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Friends

  • 把日常阅读的网页,用 RSS 推荐给好友

    虽然大家写 blog 的频率都没那么勤了,但是,RSS 还是有其它可以玩的方式的! 很多人都有用各种 read it later、或者书签类工具,把有意思的网页保存下来。在这些工具里,可以通过某些手法,把一些想要分享的网页,生成 rss。其他好友订阅这个 rss 地址,就可以自动刷新,看到你推荐的文章啦! 下面介绍一些,常见的书签网站,生成 rss 的方式。但首先—— 我的 RSS 分享地址是: 有兴趣和我分享的,欢迎留言或私信交换!! Instapaper 免费版 感觉 Instapaper 生成 RSS 的功能是最好用的,可以把特定的文件夹设为公开,直接得到它的 rss,形如: Pocket 免费版 好像 Pocket 的免费用户,内容都只能是公开的(无语…),只要知道了用户名,就可以通过 RSS 查看全部的内容(所以生成的 rss 需要转录才安全)。而且不能自定义分类,只有默认的: 最后一条 …/read 会返回所有 Archived 了的文章,可以勉强用它作为分类的手段。 Readwise 这个只有收费版,我就不去试了。有它家的用户,可以帮忙把生成 rss 的方法分享一下? Wallabag 我在用 Wallabag,可以自建,也有收费的服务可用。生成的 rss 是全文输出,效果很好。在 Config – Feed 里,生成一个 token,然后点开任何一个 tag,点击列表上方的…

  • 友人帐

    我的双眼可以看见时光的流逝,目睹一切有生之物的死亡。在我的眼中,人类的肌肤干缩衰老,春天的树芽枯萎掉落,岩石粉碎成灰,只有长寿的精灵族中的少年在我看来不受影响。即使是如此,他们在我眼中也像是即将凋谢的花朵。 –《龙枪编年史》 这些年 emo 的主线之一,就是看着曾经能够一起讨论的朋友、乃至喜欢的人,渐渐地沉到各种坑里。——「坑」当然只是我的视角,他们都很快乐。 改变不是瞬间发生的。曾经还一起是好友的时候,我就能隐约感觉到这样的痕迹。甚至很多次的离开,也都与此有关。但离开后我无数次地回顾,质疑自己曾经的选择。每一次看到他们下沉,我都在问自己:如果我当时不离开,选择努力去沟通、改变,是否结果就不一样?于是我的离开,算不算一种逃避?我看着他们时,那种比看其它路人更深的难受,是否因为我没有继续尝试而内疚? 有时我试着去努力,但最终并没有掰赢,围绕着他们的更强力的文化;有的我从一开始就明白自己无能为力;有的我一直不知道答案。 甚至改行去学一些东西,也有很大程度是为了,把这些「隐约感觉到的痕迹」弄清楚。我做到了。关于如何从各种细微痕迹中,看到文化对人产生影响,以及如果当事人不警省或者放弃坚持,如何不自觉地渐渐沉入其中。——但这也只能让自己更清楚地看到那些变化的过程和原因,而不知如何去影响、扭转。 这一切仍然在重复。我仍然能交到各种,三观上有共同语言的朋友,其中大多数是比我年轻很多的人,乃至都没必要去考虑从朋友继续发展的可能性。但在很多人身上,我仍然有发现各种下沉痕迹的感觉。我仍然对他们一二十年后变成什么样子,表示悲观。 很多「痕迹」,在别人看来,可能是无理取闹的:当你刚刚毕业,抱怨上班很烦很累,却仍然去打卡的时候;当你交流社会经验和办公室技巧的时候;当你只是因为寂寞而去各种社交的时候;当你因为被客户认同又能赚到钱而欣喜的时候。 这就是阅历吧,我恨这种感觉。 我知道这一篇充斥着巨大的 ego。其中的很多环节,并不是必然的断言,只是我个人在这个时代的主观经历中,总结出的感受。不对劲的也很可能是我自己。我也能看到新的一代人的,可能的好的一面:虽然大多数人沉的更深,但幸存下来的人,也有更多的机会和氛围,变得更清醒,清醒到有足够能力来意识到,之前说的那些加诸自身的细微文化影响。希望能抱抱他们。

  • 记梦录 2021-3-7

    凌晨睡不着,去公寓的电梯里坐一会儿。电梯是个40多平米的大厅,类似医院候诊室,四周都是座位。有五六个座位上放着一本书,看着像同一套书,拿起来,是少儿版的《第七封印》……一套30册,幼教插画书的大小。 拿起来看,内容变成了智者在草坪上坐在小餐桌边,吃着高级葡萄酒和小饼干,每次做游戏赢了死神,就利用死神的承诺,去下面的战役里,做点什么不明觉厉唤起人性的事情。正看着书,一对大爷大妈进了电梯,典型中国乡村土布扮相,大妈挎着塑料篮子,大爷说这书是我们用来占位子的。我说好,那我先看看哈。 我拿着书回到楼上的社区,也是很大,小商品市场的样子。然后不知道怎么就参加一群人火并,左大臂被划出10cm的刀口。排队等包扎时,我说我先去还书啊。进电梯时,刚好大爷大妈要从另一个出口离开,我赶上去把书塞到大妈的篮子里。 然后好像是另一个梦了。我和爸妈说出国了,扭头背着登山包去江西找 Panny 玩,坐长途大巴停到火车站后面,我发消息问 P 说你家在哪儿,回复说是在太平,手机地图查,是沿着蜿蜒的国道出城往北40公里的一个小村子的名字,为省钱查了一下,居然还通公交。等公交时和旁边阿姨聊了两句, 阿姨:哦,太平啊,海边环境不错的。我:啊?江西有海吗? 就醒了。

  • 看守所

    蹲看守所的友人收到了我的明信片。顺便得知了一些里面的情况,譬如明面上是不能往看守所里送书的,可以找关系带进去,1000块一本,然而会有审查,之前的一本福柯就没让送进去……听到这里哑然失笑,想起当年险些被拘留15天,虽然在最后一刻塞钱把自己捞出去了,然而当时已经做好了被关15天的准备,让人帮忙把我书桌上的列维施特劳斯带来…… 然而这样的经历只是猎奇。前两天在故事FM里,听到有人讲在美国被关了17天的经历,仍然只是猎奇。而且讲述者属于屡次超速吊销驾照却还偷着开车又超速被抓的土鳖,这样的人也讲不出多么有价值的东西。这种短期拘留,和在狱中待上几年的刑期,完全是两个概念。之前我曾把入狱描述为「除了身体伤痛外,能想象到的最不幸的遭遇」。事实上到现在,所有关于友人的讨论,都尽量维持一种相对轻松的语气,避免去直面这件事的严重影响。 看了几段友人写给家人的信,描写狱中日常生活,和周围的狱友的社交,态度上是坚强而乐观的。这样的状态已经很好了,然而并不是那种我期待的,能够最合适地面对牢狱生活的心理状态。这些对生活和社交的描述,感觉是为了「需要有一种状态」而进行的对寻找状态的尝试。无论是培养爱好转移注意力,还是通过谈话寻求外在支持,都只是为了把这样的日子过下去,而听取的各种对策,抓药而已,并不是真正思考之后得出的结论。我担心这样下去,会陷入另一种模式的被洗脑。监狱中的孤单和被约束,其实日常社会中多少也能感受的到,只是程度差了很多。如果日常生活中经过思考,觉得这些对策并不是自己真正应该采取的态度,那么换了个环境,应该也一样。 这样的批评,显然过于站着说话不腰疼了。关于长期监禁的各方面影响,我们所有人都还没形成完整的概念。我也有想象,如果是我入狱十年,会是怎样的生活?之前算了算人生中那些无效率的,或者因为缺乏攻略而耽搁掉的时光,累计至少也有五六年了,也只能哀叹着接受。所以在接受沉没成本向前看这方面,感觉自己还是有经验的……而另一方面,那些自己还没有想清楚的事,能否在这段时间内想清楚?相关的知识贮备,自己已经有个大概的框架,只是还没时间静下来深入思考。所以即使在狱中看不到书,能否通过自己的推演,把整个思想体系填充起来?(总感觉会陷入民科的路子……

  • 记梦录 2012-8-24

    空旷大街的尽头,ninety伉俪开了家馆子,西北县城小食馆的常见布局。ninety带土豆上班去了,我和刘姐姐聊了几句,临走时想咦今年我和他们在一个城的,回头给他们仨在店门口拍张照,打印出来。然后想到家里一堆装裱的工作还在拖延。转天我去逛一家莱卡店,从一幢破楼外面的防火楼梯进去二楼,登上楼梯发现ninety的饭馆就在一条街外,看的到,然后发现ninety就在馆子门口,对视了一眼。

  • 2021

    看老一辈们一方跑来倾诉另一方做没有营养的安慰状的场景。想象几年后,这些朋友们亲们也变老,那种互相需要的感觉在他们身上也越发强烈。仅仅是因为之前的时光中他们没有把精力用来分析这只是一种无谓的情绪,没有让自己变得不那么软弱,从而被这种情绪所左右,弱弱地跑来求需要。我尽管鄙视这种行为却也免不了花工夫陪着他们被需要,否则就会让自己更孤独。 好可怕。

  • 李自恒

    我打算把那个云南副县长从 google: 李自恒 第一的位置上拉下来。 有兴趣的也去发文,看谁排的高~~

  • 公共关系学

    关于blog的误区之一是其实你不能通过偷窥某人的blog得知他的全部生存状态。绝大多数文章只是在大段日子中提取一小片甚至一个点来写的。提取标准包括在大段无聊日子中选出这个点是不是显得自己有品位、楼主的自我八卦欲望、有些事只希望让小强见到不希望小怜见到、同时期文章密度不要显得过于话痨或者长草、以及坐在办公桌前或者滚在床上时是否找不到状态把这件事变成有品位的文字简称表达不能症。。。当然很多人不用看也知道在上班下班上课下课买了爱拍得看了阿凡达;但当日子过的稍微超过表达速率的时候,也不要让把所有东西都秀出来成为负担。 磨叽上面一段的背景是:我觉得自己的农场游记以及塔斯马尼亚游记又要无限期跳票了。以及另外一个现象。在我离开农场开始又能上网的两个月中,很多熟人在im上发消息关注,问农场好不好玩啊,聊了很久才发现噢你不在农场了呀,我也发现这一点然后说明我已经在墨尔本了(呃,这个也已经是过去式了)。然后我们继续在网上保持联系,其中约20%的人在一个月后聊着聊着又突然发现咦你不在农场了耶,我已经在墨尔本了。然后我们继续在网上保持联系,其中约20%的人在一个月后聊着聊着又突然发现呀你不在农场了啊。 发现这一点的我完全没有任何不爽或者感慨的情绪,只是单纯地觉得有趣而笑出声来。当然如果你们都习惯用twitter,至少习惯用Google Reader的话,对我每一时间的状态会印象更深刻一些。但这种涉及技术层面和日常习惯的事情,比要求在人情层面记下每个朋友都在做什么,还要苛责许多。 作为回报,告诉你们一件事情,以说明我在Public relations方面也很土的。你们所有的人,所有被我称作朋友以及至少有交往的人,(除去那些我的前同事们),你们具体在做什么,我几乎完全不知道。工作的人,我只知道大概的领域,IT or fashion,能让我说出公司名字的,大概只有2个,哦,3…4个。上学的人,国内的还好一点,国外的能让我说出学校名字的,好像只有1个,多数人我知道大概的院系(就像工作领域一样),国内外能精确到校名+专业名称的,一个都没有。 被我知道的那些,和亲疏无关,偶尔印象深刻而已。是的我错了连我觉得最亲密的我要追的,我都说不出来。很多人我是记得自己问过知道过你们的公司学校的,没有刻意地用笔记下来,然后就莫名其妙地留不下印象。借口是我觉得我们的关系和这些没什么关系。这个,你们,应该,没意见吧? 我已经能想象到后面几天的嘲笑+自报山门热潮了。 我也爱你们。

  • lqy

    才说过认识的人认识的人认识的人在法航飞机上,远远地看他们脑子里一片空白,10个小时后就得知小妖的死讯:25号在盘锦出差,遭遇意外。 lqy (老妖·安得广厦千万间) 共上站 6858 次 [狮子座] 上 次 在:[2009年05月24日10:02:49 星期天] 从 [59.45.5.199] 到本站一游。 离站时间:[2009年05月25日00:30:12 星期一] 表现值:[神~~] 信箱:[ ] 文 章 数:[118539] 经 验 值:[AAAAAAAAAA] 生命力:[666] 身份: [光华网友] 和小妖算是朋友,在北京的校友们偶尔聚会,打打牌吃吃饭,算的上很熟却没有太深的交流,甚至一直不知道lqy的真名是什么;但无论如何这次算是距离够近的了。也想做出和大家一样伤心哀悼的样子,却还是神色自若没心没肺地去做自己的事情,sorry,我甚至一直在用死而不是其它词来刻意刺激自己,但我对死亡的态度好像一向是这个样子,身边常有人死,却都悲痛不起来。我要的方式让我调节自己不要被诸如死亡这种貌似不寻常的事情影响情绪。当然也可能是亲密度的缘故,不知道更亲近一些的你们死了我会怎样。至少今天过节的气氛淡了很多。 翻出之前的照片,去年帮brokenwing拍照时,顺便给小妖拍了几张,后来给过他小样,成天被他用作MSN及各SNS的头像。对周围都是卡片机的他而言,这可能是他生前近照中分辨率最高的。于是导出全幅,如果他家人用得上,麻烦谁联系转交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