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fivestone
-
the dreamers
还有两个多小时,等不及了先睡了。 如果真是太阳系舰队这种性质的话,应该就不是由NASA来宣布了吧。所以内容应该没有想象中那么刺激。 个么趁着还有yy空间,盘算一下明天外星人真来了会怎样。
-
景深与画幅的关系
Ted GUO: 仔细看了弥散圈概念和景深的推导过程,发现景深与胶片/CCD尺寸相关。在景深计算器里照相机/底片尺寸是参数。所以胶片机镜头上的景深标尺不能直接用在非全副数码机上,超焦距也不同。呃,幸好早发现,没拍多少。 呃,这么说倒是没错。但问题比你想象滴复杂。。。 弥散圆(CoC)和景深(DoF)是两个概念。弥散圆是指焦外一点在底片上形成的像斑大小,就是这个公式(wiki:示意图): 可以看出,弥散圆大小是由(光孔-A,焦距-f,像距-S)决定,也就是教材中的景深三要素,和相机型号、画幅大小无关,任何一支镜头,三要素固定后,把后面的机身换成数码、非全幅、120甚至大画幅,形成的弥散圆不变。 景深则是人为的定义。它首先给定一个常数c,然后计算形成的弥散圆小于c的那段像距范围。在定义c时,首先认定人眼在25cm外的分辨率是0.2mm,然后计算把照片放大到10英寸(25cm)时,照片上的0.2mm对应底片上多长的距离。底片越小,0.2mm对应的弥散圆c越小,成像小于c的范围就越短,景深也就越小。直观上很好理解:小底片需要比大底片放大更多倍才能到10寸,那些本来在景深范围内还算清晰的,放大了就会更不清晰。 所以,与其说“景深与胶片/CCD尺寸相关”,不如说与你要把照片放多大相关。镜头上那个景深标识只是理想条件下(放大10寸,距离25cm)的数值。当你在显示器上把同一张照片全屏显示和嵌在网页里显示,这两种方式的景深就已经不一样了。另外有的时候我们需要的未必是这种定义下的景深,买全幅相机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印出更大的图片,同样的CCD技术下,同一个镜头,如果把全幅和非全幅的相机都印出和各自的最大分辨率对应的1:1的照片,凑近看,它们的焦外清晰程度是完全一样的。所谓非全幅其实就是在全幅画面中挖出中间一块,然后非要把这一块放大到原先大小去比哪个清楚。。。那个“与CCD尺寸相关”的说法实在是欺侮弱小 ^-^ 当然了,照片越大,通常观看的距离就越远,所谓(10寸,25cm)的定义,其实指的是一个大约53度的视角。所以说【胶片机镜头上的景深标尺不能直接用在非全副数码机上】,这么说完全正确。但景深这种凭感觉定义出来的东西,受影响的因素太多了。景深受三要素尤其是像距(是的,新人想玩景深的话,凑近了拍效果远比用大光圈明显)的影响远远大于受画幅的影响。甚至在把照片导出到JPG过程中做了自动锐化的话,景深也被改变了。除非是摄影棚里拍静物广告,否则也没什么人需要精确计算这个—-控制在一个数量级内也就够了。 想准确地计算画幅改变后的新的景深范围,是很难的。这个变化幅度随三要素而改变,手头没有专门软件,基本不可能换算出来。但所幸超焦距的变化是线性的。譬如Canon 500D的等效焦距要x1.6,全幅50mm镜头在f8光圈下的超焦距为大约10m,也就是说从5m到无穷远的距离可以同时清晰;那么在500D上只需简单把这个数值x1.6:焦距放在约16m,从8m到无穷远同时清晰。 而且弥散圆随画幅的变化也是线性的。上面的例子看似少了3m的清晰范围,实际上这5m-8m内的物体,其清晰程度也就从原先的一个点变成了最多1.6个点,和你照片是按1280 * 960还是800 * 600显示,造成的影响差不多,小于锐化造成的影响。这种改变你拍人文完全无视也无所谓的。 但不管怎样,不要把焦距等效成50mm * 1.6 = 80mm再去求景深,完全不一样的。 由此引发的一些相机上的问题: —————————————- 1、那些非全幅镜头上的景深标尺,是已经修正过的么?(我没怎么用过非全幅头,它们有标景深咩?) 2、故老相传,在一些自动单反相机尤其是Canon上,存在一种叫景深优先曝光的东东。用户可以分别对需要的最近和最远清晰点对焦,然后相机根据范围自动计算出光圈。俺没用过这东东,不知道全幅和非全幅的计算结果有没有区别? 3、关于景深预测。单反相机中,本来在胶片/CCD位置的成像经三次反射进入拍摄者眼中,其景深的观测环境也应该满足(CCD画幅 : 内部光路总长度)的比例关系。如果你觉得取景器里的视角不像是53度的话(绝大多数都不是),那么这个景深预测本身就是错滴。当然我说过的这种弥散圆一两个点的变化完全可以无视,再继续掰就是矫情了。 re ninety: —————————————- 其实我们平时拍照时,真正想要关注的【景深效果】,并不是指这个清晰的范围(任何照片放大到一定规模,谈清晰什么的就都没意义了),而是弥散圆随着物体在焦点前后移动而放大的速度。也就是 c / |S2 – S1| = A * f / S2 * ( S1 – f ) 这个就是纯粹的三要素了:景深效果的强烈程度,和光孔大小成正比、和镜头焦距成正比、和距离成反比、和画幅和CCD无关。
-
WenTung Chan
WenTung Chan 陳文統 / 梁羽生 Type: Ashes Position 0078, Section 2, Garden Of Peace Macquarie Park Crematorium and Cemetery Macquarie Park, NSW 2113, Australia GPS: S33.7883 E151.1407 笑看云霄飘一羽 曾经沧海慨平生 墓园很大,有几片是中国区,绵延的土葬墓碑,不过还不算太离谱(基督教那边连约柜状墓室都有。。。);而梁大的骨灰则是在另外一角的小花园里,上次去没找到。 关键是名字难查。中文名音译成英文后千奇百怪,什么版本的拼音都有。 — 万圣节
-
[闲聊] 网络社会的民主架构
我一直奇怪为什么网络技术直到现在都还对政治结构,尤其在改善民主的成本方面,几乎毫无帮助。爱沙尼亚那边搞过华丽的网络投票甚至是手机投票,但那也只是辅助选举而已。网络投票不是为了选总统,某种意义上讲是为了取消总统。像议员这种东西,明显只是由于信息传递不便,才出现的层次。网络时代的民主社会结构应该更加扁平才对。 当然还会有议员,但【议员】的定义可以灵活很多很多。不需要有席位的限制。网络社会理论上任何大小事情都可以做到相关人员每人一票。但投票人有权把他这一票的去向交给另一个他信任的人去代理,这种转交可以根据事情的重要性不同,涉及专业领域不同,而交给不同的人,并且在任何时候在线行使赋予或收回代理的权利。 from buzz
-
Cinderella
我很想知道你小的时候听《灰姑娘》的故事,听到这一部分的时候有什么感受? 父亲要出远门,问女儿们要带什么礼物?两个女儿都说要珠宝、漂亮的衣服,只有灰姑娘说 “当你从城里回来时,把最先勾到你帽子的那根树枝折下来送给我好” 完全对这段没印象。。。。。。 然后我翻出《灰姑娘》的全文,然后极其茫然地对着这篇东西发愣。原来灰姑娘还有个亲爹,每次舞会回来还要和爹躲猫猫斗智斗勇!水晶鞋是小鸟叼来的,我一直记得是巫婆用破鞋变的!我还很清楚地记得应该有一辆南瓜马车的,满大街做婚嫁生意的都在说南瓜马车的!这些印象都是从哪里来的?!! 查了一下,原来灰姑娘有很多版本(wiki: Cinderella),最有名的除了格林童话版外,还有个Charles Perrault版,什么巫婆变鞋啊南瓜马车啊,都是出自这个版本。俺小时候看的应该也是这个,反正我对那个格林版的完全没印象。 Charles Perrault的《鹅妈妈故事集》比格林童话早100多年,睡美人、小红帽、穿靴子的猫……等等,最早也都出于此(其实也都不是yc是民间搜集版),情节据说要阴暗的多,至少这个版本里小红帽死了很对我胃口。 ———————– ps,当年买户外装备时,一段时间的签名档是【Cinderella · 找44码的水晶鞋】。坊间关于fivestone的性别困惑,大抵最早出于此。
-
phono
(电话里) :买黑胶机了! :赞! :^-^ :好吃吗? :…… ——————————– they had a hi-fi phono, boy, did they let it blast seven hundred little records, all rock, rhythm and jazz but when the sun went down, the rapid tempo of the music fell “c’est la vie,” say the old folks, “it goes to show you never can tell”
-
survivalism
尽管讨厌标签但我不介意被称为生存主义者。如果最终在某处定居有房有钱无聊的话,我显然会在车库里搞些战略储备,什么EDC、PSK、FAK、发电机组、枪支弹药……也肯定会像传说中的某商人那样在六四前采购一车大米。这样无论后天还是后年,面对世界末日时我就能趋利避害逢凶化吉。其实,这些都只是为了预备不测,理性上是希望这样的不测永远不要发生的。但既然比别人多做了这些,就难免yy真有这么一天,暨【 P(世界末日) × P(有准备的人能活下来) × ( 1 – P(没准备的人也能活下来)) × P(末日后走在街上还能遇见mm) × P(mm是美女) 】事件发生时的场景。 事实上这种未雨绸缪的心态不仅仅限于末日论方面。很多时候我在选择方向时,都在考虑最坏的可能性:过几年 社会动荡/房市崩溃/劳动力冗余/香港回归… 了我该怎么办?身为知名人品不好人士就要有这种觉悟:只要某事存在发生的概率它就可能优先降临在我头上。是的,我做的很多决定都是在大方向上远离这样那样的八竿子打不着的风险,哪怕在总体上会降低行事效率。其中一些譬如不考研如今终于已经被当初反对的家长们基本认为是正确的。另外一些,按照上一段的心态,我也只能暗自咬牙“总有一天你们会知道我才是对的”,但实际上我也不真的希望那一天来临,而如果不来临的话我就要忍受自己在做无用功的嘲笑。另一方面即使来临了也不能说明我做的就是有效的,即使只有42颗陨石也有可能连我带掩体一起砸死。那样的话我做的就更是无用功了。无所谓了老子从来就不在乎是不是在把生命浪费在做无用功上,反正它们原本就是荒废着的。 而且这个也不能叫做畏缩,后世的主流历史学家们称之为大局观。大马哈鱼享受逆流千里ooxx的刺激和乐趣,但它们也会关注时事哪条河又建了水电站从而离那些涡轮叶片远些,民主国家里它们会投票反对不民主的也能上网骂两句李小月月你全家不得好死。总之这种远离无聊风险的行为等于提高了自己整体上承受风险的能力,于是能有心情做一些更high滴。 跑题了。。。我要说的不是这个的。换个题目。重来。
-
历届胶片杯精彩射门集锦
只说那些造成整卷数量级损失的。 按快门时没摘镜头盖。其实有这样经历的人不多的。毕竟这个只发生在旁轴机上。那些后来从单反入门、或者用傻瓜机的,则不会遇到这种问题。除非你后来烧到了Leica或者Bessa III这种小清新神器。。。 还没用过的胶卷直接冲了,以及更杯具的【拍过的胶卷又拍了一遍】。有的人会把拍过的胶卷全部卷到暗盒里,以此和没拍过的区分。但这样理论上会增加从暗盒口漏光(至少会积灰)的概率。我的习惯是回片时仍留一段片头在外面(有的自动相机不支持),然后随手撕掉一片做区分。 忘了调ISO。比如400的卷按100曝光了。这个拍到一半醒悟过来的话,冲卷时还能稍微挽回一下。直到片子冲出来才发现的就自抽吧。 与之相关的一个进阶杯具是不知道自己用的是什么胶卷。这个要自己分装过胶卷的才会碰到。虽然我分装后都会在每卷上用水笔标记胶卷种类,但总会有某个时刻莫名其妙掏出来一卷完全没标记的。。。于是我试着从色泽和气味上分辨胶卷是Tri-X还是HP5还是Rollei,不同胶卷的片基不一样,长时间露在外面的一截和在暗盒里的不一样,放的时间长短也不一样。。。 很多次拿出某台闲置半年没用的机身打开装卷时发现里面已经有半卷。。。后来吸取教训,开盖前记得检查,发现里面有卷,至于还要想办法先把胶卷倒出来看看是哪种卷,这已经是非常非常小的问题了。 相机漏光、胶卷漏光、暗袋漏光、显影罐漏光、冲印店冲坏了、冲印店把反转当成负片冲了。。。 冲胶卷时走神了,显影后直接把罐子拧开。 ———– 以上是通用的有借鉴意义的 ———– 2001年的狮子座流星雨,在郊外看了7000多颗流星拍了3、4个卷,冲好后随便剪下一张送人就被他得了个什么天文银奖,剩下的被我挂在学校暗房里。你们知道的那种拍星星的底片基本是透明的上面隐约有条条点点,当晚就被收拾暗房的小盆友当废片给扔了。 当年在大学宿舍里,把刚拍完的胶卷拆下来正在装新的,室友同学走过来:“哇,你在拍照耶!”一把拉出来对着阳光看。
-
祝贺 刘晓波 获得 2010年诺贝尔和平奖
祝贺刘晓波成为第一个获诺贝尔和平奖的在籍中国人。找个暂时不用担心敏感词的地方恭喜一下。 这几年诺贝尔的物理化学等硬坷奖项,越来越近地和中国人擦肩而过。这时候和平奖突然抢先一把,多年后大家能够揣着一堆奖平静回顾的时候,会觉得有意义。 再次祝贺。 UPDATE: ——————————- # 诺贝尔奖华人得主:诺贝尔奖自1901年颁发至今,共有11位华人获奖,他们分别是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达赖喇嘛、朱棣文、崔琦、高行健、钱永健、高锟、刘晓波。其中达赖喇嘛、刘晓波为中国国籍,高行健为法籍华人,高锟拥有英美两国国籍,其余均为美籍华人。 # 杨振宁和李政道获奖时仍是中国国籍!不是美籍华人。 # 你知道上一位,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坐牢人士是谁么?卡尔·冯·阿希厄茨基。那时他的国家谁在执政?希特勒。
-
第四象限
二分法是如此地存在,乃至每一个受着现实羁绊的人譬如我和我和我,都会变成现实主义或者批判现实主义,只有那些能彻底无视这些的人,才有可能发展成浪漫主义。海外生活的意义大抵在于此。嗯每一次看到那种飘渺的华丽文字时我都会自惭形秽。然后深挖其原因,从星座论到出身论。 所谓发散思维,哪怕是局部IQ超过200的发散思维,是这么一回事:庞大的脑部根系探知到各个领域,通过内部随机回路闪电般从一个末梢联系到另一个,看似相距甚远,但其实有脉络相连。也能把孢子射上高空,让人觉得冷的彻骨。但当你看向另一些人你会知道他们是在飞。有轨迹和没轨迹的分别。我是布朗运动,人家是瞬间移动。我是联想,人家是想象。 譬如我的文字里充斥着大量于是所以从而乃至之类的连接词,说明了牵连太多不够跳荡,我会注意这些,但这属于挖坑把自己藏起来,改变不了内在。我也会试着走想象流路线,但我似乎刚刚从本质上证明了自己写不出那样的东西。我对任何证明了自己做不了某事的结论哪怕是不能生孩子都深恶痛绝。当然也可能开头那些推论都是伪命题。当然也可以说我这种风格也很有爱,走到极致也不亚于什么卡尔维诺,有观众喜欢,我自己也喜欢,而且即使我变成那样子后也必然又会羡慕这种风格于是改回来。但是傻逼才往那种思路上想,我就是羡慕。
-
EXIF vs ICC
(本文不提供名词解释。) 前几天打算去掉手头一批照片的exif信息(主要是去掉拍摄日期保护隐私)。然后想到:这样做会不会同时去掉照片的色彩空间/内嵌ICC信息?照片信息中对色彩空间的定义,是不是和exif信息放在一起的? 首先要找到能够识别图片的色彩空间和exif的软件。专业图片处理工具如Photoshop、GIMP,能够识别图片内嵌的色彩空间,但似乎需要另外的插件才能读exif。绝大多数看exif的常用小工具(如Exif Viewer)都不支持查看色彩空间。Windows下有个叫PhotoMe的免费软件,可以查看/修改图片的各种信息,用着还不错。 查了下Exif的标准,在EXIF Sub IFD里,确实有一个地址[A001]被定义为ColorSpace的,但我试过的所有exif软件里都看不到这个字段的内容(回头试试直接源文件寻址),而photoshop等软件嵌入色彩空间信息时,似乎也是存在了别的地方,和这个字段无关。所以貌似exif里是可以定义色彩空间的,但似乎没人这样用过。。。 其实照片的头信息中,有很多种不同的结构标准:Exif、IPTC、GPS、ICC、XMP….之间彼此独立,可以共存于照片文件中。照片的色彩空间信息是存在ICC的部分,和Exif无关。所以理论上移除exif信息,是不会影响图片的icc信息的。但事实上很多号称移除exif的软件,都是不分青红皂白,把文件的很多其它信息一起删除,慎用。推荐一下jhead,有选项可以控制只删除exif还是删除所有信息,多平台,命令行模式,支持批处理。 jhead -de -di -dx ×.jpg 移除所有jpg文件的Exif、IPTC、XMP信息,保留ICC色彩空间信息 另外发现有些软件(如GIMP)在把照片存贮为sRGB空间时,实际上并没有往照片的ICC信息中写入任何内容,而是直接存成了无色彩定义的文件(?待验证)。虽然这种无定义的文件在显示时基本都被默认当成sRGB了,但理论上用户可以把自己的默认显示定义为其它非sRGB空间,所以GIMP这样处理似乎不大好? 最后做一下试验。八张图 0. 1. 2. 3. 4. 5. 6. 7. 0. 源文件,包含exif信息,指定sRGB空间(Lightroom导出) 1. 在GIMP中,把0重新指定(Assign)为sRGB空间,但这时候另存为的文件其实是没有指定任何icc的 2. 在GIMP中,把0不做任何转换,直接指定为AdobeRGB空间(Assign Color Profile) 3. 在GIMP中,把0转换到AdobeRGB空间(Convert to Color Profile),注意2和3的区别! 4. 移除2的exif信息,保留icc 5. 移除3的exif信息,保留icc 6. 移除2的全部信息,pure jpg 7. 移除3的全部信息,pure jpg 童鞋们可以思考一下,这八张图都应该是什么效果(完全看不出区别的请自剐双目) 答案(用鼠标选中下列文字): ——————– 一共有三种效果: A – 原图效果 B…
-
Into the Wild
★★★★☆,本文含剧透。 退烧时终于看完了著名的《Into the Wild》。扔在硬盘里2年多,当初直接把进度拖到最后,看主人公垂死时写happiness only real when shared,然后想这种末了回归主旋律的情节好无聊,后来也就一直没兴致去看。但心中不免困惑:这种甘愿远离尘世在野外结束生命的人,最后怎么会冒出shared这种想法的?狗日的编剧真是为了迎合主旋律观众不择手段啊。 完整地看一遍才知道:原来就是个幼年受家庭问题刺激的人,独自在外面青春激扬了两年,其间和各式路人交往后做装逼状离开—-看上去很像奥多和绿野的那群射手男,于是我越发困惑,这样的人最终怎么会甘心在野外赴死的?看到最后。。。原来是觉得high的差不多鸟,也把带出来的米吃光鸟,已经打算回家鸟,却因为河水暴涨回不去鸟,然后再也找不到吃的,然后吃错了野菜,才中毒翘掉滴。。。 于是整个主人公死去的过程中我一直忍不住在爆笑。Mielikki(森林女神)有灵,那时一定在阿拉斯加上空鄙视地看着下面:你以为老娘是公共厕所,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啊?! 哈哈 哈哈 哈哈哈 —————– 想起许褚裸衣斗马超,后来曹军大败,许褚臂中两箭。毛宗岗批云:谁叫汝赤膊? —————– 某人去看老师,说最近读了某本书觉得有些观点不好,老师怒骂:所有书都有好的和不好的方面,只盯着那些不好的,如何能学到东西? 具体的人名和书名记不得了,一堆国学牛人。近年来每当我看完某本书/电影/blog,想要毒舌的时候,都会想起这个故事。但是……每次想过后还是觉得毒舌好爽啊~~ —————– 不过《Into the Wild》的摄影和小清新风格的剪辑,确实不错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