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桶圈

又在节目里听到,女性抱怨,男女共用厕所马桶时的种种不便,无论是和家人、合租、还是外面的无性别厕所。对这方面的讨论,我基本都是表示赞同和支持的。自己合租或在外面,也经常被对着马桶撒尿的男性恶心到。以己度人,也愿意在家尽量坐着用马桶,或者努力维持马桶区域的洁净。然而,就像之前的「女司机」一样,很多这方面的讨论,感觉都欠缺了一些什么,于是列出来做个补充。

毫无疑问,在男女对马桶的使用中,有很多性别权力的痕迹。譬如谁去打扫、谁更在乎马桶区域的清洁、以及男性被指责时的傲慢说辞……在同情「马桶弱势方」的角度,我会更尊重女性的意见。但这里,主要是在男方有正确的性别意识,双方齐心协力维护马桶清洁的基础上,提一些对方可能没注意到的事情。

关于「男性为什么不能坐着小便?」

很多讨论都会提到这一点,然后女孩子们谜之感叹一通,就把这个问题跳过去了。——确实,男性没什么不可以坐着小便的。一些国家也开始渐渐从男生小时候,就教育他们始终坐着使用马桶的习惯。至于那些「憋急了脱裤子不方便」之类的理由,明显属于性别傲慢。

但是,有一点需要提及:马桶,并不是一个有利于男性坐着小便的设计。和女性不同,男性坐在马桶上时,凸起的一坨生殖器,是探进马桶内部的……尤其是因为憋尿,而导致勃起的状态时,一方面,鸡鸡可能会蹭到马桶内壁!!另一方面,勃起时鸡鸡是向上扬着的,需要用大腿根夹住鸡鸡,甚至用手伸进大腿和马桶圈之间那一小块空间里,把鸡鸡向下按,才能尿到马桶里……

所以,多数情况下,我也是很乐于坐在马桶上小便,顺便歇口气的。但鸡鸡硬着的时候,还是站着尿比较方便。——当然这也不是无法克服的困难,一定要我坐着,也是可以的;但是,鸡鸡蹭到马桶壁的心理阴影,你们体谅一下……

ps,不只是勃起的时候;很多马桶的设计,就没考虑这方面,于是正常坐便时,也担心会不会蹭到(这不是在炫耀 size 啦……

在外面的公用厕所,反而是另一种情况:因为感觉马桶圈不干净,于是小便的时候,确实基本都是站着的(当然会把马桶圈掀起来啦)。当然,公用厕所有专门小便池的时候,我肯定会去用小便池。——但说起这个,我经常看到有男性专门跑去马桶间,站立着小便的。在男厕里坐着大便时,经常能听到(or 看到脚)有人在隔间里站着小便,各个年龄种族都有,哪怕小便池空无一人,不知道是什么心态?

关于「每次使用马桶后,把马桶圈放下来」是个什么样的方案?

很多讨论,都会指责男性「为什么站着小便后不把马桶圈『放回原位』」。这个「放回原位」,指的是让马桶圈始终出于放下来的状态。这让我觉得费解。从下面的简单计算可以看出,马桶圈始终放下来,既不是最有效率的方案,也不是最安全的方案(——这样放着终归会被男人尿到,或者被附近脏水溅到啊!),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设想如下四种方案:

  1. 每次使用后,把马桶圈放下;
  2. 每次使用后,把马桶圈掀起来;
  3. 如厕后直接走人,由下一个使用的人,根据自己的需要,改变马桶圈的状态;
  4. 每次使用后,把马桶圈和马桶盖子,一起完全盖上,再冲水。

假设在一个男女混用的马桶上,(女性使用马桶,男性站立,男性坐着)的概率,分别为(x,p,1-x-p),然后计算在每种方案中,马桶圈被掀起放下的次数,以及男女分别触碰马桶圈的次数。

同时,计算每种方案的「风险」。假设男性站立小便时,无视马桶圈就尿的概率为 s,——有可能是家人迷迷糊糊忘了,也有可能就是有傻屌不顾他人感受,视不同场合,这个 s 的比例可大可小,这里单纯以此来计算此类「事故」的发生概率。

绿色为每一栏的最小值,红色为最大值。

用具体数值会更直观一些:假设马桶一共被使用 1000 次,其中女性 500 次,男性 500 次。男性站立小便 300 次,每 10 次,就有 1 名男性不管马桶圈有没有掀起来,直接就尿。此时 x = 0.5,p = 0.3,s = 0.1

从计算可以看出:

  • 「1. 马桶圈始终放下」的方案,是风险最高的;
  • 从麻烦程度上,「1. 马桶圈始终放下」甚至不如「3. 马桶圈由下一个人调整」

当然,这个「麻烦程度」是对于男女整体而言的,光算女性自身的话,「1. 马桶圈始终放下」的麻烦程度最低。

我问了问其她女性的看法,为什么要让马桶圈始终放下来?得到的答案包括:

  • 女性独居时习惯了马桶圈放下来,如果马桶圈没放好,夜里迷迷糊糊上厕所时,可能会一屁股坐到马桶里。——有道理,但男性也会迷迷糊糊忘了掀马桶圈就尿啊。
  • 女性不想用手去碰马桶圈。——确实是方案 1 的最大优势。
  • 「1. 马桶圈始终放下」其实是「4. 让马桶圈和马桶盖都放下来」而做不到(就是不自觉….),于是退而求其次。——方案 4 确实很好啦,但这个求其次有点怪怪的。
  • 我觉得是一种故意的镜像反话吧。有些家庭会教育家里的女性,上完厕所要掀起马桶圈以便男性使用,所以与之相对的,马桶圈放下等于方便女性使用。——啊,这个思路很赞!但「方案 2. 马桶圈始终掀起」也不是最优解啊,甚至也不是对男性的最优解。所以那样的家庭确实土鳖!

以及,提问的过程中,确实有招来一些「老子就是高兴站着尿」的土鳖男性评论……


其实还有另一个角度。在方案 2 和 3 里,当尿在马桶圈上的事故发生时,肇事的男性可能会狡辩:「谁让你们不把马桶圈掀起来的?!」从而把责任转嫁给上一个使用马桶的人。这个人通常是家里的女性,当然也可能是他自己。于是,当「马桶圈一定要放下」成为了一种规则后,女性,在面对事故时,可以完全不用承担任何责任。然后还可以延申到,女性在长期苦难中养成了如何不受责难的智慧……当然,把这也说成是方案 1 的理由,就有些诛心了。

「澳大利亚」的最高峰(们)

澳大利亚最高峰是哪一座?无论是用中文还是英文,都能很轻松地搜到答案——位于新南威尔士州的科修斯科山(Mount Kosciuszko),海拔 2228m,是「澳大利亚的最高峰」。然后,很多华人说着说着,就说成了「澳洲最高峰」。


对此,隔壁的新西兰人是有异议的。新西兰的最高峰库克山(Mount Cook),或者用当地毛利语奥拉基山(Aoraki),海拔 3724m,比科修斯科山更高。于是,新西兰人会吐槽:你们只是「澳洲大陆最高峰」,绝对不是「澳洲最高峰」诶。

其实「澳洲大陆」的概念,是很模糊的。在中文里,「洲」或者「大陆」,更偏向于被水环绕的巨大土地,也就是澳大利亚主体的这块大岛。但英文的 continent 范围会更大一些,偏向地理学的概念。一万年前的冰河时期,现在的澳洲大陆,和周围的塔斯马尼亚岛、新几内亚岛,是有陆地相连的,后来才被海水渐渐淹没。作为「澳洲」的 Australia,在地理学上如何定义,以及亚洲和澳洲的分界在哪里,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但无论哪种,都把新几内亚岛,作为澳洲的一部分。而新几内亚岛西部,位于印度尼西亚境内的查亚峰(Puncak Jaya),海拔 4884m,是最受认可的「澳洲最高峰」,也是地球上最高的岛屿山峰。

然而,这些对亚洲和澳洲的划分,把印度尼西亚一分为二。如果在行政上,把印度尼西亚整个算在亚洲里面,那么,在联合国定义的「大洋洲 Oceania」的国家范围内的最高峰,是同样在新几内亚岛上,距离查亚峰不远,属于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威廉峰(Mount Wilhelm),海拔 4509m。

而新西兰,在很多时候,反而不属于「澳洲大陆」这个概念。在板块构造学说中,新西兰属于西兰大陆,水下的板块面积,几乎与澳大利亚相同。然而,在地缘政治、自然地理学、生态学方面,有一个术语叫「澳大拉西亚 Australasia」,用来涵盖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有时包括新几内亚和周边岛屿,有时并不包括。很多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之间的比赛,以 Australasia 命名,两国甚至还以 Australasia 的名义,合并参加过网球戴维斯杯和两届奥运会。从这个角度讲,新西兰人称库克山(Aoraki / Mt Cook)为「澳大利亚sia 最高峰」,也是可以的……


那么,说 2228m 的科修斯科山,是「澳大利亚这个国家」的最高峰,就可以了吗?也不是。

1947 年,英国将其最偏远的领土之一,印度洋南部的赫德岛和麦克唐纳岛(Heard and McDonald Islands)移交给了澳大利亚,从此成为澳大利亚的领土,被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承认主权。赫德岛上的活火山毛森峰(Mawson Peak),海拔 2745m,比澳大利亚本土的所有山都要高。

还有更高的。包括澳大利亚在内的七个国家,宣布在南极洲拥有主权领土,但尚未获得普遍承认。在澳大利亚宣称的南极领地上的麦克林托克山(Mount McClintock),海拔 3490m,比本土和赫德岛都要高。如果再算上南极冰壳的高度,那么「澳大利亚国家」的宣称领土的最高点,则是冰穹阿尔戈斯(Dome Argus)或称冰穹A(Dome A),海拔 4093m。

所以,2228m 的科修斯科山(Mount Kosciuszko)的地位,精确地讲,只能叫 mainland Australia’s highest peak,(和「中国大陆」类似用法的)澳洲大陆最高峰。


最后,更扯淡的,夏威夷的冒纳凯阿火山(Mauna Kea),虽然海拔只有 4205m,但当地旅游指南一直号称,如果包括海平面以下的部分,从山脚到山顶的落差高达 10211m,是远超珠穆朗玛峰的「真 · 世界第一高峰」。虽然夏威夷属于美国,但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仍然是大洋洲波利尼西亚群岛的一部分。


所以,能搅进「澳大利亚最高峰」这个圈子的,包括:

  • 澳大利亚本土的科修斯科山(Mount Kosciuszko),2228m
  • 印度尼西亚的查亚峰(Puncak Jaya),4884m
  • 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威廉峰(Mount Wilhelm),4509m
  • 印度洋上的毛森峰(Mawson Peak),2745m
  • 南极大陆的麦克林托克山(Mount McClintock),3490m
  • 南极冰盖上的冰穹A(Dome A),4093m
  • 新西兰的库克山(Aoraki / Mt Cook),3724m
  • 夏威夷的冒纳凯阿火山(Mauna Kea),4205m / 10211m

在登山界,对于那些以完成「登顶七大洲最高峰」为目标的人,他们认可的「澳洲最高峰」,基本上都是指印尼的查亚峰。但查亚峰附近一度军阀混乱,还涉及当地金矿,登山者们很难抵达山脚,于是只好厚着脸皮,来澳大利亚爬 2228m 的科修斯科山凑数,——就是个徒步几小时的旅游区啦。这些年好像查亚峰局势好转,又可以去爬了。

攀岩事故、完备性

关于北京攀岩场 5 月 22 日的事故,周鹏的帖子里,描述的很详细了:攀爬者在坠落时,最高处的快挂的延长部分,和岩塞意外脱离,没有起到保护作用,导致攀爬者砸落在半空中的石头平台上,最终身亡。

死者喳喳,是一位有三年经验的攀爬者。帖子里分析当事人拍的攀爬视频,认为攀爬保护的操作,没有明显问题。所以事故的的发生,是一场「想不到的意外」。「标准延长快挂从塞子上脱出来,这是一个极其小概率事件。」然后在帖子里详细分析,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快挂有可能从塞子上脱离,以及用什么方法,可以避免这种脱离的状况发生。

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攀爬者在这个场景下,难道不应该多放一个塞子吗??

攀爬者在攀爬的每一个瞬间,都应该不断地预设,如果整套保护系统的任何一个地方发生了故障,而你在这个时候摔落,会发生什么严重的后果?快挂从岩塞上脱离,可能是小概率时间;但岩塞从岩缝中脱落,造成保护点失效,在传统攀登中,其实是概率很大的事情。如果攀爬者在放 6 号塞子时,能够想一想,如果塞子失效了,他就很可能会砸在中间的石头上,下面的保护做的再好,也没有任何意义,那么,他应该做的,是在石头平台的上方,放置不止一个塞子。

所以,我认为,这次事故,其实是可以避免的。在很大程度上,有攀爬者个人操作不当的因素。——个人会犯错误,这也是可以理解的,生死由命而已。但是,其他人总结事故的时候,即使是周鹏那样的大佬,在帖子里也只是反复研究快挂是如何脱离的这种小概率事件,而完全没提到「多放一个塞子」的问题。这才是让我惊讶,甚至惊恐的。


攀岩时的各种技术操作,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权威教学方法。大多是手口相传,或者自己在网上研究。有些攀岩学校或者网络教程,确实把教材写的很好;但很难验证,学习的人,学到的知识是否完备;也很难验证,他们会不会忽略了一些很重要的东西,从而在未来多变的攀岩场景中,造成危险。

而且,有时能够很明显地看出,一些人的所谓「学习」,只是把一套操作流程(譬如 lead 后如何清理顶部保护站),死硬地记住,——这样死记操作步骤,面对复杂场景很可能出事。更好的方式,需要在自己理解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去想,自己的每一个操作是否合理,在不同的场景下,是否存在考虑不够完备的地方,从而导致危险

传统攀岩建保护站时,需要考虑的内容,有 serene 或者 ernest 之类的词用来助记:

S – Solid or Strong
E – Equalized
R – Redundant
E – Efficient
NE – No Extension
E – Equalized
R – Redunant
NE – No Extension
S – Solid or Strong
T – Timely
  • Solid,保护点是否坚固?
  • Equalized,保护站的承重,是否均衡地分布到多个保护点上?
  • Redundant,任何一个保护点脱落,是否有冗余的保护点提供多重保障
  • Efficient / Timely,建站的过程是否快捷,有效率?
  • No Extension,任何一个保护点脱落时,其它保护点是否能够在原处静态地把所有重量拉住,而不是先下落一小段,造成动态冲击?

这些都是在原理上要注意的点、而不是在具体操作步骤上的要求。符合这些要求的保护站,可以有很多种构建的方法和结构,和当时的场景、以及个人风格,都有关系。其中的 Redundant(冗余性),更是贯穿所有攀岩操作的始终,可以说,除了主绳和一些金属固件,其它的任何保护设施,都是需要双重保障的。

我有好几次,发现一些攀岩者的操作,存在着严重的错误。对方的攀岩经验和攀岩水平,都比我高,他们的操作错误,被我指出后,也都能理解然后改正。但是如果没有人指出的话,他们就无法意识到这一点。——如果没有意外发生,可能这样的错误操作,被他们用上一辈子,也不会发现;然而当意外发生的时候,这样的错误很可能致命。


并不能因此而责备,攀岩界的规范不够完备,然后呼吁要有更严格的规章和监管,每个人要持证上岗才能攀岩……完备的规范,是建立在大量的参与者和社会成本的基础上的。很多小众运动,都有这样的问题。参与者需要在自己理解原理的基础上,面对各种场景,不停地自我检查、自我思考、自我完备。某种意义上,「你不知道你不知道什么」,才是比偶尔从岩壁上掉下来,更可怕的风险。

我说的也不仅仅是运动,人生中很多地方也是如此:只有选择从众,才能获得更完备的规范和指引。譬如如果你接受朝九晚五地上班,那么会有很多教程,教你如何选专业、如何求职、如何劳动保障、如何让养老金投资增值、如何达到工作和生活之间的心灵平衡……而如果你不想要这样的生活,那么,首先,没有教程,告诉你下一步要怎样做了。也许仍然有人能给你帮助;但是,大多数时候,就只好自己摸索。很多因为考虑不完备,而造成的后果,也只好自己承受。、

——所谓「不从众」,当然不止是上班和自由职业者的区别,也可能更远,可能是对整个消费主义社会体系的排斥,可能说的不只是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而是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思想。于是就只好拼命地思考。


而另一方面,这种脱离了大众指引的自我完备,真的很耗精力。以及老了之后,精力不足,思维出现遗漏的可能性大增,于是开始嘀咕,自己是不是要被迫减少这种作死概率比较高的,各种层面上的自我探索类活动。

我、你、她们、我们……

最近的一些,和人称代词有关的话题。

陈丹青在节目里提到,木心和他说,要谨慎使用「我」字,什么时候说,什么时候不说,放在句子的什么地方,对观众的影响都是不一样的。虽然没有举具体的例子,但我大概明白他说的是什么意思。

以前 S 问我:你提到的这个观点,是你自己以为的,还是某个被公开认可的理论?如果只是你自己总结的,那为什么不标明,这个只是「你觉得」?

我觉得 这并不是什么大事。个人观点和公众理论的区别,在一些语境中,通常能够看出来,不需要专门标明;在另一些语境中,这样的区分也不是多么重要。在日常对话中过于在意这种区别,甚至也有些依赖权威的性格因素在其中。——但我确实开始在文字中,主动地标明「我觉得」,甚至在一条推文中提到两三次「我觉得」,因此挤压了本来就有限的字数。虽然我仍然 不觉得 这样做多么有必要,但终归是因为他人,而改变了自己的文字习惯。

真正让我感觉困扰的,是如何在文字中使用「你」。譬如这样的话:

这些年渐渐觉得,澳洲的经济和福利体系,让人觉得更舒服。其它发达国家,大多是建立在有认真做一颗社会螺丝钉的前提上,才会有保障(譬如医保)。澳洲的模式,一方面确实会养懒人,另一方面,如果有动力把躺平的力气,拿来寻找和主流社会无关的乐趣,那么这个模式可能更友好一些。

这里的「你」,换成「我」「他」「一个人」,意思其实是一样的。使用「你」,反而会担心,会不会给人一种在说教,甚至在 mansplaining 的感觉?但强行改成别的代词,总觉得不符合日常的说话习惯,有点别扭。——很难讲这种使用「你」的「说话习惯」本身,是不是某种说教文化的产物?However,如果用英文来写,我会用 one / individuals,感觉很舒适;但中文环境下,目前还没有确定的解决思路。

她们

有人提到,在如今鼓励使用「她们」来强调女性的趋势下,要谨慎使用这个词,因为有时候,作为群体的「她们」的观点并不总是恰当的,其中也会有男权遗毒的产物。这时候用「她们」会使男性作为始作俑者的责任被移除,从而让女性群体被针对。……所以要警惕「她们」的言论给「她们」抹黑。

听着有点儿讽刺,但确实是这么个道理。我也有注意这一点。譬如不指名吐槽某个女性时,吐槽的对象是男是女,其实并不重要,但因为怕被人说「你是不是偏向于指责女性而忽略男性」,我会刻意地把人称改成「他」。有时候也会用「它」或者「它们」,——反正这种不拿你们当人看的傲慢,要比偏袒某个性别的罪名轻很多。

另外在小说里学到一个「祂」,本义是指代耶稣之类的超越了人类的神性。有时在不指明性别夸人的时候,也可以用。

我们

有人

判断一个中国人是不是真傻逼,有一个很简单的方式,那就是看丫在线上和线下如何使用「我们」这个代词。
任何超过严格词义的使用,比如超过了我们家,我们学校,我们公司;说到我们国家、我们党、我们政府的,毫无例外,都是傻逼。

完全同意。虽然我也从来不会说「我们学校」「我们公司」。有的人可能连「我们家」也不会说吧。关于「我们」的边界,每个人并不相同。当然,「我们政府」这种,肯定是傻逼无疑了。

关于 RSS 订阅器,以及推荐自建 tt-rss

RSS 订阅器,大致上分三种:

  • 现有的网络服务,如当年的 Google Reader
  • 单机版的订阅器
  • 自建网络服务

从 Google Reader 停止服务,到现在快 10 年了。之后的所谓「老牌」订阅服务,如 feedly、inoreader,都限制了免费用户的订阅数量,不能超过 100 或 150 条。倒不是非要坚持用免费的,只是:

  • 首先,这些服务并没有如当年大家期望的,在用户与用户之间,发展出推荐阅读之类的社区功能;
  • 其次,如果有一天,它们也像 Google Reader 那样倒闭了,在这些订阅器里镜像的 blog 文章也全都消失,才是最大的损失。

单机版的订阅软件有很多,一些邮件客户端甚至手机浏览器,也有这方面功能。所以问题还是

  • 抓取的文章能不能长久保存?哪怕重新装机,原来的文章也还在?有很多免安装的 RSS 订阅器,但其中大部分都是十几年前 blog 时代的作品,早已停止更新,对新的操作系统以及新的 rss atom 协议,支持都不好。Windows 下我在用 QuiteRSS,感觉不错。免安装,数据保存在 sqlite 文件里,似乎也有 Mac 版本。
  • 以及,这类本地订阅器,有没有可能,通过网盘同步数据,从而实现多台机器或手机同时使用?我还没有见过这方面靠谱的方案。

自建 RSS 服务里,很多人推荐界面简洁的 Miniflux,我以前试过,感觉还行,但似乎有因为过于简化而不适的地方,忘了具体是什么了。/ 最终选择了 tt-rss (Tiny Tiny RSS),界面确实要比 Miniflux 臃肿一些,响应慢一些,但是它有一个非常亮眼的功能:你在 tt-rss 订阅器里,可以选择「发布」某些喜爱的文章,而这些发布出来的文章,是能够生成一个新的 RSS 地址,让别人订阅的!把这个 RSS 发给好友,对方就可以通过订阅这个地址,收到你向他推荐的文章。这就很有当年 Google Reader 的味道了!!

点击顶部「已发布文章」旁边的图标,就可以得到带密钥的 RSS 地址,发送给好友。

不只是「已发布文章」,加星的文章、你标记的某一个 tag、甚至管理 feed 时的每个目录,都是可以生成 RSS 地址的。地址的格式类似于:

https://website/public.php?op=rss&id=50&is_cat=0&q=&key=00secret0key00

除非你公开,外人无法得知。你也可以把不同的 tag 生成各自的 RSS 地址,向不同的人群公开。总之可以玩出很多花样。

其实 tt-rss 只是简单的 php+sql 架构,和 wordpress 放在一起就行了。但最近官方的文档,只推荐用 docker 安装。分成了 5 个 containers,总共需要约 180MB 的内存。

Docker ContainersMemory Usage
ttrss-docker_db_187.38 MiB
ttrss-docker_app_132.07 MiB
ttrss-docker_web-nginx_18.49 MiB
ttrss-docker_backups_11.98 MiB
ttrss-docker_updater_150.68 MiB

北领地的禁酒区

在澳大利亚,是可以轻微酒后开车的。除非是学车前几年的过渡期驾照,多数正式驾照的持有者,遇到警察查酒驾时,允许血液中有轻微的酒精含量:BAC(blood alcohol concentration)< 0.05,每 100ml 血液中不超过 0.05g 酒精。这个浓度到底代表着能喝多少酒,因人而异,对多数人来说,一罐啤酒或者一个 shot 的威士忌,问题不大。

但这不意味着,司机可以一遍开车一遍喝酒,——这在澳大利亚所有的州,都是违法的。

那么,坐在车里的其它乘客,在车辆行驶过程中,能不能喝酒呢?不同的州,规定是不一样的。在 NSW、VIC、SA,其它乘客可以在车里喝酒,在 ACT、QLD、WA、TAS 则不可以。有时这个规定会执行的更严格一些,哪怕车熄火停在路边,司机在旁边喝的大醉,车钥匙在自己口袋里,这时,警察可能会判定你仍然有控制车辆的能力,从而导致酒驾的可能,于是也是违法的。


在北领地(Northern Territory),很多土著聚集区,是严格的禁酒区,一切酒类禁止在禁酒区范围内饮用、买卖、甚至携带。如果开车经过这些区域,车里甚至不能有已经开过瓶的酒,全新没开过的才可以。

我以前就听说过这个规定,一直以为,是在尊重当地土著的文化禁忌,就像穆斯林禁酒区那样。然而最近才发现,并不是如此——

前些年在土著区的一些罪案,让政客们觉得土著应该被管管了……然后把土著区的政策,渐渐从自治转向干预。通过调整对土著居民福利补贴的发放方式,迫使当地人搬迁、限制补贴能够购买物资的种类、布署更多警力、禁酒、禁黄片……

北领地的土著区(蓝色部分)的边界,就像非洲那些国境线一样,横平竖直,充满了殖民主义色彩。公路在荒漠上蜿蜒经过,路上完全是荒无人烟的景象,但每一次越过土著和非土著区的虚拟边界时,都会看到路边立着巨大的警示牌。有时候公路连续经过几片区域的边角,这种牌子就会出现的特别频繁。荒野中突然看到提示,您已进入禁酒区,继续开两公里,您已出禁酒区,一公里后又进入禁酒区……很荒谬的感觉。

可以看到警示牌上,2007 年开始的禁酒法令,以及更早的,1995 年的禁黄片法令。

想象一下,生活在当地的人,时刻看到自己周围这些限制时的感受。而且似乎犯罪率也没有因为这些措施而下降。甚至,随着警力上升,很多如果发生在白人身上,可能会轻轻放过的罪行,在土著身上就会更严格地执行。譬如逾期未缴开车违章罚金(面对同样的高额罚金,土著确实更无力支付)。澳大利亚的土著生存,一直是个很大的话题。一些基于族群层面上的公平、公正的理念,甚至是和现代社会观念有冲突的。譬如澳大利亚土著的入狱率,是高于美国的黑人的,尤其在西澳和北领地。虽然按照「现代人」的说法,收入和教育程度不高的群体,入狱率高是正常的;但是,像这种在一个国家内,某个族群的入狱率与大众相差很多的情况,都可以算是「过度囚禁」(hyper-incarceration)。

作为女性主义者的男性

经常看到人说,很多男性成为(或者表现的像一个)女性主义者,是为了能够亲近某些女性,或者其它更奇怪的目的……而这样的男性,如果不能在生活中每时每刻都会出现的性别权利冲突中,时刻反省、抵制自身作为既得利益者所带来的诱惑,则终归会「穿帮」。也有更极端的说法:男性不可能成为女权主义者。(——是的,说这种话的人,似乎更喜欢用「女权」而不是「女性主义」)


我觉得男性成为(真正的,而不是为了各种目的而装成)女性主义者的问题在于:

如果一个女性,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而成为女性主义者,这当然没有问题。而对于男性来说,这不可能。他只有怀着对「他者」的关心,高尚到了一定程度,「先天下之忧而忧」那个级别,才会因为关心女性而赞同女性主义。这样的人,无论在男性还是女性中,当然都会有,也当然值得赞美,但比例就少多了。

这里,我们姑且划分出两种女性主义者:出于「自己利益」的,和出于「关心他人」的。——我们当然可以清高地说,后者比前者更加「高级情操」;但是并没有把二者分裂的意思。成为女性主义者,并不需要这么高级。女性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而成为女权,这没有任何问题。

而且前者是可以成为后者的。很多女性,最初因为自身的遭遇,而被唤醒了性别意识,在不断的分析和共情中,越来越关心他者。见过的很多人,都是这样变得越来越赞。而男性没有了这个基础,就只能一跃直接跳到「高级」阶段。这样的人应该也会有,但数量上就完全没有可比性了。

也有可能,一名男性(或者女性),首先作为其它层面上的弱者:阶层、种族、政治……权力意识被唤醒 → 关心他者 → 支持女性主义。这也是有可能的;——但绝对不代表这个过程必然发生,厌女的反共人士多到漫山遍野。并且,这种关心他者的情操,关心的不会仅仅是女性。各种层面上的弱者,都会是关心的对象,甚至这些层面之间会发生冲突。这样的「女性主义者」不可能同时是小粉红。但这种接近于「平权」的调子,似乎也并不是如今很多人想看到的。

锁嘟机制

  1. 就像 twitter 的文章被称为「tweet」,mastodon 的文章被称为「嘟文 toot」。
  2. 虽然这篇在说 fediverse / mastodon,但目前的 twitter、sina……各种社交网络混乱的隐私设置,其实是一样的。

作为自建实例用户,每次我好奇点开一个,我还没有 follow 的用户时:

  • 在我的界面里,看不到他的历史嘟文;
  • 偶尔能看到几条,以前被我 fo 的人转发过的他的嘟文,才会被存储在我的服务器上;
  • 他可能锁嘟;
  • 他的个人页面(以及整个他的实例)可能只显示 10 条;
  • 他的个人页面(以及整个他的实例)可能根本不许访问;
  • 少数情况下,我已经被对方 block 了,但只有当我想 fo 他时,我才会从灰色的 follow 按钮上注意到这一点……

我不知道,有什么便利的流程,来判断对方属于上述哪一种/几种情况;也不知道,面对每一种情况,我

  1. 是否被允许
  2. 如何去

了解一个人。我也不知道,采取了上述每一种措施的人,是否清楚,他在

  1. 和他相同的实例
  2. 和他不同的大实例
  3. 彼此 follow,有着模糊边界的共同好友圈
  4. 其它小实例

的人的眼里,有着怎样的可访问性。他希望打造一个什么样的社交网络架构,以及他的这些选择,最终是否能够如他所愿。

这不是在指责具体的人。我知道,有很多人,对这套复杂的体系,比我更熟悉,更习惯去应对。也知道,如果我往这个方向努力,也会应对的更自如一些(但不知道会进步到什么程度)。但现实中的结局是,fediverse,就像没什么人来看的 blog 一样,渐渐被我当作一个,纯表述的平台。别人如何看到我,如何来交互,对我而言,变成了一个不清楚机制、雾里看花的过程。对这方面的期待,也就渐渐减弱了。

于是,虽然我也会去 follow 别人,去 re 去聊天去点赞。但这些行为对我都是不成体系的。很多人我不知道要不要去 follow,聊天时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要用一个点赞,或者什么都不用,就可以突兀地结束话题。更不用说,在预设别人掌握了这套体系,以及预设别人预设我掌握了这套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彼此的操作方式而不是内容,来判定对方的态度。——扯远了,这些已经和 fediverse 机制关系不大了,我在实体社交中也不会去折腾这些(而且我对实体社交的潜规则也是雾里看花,不去弄明白)。这篇只是例行吐槽网站隐私机制而已。

[php] 将多个 RSS 地址合并成一个

弄了个 php 程序,可以把自己的(or 别人的)多个 blog 的 RSS 订阅地址,合并成一个,供人订阅。例如,现在本站的几个 blog 的统一订阅地址为:

https://feed.fivest.one/

程序基于 DigitalFreelancing 的代码,略作修改,调用了 SimplePie 处理 RSS 的项目库,为每个原始的 RSS 地址生成缓存,避免了频繁读取。我修改后的版本,可以从【这里】下载。

使用说明

  • 配置支持 PHP 的网络服务器,过程略;
  • 下载源文件后,解压到新的 RSS 地址相应的文件夹里;
  • 编辑 index.php,修改如下部分:
$feedlink = "https://feed.fivest.one/"; // 这个新的 RSS 的网址
$feedtitle = "fivestone"; // RSS 名称
$feedhome = "https://fivest.one"; // 你的网站地址(在 RSS 阅读器里点击 Title 可以进入)
$feeddesc = "fivestone's posts aggregation"; // RSS 描述

$feeds = array( // 需要合并的 RSS 网址列表,以引号和逗号分隔
    'https://a.fivest.one/feed',
    'https://b.fivest.one/feed'
);

$time_zone = 'Asia/Taipei'; // RSS 使用的时区
$item_number_limit = 20; // 新的 RSS 显示的文章数上限
$creativeCommons_license =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sa/4.0'; // 你选择的知识产权协议(可以自行修改或为空)
  • 根据你的网络服务器的权限配置方式,可能需要把 cache 文件夹设为群组或全部可写
chmod g+w cache 或者 chmod a+w cache
  • 也可以把 index.php 改名,或者复制到其它位置,分别配置,生成多个这样的聚合 RSS。注意要调整文件中的相对路径:
include_once('./simplepie/autoloader.php');

箭术或禅心 – 2

箭术或禅心 – 12、3……


弓道这种务虚的玩法,姑且不论;大多数的射箭活动,还是以追求准确性为目标的。于是,弓,从古代到现代,一方面,使用现代材料,提高装备的强度、力度、一致性;另一方面,从设计层面上,针对上一篇所说的,影响精确性的各种因素,对弓做了很多改进。虽然每一个改进,用户都有选择用或不用的自由,但现实中,通常可以把玩家归为四类,不同类别之间,在弓的改进程度上,基本是递进关系。

  • 传统弓(traditional bow):无任何附件;无法中心出箭
  • 光弓(barebow):中心出箭;没有瞄准器,没有大多数辅助配件
  • 奥运射准(olympic target bow) :多种辅助配件
  • 复合弓(compound bow):可以省力的机械装置

比复合弓更机械化的,就是弩(crossbow)和枪了……上面这些弓,在多数国家(包括中国),都可以不需证件自由购买;然而,在绝大多数国家,甚至持枪合法的国家,弩都是非法的。

注:很多赛事,把比赛用弓乃至赛事本身,叫做「反曲弓」比赛(recurve bow);但这只是为了和 「复合弓」(compound bow) 区分。反曲只是一种让弓片更有弹力的工艺。弓片是否反曲,和精确性并没有关系。虽然现代赛场上几乎所有都是反曲弓,但兼容的非反曲的弓片(longbow)也是有卖的。用非反曲的弓去参加奥运会,只要你水平够好,完全没问题。


从传统弓(traditional bow)到现代弓

虽然很多商家对「传统弓」的定义并不相同:是否木制、是否一体化、是否安装箭台……但真正最本质的,在提高精确性方面的改进,是能不能让箭,从弓的中间,正对目标射出去?传统弓的弓身,就是一根棍子,箭被棍子挡住,并不能够完全沿着弓和弦构成的平面射出。而现代弓,在弓的中心做出一个缺口(center-shot shelf),让箭可以更直接地射向目标。

在弓身上挖个槽,还足够结实。这对材料要求很高的。低档的现代弓用木头或铸铁,不能承受超过 40 磅的拉力——比赛可以,古代打仗是不够的。高档弓都是数控切割合金,或者碳纤维。——不管怎样,这个弓身挖槽的设计,直到 1940-50s 才出现,是弓箭彻底退出人类实战舞台之后,才有的事情。

现代弓在挖出来的弓窗上,又设计了各种:

  • 箭台(arrow rest)
  • 箭侧垫(pressure button)

让箭更稳定、更精确地,指向中心目标,同时减少在射出时,箭身和箭羽蹭到弓身,造成的干扰。改进到了这一步,就可以叫做光弓(barebow)了。

从光弓(barebow)到奥运会用的弓

我们在奥运赛场上,常见的弓,在光弓(barebow)的基础上,主要多了这些附件:

  • 瞄准器(sight),为目标设置一个两点一线的参照物
  • 稳定杆(stabilizer),延长力臂,从而减缓手臂的抖动
  • 信号片(clicker),提示箭已被拉到某个位置,从而保证每次拉力相同

奥运会用的这种,加了一堆配件的弓,到底怎么称呼?其实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名字,大家叫的很混乱。有的叫竞技弓(competitive)或者射准弓(target),但其实光弓(barebow)也是为了竞技和射准。有的就叫做奥运弓,但其实残奥会那边,是有复合弓比赛项目的。更多时候叫做奥运反曲(Olympic recurve),同时把光弓也叫做 barebow recurve,然而之前说了,不用反曲弓参赛其实也可以……

复合弓(compound bow)

前面说的,无论传统弓(traditional)、反曲弓(recurve)、还是非反曲弓(longbow),拉弓的幅度越大,用的力量也越大。而复合弓 (compound bow) ,通过偏心滑轮的杠杆作用,把弓拉满后,只需要很少的力量,就能维持拉弓的状态。——这个特性和射箭的精确度,其实关系不大,只是因为用力少了,手抖也小了。然而,因为复合弓不再是纯「人力」,而是借助了机械结构来蓄力,于是索性在机械方面做到极致。大多数复合弓,和奥运反曲弓一样,安装了所有有助于提高精确性的配件;而且在很多方面,比反曲弓更加机械化,尽可能减少人体造成的影响。

  • 拉弓幅度:不再使用响片(clicker)提示,而是干脆预设某个距离,拉到后就不能再继续拉动,于是每次放箭的力量精确一致。
  • 瞄准:在弦上增加了窥孔(peep),从两点一线瞄准,变成三点一线。甚至使用有放大倍率的瞄准镜(scope)。
  • 撒放:手指不再碰弓弦,而是用撒放器(release)勾住弓弦,扣动扳机放箭。
  • 出现了跌落式箭台(drop-away arrow rest)的设计,放箭一瞬间箭完全悬空,和弓身零接触。

需要注意的是:

首先,这四种不同类别的弓之间,在射击的精确性方面,完全没有比较的余地。水平差不多的人,用不同类别的弓,面对同一块靶子,肯定是后者完爆前者。四种弓各有各的比赛,比赛时靶子的距离、大小,都不相同。

然后,这四种弓的分类,很大程度上,是由各自赛事的规则决定的。——理论上,对个人而言,每一种提升精确性的设计,你都可以选择用或不用,用到什么程度。你完全可以在不用瞄准器的同时,给光弓甚至传统弓,加上减少晃动的稳定杆,再使用复合弓的撒放器勾住弓弦。但现实中,你找不到能让你这样子去参加的比赛,也找不到和你类似的玩家互相交流。

在奥运会反曲弓比赛上,必须用手指勾弦,不能用复合弓的撒放器;也不能在弓弦上添加窥孔,从而三点一线地瞄准。光弓的比赛里,不能有瞄准器、稳定杆、信号片、以及任何帮助瞄准的标记;可以装减震球和调整平衡的配重,但不能太长,从而起到类似稳定杆的作用,于是要求比赛用的弓身能够穿过直径 12.2cm 的圆环……


那么,作为一名射箭爱好者,如何做出选择,自己要玩哪一种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