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fivestone

  • Street Type

    澳洲某政府网站,填写居住地址的页面,其中填写街道类型,选择是 xx Street 还是 xx Road 的 Street Type 那一项,居然是一个下拉框,拉开后一长串,200多个选项。忍不住复制下来。学英文。 Unit Type,描述房间类型的后缀,14个: Apartment, Building, Flat, Unit, Factory, Marine Berth, Office, Room, Shed, Shop, Site, Stall, Suite, Warehouse. Floor Type,描述楼层类型的后缀,7个: Basement, Floor, Level, Lower Ground Floor, Mezzanine, Upper Ground Floor, Ground. Street Type,街道类型,210个: Access, Alley, Alleyway, Amble, Anchorage, Approach, Arcade, Artery, Avenue, Barracks, Base, Basin, Beach,…

  • 小屋檐

    在攀岩馆玩到快闭馆,大家都没有力气爬新线了,决定找一条简单的线路,难度17的小屋檐,一遍遍连续不停地爬,直到累的抓不住岩点,跌落为止,榨干所有剩余的体力。E爬到第4遍,就跌落了;我爬到第7遍,虽然很累,但还是能够爬完全程。 其实E的力量和攀爬等级都比我要高一些,然而 E今天爬的比我多 我今天爬的线更偏向于用手指和前臂发力,最后这条线相对简单,可以使用大臂、肩、乃至全身的力量,而这些肌肉之前并没有累到 似乎不同的人,分配体力的方式不同。E爬到手臂无力,就自然地抓不住,然后跌落。我爬到最后几遍的时候,感觉有些爆肾上腺素了,心率加快,大量出汗,大口喘息。第7遍结束后,似乎仍然可以继续爬,但感觉自己再爬下去,可能会出现心悸。 关于最后这一点,之前的我,肯定认为这个主要和基因有关,属于先天的差异。然而最近社会科学看多了,开始觉得这种身体上形成的分配体力的策略,也可能是后天决定的,受不同的环境、文化、性格……的影响,在心理上形成某种关于如何去坚持的策略,然后渐渐地被身体所习惯。

  • 荒野生存 – 6

    或许只有那些最初的岁月,两个人都还没有定型的时候,才能够把双方的性情、乐趣、行为方式……都渐渐地协调一致,然后一起开开心心地历险。——这憧憬简直太美好了,以致于很多时候面对着风景,忍着不踏进去,只为了让自己有更多的可能性,当对方出现的时候,有更多的空间可以去协调,然后指着之前心仪很久的那片旷野,来来来快一起一起。 后来还是一个人踏进去了,那一瞬间清楚地知道,自己失去了很多东西,——哪怕这些东西可能根本上并不存在。我们试着在生活中找有趣的另一半;那些暂时找不到的时候,就只好自己先变成有趣的人,但这个过程中难免变得越来越怪,越来越远。之前你愿意为之改变的人,在你已经改变之后,是否还在吸引你?此刻所站的位置,以及选择这个位置而付出的代价乃至心理觉悟,也统统成为让人迟疑的砝码,譬如出去玩有没有假,能否搬去另一个城市,对方是否认同伊壁鸠鲁学派和文化相对主义,是否认为同情心让受体失去了从苦痛中寻求升华的权利…… 那个关于协调的理论,可能也只是幻景吧。见过的青梅竹马也并没有精彩到让自己多么羡慕嫉妒恨。而所谓决绝地步入荒野,其中的每一步,也都脚下留着两分力,像武林高手一样,做着随时扭身的准备。于是走的也并不尽兴。

  • 攀岩者分析 – 1

    (先把坑占上,不然实在太拖延了……) 0 – 导言 这篇文章来自前段时间的课堂脑洞,尝试从人类学的视角,发掘攀岩者的行为模式和深层意义。后来我觉得把这些整理出来,写个中文版发到攀岩圈子里,应该会很有趣。尤其是第2部分关于坠落的分析,希望能对一些攀岩者对坠落的恐慌,能起到一定帮助。也许有人会觉得,这些和自己日常攀岩时想的东西,并没有什么联系。然而就像人类学家研究土著一样,所谓意义,是超越当事人的认知而存在的。你在做的事有着你想不到的意义,当然我更希望把这些讲给你听。

  • 隐藏信息

    从现象学的角度,信息要确定对方有接收的能力,才有意义。用石头在地上摆出巨大的图案,除非人类本身就会飞,或者直到人类有飞行的能力,才会看到。用彩笔写一段话,如果全人类都是色盲,也就没有人会意识到颜色里存在着信息,要等到科技发展到能够理解光的不同波长。才有可能发现。 或许其它文明早就给人类留下了讯息,要等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或者突破了某个意识盲点,才会读到。譬如哪天终于能够用引力波通信了,却发现引力波里早已藏着信息:啊你们终于毕业了,来哪哪与我们会合吧。

  • 祛魅 – 3

    有一种理论是说现代科学使人类产生了一种新的信任感。绝大多数坐飞机的人,都完全不懂空气动力学和涡轮引擎原理,也完全不明白飞机是怎样飞起来的,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相信飞行是安全的。因为在科学的体系下,如果他们想要弄明白飞行的原理,他们确定自己有办法最终让自己明白这一原理。所以飞行原理对他们来说,虽然是未知的,却也是已知的、可信赖的,经过科学的祛魅,从而失去了神秘的色彩。这一过程把科学和神学区分开来。人们接受到的信息,是有办法确认真伪的,从而不会因为他们本身不懂,而产生质疑或敬畏。 从另一个角度讲,科学的普及,使人们习惯了对很多信息直接接受,却也让人们失去了以往对一切事情都感到神秘从而质疑的习惯。而且很多信息其实是不能在科学的体系下确认其真伪的,却也打着科学的幌子,从而让人们直接接受。——我指的不光是伪科学和江湖骗子,也包括一些所谓的人生态度和公众常识。

  • 钢笔墨水的选择

    以实用为主,希望能够在一支钢笔里长期使用。至于那些使用玻璃笔的彩墨爱好者,就属于另一种思路了。 参考因素按重要性排序。 0 – 不伤笔不长蘑菇(某些墨水沉淀后出现的结晶),这个属于最基本的要求了。所以大多数国内论坛的自制彩墨,在我看来就是搞笑,那东西与其叫墨水,不如叫做水彩吧? 有些网站做过关于墨水酸碱度(pH值)的评测,很多常见的大牌墨水都表现出惊人的强酸性。也有些墨水品牌以自家墨水的pH值是中性为卖点。但我觉得这并不是多么需要在意的事情。我确实见过一些钢尖上出现锈点,疑似和墨水酸度过高有关,但钢笔也不是多么娇气的东西。 1 – 防水性。很多网站上对于『防水墨水』的定义,是以泡水后完全不洇开为标准的。我的标准没那么高,万一笔记泡了水,还能认出剩下的字迹,就可以了(譬如 Pelikan 4001 black)。但很多墨水连这一点都做不到,泡水后字迹完全无法辨认,这是我不能接受的。 JetPens 按照墨水的不同颜色 (黑、蓝黑、蓝、灰、黑红、红、绿、棕、紫),做过一系列的性能测试,包括颜色对比、速干性、防水性。其中有每款墨水泡水后的实际效果,大家可以借鉴一下。但不知为什么,其中不包括万宝龙(Montblanc),万宝龙的墨水是著名的完全不防水,只有一款永恒灰似乎是例外。另外一些常见的大牌,尤其是提供欧标墨囊灌装的型号,Waterman、Diamine、Monteverde、Visconti……防水性都很差。 2 – 墨水张力。这个问题在欧标的墨囊和上墨器里格外严重。可能是因为欧标的口径较细,很多墨水,用针管灌进墨囊后,由于液体表面张力过大,墨水流不下来,经常导致写到一半断水,要甩两下才能继续用,很烦人。图片是著名的 Parker Quink 墨水在欧标墨囊里的样子。其实 Quink 在其它墨囊里也会这样,然而派克在它自家的墨囊和上墨器里塞了个巨大的钢珠,钢珠破坏液体表面张力,使墨水可以流下来。其它很多牌子的上墨器里,都可以看到这个钢珠的设置;但几家做欧标墨囊的都没有(施耐德墨囊里有小塑料珠,但完全不顶用)。 所以 Parker 在这里也出局了。发现这个问题后,我还没试过 Noodler’s,但感觉并不乐观。事实上(防水性、粘稠度、表面张力)都是相互关联的。能同时满足防水和流动性的墨水,已经不多了。 3 – 流动性。这个要看个人的喜好了,有的笔是水枪,需要稠一些的墨水节制;有的太细的笔,则需要更稀的墨以免断线。但粘稠的墨张力大(而且大多是碳素或颜料型,可能 Noodler’s 有几款染料型能在其中找到平衡),稀的墨几乎都不防水,只好根据具体情况而抉择,甚至要配合墨水去换笔。不过这个问题其实很少会出现,我用的又不是那些著名的水枪…… 4 – 颜色。不是所有的颜色都能同时满足上面几个条件的。我主要用黑/灰色调,这个不难;绿色也很好找;红色能防水的就不多了,手里有 Noodler’s 那瓶著名的天安门,泡水后勉强还能辨认;纯蓝和蓝黑色我基本不用;但我其实很喜欢 Waterman Inspired Blue 那样的天蓝色,然而这个色调里面真心找不到能防水的。 5 – 便携性。我现在的主力笔都是欧标短接口,所以希望用的墨水本身也做欧标墨囊的包装。这样就可以在家用瓶装墨,旅行时带几个墨囊,完全不需要洗笔换墨。一般也只有黑色墨水有这方面的需求,其它颜色的墨水旅行时也不会带着出门,直接在家用针管灌装就行了。 6 – 价格。瓶装墨水的价格其实不用太在意,贵也贵不到哪里去。万宝龙的价钱算比较坑人的,不过我对它没啥爱。偶尔也想买瓶¥600多块的 LV 墨水装逼,但这种念头很容易就掐掉了……然而如果长期用墨囊的话,不同牌子的欧标短墨囊单价从¥0.8 – ¥10 不等,每个墨囊用不到一周,还是要盘算一下的。 综上,目前的主力(黑色)墨水是 Pelikan 4001…

  • 我为什么鄙视吸烟者

    其实我鄙视他们,从来不是因为他们意志薄弱无法戒烟。已经成瘾的东西戒起来是很难的。在我身上也存在着许多希望戒除却一直搞不定的恶习,所以我能够理解也能够谅解,那种由于意志力不够而最终失败的懊恼。而且,是否去戒烟,其实是一个人生策略问题。很多时候,并没有必要把生活中有限的精力,消耗在和自我的对抗中。恶习的危害有多少,戒掉它需要付出多少,以及过程中会多么严重地影响自己的正常状态,都需要衡量。 也不是因为吸烟者们为了享受而选择了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所谓的健康生活并不是什么绝对准则。哪怕是我这种非常讨厌政治正确的人,也承认人们完全有权做对自己有害的选择。 我想,每个人,至少是1970年代以后的人,在最初开始吸烟之前,应该都已经知道这是一件有害的事了。而他们最初吸烟的目的,几乎都是由于受他人的影响,可能是觉得吸烟很酷,可能是为了在社交中融入吸烟者的群体。我也曾因为好奇而试着抽过几次,但尝过了也就算了。无论是上瘾,还是体验到所谓提神的效果,或者其它精神享受,都不是三五次就能起作用的。所以吸烟的习惯,是在明知有害,且短期内并没有体验到效果的情况下,长时间让自己轻易地受其他人影响而形成的。吸烟者并不是主动思考后选择了吸烟或不吸烟,而是表现出了无意识的(或者有意识的)盲从。所以我鄙视吸烟者的点在于,在他们人生的某个阶段,在坚持自我方面,做的非常不合格。 这个鄙视的理由仍然是过于苛求了。未能坚持自我,也未必不比意识薄弱,更应该被指责。只能说我在这方面更加注重吧。另外确实也有些人,是真的经过自我思考后,选择了随波逐流的方式,对此我也没什么好说的。但大多数人还是没有意识到自己可以去选择吧。

  • 看守所

    蹲看守所的友人收到了我的明信片。顺便得知了一些里面的情况,譬如明面上是不能往看守所里送书的,可以找关系带进去,1000块一本,然而会有审查,之前的一本福柯就没让送进去……听到这里哑然失笑,想起当年险些被拘留15天,虽然在最后一刻塞钱把自己捞出去了,然而当时已经做好了被关15天的准备,让人帮忙把我书桌上的列维施特劳斯带来…… 然而这样的经历只是猎奇。前两天在故事FM里,听到有人讲在美国被关了17天的经历,仍然只是猎奇。而且讲述者属于屡次超速吊销驾照却还偷着开车又超速被抓的土鳖,这样的人也讲不出多么有价值的东西。这种短期拘留,和在狱中待上几年的刑期,完全是两个概念。之前我曾把入狱描述为「除了身体伤痛外,能想象到的最不幸的遭遇」。事实上到现在,所有关于友人的讨论,都尽量维持一种相对轻松的语气,避免去直面这件事的严重影响。 看了几段友人写给家人的信,描写狱中日常生活,和周围的狱友的社交,态度上是坚强而乐观的。这样的状态已经很好了,然而并不是那种我期待的,能够最合适地面对牢狱生活的心理状态。这些对生活和社交的描述,感觉是为了「需要有一种状态」而进行的对寻找状态的尝试。无论是培养爱好转移注意力,还是通过谈话寻求外在支持,都只是为了把这样的日子过下去,而听取的各种对策,抓药而已,并不是真正思考之后得出的结论。我担心这样下去,会陷入另一种模式的被洗脑。监狱中的孤单和被约束,其实日常社会中多少也能感受的到,只是程度差了很多。如果日常生活中经过思考,觉得这些对策并不是自己真正应该采取的态度,那么换了个环境,应该也一样。 这样的批评,显然过于站着说话不腰疼了。关于长期监禁的各方面影响,我们所有人都还没形成完整的概念。我也有想象,如果是我入狱十年,会是怎样的生活?之前算了算人生中那些无效率的,或者因为缺乏攻略而耽搁掉的时光,累计至少也有五六年了,也只能哀叹着接受。所以在接受沉没成本向前看这方面,感觉自己还是有经验的……而另一方面,那些自己还没有想清楚的事,能否在这段时间内想清楚?相关的知识贮备,自己已经有个大概的框架,只是还没时间静下来深入思考。所以即使在狱中看不到书,能否通过自己的推演,把整个思想体系填充起来?(总感觉会陷入民科的路子……

  • 金庸

    查良鏞(金庸),1924.3.10 – 2018.10.30. 听闻死讯后,我闭上眼睛想了一会儿,《天龙八部》五册书的章节名,分别是五首词。我居然还都记得。 然后论文没心情写下去了,回家,路上听《难念的经》,然后忍不住,车停在路边哭了一会儿。 擦干泪继续做分析。这样的行为,有人说是压力,有人说是真书迷。我想,只是代表着过去吧。不停地开辟新的道路,主动或被动地与过去做着割离或淡忘;而迈出下一步的同时,又将和现在的这些远离。然而某一刻,那些以为已经淡了的,忽然无比清晰地浮现在眼前,然后意识到它们都还在。 就像正在吃第七个馍,吃的正爽,忽然想起前面六个馍的味道,意识到它们都还在。 就像努力已经淡忘,甚至已经记不清容颜的女孩,偶尔看到她的照片,以为模糊的一切,瞬间又无比清晰,然后发现还会梦到她。 这种历经久远的瞬间爆发,连林夕也再写不出同样水准的词了吧。 吞风吻雨葬落日未曾彷徨 欺山赶海践雪径也未绝望 拈花把酒偏折煞世人情狂 凭这两眼与百臂或千手不能防

  • 新域名:fivest.one

    刚刚发现 2015 年出现了 .one 的新的顶级域名,而且常年续费价格比 .com 还要便宜,属于最便宜的一档域名了。于是顺手把 fivestone 的变体 fivest.one 拿下。嗯,我已经羡慕 del.icio.us 很久了(虽然后来他们很没品地改成了 delicious.com 然后就倒闭了…… Extension Registration Renewal .cat $6.00 $28.50 .com $8.84 $8.84 .com.de $4.86 $4.86 .info $3.84 $11.94 .me $6.78 $12.47 .moe $12.99 $13.99 .ne $419.99 $469.99 .net $9.78 $9.78 .one $7.47 $7.47 .org $9.72 $10.72 .social $5.92 $21.98 其实还有个更好的变体 fivesto.ne 但是 .ne…

  • 记梦录 2018-9-17

    过节,在家里party,宾客中遇到很意外的人,因为如何寒暄颇费了一番心思。聊天话别后就去睡觉了。 过一阵子醒来,大家都散去了,开始觉得不真实:她真的来过么?之前的见面到底是真实发生过的,还是在做梦?宾客在上午就都来了又散了,有点怪,但这个节日的习俗就是大家在早上互相问候……思考了很久都没有结果,就又去睡了。 现在醒过来发现我根本就不在家里,所以之前两个都是在做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