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人家就是因为不想有这样的讨论,才不设评论区呢? ——但也许人家并不是这样想的呢?也许他在这篇文章想要有人讨论,而那篇文章则不想,而无论想或不想,和他有没有在 blog 里加评论系统,并没有任何关系。所以那些「想 or 不想」,其实都只是我自己通过臆断,试图对当前状态的一种解释。甚至再从这样的解释,为自己总结出莫须有的规律和准则。
包括我觉得「评论区更舒适」,仍然是一种非常自我的总结。如今连 blog 都没几个人写,仅有的几个用户,也是不同年代不同环境不同引擎。于是,这种自以为的总结,不可能是被很多人共鸣认可的准则。所以真的有存在的必要么?
而且,有时能够很明显地看出,一些人的所谓「学习」,只是把一套操作流程(譬如 lead 后如何清理顶部保护站),死硬地记住,——这样死记操作步骤,面对复杂场景很可能出事。更好的方式,需要在自己理解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去想,自己的每一个操作是否合理,在不同的场景下,是否存在考虑不够完备的地方,从而导致危险。
传统攀岩建保护站时,需要考虑的内容,有 serene 或者 ernest 之类的词用来助记:
S – Solid or Strong E – Equalized R – Redundant E – Efficient NE – No Extension
E – Equalized R – Redunant NE – No Extension S – Solid or Strong T – Timely
Solid,保护点是否坚固?
Equalized,保护站的承重,是否均衡地分布到多个保护点上?
Redundant,任何一个保护点脱落,是否有冗余的保护点提供多重保障?
Efficient / Timely,建站的过程是否快捷,有效率?
No Extension,任何一个保护点脱落时,其它保护点是否能够在原处静态地把所有重量拉住,而不是先下落一小段,造成动态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