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建设性地谈一下(避免被人说只会喷或者不关心业界),为什么我认为Facebook是一种倒退,以及,不是什么样的模式能够成功,而是社交网络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还记得那个Web 2.0的标志是什么吗?blog?或者,准确地说,用户提供内容?是,但在blog出现之前,大家混的论坛/BBS,都可以叫用户提供内容……RSS,这个如今被每一个肤浅的IT评论员称为日薄西山的东西,它可以让用户自由订阅每个人发布的内容,无论他发在哪个平台。用户永远在提供内容;用什么样的方式,更便捷地得到这些内容,才是关键。
不得不说RSS这种偏技术层面的概念,确实没流行起来。即使在blog的鼎盛时期,写博的人知道RSS的,恐怕连1/5都 不到。很多人对于〖我经常点他们的博客从而能迅速在新文章下留言〗这件事很感动,不用谢。甚至连GFW都没有把RSS放在眼里——FeedSky这种境内RSS中转站,居然开到现在都没有被关,我每次想到都觉得不可思议。
当然不流行和国内业界风格有关。一切不支持RSS全文输出的博客都是满脑子点击量的傻逼伪博客,你们知道我说的谁谁谁谁。
下一步呢?用户交互内容。想想blogger们如今郁闷的是什么:每一篇文章,要跑去各种SNS,才能看到评论:GR/Buzz、FriendFeed、Facebook、九点、人人网新浪微博……而原始文章页面下的留言却寥寥无几。那些Twitter四处同步的孩子,也是同样的情况。各家SNS,把交互部分做出开放性的,一个都没有。现在你可以看出,什么是我所说的趋势和倒退了。所谓社交网络,无论实名与否, 最终要做到的是:整个互联网是一个大讨论区:一个。
让我们回到那个刚开始blog的年代。当时很多技术是在往这个方向走的:blog引擎、RSS、OpenID、 Disqus/IntenseDebate、Twitter(尽管很多人抱怨140字挤掉了大段blog的空间,但这个和电子书vs纸书强迫症一样,是个人适应性问题;Twitter在开放性上做的很不错)……但从Facebook挣钱后,一切都不一样了,人们莫名其妙认为这才是互联网的未来,一切又回到老路,像从前门户网站吸引眼球那样,把用户吸引到自己的SNS系统里玩。各种混战,Google也跟着发疯。连Twitter也把新版式往堆楼的方向去做了。
OpenID是大讨论区的根本,每个用户都有唯一的网址(域名或者专门的OpenID提供站点)作为各讨论区的账号,当年我一直等 Google提供类似MyOpenID的,把独立域名映射到Profile上的服务——幸亏没有。如今很多地方把Google/Facebook当做了OpenID本身,倒退。
Disqus/IntenseDebate,它们的出现当时让我很欣喜,认为我构想的架构就要实现了。这些网站提供一套插件,替换blog上原有的评论系统,如果很多blog都用了这个评论系统,你就能集中管理你在其它blog上的留言。我曾经把blog改成IntenseDebate的评论系统,但它家做的不够完美,各种复杂情况譬如重装wordpress,会导致IntenseDebate的评论重复甚至丢失;而且也不放心从此把所有评论数据交给它家。所以问题还是在于做的不够开放,对于想把评论的最终版本保存在自己空间的用户,要做到两者之间顺利地无缝合并。
所以最终要做的不是一个网站,而是一套标准接口。用户在所有网站,以统一的OpenID登录;可以有多个发布源:blog、twitter、 flickr……然后选择一家SNS,把这些源聚合起来,评论交流;每个人可以用不同的SNS,每家SNS都提供获取评论的接口,把各处的评论都汇总到发 布源上;SNS之间也可以互相同步,最终你在每一家看到的,都是同一份经过汇总的评论;不同的SNS可以有各自的特色,通过类似tag的方式来区分;每一条帖子都是一个树,站在发布源的位置,你可以清楚地看到它如何在各个SNS中蔓延。
这些都只是想法,具体的架构还没理清楚。关于如何在timeline里分配blog、tweet、以及鸡毛蒜皮的显示比重,也懒得继续想下去。类似Disqus+FriendFeed的评论托管网站是很好的开始,配合更强的开放性和数据管理/导入导出功能,让更多独立blog无后顾之忧地加入进 来……也许哪天,确定自己不再受生计羁绊后,会去做一下。估计这套标准弄好后,没人用的可能性相当大……如果对于账户金额或者玩弄大众心态等方面的成就感没兴趣的话,那么创业的乐趣也就是做一个自己也需要的东西。
顺便吐槽周围还有着做一番事业梦想的人:『很高兴认识你们』这件事情本身,基本上说明你和我一样,也不是多么大众脉搏的人。那些流行的,你没太多兴趣;同理你也不大可能做出迎合他们需求的产品。当然靠傍项目混点钱还是没问题的,想做出QQ苹果那种万人迷,还是省省罢。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