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knowledge

  • 「澳大利亚」的最高峰(们)

    澳大利亚最高峰是哪一座?无论是用中文还是英文,都能很轻松地搜到答案——位于新南威尔士州的科修斯科山(Mount Kosciuszko),海拔 2228m,是「澳大利亚的最高峰」。然后,很多华人说着说着,就说成了「澳洲最高峰」。 对此,隔壁的新西兰人是有异议的。新西兰的最高峰库克山(Mount Cook),或者用当地毛利语奥拉基山(Aoraki),海拔 3724m,比科修斯科山更高。于是,新西兰人会吐槽:你们只是「澳洲大陆最高峰」,绝对不是「澳洲最高峰」诶。 其实「澳洲大陆」的概念,是很模糊的。在中文里,「洲」或者「大陆」,更偏向于被水环绕的巨大土地,也就是澳大利亚主体的这块大岛。但英文的 continent 范围会更大一些,偏向地理学的概念。一万年前的冰河时期,现在的澳洲大陆,和周围的塔斯马尼亚岛、新几内亚岛,是有陆地相连的,后来才被海水渐渐淹没。作为「澳洲」的 Australia,在地理学上如何定义,以及亚洲和澳洲的分界在哪里,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但无论哪种,都把新几内亚岛,作为澳洲的一部分。而新几内亚岛西部,位于印度尼西亚境内的查亚峰(Puncak Jaya),海拔 4884m,是最受认可的「澳洲最高峰」,也是地球上最高的岛屿山峰。 然而,这些对亚洲和澳洲的划分,把印度尼西亚一分为二。如果在行政上,把印度尼西亚整个算在亚洲里面,那么,在联合国定义的「大洋洲 Oceania」的国家范围内的最高峰,是同样在新几内亚岛上,距离查亚峰不远,属于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威廉峰(Mount Wilhelm),海拔 4509m。 而新西兰,在很多时候,反而不属于「澳洲大陆」这个概念。在板块构造学说中,新西兰属于西兰大陆,水下的板块面积,几乎与澳大利亚相同。然而,在地缘政治、自然地理学、生态学方面,有一个术语叫「澳大拉西亚 Australasia」,用来涵盖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有时包括新几内亚和周边岛屿,有时并不包括。很多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之间的比赛,以 Australasia 命名,两国甚至还以 Australasia 的名义,合并参加过网球戴维斯杯和两届奥运会。从这个角度讲,新西兰人称库克山(Aoraki / Mt Cook)为「澳大利亚sia 最高峰」,也是可以的…… 那么,说 2228m 的科修斯科山,是「澳大利亚这个国家」的最高峰,就可以了吗?也不是。 1947 年,英国将其最偏远的领土之一,印度洋南部的赫德岛和麦克唐纳岛(Heard and McDonald Islands)移交给了澳大利亚,从此成为澳大利亚的领土,被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承认主权。赫德岛上的活火山毛森峰(Mawson Peak),海拔 2745m,比澳大利亚本土的所有山都要高。 还有更高的。包括澳大利亚在内的七个国家,宣布在南极洲拥有主权领土,但尚未获得普遍承认。在澳大利亚宣称的南极领地上的麦克林托克山(Mount McClintock),海拔 3490m,比本土和赫德岛都要高。如果再算上南极冰壳的高度,那么「澳大利亚国家」的宣称领土的最高点,则是冰穹阿尔戈斯(Dome Argus)或称冰穹A(Dome A),海拔 4093m。 所以,2228m 的科修斯科山(Mount Kosciuszko)的地位,精确地讲,只能叫 mainland Australia’s highest peak,(和「中国大陆」类似用法的)澳洲大陆最高峰。 最后,更扯淡的,夏威夷的冒纳凯阿火山(Mauna Kea),虽然海拔只有 4205m,但当地旅游指南一直号称,如果包括海平面以下的部分,从山脚到山顶的落差高达 10211m,是远超珠穆朗玛峰的「真 · 世界第一高峰」。虽然夏威夷属于美国,但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仍然是大洋洲波利尼西亚群岛的一部分。…

  • 像 xx 语言一样难懂

    英语里有个俚语:it’s Greek to me. 意思是说这个东西太难懂了,「难的就像希腊语一样」。 那么,在其它的语言里,描述一个东西很难懂的时候,是说「像什么语一样」呢?什么语言,对它们来说,复杂到了会用在日常比喻的程度呢? Wiki 上有个 Greek to me 页面,列出了很多语言里,如何形容一个东西难懂。 经常被用来比喻「很难懂」的语言:西班牙语、希腊语、希伯来语、日语、土耳其语、中文。 然后…… 西班牙语:像 希腊语 / 中文 一样 希腊语:像 中文 一样 希伯来语、日语:像 中文 一样 土耳其语 → 法语 → 俄语 → 中文 最后,作为链条最末端的中文:难的就像天书(or 鬼画符)一样…… 我试着把这个鄙视链,画出来了:(中、英) 这样画出来,确实有点关于中文的优越感。但其实也有一些语言,并不在这个网络里,譬如越南语认为高棉语难懂;也有的并不用其它语言来形容难懂,譬如韩语。它们会说: 像 鸡爪 / 猫爪印 / 狗爪印 像 鸟叫 / 狗叫 像 异形 / 外星球 的语言 德语里有个短语:我只懂火车站。——其它的,譬如面前这个,完全不懂? 加泰罗尼亚:好像你在说露西亚(Llúcia)。——女人才难懂呢。 关于这背后的原因。可能也未必是因为,那些语言就真的更难懂。有时只是因为某个语言传播的比较广,如西班牙语(但葡萄牙语完全没人提,真的很意外)。有的可能更偏向于「远方」的概念,譬如希腊的意义,可能更多是位于欧洲另一端的小岛(当然希腊语本身确实也超麻烦)。中文应该也有这方面的意象。而保加利亚人会说,「像巴塔哥尼亚语一样难」,明显是在指,地球的另一个角落。 想起这个语言链,是因为今天的另一个话题:英语里的「火鸡…

  • 保温杯

    有些东西不亲手摸一下,是无法触发反向思维的。 前些天路过商店,看某个功能和样子都不错的保温杯打折,就顺手买了一个。这似乎是我人生中第一次买保温杯,当时脑子里冒出一堆之前网络上「保温杯 = 中年人」的梗。当然我不会因为这样的梗而刻意去买或不买;但我承认买的时候,是有几分微妙的感觉的。不过我日常也不喝热水;只是偶尔几次泡茶,总是想不起来喝,把茶放凉,当然凉茶也可以喝,但终归和热的不是一个口味。所以买个保温杯,试试能不能改良一下喝水模式。 然而拿着保温杯走到厨房的一瞬间,我就知道它应该怎么用了!把冰箱里的冰镇可乐灌一壶到保温杯里,放在床头,然后床头就永远会有冰可乐喝!再也不用在喝常温饮料和反复下床去开冰箱之间犹豫了!这绝对是改善生活的神器啊!!我以前一直误解中年人了!! 兴奋地跑到 twitter 上炫耀,然后发现很多人有相同的体验:带着保温杯里的冰威士忌去混酒吧、去海边、去看球去听演唱会。这些人家里本来就有保温杯吧?用保温杯不仅给热水保温,也能给冰水保温。这在我的知识范围内,是非常容易就能想到的事。——事实上我也确实第一时间就自发想到了。然而在我实际买到/摸到保温杯之前,却一直在床头忍受着饮料逐渐变成常温,从来没想到过。 也有一些 diss 的回复。譬如鄙视我没有床头小冰箱的……我有过啊,但你们真的不觉得 床头冰箱 = 电暖器 + 噪音 吗? 有人说不锈钢保温杯不能装碳酸饮料、茶、果汁……因为会腐蚀。这也太瞧不起不锈钢了。食用不锈钢合金禁止使用铅、镉、砷等对人体有害的元素,而其它微量元素的抗腐蚀标准,也是在用醋酸高温泡煮的那种恶劣环境下,检测各种元素的腐蚀析出程度。——比碳酸饮料的腐蚀环境要严苛很多。 也有人建议说保温杯不能放碳酸饮料,碳酸气体释放会导致内部压力增加从而瓶体爆炸,或者瓶盖崩伤眼睛。这确实是个问题,似乎玻璃内胆的保温杯更危险一些,而膳魔师之类带吸管的小清新瓶盖,感觉也确实一点点内部压力就会崩开。但我买的是钢瓶螺口,目测结实程度,至少比塑料可乐瓶要强一些吧。现实中保温杯爆炸造成伤亡的事故,都并不是因为碳酸饮料,而是把黄豆真菌之类会发酵生成气体的物质,忘在杯里很久,保温杯变成了发酵罐,才压力破表的。 查不到保温杯的抗压标准(厂商应该是不允许在受压场合使用的)。常温下碳酸饮料瓶的内部压力约为 250 – 380 千帕,太阳晒的车里会达到 700 千帕。可乐瓶的抗压大概是 1000 千帕。 突然说下个月要去雪地宿营。我终于可以用保温杯灌热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