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现 Mondrian 的胶带画

这几天看到新闻,Mondrian 的胶带画 New York City 1,在博物馆的 75 年,一直是被挂反了的。突然兴起,把那幅画用胶带在车身上复刻了一遍,浪费胶带 24 米,果然艺术就是制造垃圾(笑

复刻的过程,感觉很有趣。通过观察原画,推导出贴胶带的顺序。感觉还是很锻炼思维能力的,推荐大家也来玩一下。在这里记一下,自己整理出的顺序。——这不是唯一的答案,甚至也不是「正确」的答案。想自己尝试的人,不必看。

图片是现在这幅画在博物馆里的样子,被人说成是上下颠倒的错误状态。——是否真的是上下颠倒,其实并没有明确的结论。以及这幅画挂了 75 年,如果贸然反过来,容易因为重力方向改变,而导致胶带脱落。于是博物馆也就不打算改了。我个人确实是觉得反过来更适合。大家各自决定吧。

关于画作和胶带的尺寸:原作宽 114cm,高 119cm。按图片比例放大,大概是用 24mm 宽的胶带,红、黄、蓝、黑,四种颜色。我这边的五金店里,这个大小的胶带,买不够这些颜色。能买齐四种颜色的,只有 19mm 宽的胶带。于是相应也就把画幅缩小到 90-100cm。

  • 黄色:10 条
  • 红色:9 条
  • 蓝色:3条
  • 黑色:2条

首先,给每条胶带做标记。下面的文章中,用

  • a-C 或者 C-a,表示两条胶带交叉的位置;
  • a<C 或者 C>a,表示胶带 C 压在胶带 a 的上面。

我没有看过现场的原作、以及最初创作的过程。完全是通过观察这张图,得出结论。于是对于一些相同颜色的交叉(尤其是红色之间),看不清楚哪个在上面。譬如 D-k,E-h、I-j,所以也就无所谓这些位置先贴哪一条。当然大部分相同颜色的交叉,还是能看清先后的,也就尽量按照原画的次序复刻。

有一些胶带的覆盖顺序,明显是循环的,譬如

  • A > e > I > k > A
  • A > m > E > d > A

其中一些明显是通过剪断胶带(k1/k2),或者事后贴补丁(C-f,C-h,C-n)来实现的,但仍然不能解释全部的循环。不知道原画是否存在(把胶带从其它胶带下面穿过去)这样的操作。有的胶带我会先贴一半,贴其它胶带后,再把这条胶带从上面压过去。也有的地方,我就无所谓让同色交叉的位置,和原画不一样。反正总体视觉效果差不多。——所以说,我的方案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正确”的答案。

我的方案:

  • a、b、c、g、n、k2(k 的右半段)、I(大写的 i)、J
  • B(最下面不要贴实,等待 m 经过)
  • H(最下面不要贴实,等待 m 经过)
  • e
  • A(最下面不要贴实,等待 m 经过)
  • k1、d、E
  • m,然后把 A、B、H 下面留出的部分贴实
  • j(图片上明显 j>G,所以可以把 j 的右半边留着,等贴了 G 之后再压过去;嫌麻烦的话,也可以现在就把 j 贴完,反正 G-j 同色,无所谓哪个在上面)
  • D、f、l(小写的 L)、F
  • G(如果刚刚把 j 留了一半,现在贴完整)
  • h、i
  • C、然后在 f、h、n 交叉出,加上补丁,注意 C-n 的补丁是蓝色

且听风吟

(我以前说过这个段子,但不记得写在哪里了,twitter 和 blog 都没搜到,刚刚想到这个,就再写一遍。)


刚到澳洲时,参加一些华人聚会。渐渐觉得没什么可聊的了,就坐在海边,听着旁边文艺青年们互相聊骚。

:我很喜欢读书的,你呢?

:我也喜欢!你有什么喜欢的作家吗?

:最近刚读了村上春树!

:啊,我也喜欢村上春树!写《挪威的森林》的对不对?但那本书太大路货了,我更喜欢他的一些早期作品。

:……?

:嗯,譬如,譬如……那个什么来着?

(我听着忍不住了):且听风吟?

:对对对!窃听风云!这个我看过的!

:啊,你也喜欢窃听风云啊!我也喜欢的!

:blah blah

然后话题就无缝切换到吴彦祖和古天乐。我在旁边茫然脸………

五石之瓠

对了,庄子说过:五石这么大的葫芦,别看不结实,你可以抱着他划水呀~~


惠子謂莊子曰:「魏王貽我大瓠之種,我樹之成而實五石,以盛水漿,其堅不能自舉也。剖之以為瓢,則瓠落無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為其無用而掊之。」

莊子曰:「夫子固拙於用大矣。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世世以洴澼絖為事。客聞之,請買其方百金。聚族而謀曰:『我世世為洴澼絖,不過數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請與之。』客得之,以說吳王。越有難,吳王使之將。冬,與越人水戰,大敗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龜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於洴澼絖,則所用之異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憂其瓠落無所容?則夫子猶有蓬之心也夫!」

— 《莊子 · 內篇 · 逍遙遊》

【譯】惠子告訴莊子說:「魏王送我一顆大葫蘆的種子,我種下去長成果實有五石這麼大。用來盛水,它的堅固程度卻不能舉起來;剖開來做瓢,那麼瓢大無處可容。不是不大,是我認為它沒有用處就打碎它。」

莊子說:「你實在不善使用大的用處啊。宋國有個人善於製造不龜裂手的藥,世世代代都以漂洗絲絮為業。有一個客人聽說,願意用百金買他的藥方。這個人聚集全族商量說:『我們家世世代代漂洗絲絮,所得不過幾金;現在一旦賣出藥方可得百金,就賣給他吧。』這個客人得到藥方後,便去遊說吳王。越國犯難,吳王派他為將領。冬天,和越國人水戰,大敗越人,吳王割地封賞他。能不龜裂手的藥方,是同一個;有人因此得到封賞,有人還是漂洗絲絮,這就是使用的方法不同。現在你有五石容量的葫蘆,為什麼不繫著當腰舟而浮游於江湖,反而憂慮它太大無處可容?可見你的心還是茅塞不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