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化与安瓿

先说结论:为了避免安瓿的玻璃碎屑,在雾化时被吸入肺部,个人找到的最靠谱方案,是两毛多一个,套在针筒上的过滤膜。


疫情期间,家里和一些亲友,买了制氧机,以及配送的雾化装置。于是开始关注一些雾化类药物。譬如布地奈德(Budesonide)、或者针对痰咳的乙酰半胱氨酸(Acetylcysteine),有条件的话,使用吸入的方式,效果会好一些。

下单买药……等等,为什么是玻璃安瓿??!

找了一圈,国外的同类产品,多为塑胶瓶塞;而国内四、五款吸入式的乙酰半胱氨酸,全都是玻璃安瓿的包装。大概是因为国内生产工艺的药品,在光照下容易分解,以及会和塑料发生反应,所以要用棕色玻璃瓶装?

这就有点可怕了……掰开玻璃安瓿时,玻璃碎屑会落入药液,从而有可能进入人体,造成伤害。这在如今已经是常识了。很多医疗事故也与此有关。现代的医疗设备,已经尽量避免这种玻璃安瓿包装,或者在注射和输液的设备里,添加过滤装置。

卖药的医师:

不会吸入的呢,亲。雾化吸入是水蒸汽,不小心倒进很小的玻璃渣,是不会被人体吸入肺内的。

——这就扯淡了。首先,雾化根本就不是「水蒸汽」,而是利用气体射流原理,将药液喷射成微小的雾滴。而且,有些雾化药物是不溶于水的,而是微小颗粒,和雾滴混在一起,被吸入肺部吸收。而玻璃碎屑的大小,和这些药粒接近,当然也会被一起吸到肺里……

于是只好自行寻找解决方案。国外有内嵌滤网或滤纸的针头(filter needle);国内没找到类似的产品,却发现了实验室移液时,用于过滤颗粒的滤膜。

滤膜孔径最小到 0.22µm,可以直接拧在通用的针筒上。打开玻璃安瓿后,把药液倒入针筒,再推送针筒,让药液经过滤膜注入雾化杯里。这样就能有效地过滤,药液中可能存在的各种微粒。淘宝 100 个 22 元,实测效果很好。


要注意的是,这样的过滤方式,只适用于药品已经完全溶解在水中的溶液型药剂。对于悬浮型药剂,则会把药液中悬浮的有效成分,一起过滤掉。——然而,市场上的悬浮型药剂,如布地奈德(Budesonide),也并不是用玻璃安瓿,所以,并不需要过滤的步骤。

所以,厂商在选择如何包装药品时,也是考虑了这些因素的?悬浮液会用(成本更高的?)塑料包装;而水溶液就无所谓用玻璃安瓿?感觉其中的逻辑很微妙呢。

藏文学习笔记:2 – 微软藏文输入法

如何在电脑上输入藏文呢?——其实这篇写的迟了。刚刚翻到几年前整理的笔记,顺手发上来。如今输入藏文最简便的方法,是在手机或平板电脑上,用可视化键盘。安卓和苹果系统中,多语言的输入支持,已经做的很好了。我用的 Google Gboard 中的藏文输入法,有两种键盘布局,还支持手写识别。

但终归要把键盘上的输入法布局介绍一下。网上只有键盘布局对应的藏文字母,却没有找到按照藏文字母表顺序对应的键位。我整理了一份,感觉这样更好用。


以前 Windows 没有内置的藏文输入法,需要专门安装。当时有很多个版本的输入法,键盘的布局都不相同:喜马拉雅、宗卡、莫兰、桑布扎、威利、班智达……其中喜马拉雅输入法,采用的是 2006 年制定的【中国国家标准藏文键盘布局】,渐渐地成为流传最广的藏文键盘布局之一。而如今 Windows 10 内置可以添加的藏文键盘,也只剩下喜马拉雅(Tibetan – PRC)和宗卡两种。这个过程中,多少有些文化霸权的痕迹。而我日常用的也是这一种。

在 yalasoo 网站上,对这个“标准”输入法的布局,有详细的介绍(中文英文藏文)。输入法包含 5 个虚拟键盘,日常使用只需要记住主键盘,以及用 m 键,在同一个字符内添加【上加字】和【下加字】。

这里是按照藏文字母表顺序,整理的每个字母对应的键盘按键:

在没有上加字的时候,输入顺序为:

主字 ( + m + 下加字 )( + m + 元音)

存在上加字时,输入顺序为:

上加字 + m + 主字 ( + m + 下加字 )( + m + 元音)

举例:

པོ = b o
གྱི = k my i
རྒྱུ = r mk my u
སྨོ = s mh o
གྲྭ = k mr mu

同时附上 yalasoo 网站上的标准键盘布局:

main keyboard
m keyboard
Shift keyboard
Alt+Ctrl+Shift keyboard
M keyboard

嘎代嘎代,一个民间版本的《心经》

在香港某个村口,看到墙上刻的《心经》,突然发现,最后那段咒,并不是常见的「揭谛揭谛」,而是另一段文字: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即说咒曰
达雅他 嗡 嘎代 嘎代 巴热嘎代 巴热桑嘎代 保地索哈

流传最广的《心经》中文版,肯定是大唐玄奘的译本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即说咒曰
揭谛 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萨婆诃

历代又有十几个版本,鸠摩罗什、法月、法成、日本大藏经的重译版、清代藏文重译、以及近代敦煌遗书的梵本音译……印象中都不是村口刻的这个文本。而且村口石刻前面的部分,完全就是玄奘版一字不差。所以……我最初还以为,是广东话发音的心经咒,然而并不是这样。

Google 搜出来的结果,大多提到了「多识仁波切」,也就是村口落款的「多识」。我不能 100% 确定,但大概他就是村口新版本的始作俑者了。这个人大概现在还活着。

多识仁波切(1936 – ),本名多识 · 洛桑图丹琼排,安多华锐藏区天堂寺第六世转世活佛,西北民族大学藏语言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兼任西藏大学客座教授等多种社会职务。代表作《爱心中爆发的智慧》……

村口的这个版本,明显是从藏文版音译过来的,——看那个「嗡」字就知道了。藏文版《心经》和梵文版的发音很接近,但经常加入「ཨོཾ」表示咒语的起始。

ཤེས་རབ་ཀྱི་ཕ་རོལ་ཏུ་ཕྱིན་པའི་སྔགས་སྨྲས་པ།
ཏདྱཐཱ། ཨོཾ། ག་ཏེ་ག་ཏེ་པཱ་ར་ག་ཏེ་པཱ་ར་སཾ་ག་ཏེ་བོ་སྡི་སྭཱ་ཧཱ།

这个「嘎代嘎代」,比「揭谛揭谛」,听起来确实更像藏文和梵文的原始发音。——「揭谛」的汉字发音,从唐代到现在,已经变化了很多。所以近代中文圈学佛的人,似乎有很多人,把藏文和梵文版的经文,音译成更接近的汉字,从而诵经时更加「原教旨」;也有更硬核的去学藏文,直接用藏语诵经。然而历代中文版《心经》,除了最后那段咒外,其它全是意译而非音译;所以直接读藏文版的话,前面的部分,和中文版就完全不一样了。而村口这个版本,用玄奘版旧瓶装新酒,接上藏文发音的咒文,我还是第一次见。

但这个版本的最大问题是:「达雅他」在藏文里的意思,本来就对应着中文版的「即说咒曰」。所以这个版本里「即说咒曰 达雅他 嗡 嘎代……」,是把「即说咒曰」重复了两遍(摇头~

嗯,就到这里。我不是佛学圈的人,不清楚这个版本的来龙去脉、以及多识仁波切有怎样的影响。只是我看到村口石刻后莫名其妙,也不能 google 出明确的答案。以防别人看到这个东西,也是一头雾水,所以在这里说明一下。谁有更详细的信息,欢迎留言补充。

是什么改变了婴儿性别比例?

很多人把二胎和三胎的男女比例失调,归因为「想要男孩才会继续生」。——不是这样的。从概率上,单纯选择要不要继续生,是不会影响自然性别比例的。真正导致性别比例改变的,是对女性胎儿的刻意的遗弃和伤害。


中国的新生儿性别比例失调,尤其是二胎、三胎的性别比例悬殊,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了。

2010 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男女性别比例:
一胎 – 男 : 女 = 113 : 100
二胎 – 男 : 女 = 130 : 100
三胎 – 男 : 女 = 161 : 100
其中北京三胎性别比例居全国之首,高达 260:100。

很多人在批判重男轻女的现象时,把这种悬殊的比例数据解释为:

因为那些特别想要儿子的家庭,才会更主动地去生二胎三胎,所以自然三胎里男孩比例更高。

并不是这样的。

在概率理论中,每一次生育,都是独立的概率事件。如果只是单纯地,生不出男孩就继续生,而不对每次生育时,胎儿的性别进行干预和筛选,那么,男女比例,是不会因此而改变的。

设想这样的生育策略:每个家庭,如果生下男孩,就不再继续生了;如果生下女孩,就继续生,直到生出一个男孩。

设每次成功的生育,生下女孩的概率为 x,则生下男孩的概率为 1 – x。在最多三胎的情况下:

将所有可能的结果(蓝色框)中,对应的概率和男孩女孩的数量,加权求和,则男女的比例为:

和单次生育的男女比例,完全相同。

还可以继续计算下去。无论是限定二胎、三胎、四胎,还是不限次数地一直生;无论是整体的男女比例,还是单独计算二胎或三胎的男女比例,如果不干预生育过程本身,男女的自然比例永远不会因此而改变。

所以,统计数据中,悬殊的男女比例,绝不是仅仅因为「想要男孩就一直生」,而导致的。真正改变性别比例的,是在每次生育的过程中,通过技术,或者其它各种手段,对男女胎儿区别对待。可能是针对女性堕胎,可能是试管婴儿时只保留男胎,也可能是生下女婴后遗弃、不去照料、甚至故意杀害。统计数据背后,是比单纯地「继续生男孩」,更加深刻的罪恶。


学术上把这个现象,叫做 Missing Women,指从统计数据体现出的,因为性别比例失调而「被消失」了的新生女性。在全球超过一亿的「消失的女性」中,中国占了超过一半。

马桶圈

又在节目里听到,女性抱怨,男女共用厕所马桶时的种种不便,无论是和家人、合租、还是外面的无性别厕所。对这方面的讨论,我基本都是表示赞同和支持的。自己合租或在外面,也经常被对着马桶撒尿的男性恶心到。以己度人,也愿意在家尽量坐着用马桶,或者努力维持马桶区域的洁净。然而,就像之前的「女司机」一样,很多这方面的讨论,感觉都欠缺了一些什么,于是列出来做个补充。

毫无疑问,在男女对马桶的使用中,有很多性别权力的痕迹。譬如谁去打扫、谁更在乎马桶区域的清洁、以及男性被指责时的傲慢说辞……在同情「马桶弱势方」的角度,我会更尊重女性的意见。但这里,主要是在男方有正确的性别意识,双方齐心协力维护马桶清洁的基础上,提一些对方可能没注意到的事情。

关于「男性为什么不能坐着小便?」

很多讨论都会提到这一点,然后女孩子们谜之感叹一通,就把这个问题跳过去了。——确实,男性没什么不可以坐着小便的。一些国家也开始渐渐从男生小时候,就教育他们始终坐着使用马桶的习惯。至于那些「憋急了脱裤子不方便」之类的理由,明显属于性别傲慢。

但是,有一点需要提及:马桶,并不是一个有利于男性坐着小便的设计。和女性不同,男性坐在马桶上时,凸起的一坨生殖器,是探进马桶内部的……尤其是因为憋尿,而导致勃起的状态时,一方面,鸡鸡可能会蹭到马桶内壁!!另一方面,勃起时鸡鸡是向上扬着的,需要用大腿根夹住鸡鸡,甚至用手伸进大腿和马桶圈之间那一小块空间里,把鸡鸡向下按,才能尿到马桶里……

所以,多数情况下,我也是很乐于坐在马桶上小便,顺便歇口气的。但鸡鸡硬着的时候,还是站着尿比较方便。——当然这也不是无法克服的困难,一定要我坐着,也是可以的;但是,鸡鸡蹭到马桶壁的心理阴影,你们体谅一下……

ps,不只是勃起的时候;很多马桶的设计,就没考虑这方面,于是正常坐便时,也担心会不会蹭到(这不是在炫耀 size 啦……

在外面的公用厕所,反而是另一种情况:因为感觉马桶圈不干净,于是小便的时候,确实基本都是站着的(当然会把马桶圈掀起来啦)。当然,公用厕所有专门小便池的时候,我肯定会去用小便池。——但说起这个,我经常看到有男性专门跑去马桶间,站立着小便的。在男厕里坐着大便时,经常能听到(or 看到脚)有人在隔间里站着小便,各个年龄种族都有,哪怕小便池空无一人,不知道是什么心态?

关于「每次使用马桶后,把马桶圈放下来」是个什么样的方案?

很多讨论,都会指责男性「为什么站着小便后不把马桶圈『放回原位』」。这个「放回原位」,指的是让马桶圈始终出于放下来的状态。这让我觉得费解。从下面的简单计算可以看出,马桶圈始终放下来,既不是最有效率的方案,也不是最安全的方案(——这样放着终归会被男人尿到,或者被附近脏水溅到啊!),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设想如下四种方案:

  1. 每次使用后,把马桶圈放下;
  2. 每次使用后,把马桶圈掀起来;
  3. 如厕后直接走人,由下一个使用的人,根据自己的需要,改变马桶圈的状态;
  4. 每次使用后,把马桶圈和马桶盖子,一起完全盖上,再冲水。

假设在一个男女混用的马桶上,(女性使用马桶,男性站立,男性坐着)的概率,分别为(x,p,1-x-p),然后计算在每种方案中,马桶圈被掀起放下的次数,以及男女分别触碰马桶圈的次数。

同时,计算每种方案的「风险」。假设男性站立小便时,无视马桶圈就尿的概率为 s,——有可能是家人迷迷糊糊忘了,也有可能就是有傻屌不顾他人感受,视不同场合,这个 s 的比例可大可小,这里单纯以此来计算此类「事故」的发生概率。

绿色为每一栏的最小值,红色为最大值。

用具体数值会更直观一些:假设马桶一共被使用 1000 次,其中女性 500 次,男性 500 次。男性站立小便 300 次,每 10 次,就有 1 名男性不管马桶圈有没有掀起来,直接就尿。此时 x = 0.5,p = 0.3,s = 0.1

从计算可以看出:

  • 「1. 马桶圈始终放下」的方案,是风险最高的;
  • 从麻烦程度上,「1. 马桶圈始终放下」甚至不如「3. 马桶圈由下一个人调整」

当然,这个「麻烦程度」是对于男女整体而言的,光算女性自身的话,「1. 马桶圈始终放下」的麻烦程度最低。

我问了问其她女性的看法,为什么要让马桶圈始终放下来?得到的答案包括:

  • 女性独居时习惯了马桶圈放下来,如果马桶圈没放好,夜里迷迷糊糊上厕所时,可能会一屁股坐到马桶里。——有道理,但男性也会迷迷糊糊忘了掀马桶圈就尿啊。
  • 女性不想用手去碰马桶圈。——确实是方案 1 的最大优势。
  • 「1. 马桶圈始终放下」其实是「4. 让马桶圈和马桶盖都放下来」而做不到(就是不自觉….),于是退而求其次。——方案 4 确实很好啦,但这个求其次有点怪怪的。
  • 我觉得是一种故意的镜像反话吧。有些家庭会教育家里的女性,上完厕所要掀起马桶圈以便男性使用,所以与之相对的,马桶圈放下等于方便女性使用。——啊,这个思路很赞!但「方案 2. 马桶圈始终掀起」也不是最优解啊,甚至也不是对男性的最优解。所以那样的家庭确实土鳖!

以及,提问的过程中,确实有招来一些「老子就是高兴站着尿」的土鳖男性评论……


其实还有另一个角度。在方案 2 和 3 里,当尿在马桶圈上的事故发生时,肇事的男性可能会狡辩:「谁让你们不把马桶圈掀起来的?!」从而把责任转嫁给上一个使用马桶的人。这个人通常是家里的女性,当然也可能是他自己。于是,当「马桶圈一定要放下」成为了一种规则后,女性,在面对事故时,可以完全不用承担任何责任。然后还可以延申到,女性在长期苦难中养成了如何不受责难的智慧……当然,把这也说成是方案 1 的理由,就有些诛心了。

「澳大利亚」的最高峰(们)

澳大利亚最高峰是哪一座?无论是用中文还是英文,都能很轻松地搜到答案——位于新南威尔士州的科修斯科山(Mount Kosciuszko),海拔 2228m,是「澳大利亚的最高峰」。然后,很多华人说着说着,就说成了「澳洲最高峰」。


对此,隔壁的新西兰人是有异议的。新西兰的最高峰库克山(Mount Cook),或者用当地毛利语奥拉基山(Aoraki),海拔 3724m,比科修斯科山更高。于是,新西兰人会吐槽:你们只是「澳洲大陆最高峰」,绝对不是「澳洲最高峰」诶。

其实「澳洲大陆」的概念,是很模糊的。在中文里,「洲」或者「大陆」,更偏向于被水环绕的巨大土地,也就是澳大利亚主体的这块大岛。但英文的 continent 范围会更大一些,偏向地理学的概念。一万年前的冰河时期,现在的澳洲大陆,和周围的塔斯马尼亚岛、新几内亚岛,是有陆地相连的,后来才被海水渐渐淹没。作为「澳洲」的 Australia,在地理学上如何定义,以及亚洲和澳洲的分界在哪里,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但无论哪种,都把新几内亚岛,作为澳洲的一部分。而新几内亚岛西部,位于印度尼西亚境内的查亚峰(Puncak Jaya),海拔 4884m,是最受认可的「澳洲最高峰」,也是地球上最高的岛屿山峰。

然而,这些对亚洲和澳洲的划分,把印度尼西亚一分为二。如果在行政上,把印度尼西亚整个算在亚洲里面,那么,在联合国定义的「大洋洲 Oceania」的国家范围内的最高峰,是同样在新几内亚岛上,距离查亚峰不远,属于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威廉峰(Mount Wilhelm),海拔 4509m。

而新西兰,在很多时候,反而不属于「澳洲大陆」这个概念。在板块构造学说中,新西兰属于西兰大陆,水下的板块面积,几乎与澳大利亚相同。然而,在地缘政治、自然地理学、生态学方面,有一个术语叫「澳大拉西亚 Australasia」,用来涵盖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有时包括新几内亚和周边岛屿,有时并不包括。很多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之间的比赛,以 Australasia 命名,两国甚至还以 Australasia 的名义,合并参加过网球戴维斯杯和两届奥运会。从这个角度讲,新西兰人称库克山(Aoraki / Mt Cook)为「澳大利亚sia 最高峰」,也是可以的……


那么,说 2228m 的科修斯科山,是「澳大利亚这个国家」的最高峰,就可以了吗?也不是。

1947 年,英国将其最偏远的领土之一,印度洋南部的赫德岛和麦克唐纳岛(Heard and McDonald Islands)移交给了澳大利亚,从此成为澳大利亚的领土,被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承认主权。赫德岛上的活火山毛森峰(Mawson Peak),海拔 2745m,比澳大利亚本土的所有山都要高。

还有更高的。包括澳大利亚在内的七个国家,宣布在南极洲拥有主权领土,但尚未获得普遍承认。在澳大利亚宣称的南极领地上的麦克林托克山(Mount McClintock),海拔 3490m,比本土和赫德岛都要高。如果再算上南极冰壳的高度,那么「澳大利亚国家」的宣称领土的最高点,则是冰穹阿尔戈斯(Dome Argus)或称冰穹A(Dome A),海拔 4093m。

所以,2228m 的科修斯科山(Mount Kosciuszko)的地位,精确地讲,只能叫 mainland Australia’s highest peak,(和「中国大陆」类似用法的)澳洲大陆最高峰。


最后,更扯淡的,夏威夷的冒纳凯阿火山(Mauna Kea),虽然海拔只有 4205m,但当地旅游指南一直号称,如果包括海平面以下的部分,从山脚到山顶的落差高达 10211m,是远超珠穆朗玛峰的「真 · 世界第一高峰」。虽然夏威夷属于美国,但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仍然是大洋洲波利尼西亚群岛的一部分。


所以,能搅进「澳大利亚最高峰」这个圈子的,包括:

  • 澳大利亚本土的科修斯科山(Mount Kosciuszko),2228m
  • 印度尼西亚的查亚峰(Puncak Jaya),4884m
  • 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威廉峰(Mount Wilhelm),4509m
  • 印度洋上的毛森峰(Mawson Peak),2745m
  • 南极大陆的麦克林托克山(Mount McClintock),3490m
  • 南极冰盖上的冰穹A(Dome A),4093m
  • 新西兰的库克山(Aoraki / Mt Cook),3724m
  • 夏威夷的冒纳凯阿火山(Mauna Kea),4205m / 10211m

在登山界,对于那些以完成「登顶七大洲最高峰」为目标的人,他们认可的「澳洲最高峰」,基本上都是指印尼的查亚峰。但查亚峰附近一度军阀混乱,还涉及当地金矿,登山者们很难抵达山脚,于是只好厚着脸皮,来澳大利亚爬 2228m 的科修斯科山凑数,——就是个徒步几小时的旅游区啦。这些年好像查亚峰局势好转,又可以去爬了。

攀岩事故、完备性

关于北京攀岩场 5 月 22 日的事故,周鹏的帖子里,描述的很详细了:攀爬者在坠落时,最高处的快挂的延长部分,和岩塞意外脱离,没有起到保护作用,导致攀爬者砸落在半空中的石头平台上,最终身亡。

死者喳喳,是一位有三年经验的攀爬者。帖子里分析当事人拍的攀爬视频,认为攀爬保护的操作,没有明显问题。所以事故的的发生,是一场「想不到的意外」。「标准延长快挂从塞子上脱出来,这是一个极其小概率事件。」然后在帖子里详细分析,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快挂有可能从塞子上脱离,以及用什么方法,可以避免这种脱离的状况发生。

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攀爬者在这个场景下,难道不应该多放一个塞子吗??

攀爬者在攀爬的每一个瞬间,都应该不断地预设,如果整套保护系统的任何一个地方发生了故障,而你在这个时候摔落,会发生什么严重的后果?快挂从岩塞上脱离,可能是小概率时间;但岩塞从岩缝中脱落,造成保护点失效,在传统攀登中,其实是概率很大的事情。如果攀爬者在放 6 号塞子时,能够想一想,如果塞子失效了,他就很可能会砸在中间的石头上,下面的保护做的再好,也没有任何意义,那么,他应该做的,是在石头平台的上方,放置不止一个塞子。

所以,我认为,这次事故,其实是可以避免的。在很大程度上,有攀爬者个人操作不当的因素。——个人会犯错误,这也是可以理解的,生死由命而已。但是,其他人总结事故的时候,即使是周鹏那样的大佬,在帖子里也只是反复研究快挂是如何脱离的这种小概率事件,而完全没提到「多放一个塞子」的问题。这才是让我惊讶,甚至惊恐的。


攀岩时的各种技术操作,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权威教学方法。大多是手口相传,或者自己在网上研究。有些攀岩学校或者网络教程,确实把教材写的很好;但很难验证,学习的人,学到的知识是否完备;也很难验证,他们会不会忽略了一些很重要的东西,从而在未来多变的攀岩场景中,造成危险。

而且,有时能够很明显地看出,一些人的所谓「学习」,只是把一套操作流程(譬如 lead 后如何清理顶部保护站),死硬地记住,——这样死记操作步骤,面对复杂场景很可能出事。更好的方式,需要在自己理解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去想,自己的每一个操作是否合理,在不同的场景下,是否存在考虑不够完备的地方,从而导致危险

传统攀岩建保护站时,需要考虑的内容,有 serene 或者 ernest 之类的词用来助记:

S – Solid or Strong
E – Equalized
R – Redundant
E – Efficient
NE – No Extension
E – Equalized
R – Redunant
NE – No Extension
S – Solid or Strong
T – Timely
  • Solid,保护点是否坚固?
  • Equalized,保护站的承重,是否均衡地分布到多个保护点上?
  • Redundant,任何一个保护点脱落,是否有冗余的保护点提供多重保障
  • Efficient / Timely,建站的过程是否快捷,有效率?
  • No Extension,任何一个保护点脱落时,其它保护点是否能够在原处静态地把所有重量拉住,而不是先下落一小段,造成动态冲击?

这些都是在原理上要注意的点、而不是在具体操作步骤上的要求。符合这些要求的保护站,可以有很多种构建的方法和结构,和当时的场景、以及个人风格,都有关系。其中的 Redundant(冗余性),更是贯穿所有攀岩操作的始终,可以说,除了主绳和一些金属固件,其它的任何保护设施,都是需要双重保障的。

我有好几次,发现一些攀岩者的操作,存在着严重的错误。对方的攀岩经验和攀岩水平,都比我高,他们的操作错误,被我指出后,也都能理解然后改正。但是如果没有人指出的话,他们就无法意识到这一点。——如果没有意外发生,可能这样的错误操作,被他们用上一辈子,也不会发现;然而当意外发生的时候,这样的错误很可能致命。


并不能因此而责备,攀岩界的规范不够完备,然后呼吁要有更严格的规章和监管,每个人要持证上岗才能攀岩……完备的规范,是建立在大量的参与者和社会成本的基础上的。很多小众运动,都有这样的问题。参与者需要在自己理解原理的基础上,面对各种场景,不停地自我检查、自我思考、自我完备。某种意义上,「你不知道你不知道什么」,才是比偶尔从岩壁上掉下来,更可怕的风险。

我说的也不仅仅是运动,人生中很多地方也是如此:只有选择从众,才能获得更完备的规范和指引。譬如如果你接受朝九晚五地上班,那么会有很多教程,教你如何选专业、如何求职、如何劳动保障、如何让养老金投资增值、如何达到工作和生活之间的心灵平衡……而如果你不想要这样的生活,那么,首先,没有教程,告诉你下一步要怎样做了。也许仍然有人能给你帮助;但是,大多数时候,就只好自己摸索。很多因为考虑不完备,而造成的后果,也只好自己承受。、

——所谓「不从众」,当然不止是上班和自由职业者的区别,也可能更远,可能是对整个消费主义社会体系的排斥,可能说的不只是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而是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思想。于是就只好拼命地思考。


而另一方面,这种脱离了大众指引的自我完备,真的很耗精力。以及老了之后,精力不足,思维出现遗漏的可能性大增,于是开始嘀咕,自己是不是要被迫减少这种作死概率比较高的,各种层面上的自我探索类活动。

我、你、她们、我们……

最近的一些,和人称代词有关的话题。

陈丹青在节目里提到,木心和他说,要谨慎使用「我」字,什么时候说,什么时候不说,放在句子的什么地方,对观众的影响都是不一样的。虽然没有举具体的例子,但我大概明白他说的是什么意思。

以前 S 问我:你提到的这个观点,是你自己以为的,还是某个被公开认可的理论?如果只是你自己总结的,那为什么不标明,这个只是「你觉得」?

我觉得 这并不是什么大事。个人观点和公众理论的区别,在一些语境中,通常能够看出来,不需要专门标明;在另一些语境中,这样的区分也不是多么重要。在日常对话中过于在意这种区别,甚至也有些依赖权威的性格因素在其中。——但我确实开始在文字中,主动地标明「我觉得」,甚至在一条推文中提到两三次「我觉得」,因此挤压了本来就有限的字数。虽然我仍然 不觉得 这样做多么有必要,但终归是因为他人,而改变了自己的文字习惯。

真正让我感觉困扰的,是如何在文字中使用「你」。譬如这样的话:

这些年渐渐觉得,澳洲的经济和福利体系,让人觉得更舒服。其它发达国家,大多是建立在有认真做一颗社会螺丝钉的前提上,才会有保障(譬如医保)。澳洲的模式,一方面确实会养懒人,另一方面,如果有动力把躺平的力气,拿来寻找和主流社会无关的乐趣,那么这个模式可能更友好一些。

这里的「你」,换成「我」「他」「一个人」,意思其实是一样的。使用「你」,反而会担心,会不会给人一种在说教,甚至在 mansplaining 的感觉?但强行改成别的代词,总觉得不符合日常的说话习惯,有点别扭。——很难讲这种使用「你」的「说话习惯」本身,是不是某种说教文化的产物?However,如果用英文来写,我会用 one / individuals,感觉很舒适;但中文环境下,目前还没有确定的解决思路。

她们

有人提到,在如今鼓励使用「她们」来强调女性的趋势下,要谨慎使用这个词,因为有时候,作为群体的「她们」的观点并不总是恰当的,其中也会有男权遗毒的产物。这时候用「她们」会使男性作为始作俑者的责任被移除,从而让女性群体被针对。……所以要警惕「她们」的言论给「她们」抹黑。

听着有点儿讽刺,但确实是这么个道理。我也有注意这一点。譬如不指名吐槽某个女性时,吐槽的对象是男是女,其实并不重要,但因为怕被人说「你是不是偏向于指责女性而忽略男性」,我会刻意地把人称改成「他」。有时候也会用「它」或者「它们」,——反正这种不拿你们当人看的傲慢,要比偏袒某个性别的罪名轻很多。

另外在小说里学到一个「祂」,本义是指代耶稣之类的超越了人类的神性。有时在不指明性别夸人的时候,也可以用。

我们

有人

判断一个中国人是不是真傻逼,有一个很简单的方式,那就是看丫在线上和线下如何使用「我们」这个代词。
任何超过严格词义的使用,比如超过了我们家,我们学校,我们公司;说到我们国家、我们党、我们政府的,毫无例外,都是傻逼。

完全同意。虽然我也从来不会说「我们学校」「我们公司」。有的人可能连「我们家」也不会说吧。关于「我们」的边界,每个人并不相同。当然,「我们政府」这种,肯定是傻逼无疑了。

关于 RSS 订阅器,以及推荐自建 tt-rss

RSS 订阅器,大致上分三种:

  • 现有的网络服务,如当年的 Google Reader
  • 单机版的订阅器
  • 自建网络服务

从 Google Reader 停止服务,到现在快 10 年了。之后的所谓「老牌」订阅服务,如 feedly、inoreader,都限制了免费用户的订阅数量,不能超过 100 或 150 条。倒不是非要坚持用免费的,只是:

  • 首先,这些服务并没有如当年大家期望的,在用户与用户之间,发展出推荐阅读之类的社区功能;
  • 其次,如果有一天,它们也像 Google Reader 那样倒闭了,在这些订阅器里镜像的 blog 文章也全都消失,才是最大的损失。

单机版的订阅软件有很多,一些邮件客户端甚至手机浏览器,也有这方面功能。所以问题还是

  • 抓取的文章能不能长久保存?哪怕重新装机,原来的文章也还在?有很多免安装的 RSS 订阅器,但其中大部分都是十几年前 blog 时代的作品,早已停止更新,对新的操作系统以及新的 rss atom 协议,支持都不好。Windows 下我在用 QuiteRSS,感觉不错。免安装,数据保存在 sqlite 文件里,似乎也有 Mac 版本。
  • 以及,这类本地订阅器,有没有可能,通过网盘同步数据,从而实现多台机器或手机同时使用?我还没有见过这方面靠谱的方案。

自建 RSS 服务里,很多人推荐界面简洁的 Miniflux,我以前试过,感觉还行,但似乎有因为过于简化而不适的地方,忘了具体是什么了。/ 最终选择了 tt-rss (Tiny Tiny RSS),界面确实要比 Miniflux 臃肿一些,响应慢一些,但是它有一个非常亮眼的功能:你在 tt-rss 订阅器里,可以选择「发布」某些喜爱的文章,而这些发布出来的文章,是能够生成一个新的 RSS 地址,让别人订阅的!把这个 RSS 发给好友,对方就可以通过订阅这个地址,收到你向他推荐的文章。这就很有当年 Google Reader 的味道了!!

点击顶部「已发布文章」旁边的图标,就可以得到带密钥的 RSS 地址,发送给好友。

不只是「已发布文章」,加星的文章、你标记的某一个 tag、甚至管理 feed 时的每个目录,都是可以生成 RSS 地址的。地址的格式类似于:

https://website/public.php?op=rss&id=50&is_cat=0&q=&key=00secret0key00

除非你公开,外人无法得知。你也可以把不同的 tag 生成各自的 RSS 地址,向不同的人群公开。总之可以玩出很多花样。

其实 tt-rss 只是简单的 php+sql 架构,和 wordpress 放在一起就行了。但最近官方的文档,只推荐用 docker 安装。分成了 5 个 containers,总共需要约 180MB 的内存。

Docker ContainersMemory Usage
ttrss-docker_db_187.38 MiB
ttrss-docker_app_132.07 MiB
ttrss-docker_web-nginx_18.49 MiB
ttrss-docker_backups_11.98 MiB
ttrss-docker_updater_150.68 MiB

北领地的禁酒区

在澳大利亚,是可以轻微酒后开车的。除非是学车前几年的过渡期驾照,多数正式驾照的持有者,遇到警察查酒驾时,允许血液中有轻微的酒精含量:BAC(blood alcohol concentration)< 0.05,每 100ml 血液中不超过 0.05g 酒精。这个浓度到底代表着能喝多少酒,因人而异,对多数人来说,一罐啤酒或者一个 shot 的威士忌,问题不大。

但这不意味着,司机可以一遍开车一遍喝酒,——这在澳大利亚所有的州,都是违法的。

那么,坐在车里的其它乘客,在车辆行驶过程中,能不能喝酒呢?不同的州,规定是不一样的。在 NSW、VIC、SA,其它乘客可以在车里喝酒,在 ACT、QLD、WA、TAS 则不可以。有时这个规定会执行的更严格一些,哪怕车熄火停在路边,司机在旁边喝的大醉,车钥匙在自己口袋里,这时,警察可能会判定你仍然有控制车辆的能力,从而导致酒驾的可能,于是也是违法的。


在北领地(Northern Territory),很多土著聚集区,是严格的禁酒区,一切酒类禁止在禁酒区范围内饮用、买卖、甚至携带。如果开车经过这些区域,车里甚至不能有已经开过瓶的酒,全新没开过的才可以。

我以前就听说过这个规定,一直以为,是在尊重当地土著的文化禁忌,就像穆斯林禁酒区那样。然而最近才发现,并不是如此——

前些年在土著区的一些罪案,让政客们觉得土著应该被管管了……然后把土著区的政策,渐渐从自治转向干预。通过调整对土著居民福利补贴的发放方式,迫使当地人搬迁、限制补贴能够购买物资的种类、布署更多警力、禁酒、禁黄片……

北领地的土著区(蓝色部分)的边界,就像非洲那些国境线一样,横平竖直,充满了殖民主义色彩。公路在荒漠上蜿蜒经过,路上完全是荒无人烟的景象,但每一次越过土著和非土著区的虚拟边界时,都会看到路边立着巨大的警示牌。有时候公路连续经过几片区域的边角,这种牌子就会出现的特别频繁。荒野中突然看到提示,您已进入禁酒区,继续开两公里,您已出禁酒区,一公里后又进入禁酒区……很荒谬的感觉。

可以看到警示牌上,2007 年开始的禁酒法令,以及更早的,1995 年的禁黄片法令。

想象一下,生活在当地的人,时刻看到自己周围这些限制时的感受。而且似乎犯罪率也没有因为这些措施而下降。甚至,随着警力上升,很多如果发生在白人身上,可能会轻轻放过的罪行,在土著身上就会更严格地执行。譬如逾期未缴开车违章罚金(面对同样的高额罚金,土著确实更无力支付)。澳大利亚的土著生存,一直是个很大的话题。一些基于族群层面上的公平、公正的理念,甚至是和现代社会观念有冲突的。譬如澳大利亚土著的入狱率,是高于美国的黑人的,尤其在西澳和北领地。虽然按照「现代人」的说法,收入和教育程度不高的群体,入狱率高是正常的;但是,像这种在一个国家内,某个族群的入狱率与大众相差很多的情况,都可以算是「过度囚禁」(hyper-incarce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