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self-control

  • 我为什么鄙视吸烟者

    其实我鄙视他们,从来不是因为他们意志薄弱无法戒烟。已经成瘾的东西戒起来是很难的。在我身上也存在着许多希望戒除却一直搞不定的恶习,所以我能够理解也能够谅解,那种由于意志力不够而最终失败的懊恼。而且,是否去戒烟,其实是一个人生策略问题。很多时候,并没有必要把生活中有限的精力,消耗在和自我的对抗中。恶习的危害有多少,戒掉它需要付出多少,以及过程中会多么严重地影响自己的正常状态,都需要衡量。 也不是因为吸烟者们为了享受而选择了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所谓的健康生活并不是什么绝对准则。哪怕是我这种非常讨厌政治正确的人,也承认人们完全有权做对自己有害的选择。 我想,每个人,至少是1970年代以后的人,在最初开始吸烟之前,应该都已经知道这是一件有害的事了。而他们最初吸烟的目的,几乎都是由于受他人的影响,可能是觉得吸烟很酷,可能是为了在社交中融入吸烟者的群体。我也曾因为好奇而试着抽过几次,但尝过了也就算了。无论是上瘾,还是体验到所谓提神的效果,或者其它精神享受,都不是三五次就能起作用的。所以吸烟的习惯,是在明知有害,且短期内并没有体验到效果的情况下,长时间让自己轻易地受其他人影响而形成的。吸烟者并不是主动思考后选择了吸烟或不吸烟,而是表现出了无意识的(或者有意识的)盲从。所以我鄙视吸烟者的点在于,在他们人生的某个阶段,在坚持自我方面,做的非常不合格。 这个鄙视的理由仍然是过于苛求了。未能坚持自我,也未必不比意识薄弱,更应该被指责。只能说我在这方面更加注重吧。另外确实也有些人,是真的经过自我思考后,选择了随波逐流的方式,对此我也没什么好说的。但大多数人还是没有意识到自己可以去选择吧。

  • 《一本严格意义上的日记》

    《一本严格意义上的日记》 ★★★★☆ 1942年,马林诺夫斯基心脏病突发死亡。从他的文稿中扒出一本小册子,是1914-1918年,也就是《西太平洋的航海者》的相关考察期间,马氏在新几内亚地区的考察日记。日记用波兰语(他的母语)记录。1960年被他的第二任妻子出版。 几乎所有关于这本书的评论——包括我怎样知道它的存在,都指向了日记和他表面那些人类学著作的价值分裂。作为融入式田野调查的开创者,马氏在日记中各种称呼当地土人为「黑鬼」,对他们的不配合发出咒骂,对土著女人产生性欲,对那边的白人产生性欲,成天纠结自己的感情,感觉待不下去……总之是彻底的丑闻,然后他的人类学家徒子徒孙们再从各种角度辩解……单纯就发布日记的目的而言,不像《被背叛的遗嘱》、或者苏珊桑塔格日记被她儿子发表时,那种努力找理由的纠结文艺心态;我觉得马氏老婆把日记曝光,就是为了刷存在感或其它市侩的因素。所以从主观上讲,确实是丑闻。 但这本书我读起来很愉悦。比预想中愉悦很多。 ———————- 首先,书中充满大段的景色描写,随便翻开,就能看到: 棕榈树弯腰越过灌木丛围成的藩篱,将枝桠伸向海面,它们上方的山势不算险峻,这些浅山的陡峭山麓被高大的树木和低矮灌木严严实实地包裹着。丘陵和雄伟秀丽的密林一片深绿,清透的海水一片亮绿,天空定格成永恒的晴朗……P74 确实是很认真的地描写,对于周围所处的环境,充满热情地观察。 ———————- 然后是八卦时间。。。。 首先,有一个妹子 N.,是和他经常通信的。 但「还爱着 T.,她的身体完美圣洁,但和她精神上没什么共同之处。」P96 「这点不像和 Z. 之间的心灵相通,但我对 Z. 已经不抱任何性爱冲动了。」P96 「如果在她们两人之间选择一个作为伴侣,在纯粹本能的驱使下,毫不犹豫选择 T.…因为那些绝美照片。」P97 「黎明我梦到了我的梦中情人们——吉尼亚、T. 和 N. 」P100 「久久不能入睡,想女人,关于 T. 」P101,然后写了二页去年和 T. 的见面,T.好像是有丈夫的……第二天因为土著们不肯配合长时间曝光摆拍而发火,「消灭这些畜生」P103 「梦到了旅行——我娶了 T. ——但不是一个情色之梦。我同样也想到了和 E.E. 一起生活,住在花园环绕的宫殿中。」P106 和土著谈论性「性非常美好(Gagaia namo.),很多精液,很好」。土著拒绝谈论同性恋 P120 「对内维特夫人欲火中烧,于是下去找她」,没机会得逞,「一夜煎熬之后醒来」,一段迷人的黎明景色描写,「很想给 N. 写信,将我在这里经历的妙处告诉她。有几刻,我产生一种对她的强烈同情,并渴望同她建立友谊。但男女之情仍然只为 T.留。」P135 (日记中断5个月后)「我一直在认真思考同 N. 结婚的事……不大确定。但我想见到她,看看这是否可行。我要开始写另一本日记,还要把过去5个月补回来。如果最终我与 N. 结婚了,1915年3月和4月(日记从5个月前的 Mar 4 开始中断)将成为我情感生活中最重要的月份。」 然后第一本日记结束,另一本日记从2年后(1917.10.28)开始(中间不知道有没有写),中间这两年在墨尔本认识了女朋友埃希(E.R.M.,Elsie R. Masson),1919年成为他第一任妻子,1935年去世。 「我在墨尔本住下来,好像要在那儿住一辈子似的。我对她(E.R.M.)十分依恋,非常喜欢有她陪伴,我也不能再怀有过去那种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情绪——某种暗藏的反感或敌意,混杂着强烈的依恋和兴趣。那段时期我心情不好,有时不得不“逃离自我”。我猜想,自己对她的感情源于她智识和人格的魅力,而不是强烈的性欲」P144…

  • Americans

    The Insider,★★★☆☆ 不错。除了一些片段煽的都咏叹调了,整体确实不错。Al Pacino和Russell Crowe(每次看到他歪脖子我都会想到朱时茂)的对手戏很精彩。Al站在海里打电话那段看着很舒服。只是戏中人物对一些事件的反应上,让我发现自己不能理解他们的生活氛围。 片子开始女人听说男人被解雇了就开始哭,哭了一天了还在哭,天塌下来的样子。后来我们得知这也不是男人这辈子唯一一家公司,之前他还做过强生、Union Carbide Japan(丫还懂日文!)、辉瑞…都是有技术实力的高层职位。总之在我看来是那种完全应该不愁工作的牛人。这种人被解雇一次有这么世界末日么? 影片里也有关于他女儿的哮喘病,以及解雇他的烟草公司威胁要取消他医保的描述。我不清楚美国的医疗制度,但总觉得因为要看病而连公司都不能换,是件很诡异的事。然后没了收入的男人郁闷地去打高尔夫。然后一家人为了节衣缩食搬到了一个。。。有草坪有地下室的独立的house里,而之前他们住的也不过是比这大一点的同样的house,也不是什么资本家的游泳池豪宅。然后牛人还算是蛮轻松地找到了一份中学教师的职位,虽然和企业高管有差距,但也不是我想象的那种,会能让人崩溃的落差。 然后牛人从Kentucky到Mississippi去作证,然后收到Kentucky法院的禁令,说你要是作证了就违反了我们州的法律,再回Kentucky我们可能会逮捕你你就可能回不来了。然后又是大段的心理刻画生死抉择。。。这个,在美国被一个州禁掉,是很大不了的事情么?片子也没说他老家是Kentucky的啊,他不是还常驻过日本么。而且后来作完证他又回到Kentucky似乎也没事,没事之后过了几年他又跑到别的州去住了。。。 以上。总之这部电影让我觉得和美国人有代沟。即使剔除了那些我本身也属于不靠谱人群的标榜和矫情,有些东西确实让我困惑。要是像杜拉拉那种纯粹脱离现实的yy剧也就罢了,Al Pacino的这类片子应该还是满写实的。不明白。 ——————— 看牛人崩溃到无话可说,只会坚持着念叨 I told the truth,仿佛最后一根稻草的样子。确实是很华丽的演技。但这类情节看多了,就会有【哦这就是正常人类在这种场合下的反应】的想法,从而觉得有些公式化。另一方面则对自己说,丫这样子太土了,我以后有类似情况才不要像他这样。我发现自己确实能做到不像他那样。但这类自我反省做多了,自己就渐渐地和【有那种反应的正常人类】脱离开来,乃至很多时候不能判断他们的反应。我确实能够修炼的光风霁月,在看无聊肥皂剧和选秀访谈节目时,觉得我面对主持人肯定不会这个样子。但编剧在设计剧情以及筛选嘉宾的时候,也只会选择在这种场合会有这样反应的人类(为了那些和他们有共鸣的观众)。 ——————— 另外 Hard Candy 真是赞啊。这片子我很早就知道了,但一直以为是那种故事比较彪悍而电影本身一般的片子,就一直懒得看。才发现这片子的摄影太TMD棒了!乃至我觉得拍舞台的水平好到这个程度,也免不了让所有的评论都集中在那个华丽的情节上,实在有些哀。

  • 2009-6-23,三城

    到现在我也不知道蹭到的那4桌饭是ninety的毕业报告还是别的什么名目。最后的宾客们是我用防狼喷雾熏出来的。几个人摇晃着往校门走着,说起去年他们领证时那张极赞的自制黑白照,然后说刚才在饭店应该拍一下的以后每年一张,然后说其实我包里就有相机。 既然把这篇从纯摄影的blog搬过来就要多加几笔。譬如聚会上看到cycling版那群醉心于沪郊骑行的人们,然后忘了是别人夸的还是自我感觉的,我虽然老了但在外表/举止/心态上仍是非常年轻的;譬如在heroqr没有风扇的博士单间汗糊糊辗转反侧中回想自己当年也这样租博士间的样子;譬如揣着卡尔维诺却又一次在上海的匆匆穿行中找不到可拍的东西;譬如这次可能真的是未来几年内最后一次到上海了,拨了几个电话,却突然觉得没什么要去见到的,就索性一晚都不多住地去了车站,然后D302动车逃票到北京,清晨在站台上待了一个小时,觉得这个白天没什么活动能够排解掉这种情绪,就又扭身上了火车。。。 ———————————– 最近又开始有痴迷于叙事的倾向:从在马桶上重读《Different Seasons》开始、前几天拍的照片、落水狗……一直很眼馋wenmang同学写blog的样子,那种用故事本身去吸引人的方式让我着迷。我能清楚地感觉到自己这种入迷的变化,仿佛突然又能从老人与海的文字中读到力。渐渐地在照片的挑选上也刻意地向那个方向发展,尽管我在一遍遍告诉自己不要这样。 这一点我在开始photodaily的时候就预料到:同样档次的照片发的多了,自然会厌烦会急切地寻求某种提升去超越这些。而叙事感,显然是各种提升方向中最容易的一种。这样想很危险,因为再垃圾的照片配上故事似乎也会变得可以拿得出手,因为在叙事的旗子下我原来不屑的那种人类学正面照似乎也可以被解释得合理起来;因为我不愿停在这里;因为以我的体验要发这种用经历用故事做卖点的照片实在太容易了,乃至这会使我那个blog全无意义。 个么还是要动心忍性。1416的牛人们就不谈了,nulee小朋友也开始继Banny之后搞什么毕业影展,我告诉enduring LRpresets的存在,他扭身就可以去唬mm,这东西实在没什么门槛,我到底要用它说什么? 另一点在担忧的是我的主blog上已经很久没有yy文字了,至少第一屏已经没有了。如果连这种介于摄影和叙事之间但越来越趋向日记的文章我也要写在photodaily的话,这边就真要变成时政类+技术帖+twitter合集了,所以说不准过会儿我就把这篇挪过去。已经挪过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