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January 2019

  • 小屋檐

    在攀岩馆玩到快闭馆,大家都没有力气爬新线了,决定找一条简单的线路,难度17的小屋檐,一遍遍连续不停地爬,直到累的抓不住岩点,跌落为止,榨干所有剩余的体力。E爬到第4遍,就跌落了;我爬到第7遍,虽然很累,但还是能够爬完全程。 其实E的力量和攀爬等级都比我要高一些,然而 E今天爬的比我多 我今天爬的线更偏向于用手指和前臂发力,最后这条线相对简单,可以使用大臂、肩、乃至全身的力量,而这些肌肉之前并没有累到 似乎不同的人,分配体力的方式不同。E爬到手臂无力,就自然地抓不住,然后跌落。我爬到最后几遍的时候,感觉有些爆肾上腺素了,心率加快,大量出汗,大口喘息。第7遍结束后,似乎仍然可以继续爬,但感觉自己再爬下去,可能会出现心悸。 关于最后这一点,之前的我,肯定认为这个主要和基因有关,属于先天的差异。然而最近社会科学看多了,开始觉得这种身体上形成的分配体力的策略,也可能是后天决定的,受不同的环境、文化、性格……的影响,在心理上形成某种关于如何去坚持的策略,然后渐渐地被身体所习惯。

  • 荒野生存 – 6

    或许只有那些最初的岁月,两个人都还没有定型的时候,才能够把双方的性情、乐趣、行为方式……都渐渐地协调一致,然后一起开开心心地历险。——这憧憬简直太美好了,以致于很多时候面对着风景,忍着不踏进去,只为了让自己有更多的可能性,当对方出现的时候,有更多的空间可以去协调,然后指着之前心仪很久的那片旷野,来来来快一起一起。 后来还是一个人踏进去了,那一瞬间清楚地知道,自己失去了很多东西,——哪怕这些东西可能根本上并不存在。我们试着在生活中找有趣的另一半;那些暂时找不到的时候,就只好自己先变成有趣的人,但这个过程中难免变得越来越怪,越来越远。之前你愿意为之改变的人,在你已经改变之后,是否还在吸引你?此刻所站的位置,以及选择这个位置而付出的代价乃至心理觉悟,也统统成为让人迟疑的砝码,譬如出去玩有没有假,能否搬去另一个城市,对方是否认同伊壁鸠鲁学派和文化相对主义,是否认为同情心让受体失去了从苦痛中寻求升华的权利…… 那个关于协调的理论,可能也只是幻景吧。见过的青梅竹马也并没有精彩到让自己多么羡慕嫉妒恨。而所谓决绝地步入荒野,其中的每一步,也都脚下留着两分力,像武林高手一样,做着随时扭身的准备。于是走的也并不尽兴。

  • 攀岩者分析 – 1

    (先把坑占上,不然实在太拖延了……) 0 – 导言 这篇文章来自前段时间的课堂脑洞,尝试从人类学的视角,发掘攀岩者的行为模式和深层意义。后来我觉得把这些整理出来,写个中文版发到攀岩圈子里,应该会很有趣。尤其是第2部分关于坠落的分析,希望能对一些攀岩者对坠落的恐慌,能起到一定帮助。也许有人会觉得,这些和自己日常攀岩时想的东西,并没有什么联系。然而就像人类学家研究土著一样,所谓意义,是超越当事人的认知而存在的。你在做的事有着你想不到的意义,当然我更希望把这些讲给你听。

  • 隐藏信息

    从现象学的角度,信息要确定对方有接收的能力,才有意义。用石头在地上摆出巨大的图案,除非人类本身就会飞,或者直到人类有飞行的能力,才会看到。用彩笔写一段话,如果全人类都是色盲,也就没有人会意识到颜色里存在着信息,要等到科技发展到能够理解光的不同波长。才有可能发现。 或许其它文明早就给人类留下了讯息,要等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或者突破了某个意识盲点,才会读到。譬如哪天终于能够用引力波通信了,却发现引力波里早已藏着信息:啊你们终于毕业了,来哪哪与我们会合吧。

  • 祛魅 – 3

    有一种理论是说现代科学使人类产生了一种新的信任感。绝大多数坐飞机的人,都完全不懂空气动力学和涡轮引擎原理,也完全不明白飞机是怎样飞起来的,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相信飞行是安全的。因为在科学的体系下,如果他们想要弄明白飞行的原理,他们确定自己有办法最终让自己明白这一原理。所以飞行原理对他们来说,虽然是未知的,却也是已知的、可信赖的,经过科学的祛魅,从而失去了神秘的色彩。这一过程把科学和神学区分开来。人们接受到的信息,是有办法确认真伪的,从而不会因为他们本身不懂,而产生质疑或敬畏。 从另一个角度讲,科学的普及,使人们习惯了对很多信息直接接受,却也让人们失去了以往对一切事情都感到神秘从而质疑的习惯。而且很多信息其实是不能在科学的体系下确认其真伪的,却也打着科学的幌子,从而让人们直接接受。——我指的不光是伪科学和江湖骗子,也包括一些所谓的人生态度和公众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