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fivestone
-
新域名:fivest.one
刚刚发现 2015 年出现了 .one 的新的顶级域名,而且常年续费价格比 .com 还要便宜,属于最便宜的一档域名了。于是顺手把 fivestone 的变体 fivest.one 拿下。嗯,我已经羡慕 del.icio.us 很久了(虽然后来他们很没品地改成了 delicious.com 然后就倒闭了…… Extension Registration Renewal .cat $6.00 $28.50 .com $8.84 $8.84 .com.de $4.86 $4.86 .info $3.84 $11.94 .me $6.78 $12.47 .moe $12.99 $13.99 .ne $419.99 $469.99 .net $9.78 $9.78 .one $7.47 $7.47 .org $9.72 $10.72 .social $5.92 $21.98 其实还有个更好的变体 fivesto.ne 但是 .ne…
-
记梦录 2018-9-17
过节,在家里party,宾客中遇到很意外的人,因为如何寒暄颇费了一番心思。聊天话别后就去睡觉了。 过一阵子醒来,大家都散去了,开始觉得不真实:她真的来过么?之前的见面到底是真实发生过的,还是在做梦?宾客在上午就都来了又散了,有点怪,但这个节日的习俗就是大家在早上互相问候……思考了很久都没有结果,就又去睡了。 现在醒过来发现我根本就不在家里,所以之前两个都是在做梦……
-
社交网络
田野考察时,每个team里有2~3名澳洲的人类学学生,和4名印尼本地的,辅助翻译的大学生。他们来自同一所大学(Yogyakarta,大城市),基本都是大学三年级,architect 或者 product design 专业,这次出来基本是和专业无关的社会实践类活动,所以主要还是陪着我们玩人类学考察。我猜他们是进行过某种选拔的,似乎都是平时在校踊跃参加社会活动的类型。虽然见识和思维深度还有限,但工作能力和热情都很不错。艰苦环境下,据说其它team的几个澳洲学生犯了公主病,相比之下印尼学生的适应力要好很多。其中一个妹子的家乡就是在这个岛上,除了印尼语外,还懂当地方言,对考察起了很大帮助。而在考察过程中,我们所持的人类学方法和观念,也让他们开始意识到文化的存在,虽然总结出来的都是些「祖辈生存的地方,要纪念要珍惜」之类的初级观念,但毕竟能在他们身上观察到某种微妙的改变。 后来发现印尼妹子们在 Instagram 上都有庞大的粉丝,900~1500不等。其实也就是一些普通的美颜生活照,大概是当作某种社交方式在用吧。和她们说我只有两位数粉,然后彼此嘲笑一番。然而,尽管能够看出,她们确实有把这次田野考察当作一种有趣的体验,也确实有过一些有趣的经历,但她们的 Instagram 上,却从来没有贴过这方面的照片。我问她们,她们说要等回去把照片处理了再贴,但直到现在,贴出来的也只是一些考察途中路过某些景点的留影照。 我其实不是太能理解这种现象了。我知道她们在「发掘身边有趣事物」的能力上远远不足,但这已经不是能力或者好奇心是否强盛的问题了。Social network 对她们而言,似乎从功能上就仅仅是「贴形象」而非「贴经历」或者「贴体验」。——暂时不想继续分析下去了。关于身边那些格格不入的文化,我有一整套复杂的槽要吐,稍微举点例子都能拔萝卜带出泥。等整个槽成熟之前,还是先累积现象吧。
-
脸盲人类学家
(印尼某岛,婚礼男方筹备会) :嘿,瞧那个人,不是我们第一周去的天主教堂的神父吗? :是哦,他来做什么?这家人不是这个村里唯一不是天主教而信基督教的么? :咦,是这家么?墙上贴的不是天主教的画么? :明明是基督教的画啊!你自己就是天主教徒你不认识么?!! :呃…我分不清。那个人,其实是我旁边那位女士的丈夫。 :你怎么知道的?? :我看到她手机壁纸图片了…… :好吧……你旁边的女士…怎么可能?!!这位女士是村里基督教堂的神父啊!!! :呃,你确定没认错?哪个教堂? :确定没错!就是我们第二周去的那个基督教堂啊……(忍无可忍)算了我直接问她,女士,请问那个人是你丈夫么? :是啊。 :?!!你…是基督教神父,而他是天主教神父?? :哦,那个天主神父啊,他和我老公是堂兄弟。 :……………
-
欢愉 / 祛魅
荐书,《欢愉 Euphoria》,原型是美国祖母级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 Margaret Mead 的故事,传说中1932年米德和第二任丈夫在新几内亚田野考察的时候,认识了后来的第三任丈夫。这本书把所有人名都改掉,然后开始编同人本子……其实最后已经编不下去了,结局很草率,还(剧透) 把米德大人写死了。但故事里的所有人,都被作者描述成了很好的人类学家,每个人的人生态度和田野中的行为方式,被写的很精彩,——或者说符合大家想象中的精彩人类学家的印象。总之三星半到四星,中英文都有电子版。前几天写论文时就靠着这本书提神了。 — 那几年我曾经想写一系列关于「祛魅」话题的blog,通过对 Henry Miller、Susan Sontag 等人的吐槽,把那些他们描述的有逼格的人生态度,和真实生活中的各种怂逼行为对比,从而让自己能够安心地生活下去。但后来渐渐失去写字的能力了。而且指出他们言行不一,和我就可以安心生活,其逻辑关系也很牵强。 但我性格上确实有这个弱点,把还没发生的事想象得特别美好,充满期待,乃至影响到现在的生活。所以后来我刻意地对自己的所有期待都小心进行祛魅,但之前并没有祛人类学。
-
《斯通纳》
对于一本叫做 Stoner 的书,我看完不得不写点啥。。。 真的很久没看认真的书了。担心在书里沉浸太多,会妨碍我和正常世界交流;另一方面,外界的烦扰也影响我投入到书里面。总之是互为因果的矛盾。但这显然不是书的错误。至于为什么二者会矛盾成这样,我和外界都有责任。 对主人公来说,书和外面也是两个矛盾的世界。或者说作者迅速地把书和外界对立起来了,以至于整本书都像是知识分子在秀清高。主人公读书突然入灵的那一幕,写的很有感觉。而后作者安排主人公迅速地,义无反顾地,在那个世界站稳了脚跟(包括但不限于学术圈的教职)。而我还在二者之间各种迟疑徘徊。——其实我到现在也并不能算是那个世界的人,只是感觉到那个世界的存在,在想象中表示憧憬,并以此为理由和身边的世界保持距离。 但如何向另一个世界的人解释这些。 全书最恐怖的一幕发生在小女儿身上。父亲把女儿吸引到他的世界,而母亲则开始刻意地在女儿身上刷存在感。我想象过类似的场景,不寒而栗。 这种事情,真的是真心沟通就能解决的么? A. 我的想法。/ 沿着貌似自洽的逻辑推演出的一套个人理念。B. 把想到的进行自我剖析和反思。譬如哪些只是因为想的时候爽,其实是和个人准则冲突的?譬如那些对某个世界的憧憬,有多少是因为这样可以产生优越感?C. 我表达出来的东西,能否让听众理解?D. 我表达的东西,是否让会让他们在理解之前,就让他们因为被戳到从而拒绝沟通?E. CD两部分是否仅仅是因为我的沟通能力不足才没有做好? 我知道这本书描述的,是主人公如此高尚的心灵是有多么的孤独。但我更关心能不能解决这种孤独。书里也仅仅对两个世界进行描述,也没有给出解决方案。故事里在两个世界之间连通着的爱,也都是真切的啊。 那些爱都是真切的啊。
-
马拉松 – 5
2017-4-9,横店马拉松,42.195km,顶着雨跑完全程,官方的成绩是3h29m28s,比自己2012年的个人最好成绩,快了一个小时。还是值得炫耀一下的吧。 前半程雨下的很大。很快路面就出现积水,鞋子湿透了感觉很磨脚。几次想打退堂鼓。尤其是20km补给站,就在住的酒店旁边,心里好想跑个半程就回酒店冲热水澡。后来看速度一直还不错,也就坚持着跑完了。 途径的秦王宫景区,坐落在一个小山头上,似乎建造的时候,就完全没有做排水系统。上山的路,积水沿着路面哗哗地流,像在淌小溪,秦王宫里更是将近10cm的积水。据说后来山下的井盖都被积水顶开了,几个警察在上面镇着。 组委会提前发了薄膜雨衣,本来是打算起跑前穿上保暖,跑步时就脱掉的,但后来下雨就一直穿着。到35km处基本不下雨了,打算脱掉,脱下来的一瞬间感觉暴冷,又套了回去,直到40km才扔掉。 30km,——本来就是体力最差,最需要坚持鼓劲的地方,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爬坡,——那个已经不能叫做“坡”了,完全就是一个垭口,2km内爬升超过200m,坚持翻过去,人也废掉了。爬坡前的配速大约4:45,爬完坡再也没进入5:15。 路边显示里程的标牌,和GPS手表相比,误差很大。从10km处,里程牌就比实际少了500m。每到整公里处,周围几个人的各种手机手表同时哔哔作响,因此确定应该是自己的设备比路标准确的。后半程里程牌的误差最多达到1200m,以至于我开始焦虑:要是到终点实际距离只有41km,那就太坑了。好在最后几公里的路牌渐渐把误差补了回来。撞线处手表的显示是41.8km,考虑到沿途弯道会抄内弯,这个距离还能接受。 到终点时,手上的电子设备显示里程不足,其实有点尴尬的。很多APP在记录到42.195km后,都会记录你跑完了一次全马、给个徽章、刷新个人最好成绩之类。所以还差400m就关掉设备,感觉满坑的。于是为了这种浮云,跑过终点后,一边吃着补给,一边在营地里继续晃,直到里程够了才关掉…… 补给站服务还是不错的。隔天收到组委会的成绩短信。 看自己之前的跑马 blog,记录身体每一段的不同感受,真心地觉得:有那么的感受,还是主要还是因为当年太弱啊……这样的东西,除了让自己回味,对别人也没什么借鉴作用了吧 但成就感确实不如以前了。对于那些圈子外的朋友,『某某跑了马拉松』就已经是很值得惊叹的事情了,成绩从5.5h到4.5h到3.5h,其中的艰难,对他们来说,反而没有太多认知。
-
人猿星球
《人猿星球》,★★★☆☆ 作为原著,主线结构和电影系列的第一部大同小异,薄薄的一本小书,没什么硬科幻以及内心深度挖掘,很云淡风轻的写法。 书里的一些情节存在着隐喻。如高科技让人类有了惰性,当用来奴役的猩猩有了更高智力,在主仆关系中渐渐处于主导地位时,人类的想法是「就这么被它们养着活下去也无所谓」。。。——但似乎作者自己也不清楚要隐喻什么,人性?政治?于是就这么轻飘飘地写出来,似有深意,自行体会。 / 电影则完全没往这方面扯,一切都是基因技术惹的祸。 另外一些情节确实让我有所联想。书末主人公逃离了人猿星球,回到地球已是万年以后,地球上按照类似的进化轨迹,也变成了猩猩主导的世界,于是只好又逃离地球,在宇宙流浪。——这和我最近想写的东西差不多:出国后总觉得外面的人,或许是物质丰富缺乏压力的缘故,一些需要去思考去形成的东西,生活态度、价值观、社会责任感……都很少去想,甚至因为和当下的生活冲突,而刻意避而远之。于是常常怀念那些一起思考着坚持着的日子,乃至当成自己的希望。后来几次回国,很明显地感受到,那些东西也渐渐消失了。不知还能去哪里。
-
Dr. Strange
love收信人: 我在给你写信…… 《奇爱博士》 这种废话一样的开头,从文学的角度,确实有一种铺陈起兴的感觉。从中可以想象作者写信时的茫然、欲说还休、期待、已经预料到结果的无奈……以及各种挥发想象力的过度解读,都融在里面,尽显文字之妙。 只要收信人也能意识到这一点…… 这类关于书友会的幻想,我描述过很多次了。连我也觉得在感情中不管其它,先强调这方面的默契,完全是不切实际。所以或许我只是在单纯地描述,对这种「用玄妙方式射出去能够被对方收到」的快感的憧憬。又或许只是在对方收不到时,为这种方式如此低效而哀叹。 又想起我对摄影的态度:我希望通过摄影做到的,并不是记录,而是像所有艺术一样,让观者能够体会到拍摄者那一瞬间的感受,且最好不要是「这棵树很好看」或者「这张脸很好看」之类太low的感受。 其实说的还是「传递感觉/追寻交流」之类的事情。 MT说「某些导演终其一生只在拍一个电影而已」。突然发现似乎我的一生也开始被这种事所环绕。
-
Master Go
关于围棋彻底输给 AI 这件事,我感伤的点在哪里呢? 这本来就是意料之中的事。相对于「围棋爱好者」的身份,我也毫无疑问更贴近于「科学教徒/程序猿」。在 Alpha Go 的对局中,也出现了很多人类千年以来未曾想到的下棋思路,通过分析这些思路,就像很多文章总结的,人类和 AI 一起迎来围棋的新世界。 这个新世界的问题在于,这些新的,更牛逼的招数,各种数据搜集深度学习的算法,和人类的思路渐渐是两回事了。没有人,也没有一台计算机(未来或许有),能够用一名棋手能够理解的方式,讲述它为什么选择这样落子。虽然 Alpha Go 的算法也是由人类设计,但是,就好像面对奥数题,先用微积分得出答案,再根据答案揣度出一个小学生能理解的思路,又或者通过证明费马大定理和谷山志村猜想等价来证明前者(这个例子我似乎不应该这么用……)一样,在这里,我们所期待的,我们想要欣赏到的,解决问题时迸出的思维火花,让位给另一种更有效的思维方式。 我们日常生活里,能够通过正常人类的思维,进行分析抉择的机会,已经不多了。那些我们思考着的,往往让位给资本,让位给专制甚至民主,让位给不成熟的感情(好吧这些是吐槽),让位给大数据,让位给学习算法……当然,「让位」本身也是一种理性的选择,因为它们确实更有效;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引以为荣引以为乐的思维体操,似乎渐渐地变成第二等的东西。无疑 AI 可以帮助我们释放自己,去更多的领域发展,但如果新的领域里更有效的仍然是 AI,如果最终我们周围的事物 99% 都是由 AI 的逻辑决定,只剩下一些艺术神马的让人类互相自慰的东西,即使这一切都还在人类掌控之中,那时会是种怎样的寂寞? 嗯,就 yy 到这里。其实我也不确定围棋所代表的「正常人类思维」究竟指什么,以及是不是其实放弃了也无所谓。但这种把什么都能写成寂寞的感觉真好玩。 update 2024:我已经忘了当时配的这张图是什么了。大概是某种小鸟,筑巢或求偶时,突然迸发出的,在一片黯绿中,更亮眼的绿色。 8 月在德里,和几个印度人聊天,对方也是天天泡网络的现代同龄白领,天文地理历史政治娱乐宗教什么都能聊起来,而且确实没什么种族信仰之间的隔阂,聊的很开心。 后来我问他们:「你们平时棋牌娱乐是什么?」 「就是国际象棋。」 「哦……」 「国际象棋是印度发明的哟!」 「好吧。(确实如此)」 「中国呢?」 「(装逼)听说过围棋么?」 「没。」 给他们看图片。 「黑白棋?」 「不是……」介绍规则,「 Alpha Go 你们总该听过吧?应该是半年前的特大新闻了,人工智能 blah blah……」 「没有哦。」 「好吧……」 所以也不用想太多。 顺便推荐安安猪的《波士顿围棋故事》六篇,讲述在波士顿下围棋的老外们,很好玩。
-
除魅 – 1
瓦尔特·本雅明动用了占星学的知识,来说明自己和卡夫卡的星盘上都具有强烈的土星气质。事实上,他们俩都是巨蟹座。他自己所说的土星式的延迟、缓慢,其实也是巨蟹座处理事物的方式,一点点咀嚼,消化,吸纳。可以说,本雅明的忧郁更多的是一种水象的忧郁,而并非土象。苏珊·桑塔格才是如假包换的土星特质。她竭尽所能地将其描绘成一种艺术家的气质。在土星标志的庇佑下,她的艺术家身份得以确立,使自己跻身站立于卡夫卡-本雅明的队列里。 张悦然《评·在土星的标志下》 这几个人的槽点多的我不知要说什么了。。。
-
关于跑步APP
帮人填的调查问卷,答案顺手抄过来。 性别:…… 年龄:…… 参与跑步的时间:4年以上 跑步的时间段:晚上6~12点,偶尔下午 跑步频率:每周大于4次 跑步距离:5~10公里 跑步的环境:首选跑步机,偶尔户外 每年在跑步装备上的花费:¥1000-2000 目前使用的跑步APP:RunKeeper(搭配的Google Map在国内会漂移和被墙,所以在国内陌生地段需要看着地图跑时,偶尔也用咕咚) 跑步时主要关注的数据:距离、速度、时间、心率、温度、卡路里 跑步APP哪些功能会吸引你:跑步功能、数据分析、好友动态、线上马拉松、丰富的活动、装备购买 您希望跑步APP有哪些功能: 1. 可以在屏幕的不同部分自定义显示的内容:时间、距离、速度、平均速度、配速、心率……这些我都想同时看到,但目前没有一款APP能做到,反倒是Garmin早期的几款手持登山GPS界面做的不错,屏幕上八个格子,每个都可以定义显示内容。 2. 可以自定义语音提示的频率(每过几分钟 or 每隔几百米)和内容。 3. 手机的GPS偶尔会突然偏移到几百米甚至几公里以外,这个不是APP的责任,但希望APP能智能识别,或者让用户手动删除个别的偏移点,不要让一瞬间的误差毁了整段行程的数据。 4. 数据导出功能。(所有需要记录用户数据的软件都应该提供数据导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