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fivestone

  • 关于笔记本的一些体验

    色彩空间、散热、噪音……等涉及技术以及成本方面的我就不说了,主要还是UI方面,一些稍微移动位置就能做的更好的。 按让我不爽的程度排序。 键盘布局。尽管这个完全只是个人习惯问题,算不上优缺点;但对于用笔记本的同时也会经常摸标准键盘的人来说,IBM X31系列的键盘实在是让我太不爽了。无数次摸Esc的时候按到F1。更抓狂的是它家方向键上面多出两个键,用来控制网页前进后退(有必要吗?),于是当年在网页上敲了几千字后,按左键却按成后退键。。。从此对小黑敬而远之。哪怕心里明白它这个体形不容易,哪怕后来知道那两个键可以在设置里取消,一时也不想再用了。 更习惯左下角是Ctrl而不是Fn,很多牌子都是这样,IBM是Fn但据说可以在BIOS里设置的?Macbook我还没找到。 每次换本,都要对PageUp/PageDown/Home/End的位置花上一段时间来适应。个人最喜欢HP的布局:在键盘最右边竖排成一列,翻页时非常直观。 触控板。打字时手掌碰到触控板,导致光标跑到别的地方,是很讨厌的事情。尤其是Macbook这种灵敏过头的,连衣袖和耳机线都会感应到,很不爽。这一点HP做的最好:面板上有个按钮可以把触控板关掉。hyac说过松下的触控板形状不禁用也不会碰到,我没用过,很难想象。 USB。其实我更希望有3个USB口,但这个往往和我希望笔记本上能有多种接口(1394、HDMI…)矛盾,因此两个也无所谓了。但你们至少要把这两个口分开好不好!稍微大一点的U盘就不能和鼠标并排插在一起。但也不要做的太分开了,HP有过一款,三个USB在本本的三个角,遇到那种需要插两个USB供电的移动硬盘,默认的那条硬盘线不能同时够到两个USB孔,汗。 电源插孔。Macbook的磁力插孔确实是亮点(尽管我觉得它的闪亮程度不如HP的触控板开关),貌似已经被专利了所以别家也没法学。但我也踢过HP的电源线,松松的也不会把笔记本一起带下来。只能说IBM太土了。 但Macbook和HP的电源插孔,用外接电源时都会亮灯,这一点我觉得不大舒服。尽管他们是特意体贴地设计成这样的,但我更希望关机睡觉时身边能保持全黑,而不用专门再把电源拔下来。 [低调] Macbook面板上那个灯,晚上人多的时候我真希望它不存在啊。 材质方面也没什么可说的。那些自称再好的用料,我用上两个月后,手掌常接触的部位都会花掉。 光驱。如今用的越来越少了,所以更希望做成外置的,或者干脆不做(另外去买USB的)以减轻重量。好像日本那边有一些本本是这样设计,可惜我不买日货。 外置音箱方面HP(以前用JBL,现在是AltecLansing)是最好的。顺便说一下Macbook给Windows做的垃圾驱动,最大音量时外置音箱还不如插上耳塞远远地听着响。但有些笔记本(如早期的HP)发音孔放在前侧面,这样直对着用户,貌似效果好一些,但实际上听着音乐打字时,手掌盖住发音孔会造成声音时大时小,反而不好。

  • 内隐联系测验

    内隐联系测验 背景信息 你的数据显示: 相比异性恋者,你对同性恋者有强烈的自动化偏好。 和白人相比,你很喜欢黑人。 相比较于年轻,你对年老有强烈的自动化偏好。 。。。。。。 好吧每次我的结果几乎都是占总数比例最小的那群……当时有些想法的,本来懒得写想就这么无视算了,但最近做这个的人多了,每次都把这些结果拿出去汗别人也不大合适,个么还是解释一下。 首先我是相信从对某些词语的反复闪现中可以统计出人们的潜意识偏好的;但我不大相信他们这样子设计实验能够很好地反映出这一点,以及不认为这种词语之间的反应时间与潜意识偏好间的联系对所有人都是正相关的。事实上在测验过程中我感觉自己更像在做一个训练反应力的小游戏,集中精力后可以做的越来越快,做high了甚至能隐约抓到规律预判下一个出现的是什么。。。这样做了十几个,大脑兴奋点一过,就会在某个词猛然顿住,要过好久才能反应过来。这样的过程,我不认为和停顿的那个词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有什么关系。 也可以用另一种方式,精神放松,脑子里打着拍子一个一个一个地做下去,我同样看不出这样的时间序列如何体现潜意识偏好。 另外刚做了几个词后我猛然意识到,这样的频繁闪现会不会让人潜意识里刻下如【同性恋==好的】这样的印象。或许意识到这一点后我开始在潜意识里刻意地抵制这种影响,因此做出来的结果正相反也说不定。在实验的FAQ中提到过这一点,但回答里只提到可以通过对不同实验体随机选择不同顺序以抵消其在最终统计结果中的干扰,却没说对个体而言顺序不同会有什么影响。 分辨图片和词性所消耗的精力也在干扰最终结果,英文的比中文的干扰大,分辨同性异性恋的图片也远比识别老人脸的干扰大。 统计是万能的,通过适当分析数据,理论上应该可以把诸如节奏控、逆反控之类的例外滤除。另一方面我对自己统计结果上的或者实验有效性上的小众身份也早就有觉悟了。 ———————– 我已经做好了被心理系女王们鄙视的准备了。

  • WordPress中的标点符号转换 – 2

    以前提到过 wordpress 会把诸如 “–” 之类的符号自动替换成 “—” 等全角字符,解决方法是在 formatting.php 中修改 wptexturize() 函数,但这样子修改,每次wordpress升级都会被覆盖。于是就想写个插件解决。但用插件的话就只能把整个 wptexturize() 都禁用掉。这个函数的其它部分是一堆转义代码,一时看不懂什么意思,担心禁掉后会不会被人在留言里用script渗透。就放在一边一直没有弄。刚刚看了看,应该和script没关系,可以完全禁掉的。 然后发现早在07年,就有先贤写过一个只有三行的叫做 Disable wptexturize 的插件,用来禁掉这个函数。但是….为什么这个插件也叫做wptexturize?也就是说只有已经知道了这个函数的存在的人,才能够搜索到这个插件,而通过其它如 “disable auto format / convert” 之类的关键字,基本上是搜不到的。 程续缘真是可悲的物种啊。

  • 喷一喷 Macbook

    先说明我写这篇东西并不是为了说明Windows比MacOS好,只是苹果的粉丝成天在各种Web 2.0上嗡嗡,翁帆嗡烦了忍不住挥挥手也是正常的。这样想的好处是我不必再花心思区分自己喷的是Macbook还是MacOS还是iXxx,反正他们自己也分不清爱的是哪个。另外我用 Macbook Pro 也差不多半年了,算是使用报告。 是的我也是Macbook用户滴。之前用的Compaq V3907(就是连央视315今年都看不下去的那款),其散热每况愈下已经到了跑Lightroom三分钟就爆机的地步,于是在选下一任笔记本的时候我忍不住走了另一个极端脑子里只考虑散热,想Macbook这种铝合金底板散热应该会好些吧,除了日货其它牌子也换的差不多了,个么也进一次麦家试试,反正这东西如今也可以装Windows了—-这一点后来被证明绝对是Apple为了骗Win用户的钱而使的伎俩。Mac给Windows做的驱动有很多问题:内置蓝牙不能用、内置话筒在除了Skype外的几乎所有聊天软件上都不能用(这个很怪异,但我一直没搜到解决方案,官方论坛最后也归到是驱动问题)、内置音箱声音极小、其它小问题像键盘背光不稳定之类的我懒得一一列出,总之那些打算买个酷酷的Macbook然后只装Windows的孩子你们可以死心了。(Update:现在BootCamp在Windows 7下的驱动还算不错,可以用了,XP还是很难受。)

  • 不能说的秘密

    是的,你会发现我的所有影评都只是略谈一点电影然后触之生情,很符合那些关于如何写小资影评的攻略的描述。 不能说的秘密 ★★★☆☆ 不得不说这片子看的很舒服。最初我以为和两个mm一上来就莫名其妙围着周董转,这种轻轻松松没怎么苦追就能爱来爱去没压力的情节有关,后来我意识到这类超现实主义作品我们这边也有不少,也都看不下去。于是觉得还是修辞水准的差距。然后我想自己最近是不是经常把台湾想象的太可爱了?在那边的人们有相同的文化氛围,却又没有我们这边的这种生存压力,和让人深陷其中的、压抑的、就像抹了一手屎那样甩都甩不掉的价值取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了就能轻轻松松地找一找。。。就好像我多年前yy着的,自己终于从中跳出来后,就能找到一大堆同样已经跳出来的同伴—-太完美了,乃至我确定这只是我刻意地把它想象成了桃花源罢了。 看到后面发现是鬼片/穿越片,继续舒舒服服顺理成章地让我觉得感伤憋闷,然后从青旅六人间上铺爬下来。之前下午顺手帮来冲浪的房友修好了电脑,在对方的感谢下喝了一堆vodka,睡了一个多小时爬到院子里,看他们坐在一起开始喝晚场,然后想我来这个城市刚两天就和你们灌了两个晚上的酒然后每天早上还要爬起来去新公司上班,想到这些头开始有些疼,不想再睡也不想聊天,就回屋看电影。看的过程中恍惚意识到又恍惚没意识到外面的喧嚣渐渐散去。看完了爬到院子里,对着满桌的酒瓶想我明天就又要搬离这种喧嚣住到某个小屋子里,以及没有谁能够让我兴高采烈地夜半打电话过去聊看到的电影,这一大堆难受的体验揉在一起,反而没有哪个能够主导着让我难受了。这就是传说中体验流如何华丽地冲淡寂寞。环境换的太多,即使把所有心情表白出来,似乎也只有部分能让当时周围的人懂。 ————————— 这不是昨晚发生的事情。只是在表达不能症(以及出片不能症)后,如果因为那些片断间隔过远就让它这么过去了,也是件无谓的事。而且发现这样写很有些时空的混错感,像pulp fiction,这样想就又high起来了。

  • 公共关系学

    关于blog的误区之一是其实你不能通过偷窥某人的blog得知他的全部生存状态。绝大多数文章只是在大段日子中提取一小片甚至一个点来写的。提取标准包括在大段无聊日子中选出这个点是不是显得自己有品位、楼主的自我八卦欲望、有些事只希望让小强见到不希望小怜见到、同时期文章密度不要显得过于话痨或者长草、以及坐在办公桌前或者滚在床上时是否找不到状态把这件事变成有品位的文字简称表达不能症。。。当然很多人不用看也知道在上班下班上课下课买了爱拍得看了阿凡达;但当日子过的稍微超过表达速率的时候,也不要让把所有东西都秀出来成为负担。 磨叽上面一段的背景是:我觉得自己的农场游记以及塔斯马尼亚游记又要无限期跳票了。以及另外一个现象。在我离开农场开始又能上网的两个月中,很多熟人在im上发消息关注,问农场好不好玩啊,聊了很久才发现噢你不在农场了呀,我也发现这一点然后说明我已经在墨尔本了(呃,这个也已经是过去式了)。然后我们继续在网上保持联系,其中约20%的人在一个月后聊着聊着又突然发现咦你不在农场了耶,我已经在墨尔本了。然后我们继续在网上保持联系,其中约20%的人在一个月后聊着聊着又突然发现呀你不在农场了啊。 发现这一点的我完全没有任何不爽或者感慨的情绪,只是单纯地觉得有趣而笑出声来。当然如果你们都习惯用twitter,至少习惯用Google Reader的话,对我每一时间的状态会印象更深刻一些。但这种涉及技术层面和日常习惯的事情,比要求在人情层面记下每个朋友都在做什么,还要苛责许多。 作为回报,告诉你们一件事情,以说明我在Public relations方面也很土的。你们所有的人,所有被我称作朋友以及至少有交往的人,(除去那些我的前同事们),你们具体在做什么,我几乎完全不知道。工作的人,我只知道大概的领域,IT or fashion,能让我说出公司名字的,大概只有2个,哦,3…4个。上学的人,国内的还好一点,国外的能让我说出学校名字的,好像只有1个,多数人我知道大概的院系(就像工作领域一样),国内外能精确到校名+专业名称的,一个都没有。 被我知道的那些,和亲疏无关,偶尔印象深刻而已。是的我错了连我觉得最亲密的我要追的,我都说不出来。很多人我是记得自己问过知道过你们的公司学校的,没有刻意地用笔记下来,然后就莫名其妙地留不下印象。借口是我觉得我们的关系和这些没什么关系。这个,你们,应该,没意见吧? 我已经能想象到后面几天的嘲笑+自报山门热潮了。 我也爱你们。

  • [投票] 你都在软件上花过什么钱?

    1、正版。新东方门口那种光盘不算 2、钱是花在软件本身而不是介质物流上。Ubuntu那种可以免费下载也可以买光盘的不算 3、花自己的钱。公款报销不算,蹭别人的用不算 [poll id=”2″] 趁着公司网速快,把wordpress升级到2.9.2。数据库乱码问题一直搞不定,不敢多做导入导出,就直接在网站上硬着头皮升级,每次都觉得头大。升级后页面显示不出,还以为是theme的问题,改了半天才发现是刚升级的twitter-tools 2.3函数调用有问题,懒得细究了,先退回到2.2.1。搞定后试着再玩一把投票插件。

  • Americans

    The Insider,★★★☆☆ 不错。除了一些片段煽的都咏叹调了,整体确实不错。Al Pacino和Russell Crowe(每次看到他歪脖子我都会想到朱时茂)的对手戏很精彩。Al站在海里打电话那段看着很舒服。只是戏中人物对一些事件的反应上,让我发现自己不能理解他们的生活氛围。 片子开始女人听说男人被解雇了就开始哭,哭了一天了还在哭,天塌下来的样子。后来我们得知这也不是男人这辈子唯一一家公司,之前他还做过强生、Union Carbide Japan(丫还懂日文!)、辉瑞…都是有技术实力的高层职位。总之在我看来是那种完全应该不愁工作的牛人。这种人被解雇一次有这么世界末日么? 影片里也有关于他女儿的哮喘病,以及解雇他的烟草公司威胁要取消他医保的描述。我不清楚美国的医疗制度,但总觉得因为要看病而连公司都不能换,是件很诡异的事。然后没了收入的男人郁闷地去打高尔夫。然后一家人为了节衣缩食搬到了一个。。。有草坪有地下室的独立的house里,而之前他们住的也不过是比这大一点的同样的house,也不是什么资本家的游泳池豪宅。然后牛人还算是蛮轻松地找到了一份中学教师的职位,虽然和企业高管有差距,但也不是我想象的那种,会能让人崩溃的落差。 然后牛人从Kentucky到Mississippi去作证,然后收到Kentucky法院的禁令,说你要是作证了就违反了我们州的法律,再回Kentucky我们可能会逮捕你你就可能回不来了。然后又是大段的心理刻画生死抉择。。。这个,在美国被一个州禁掉,是很大不了的事情么?片子也没说他老家是Kentucky的啊,他不是还常驻过日本么。而且后来作完证他又回到Kentucky似乎也没事,没事之后过了几年他又跑到别的州去住了。。。 以上。总之这部电影让我觉得和美国人有代沟。即使剔除了那些我本身也属于不靠谱人群的标榜和矫情,有些东西确实让我困惑。要是像杜拉拉那种纯粹脱离现实的yy剧也就罢了,Al Pacino的这类片子应该还是满写实的。不明白。 ——————— 看牛人崩溃到无话可说,只会坚持着念叨 I told the truth,仿佛最后一根稻草的样子。确实是很华丽的演技。但这类情节看多了,就会有【哦这就是正常人类在这种场合下的反应】的想法,从而觉得有些公式化。另一方面则对自己说,丫这样子太土了,我以后有类似情况才不要像他这样。我发现自己确实能做到不像他那样。但这类自我反省做多了,自己就渐渐地和【有那种反应的正常人类】脱离开来,乃至很多时候不能判断他们的反应。我确实能够修炼的光风霁月,在看无聊肥皂剧和选秀访谈节目时,觉得我面对主持人肯定不会这个样子。但编剧在设计剧情以及筛选嘉宾的时候,也只会选择在这种场合会有这样反应的人类(为了那些和他们有共鸣的观众)。 ——————— 另外 Hard Candy 真是赞啊。这片子我很早就知道了,但一直以为是那种故事比较彪悍而电影本身一般的片子,就一直懒得看。才发现这片子的摄影太TMD棒了!乃至我觉得拍舞台的水平好到这个程度,也免不了让所有的评论都集中在那个华丽的情节上,实在有些哀。

  • truthseeker

    [读后感: 真理追求者] 嗯,话说我一直不喜欢辩论这种形式。当年热播国际大专辩论赛的时候,就觉得这种东西一般般,远没有隔壁频道说相声的好看。后来这东西渐渐流行起来。初中时犯了点错,班主任就把家长联谊会开成辩论赛的形式,当着全班学生和家长的面,让我在台上和一堆正方同学讨论是非观。。。。然后场面上好像是我占上风了,然后老师忍不住了也跟着帮腔,然后我急了说您丫是裁判啊怎么也帮着正方批斗咱还玩不玩了。。。 后来上了大学,发现这所学校居然是当年辩论赛的最大得益方,且对外宣传一直把此事念念不忘,囧。 后来意识到辩论赛完全不是讨论的正确形式。正常的讨论中,如果我认为对方的某一观点有道理,我会立刻表示赞同,并随之更改甚至放弃自己的观点,这样的讨论,正反双方是合作的态度,最后是会得出一个结论的。而辩论则是以辩倒对方为目的,坚持自己的观点,无论其正确与否,只看自己的表现能否博取观众喝彩。辩手们擅长转移话题,或者抓住对方其实与主题无关的一点小瑕疵,大肆发挥,过程中无视逻辑,引经据典,言辞动人。后来读多了历史,才明白这种东西国外叫竞选,国内叫党争。 所以你看,所谓truthseeker,其实是和社会活动无关甚至相反的一个方向。另外[读后感: 致有志于去美国读人文学科的孩子们],从经济危机开始的一瞬间我就一直在担心这个:学术圈不好混了。我一直幻想着自己能安贫乐道读一些真正喜欢的东西,但连饭都吃不上就是另一回事了。哪怕只是在读的过程中时时担心自己以后怎么谋生,这心也就安不下去。其实古往今来,做学问(尤其是没短期实用价值只凭兴趣的学问)一直是那些没有生存压力的米人贵族才能做的事。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仿佛可以让更多的人去做学问了,其实不尽然。 fivestone · twitter上写不下了 —————————— 其实我也一直困惑,自己到底是怎么长成现在这个样子的?在那个完全可以称之为单调的应试岁月里,我一直都还算是好学生。所谓叛逆也不过是恶心一下恶心的高中班主任,偶尔溜出去打电动,以及在父母背后用Alt-Tab切换背单词和游戏界面。那些表现多彩童年生活的作品(1, 2),后来一直是我羡慕的对象。至于波希米亚情调or自由主义因子的熏陶,更是完全没有影的事。大学期间也没碰上什么让我醍醐追随的人生导师形象。怎么就变成酱紫了呢? 或许可以简单归结为天赋,至少童年时能常常表现出对公众美学的不认同。譬如初中时看一部叫《大圣娶妻》的片子,情节上没头没尾(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这部电影且只有第二集会第一时间出现在大陆正规影院……),散场后周围大人们一律斥之为“什么胡编乱造的狗屁玩意儿”,我也就跟在后面默默地走出影院,幼小的心中在呐喊赞啊这片子真tmd赞啊。。。又譬如高中班里语文达人都在看《文化苦旅》的时候,身列其中之一的我翻了翻实在全无兴趣,宁愿去看温瑞安或者舒克贝塔,因此对余秋雨从来都只是路人乙的印象。现在骂余含泪骂的凶的那些人,大概当年都感悟过他的作品吧。 个么放宽了标准讲,我还是应该感激当年的学生生活的。至少那些不同能够被保留到现在。它没有给我什么有益的指引,除了时间成本之外却也没能剥去太多东西。我后来见过各种童年生活,羡慕那些更好的;却也庆幸我经历的还不是那些,拼尽全力中考高考,到大学还在全班讨论怎样考研或者怎样过英语四级以拿到毕业证的,让我不寒而栗的日子。做到这一点有环境因素,有个人能力,有幸运。好的制度可以让每个人的发挥自己,而既然已经在不好的里面了,就只能期望你在填满它之后,还能有剩余EQ来想自己的事情。 dftruthseeker [读后感] 嗯,话说我一直不喜欢辩论这种形式。当年热播国际大专辩论赛的时候,就觉得这种东西一般般,远没有隔壁频道说相声的好看。后来这东西渐渐流行起来。初中时犯了点错,班主任就把家长联谊会开成辩论赛的形式,当着全班学生和家长的面,让我在台上和一堆正方同学讨论是非观。。。。然后场面上好像是我占上风了,然后老师忍不住了也跟着帮腔,然后我急了说您丫是裁判啊怎么也帮着正方批斗咱还玩不玩了。。。 后来上了大学,发现这所学校居然是当年辩论赛的最大得益方,且对外宣传一直把此事念念不忘,囧。 后来意识到辩论赛完全不是讨论的正确形式。正常的讨论中,如果我认为对方的某一观点有道理,我会立刻表示赞同,并随之更改甚至放弃自己的观点,这样的讨论,正反双方是合作的态度,最后是会得出一个结论的。而辩论则是以辩倒对方为目的,坚持自己的观点,无论其正确与否,只看自己的表现能否博取观众喝彩。辩手们擅长转移话题,或者抓住对方其实与主题无关的一点小瑕疵,大肆发挥,过程中无视逻辑,引经据典,言辞动人。后来读多了历史,才明白这种东西国外叫竞选,国内叫党争。 所以你看,所谓truthseeker,其实是和社会活动无关甚至相反的一个方向。又谈及今天读到的另外一篇东西[致有志于去美国读人文学科的孩子们]。从经济危机开始的一瞬间我就一直在担心这个:学术圈不好混了。我一直幻想着自己能安贫乐道读一些真正喜欢的东西,但连饭都吃不上就是另一回事了。哪怕只是在读的过程中时时担心自己以后怎么谋生,这心也就安不下去。其实古往今来,做学问(尤其是没短期实用价值只凭兴趣的学问)一直是那些没有生存压力的米人贵族才能做的事。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仿佛可以让更多的人去做学问了,其实不尽然。 —————————— 其实我也一直困惑,自己到底是怎么长成现在这个样子的?在那个完全可以称之为单调的应试岁月里,我一直都还算是好学生。所谓叛逆也不过是恶心一下恶心的高中班主任,偶尔溜出去打电动,以及在父母背后用Alt-Tab切换背单词和游戏界面。那些表现多彩学生生活的作品,后来一直是我羡慕的对象。至于波希米亚情调or自由主义因子的熏陶,更是完全没有影的事。大学期间也没碰上什么让我醍醐追随的人生导师形象。怎么就变成酱紫了呢? 或许可以简单归结为天赋,至少童年时能常常表现出对公众美学的不认同。譬如初中时看一部叫做《大圣娶妻》的片子,情节上没头没尾(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这部电影且只有第二集会出现在正规影院排片列表里……),散场后周围大人们一律斥之为“什么胡编乱造的狗屁玩意儿”,我也就跟着后面默默地走出影院,幼小的心中在呐喊赞啊这片子真tmd赞啊。。。又譬如高中班里语文达人都在看《文化苦旅》的时候,身列其中之一的我翻了翻实在全无兴趣,宁愿去看温瑞安或者舒克贝塔,因此对余秋雨从来都只是路人乙的印象。现在骂余含泪骂的凶的那些人,大概当年都感悟过他的作品吧。 个么放宽了标准讲,我还是应该感激当年的学生生活的。至少那些不同能够被保留到现在。它没有给我什么有益的指引,除了时间成本之外却也没能剥去太多东西。我后来见过各种童年生活,羡慕那些更好的;却也庆幸我经历的还不是那些,拼尽全力中考高考,到大学还在全班讨论怎样考研或者怎样过英语四级以拿到毕业证的,让我不寒而栗的日子。做到这一点有环境因素,有个人能力,有幸运。好的制度可以让每个人的发挥自己,而既然已经在不好的里面了,就只能期望你在填满它之后,还能有剩余IQ来想自

  • Google public data

    Fw: from Opps 柬埔寨、卢旺达、俄罗斯、中国……看那些跳荡着的点,想对应的事情,很有趣。

  • 商机

    2010.2,Melbourne

  • 小镇生活 – 1

    dear, 我在 S34.5463 E142.7680 ,农场啊农场。 工棚旁边就是大片的葡萄架,可惜不是我要干活的那些。其间有n种葡萄,后来找到粒大肉多又不是很甜的品种,成天摘了当饭/饭后零食吃,还有几棵桃树、小苹果树,仙人掌的果子已经由青变黄,据说红了就可以吃。傍晚看着原野上的夕阳以及夕阳三倍大的月亮,但情调不久就要被外出觅食的蚊子们撵回屋里去。另一个缺点是这里被台湾女孩们称作图钉屋:外面地上遍布着一种小粒的有很尖的刺的某种植物种子,附在鞋底或衣服上被带进来,然后就会被扎的惨叫,有时甚至直接把拖鞋刺穿。 这里很符合我对体力劳动的想象。有工作的时候每天5点多起床6点出门,开车20km+到农场,摘葡萄、盖雨布、锄草。。。从最初的腰酸背痛到渐渐适应,然后从不断重复的动作中体会适合自己的省力方式,整体动作趋于协调。所谓技近乎道的感觉。但这样熟练了也不过是中等偏上的水准。个别达人(主要是mm)摘葡萄的效率超出其他人20-50%。摘葡萄是按件计酬的。所幸还有女生做不了的把摘好的葡萄从田间搬到车上再搬到库房架上的重体力活儿,按时计酬。搬箱和摘葡萄交替地做,收入也就比最强的摘葡萄工差一点点。 周围都是台湾人,从名字到长相到举止都很典型的台湾人。女孩子们在冰箱上贴节食约定。旁边的小弟成天捧着易经,每天在日记本上用居然比我还烂两个数量级的字给mm写情书。。。每日里有大量观看的乐趣。对体验流来说,这实在是很有趣的经历。如果做的时间长一些,或许我还能拍出一套片子,就像我一直希望的能把心放下来,像EuergeSmith那样,去专门体察某种生活做一个摄影项目….但我现在心还是放不下来,仍然随时会离开。做为旅行者vs专门的调研者,观察的方式是不一样的。或许最终的所谓我自己的摄影风格也只能停留在这样的层面:不停地描述我自己的目光面对的杂乱事物。 在门外随手摘了串葡萄,回身坐在屋檐下,看着外面的大太阳。屋里几个台湾男在讨论着要不要去找据说收入更高的工头,以及如何采葡萄更有效率,无所谓乱做只要老板觉得你努力就好。。。这时候我坐在门外一幅很超然的样子。我确实觉得自己很超然。这里的收入和城里比确实不高,其中有工头克扣的因素。我也可以去找工资更高的农场,但如前面所说我把自己放在体验观察的位置而不是要在这个行业里打拼。我认为自己不久就会离开这里换个正式的工作。或许只有这么想我才能在这里安心观察而不是纠结于自己的事情。所以台湾男的讨论也只是让我象征性感慨一下然后开始想他们都走了这屋里就剩下我和4个mm一起过春节情人节。尽管我知道他们讨论的这些和所谓的正式工作世界没什么不同。 工棚没有网络。手机也在可享受套餐的市区范围之外,只能用$0.5/MB的价格漫游上网,禁用图片,每日里看看email/twitter、偶尔忍痛用几十k偷窥一下blog(下次回城闲了一定要精简wordpress主题,把首页控制在10k以下)。作为技术流也可以把手机连到电脑上网,但后台总会有一些自动更新程序莫名其妙地啃掉许多流量。这几天和同屋mm们逐渐亲切起来,她们有小镇运营商较便宜的移动上网,回头去借用一下投简历。 fivestone 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