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On Photography
-
Dr. Strange
love收信人: 我在给你写信…… 《奇爱博士》 这种废话一样的开头,从文学的角度,确实有一种铺陈起兴的感觉。从中可以想象作者写信时的茫然、欲说还休、期待、已经预料到结果的无奈……以及各种挥发想象力的过度解读,都融在里面,尽显文字之妙。 只要收信人也能意识到这一点…… 这类关于书友会的幻想,我描述过很多次了。连我也觉得在感情中不管其它,先强调这方面的默契,完全是不切实际。所以或许我只是在单纯地描述,对这种「用玄妙方式射出去能够被对方收到」的快感的憧憬。又或许只是在对方收不到时,为这种方式如此低效而哀叹。 又想起我对摄影的态度:我希望通过摄影做到的,并不是记录,而是像所有艺术一样,让观者能够体会到拍摄者那一瞬间的感受,且最好不要是「这棵树很好看」或者「这张脸很好看」之类太low的感受。 其实说的还是「传递感觉/追寻交流」之类的事情。 MT说「某些导演终其一生只在拍一个电影而已」。突然发现似乎我的一生也开始被这种事所环绕。
-
照片的明暗
是否偏暗的话题还在继续。但之前大家最好先确定一下自己的显示器是否正常,譬如下图(以及更精细的)中的色块之间能否看出区别?对绝大多数办公室的烂显示器(即使是LCD)而言,当你把屏幕调整到长期看文章看代码而不刺眼的程度时,这个状态的显示器显示图片本来就是偏暗的。 另一方面确实存在风格的差异。有些人即使显示器正常可能也会觉得我前几天的片子暗,他们往往受过美术熏陶,从看素描的角度去评判黑白照片。我承认这方面暂时是我的弱项,但我觉得他们也存在着思维定势。黑白照片毕竟是和素描或版画不同的。后者更看重勾勒形状,而摄影可以更方便地表现出纹理。我知道素描中也有技法可以做出阴影过渡,乃至区分I区II区(暗部无细节)和III区(暗部有细节),但实际上没多少人会把这个作为卖点而大量使用。一张素描中最亮的部分,绝大多数都是画布本身的留白。而摄影则同时强调,如何对不同的明暗区域表现或舍弃其中的细节(所谓区域曝光法的本质),在突出反差和表现纹理之间达到平衡。所以一张照片完全不介意让其中最亮的部分只是呈现灰色而非纯白。从直方图看,也不是所有照片的明暗分布都要刚好顶到直方图的两端,都挤在一侧也是很正常的事。 我也不希望让照片变成只有摄影师才能欣赏的东西。确实内行能看出更多门道,但一件作品,无论音乐、绘画还是照片,如果只有同行才会发现并赞叹其中的心思和技巧,外行看着完全没感觉,那就是扯蛋。但确实不同领域的人看东西的着重点不同:素描的、油画的、拍照片的、以为自己不是拍照片的拍照片的、打酱油的、geek….其审美观的侧重方向往往相差很多。我现在也越来越不在乎那些会发出“这朵花拍的真好看呀”的评论的人发出的评论。但艺术毕竟是种和人交流内心的语言,所以到底要和什么样的圈子曲高和寡到什么程度,也需要平衡。 我也不是就一直喜欢那种表现暗部光影的风格,目前还处于在各种情趣间流窜体验的阶段,只是说我不认为照片就不可以拍成那个样子的。
-
[小白文] 摄影师的星座
—- 魔羯 (12/22~1/20) —- Andreas Bernhard Lyonel Feininger (1906-12-27) Alfred Stieglitz (1864-1-1) Alec Soth (1970-1-7 ?) Josef Koudelka (1918-1-10) Garry Winogrand (1928-1-14) Cindy Sherman (1954-1-19) 張乾琦 赞,好几个都是自我纠结到已经超越了纠结境界的 —- 水瓶 (1/21~2/18) —- Sebastião Salgado (1944-2-8),噜啦啦,这个很典型的 Eugène Atget (1857-2-12) —- 双鱼 (2/18~3/20) —- Ansel Adams (1902-2-20) Diane Arbus (1923-3-14),起先记错星座日期了,一直困惑Diane怎么可能是白羊的?!果然不是 James Nachtwey (1948-3-14),他也是?危险了。。。 George Rodger (1908-3-19) —- 白羊…
-
这样裁片也可以的?
(无忌编译)荷赛官网于2010年3月3日发布声明,决定取消2010荷赛体育特写类组照三等奖获得者Stepan Rudik的获奖资格。在向作者本人调取RAW格式原始图像后发现,获奖作品中的一个元素显然被移除,而这违反了世界新闻摄影比赛的比赛规则。这是荷赛史上首次出现取消获奖者资格的情况。 无语了。。。移除元素这种土事情就不说了;问题在于:从垃圾片里剪这么小一块出来,也能去投荷赛的?我还是第一次见到国外大赛的RAW原图。以前一直以为就算裁个边边角角,甚至横构图改竖构图,怎么着也要保留原片的30-50%吧?居然这样也可以。。。那些“世界新闻摄影比赛”,没有这方面限定的?那些没有移除元素的获奖作品,也有这样挖一块出来见人的?哪里有历届大奖照片的原图对比的,我要瞻仰一下。。。 这样子以后完全不需要带长焦了耶。等以后镜头再好些,像素分辨率再高一些,就可以直接端着定焦广角出门了。远处有什么细节整个框下来回家慢慢裁。。。
-
life of mine
从 Camp 2 的时候我就在想丫们要是在这里会说什么了。“摄影师把搜寻和诠释影像意义的工作完全交给了观众”,嗯这个措辞要抄下来回头用得上。丫们是成天编故事憋剧本的一群,思考问题的角度,或者说取向,就是如何“对一个问题的深入关注和系统化的视角”以便于挖出东西。这样很赞。我应该立刻答应室友小弟继拍裸照之后要我帮忙拍给他bf的handjob视频的要求,然后每日里深入地拍他们怎样生活,怎样去餐馆打工,怎样拙劣地找老外练英语以求雅思通过5.0,怎样在每晚仅有的娱乐时间里对着小S的访谈节目笑的前仰后合……然后我相信我能出一套华丽的片子,同时收获很大。但现在不愿意/没心情去这么做。所以说所谓专业(文盲同学路线的)摄影师就是没有后顾之忧能静下心专业挖故事的人。这只是路线之一,也许我最终不会选择去这么做。也许我拍照就是为了满足个人的兴趣,我更倾向在自己的过程中表述我看到的,当然未必是 Camp X 的那种风格,但重点似乎确实在自我,而不是单纯对他人的挖掘。 但终归都要去体验。
-
2009-6-23,三城
到现在我也不知道蹭到的那4桌饭是ninety的毕业报告还是别的什么名目。最后的宾客们是我用防狼喷雾熏出来的。几个人摇晃着往校门走着,说起去年他们领证时那张极赞的自制黑白照,然后说刚才在饭店应该拍一下的以后每年一张,然后说其实我包里就有相机。 既然把这篇从纯摄影的blog搬过来就要多加几笔。譬如聚会上看到cycling版那群醉心于沪郊骑行的人们,然后忘了是别人夸的还是自我感觉的,我虽然老了但在外表/举止/心态上仍是非常年轻的;譬如在heroqr没有风扇的博士单间汗糊糊辗转反侧中回想自己当年也这样租博士间的样子;譬如揣着卡尔维诺却又一次在上海的匆匆穿行中找不到可拍的东西;譬如这次可能真的是未来几年内最后一次到上海了,拨了几个电话,却突然觉得没什么要去见到的,就索性一晚都不多住地去了车站,然后D302动车逃票到北京,清晨在站台上待了一个小时,觉得这个白天没什么活动能够排解掉这种情绪,就又扭身上了火车。。。 ———————————– 最近又开始有痴迷于叙事的倾向:从在马桶上重读《Different Seasons》开始、前几天拍的照片、落水狗……一直很眼馋wenmang同学写blog的样子,那种用故事本身去吸引人的方式让我着迷。我能清楚地感觉到自己这种入迷的变化,仿佛突然又能从老人与海的文字中读到力。渐渐地在照片的挑选上也刻意地向那个方向发展,尽管我在一遍遍告诉自己不要这样。 这一点我在开始photodaily的时候就预料到:同样档次的照片发的多了,自然会厌烦会急切地寻求某种提升去超越这些。而叙事感,显然是各种提升方向中最容易的一种。这样想很危险,因为再垃圾的照片配上故事似乎也会变得可以拿得出手,因为在叙事的旗子下我原来不屑的那种人类学正面照似乎也可以被解释得合理起来;因为我不愿停在这里;因为以我的体验要发这种用经历用故事做卖点的照片实在太容易了,乃至这会使我那个blog全无意义。 个么还是要动心忍性。1416的牛人们就不谈了,nulee小朋友也开始继Banny之后搞什么毕业影展,我告诉enduring LRpresets的存在,他扭身就可以去唬mm,这东西实在没什么门槛,我到底要用它说什么? 另一点在担忧的是我的主blog上已经很久没有yy文字了,至少第一屏已经没有了。如果连这种介于摄影和叙事之间但越来越趋向日记的文章我也要写在photodaily的话,这边就真要变成时政类+技术帖+twitter合集了,所以说不准过会儿我就把这篇挪过去。已经挪过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