大停电。大停电很可怕的,是人类文明的大倒退,无法触发我浪漫的联想。

问:如果你能改变所在城市的一个设置,你要改变什么?

沈:我写过,小说里每一年你都会收到市政府的信,把你安排到另一个工作去。这样大家能更了解社会。

问:在世界末日,你有什么最后的愿望?

沈:不要挨太多痛苦。我书里写过世界末日有两种人,一种希望能晚几个小时最后死,另一种希望快点死。我希望快一点。

问:你们在创作之外,都还有一份用来谋生的工作。这份工作对你们意味着什么?

沈:我从 2000 年开始,已经工作了好多年,这已经是我的生活方式了。很难想象不去上班是什么样。每天早上上班,就像是看镜子,确认一下,自己是不是还是和昨天差不多的一个人。——上班就是在确认自己一切如常。疫情不能上班,把生活都打乱了。以为能多做很多事,其实并没有。

问:工作和创作之间的关系?

沈:工作就像是吃饭,写作像在做运动。光运动不吃饭,会死掉;光吃饭不运动,就变的痴肥。

问:职场的工作经历,有助于在小说里描写职场?

沈:我是写作后,接受采访,才开始想自己的身份定位,想我不是学院派,其实就是一个在城市按劳取酬的职员,小职员作家。就很习惯以一个小职员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区分利益。什么好,什么不好,什么安全,什么不安全。
我第一份工作是广告公司,会拜访客户,对其它各种工作环境也有印象。于是写作时,就想写一个工作中的人。

问:近年国内也开始关于工作压力的讨论,你怎么看待社畜的日常?

沈:我刚上班的时代,所有人有一条很清晰的路线,努力工作,升职加薪,就会有成就感。但现在环境变了,很多人朝不保夕,再对他们说努力工作,就很残忍了。对现在的社畜,年轻孩子们,我就说,你试试看,未必要100%努力,保留一些灵活性。但如果是做真正喜欢的工作,就要努力。至于努力的回报,也不能不去计较,但你可以把它放到很低的程度去考虑

问:谈到大卫格雷伯的《狗屎工作》,即使是有创造性的工作,其中也免不了狗屎的成分,你们的创作中,有没有觉得很狗屎的部分?

沈:我可能已经被上班这件事规训……驯服了。我认可工作中会有狗屎的部位,就像一个人长大后,身体里就是会出现各种废物:息肉、结痂……但也不用去特别处理它。这也是合理的,社会和公司也不会很干净,会容许一部分狗屎的存在。
我当初上班时,并没有想要挑战系统的想法。我从来没有说过工作是狗屎。哪怕不愉快的时候,我站在厕所里想过,我自己变成大便就好了,就可以从下水道离开公司。——上班族心里有一部分是很卑微啦,他不会指责公司。
你(葛宇路)之前说的,一个做的很精致但实际没人用的 excel 报表,我觉得还是要做的,但未必要做的特别精致。

问:关于职业身份覆盖了自我,你们有没有这种感觉,除了自己的作家身份,感觉到自己还是谁,是其他什么?

沈:我是非常赞成,人要有一个职业身份的。职业身份不是你个人创造的,是你这个职业的所有同业前辈后辈一起创造的。它已经比较像是一个商场里的成品了。所以在社会上获得一个职业身份不难,你只要把这个身份穿上去就好了。然后你脱下来,发现:竟然我没有别的身份了。我觉得这是不能怪任何人的,这很正常,那你就把这个身份继续穿上去好了。这个职业身份,就有点像螃蟹龙虾的外骨骼,帮你抵挡很多压力伤害。它是对你有用的,你就戴着好了。人穿上一个身份,维护它,已经不容易了;能维护两三个身份:妻子、家庭……就更难了。所以哪怕只有一个身份,也是要赞美表扬的,活下来都不容易。

问:有一种说法,现在跨越阶级的爱情越来越难存在了。你觉得呢?

沈:我们要问一下自己,自己有没有多样化的、跨阶层的魅力?是不是具备跨阶级的审美?我觉得这种跨阶层的魅力和审美,存在于艺术、音乐、自然中。这些可以寄托我们的情感,心灵相通。如果社会中足够多跨阶层的审美,那么就不容易被经济阶层阻挡;如果只有经济主导,那么确实不容易和不同的人在一起。

问:生活在中国今天的大都市,是什么样的体验,这种体验是愉快的吗?有一些不愉快的地方,会激发你们创作冲动吗?

沈:我一直生活在上海,但我在上海占有的东西很少的。固定的几个地方、朋友,甚至想不出到哪里能做今天的采访……对这个城市来说,是很渺小的一个存在。但也不太困惑。所谓的困惑,就是一直去主动地去询问一些没有答案的问题。我已经不会这样想问题了。不会问,我为什么占有这么少;我只会直接肯定说,对的,我就是占有这么少。但我也心甘愿意这样,因为你占有一个东西,就还要管理它,也是很烦的。不愉快的也有啦,譬如我很讨厌马路上随便乱停的共享单车。这种小事情还是很烦人。但我也觉得这样已经足够幸运了,享受到了很多,因为我们随随便便就能在网上,看到很多不幸的人的例子,相比他们已经很幸福了。所以就是有少许的不适,也不困惑。

问:葛宇路一直在关心,人和一个庞大系统之间的关系。沈大成说她写作不是为了反对生活中不好的事情,而是想这个事情如果跟现实有一点偏差的情况下,会发生什么。通过文学来改变现实中的一个参数,让荒诞性或者潜在的运作方式显现出来。你们怎样看待彼此创作的逻辑,以及你们双方作品里,人和这种庞大系统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沈:我之前认为葛宇路是在挑衅、冒犯既有的社会秩序,但今天谈话后,我觉得他也在嘲笑这个秩序。我听杨振宁说,物理就是把复杂世界浓缩在简单的方程中;写作正相反,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而葛宇路(的艺术),是把不存在的东西做出来……反物理,把简单的东西极其复杂化,无中生有。

问:以前看你的书,觉得特别犀利,但今天的谈话,感觉是一个卑微平和的人。读者能从你的书里读出非常强的批判性,你怎么看?读者和你的视角是完全不同的?

沈:很多人都希望,小说是能够抨击某一个东西的。可是,我写的时候,不是主观要批评什么东西,我只是把生活中发现的一些有趣的细节拿出来。如果显示出了批判性,说明这些细节自带批判性。这不干我的事。我比较期待大家用中性的目光来看。我看自己、看大家,都觉得挺可怜,所以并不想伤害普通的人。如果我们要对抗权力,好像是应该对抗;但普通人的缺点、偏差,就只是把它描述出来而已,不是批评它。

最后,沈:常年累月做一个小职员,不知不觉成为了所谓的作家以后,还是有一些小职员的信条。我觉得小职员的信条人格包括这些:尊重规则,实在地考虑问题解决问题,察言观色,保持卑微和合作的态度,和别人谈论自己的时候,不要美化自己,不要用大的词来形容自己,不能滔滔不绝引用大作家的话,因为大家的出身来源不同,配不上的,要说自己相契的东西。这就是我总结出来的,小职员作家的信条。

a perfect academic

看到教授们讨论,某个同事换好了工作准备去美国,然而签证办不下来,这边都已经辞职了。

「天……那真是惨……要重新上 market 了?」

「她去的那个学校,算是 downgrade 了……」


Luisa T Schneider 在塞拉利昂做田野考察时,被部门主管性侵。在谈论性侵如何改变了她的研究项目和方式,以及在这个过程中的种种压力时,她把对所谓「完美学术路线」(a perfect academic)的憧憬,看作是一种布尔迪厄所说的「象征性暴力」(Symbolic Violence)。

这种憧憬确实在学术圈很经常见到。一些从本科时就确立了自己的研究方向,然后在各个名校间「本-硕-博-讲师-教授」把学术路线走的非常漂亮的人,常常被人当模范提起,语气里带着由衷的赞美和羡慕。但这种语调和在职场中谈论「成功人士」,也没太大不同。这样的「成功」涉及很多先天或后天的因素:出身环境、生活压力、语言、天赋、自己的努力程度……某种意义上,没有在人生中因某些情绪而迷茫,从而干扰到自己的状态,也是很重要的一个优势。总之没能做到的人也都能看到差距,然后自己平衡一下心态,继续往那个方向接近。

我对这种学术成功不感冒的原因很简单:距离太远了。隔了十几年换了个领域进学术圈,根本就没期望过在这个领域里会有什么竞争力,基本上是抱着大不了读完了去开卡车的。虽然还是会在这个领域里挣扎地考虑 career,但 career 本身并不是目的或者需要关注的重点,而是……好吧,那篇 《我为什么读人类学》的 blog 已经拖了一年多没写了。

总之对 a perfect academic 这种成功学,我目前还是抱着一种旁观者清的心态。而且,这些对失去稳定教职感到恐慌的人,当被什么东西,譬如香港的运动,影响到他们的稳定时,似乎也是那些会因此而愤怒,乃至因此来确定自己立场的人。


Schneider, L. T. (2020). Sexual violence during research: How the unpredictability of fieldwork and the right to risk collide with academic bureaucracy and expectations. Critique of Anthropology, 0308275X20917272.

中国版苏维埃笑话

忍不住开个帖子,攒一些新时代下中国版的苏维埃笑话。
尽量标明出处,但不能保证我标出来的就是原创。

美国人:我敢骂我国总统,你敢骂你国的吗?
中国人:我不敢。但你也不敢。
— cry0431 @ twitter #

为什么中国境内不能丢骰子?
因为每次丢骰子都是独立事件。
— gunleon @ twitter #

有人说疫情使中国电影倒退三十年,
——还有这种好事?

看守所

蹲看守所的友人收到了我的明信片。顺便得知了一些里面的情况,譬如明面上是不能往看守所里送书的,可以找关系带进去,1000块一本,然而会有审查,之前的一本福柯就没让送进去……听到这里哑然失笑,想起当年险些被拘留15天,虽然在最后一刻塞钱把自己捞出去了,然而当时已经做好了被关15天的准备,让人帮忙把我书桌上的列维施特劳斯带来……

然而这样的经历只是猎奇。前两天在故事FM里,听到有人讲在美国被关了17天的经历,仍然只是猎奇。而且讲述者属于屡次超速吊销驾照却还偷着开车又超速被抓的土鳖,这样的人也讲不出多么有价值的东西。这种短期拘留,和在狱中待上几年的刑期,完全是两个概念。之前我曾把入狱描述为「除了身体伤痛外,能想象到的最不幸的遭遇」。事实上到现在,所有关于友人的讨论,都尽量维持一种相对轻松的语气,避免去直面这件事的严重影响。

看了几段友人写给家人的信,描写狱中日常生活,和周围的狱友的社交,态度上是坚强而乐观的。这样的状态已经很好了,然而并不是那种我期待的,能够最合适地面对牢狱生活的心理状态。这些对生活和社交的描述,感觉是为了「需要有一种状态」而进行的对寻找状态的尝试。无论是培养爱好转移注意力,还是通过谈话寻求外在支持,都只是为了把这样的日子过下去,而听取的各种对策,抓药而已,并不是真正思考之后得出的结论。我担心这样下去,会陷入另一种模式的被洗脑。监狱中的孤单和被约束,其实日常社会中多少也能感受的到,只是程度差了很多。如果日常生活中经过思考,觉得这些对策并不是自己真正应该采取的态度,那么换了个环境,应该也一样。

这样的批评,显然过于站着说话不腰疼了。关于长期监禁的各方面影响,我们所有人都还没形成完整的概念。我也有想象,如果是我入狱十年,会是怎样的生活?之前算了算人生中那些无效率的,或者因为缺乏攻略而耽搁掉的时光,累计至少也有五六年了,也只能哀叹着接受。所以在接受沉没成本向前看这方面,感觉自己还是有经验的……而另一方面,那些自己还没有想清楚的事,能否在这段时间内想清楚?相关的知识贮备,自己已经有个大概的框架,只是还没时间静下来深入思考。所以即使在狱中看不到书,能否通过自己的推演,把整个思想体系填充起来?(总感觉会陷入民科的路子……

金庸

查良鏞(金庸),1924.3.10 – 2018.10.30.
听闻死讯后,我闭上眼睛想了一会儿,《天龙八部》五册书的章节名,分别是五首词。我居然还都记得。
然后论文没心情写下去了,回家,路上听《难念的经》,然后忍不住,车停在路边哭了一会儿。
擦干泪继续做分析。这样的行为,有人说是压力,有人说是真书迷。我想,只是代表着过去吧。不停地开辟新的道路,主动或被动地与过去做着割离或淡忘;而迈出下一步的同时,又将和现在的这些远离。然而某一刻,那些以为已经淡了的,忽然无比清晰地浮现在眼前,然后意识到它们都还在。
就像正在吃第七个馍,吃的正爽,忽然想起前面六个馍的味道,意识到它们都还在。
就像努力已经淡忘,甚至已经记不清容颜的女孩,偶尔看到她的照片,以为模糊的一切,瞬间又无比清晰,然后发现还会梦到她。
这种历经久远的瞬间爆发,连林夕也再写不出同样水准的词了吧。

吞风吻雨葬落日未曾彷徨
欺山赶海践雪径也未绝望
拈花把酒偏折煞世人情狂
凭这两眼与百臂或千手不能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