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cameras
-
Leica M9 vs Epson R-D1
这篇是快一年前的稿了。当时没写完,是觉得这样的评测,只有摸过的人才有共鸣,其他绝大多数看了也没感觉,有感觉也不要再买这种04年出品、600万像素、新机$4000二手也要$1200的电子产品。这尼玛也太小众了……这次纯粹是为了克服近期失语症,练手,补完。 ——————- 摸了几天 Leica M9(不是我买的)。刚拿到时发现生成的RAW文件有断线,还以为相机有问题,后来确定是SD卡不够好乃至存入速度跟不上,虚惊一场。 先挑刺。两个问题。 首先,动静还是太大。快门本身的声音其实还好(旁轴平均水准),但随即就是自动上弦时的马达轰鸣。我当年对Hasselblad XPan最不爽的也是这点,这个声音,在类似会议室场合,绝对不是能让人无视的声音。 而M9居然是有解决方案的,像巧思那样,有个【宁静模式】:按下快门按钮时,只拍照不上弦,然后按住不放,把相机塞进包里,或者跑到其它不吵人的地方,松开按钮时,才开始上弦轰鸣……@#$%…… 另一个问题。我用数码单反(以及R-D1)时,把照片存为RAW或RAW+JPG,同时在机身查看照片时显示为黑白。这个在M9上居然不能实现。 M9在只拍JPG,且设置把JPG直接在机内处理成黑白的时候,才能在机身也显示黑白。当然这个可以说是个人习惯,我平时也不怎么在机身上看拍摄结果,但 偶尔想要回放,脑子里是黑白思路,看到的却是彩色,不爽。 其它没什么大问题。直出JPG的白平衡据说比M8好很多,看着还好;但我主要用RAW,所以也没有进一步感受。缓存做的不错,RAW连拍6、7张,也不会因为存卡造成等待(对我来说够用了)。 另外有些细节很诡异。譬如测光,自动曝光A档时,取景框里会显示测得的速度值,但在M档时,居然不显示具体数值了,只显示过曝或不足的箭头。 删除照片时,那个delete all的选项始终飘在下面,看着有点碜。 嗯,没什么其它问题了。手感方面和M系列差不太多。M9完全是合格的数码旁轴。至于个别缺点——每台相机都有不尽人意的地方,用户只需要一边吐槽,督促厂方改进,一边让自己适应这台相机,就可以了——至少比适应苹果产品的过程要舒服很多。 只是别和Epson R-D1比。 是的。R-D1用了一年多,越发爱不释手。如果说M9是合格的数码Leica,那么R-D1就是extraordinary。没有R-D1,M9马达吵闹一些,也就忍了,但现在我们只会赞叹:原来还可以像R-D1那样,保留卷片扳手给快门手动上弦,这(不仅仅是装逼复古)是多么漂亮的解决方案!赞美Epson的色彩控制功力,把 D100那块破CCD(Sony ICX413AQ)的性能,挖掘得淋漓尽致,R-D1s(R-D1经软件升级)的ISO1600成像比M9的ISO800好很多。左上角原先的倒片旋钮,被用来作菜单的方向键,绝对是骨灰级玩家才有的灵感。 R-D1的缺点(按不爽程度排序): 1、不是全幅,常用焦段(尤其是35mm)配起来很麻烦; 2、开机后有延迟。把开关拨到ON、或者处于休眠状态时,按下快门要等大概一秒的时间,快门才开始工作。用来扫街反应太慢(可以通过设置延长休眠时间来解决,但那样耗电会增加很多,不爽); 3、分辨率(600万像素)不够高; 4、写卡速度是瓶颈,快速连续过片拍摄,RAW两张后就要等待写卡了; 5、只能用旧款的2G以下的SD卡; 6、显示屏翻转,意义不大(又不能像Canon G那样用显示屏取景)。其实我喜欢这种,背面完全看不到屏幕的样子。但与其翻转,还不如直接做个盖子,那样应该能做薄一些。 除了2和6,其它缺点都是受当年的技术限制(2可能也是),和设计无关。当然R-D1的仪表盘(无谓的装酷)和更改白平衡/图像质量的快捷按钮,对 我而言也感觉多余;但我能想象出另一些不同拍摄风格的用户会用的上它。总之,除去年代局限,以及如果你不在乎连拍这种浮云的话,这完全可以称得上一台没有缺点的相机。 但这两款相机终归不好放在一起比的,年代上差了太多。和同时代非全幅的M8比,R-D1在各方面都甩了它几条街;但和M9相比——我认为设计上还是比M9强不少,但毕竟画幅和分辨率不够。如果(很有钱&)想入Leica卡口的数码,一般最终还是会考虑M9,毕竟是目前唯一一台全画幅,用起来还算趁手。但有R-D1珠玉在前,想想数码旁轴还可以做成那样子,就觉得买M9实在不划算……奈何红颜天妒,R-D1再也不会继续升级做下去,我做梦都想要它的全幅版全幅版全幅版全幅版全幅版。。。。 后来的,打着复古旗号的相机:DP1、各种微单、X100……都是噱头大于其实用价值。当然这些相机在数码时代,都有其独特的生存领域,经过适应后 在各种场合也能用的很好;但是,就如何延续从前拍摄手感而言——当然你也可以说这不是必要的——一切没有联动对焦光学取景器的复古都是伪复古。直到电子取景器能发展到我肉眼完全看不出延迟的那一天。
-
世界杯期间
复习一下主流的blog发文风格。 首先是当兵路线基本没戏了。军部在晃了我10个月且花了我300多刀去做学历本地认证后,貌似改了政策,只招本国公民以及招PR也只招已经有资格申请公民的PR。亲爱的我有些不知所措。 然后是某个周六出门买了辆车,虽然不像后人传颂的,比买菜还快那么夸张,但之前做的功课,确实是我考察ereader花费时间精力的1/42都不到。两年没摸手动挡了,又一下子是左手档位,每日熄火次数呈余切曲线状良性前进。 意大利出局了。 阿根廷也出局了。 冬天宅了一个月后,忍不住办了半年的健身卡,每晚开车5.8km去健身房,感觉比在五道口走路骑车2km去健身房更舒服从而不容易被饭后的懒惰拖延。但最初几天的恢复性跑步,跑上1~2km就觉得右小腿僵痛,可能过几天会好些,不知和长时间开车右脚踏不实有没有关系。 托移民政策变动的福,在这边刚刚职专(?)毕业的某硕士打算彻底卷铺盖回家。然后讨论两岸三地怎么处理遗产方便以及到底有多少要算做沉没成本以及突然出现布朗运动五阶导数的兴奋感。但这两天据说又有转机,于是又犹豫要不要在从最恶劣上升到比较恶劣的环境下继续拼人品。 手头的DSLR已经被操到机身镜头都随时可能罢工的程度,于是又开始例行的辞职→没钱→就业→有钱后换相机的过程。败了二手的Epson R-D1s,镜头……还在ebay中。。。穷人硬上Leica系的后果,就是连作为Leica替代品的Voigtlander镜头看着都嫌贵,只能从替代品的替代品俄罗斯镜头里淘便宜货。预计方案里数码机身胶片机身镜头一镜头二镜头三接圈取景器测光表全是来自不同品牌的和Leica兼容的杂牌货,为向终极Leica路线进军做好准备。 anyway这套东西已经超越了当年用了4个月的xPan成为我拥有的最贵相机了,但提到终极路线突然觉得不爽于是刚刚对某要买定制刻字版Leica MP的女人说你不要买Leica了我跟你说有个东西叫做ALPA…… 总体上说是在刚刚开始体验一种新的方式的时候,小心地维持着自己的态度,男人有钱了就用shopping来冲淡其间的各种不适应情绪。 还在为上个月那篇生日贴困惑的,请去查询土星的公转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