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fivestone

  • 自制明信片

    无聊,用打印机输出了几张,除了纸基还是不够硬外,效果还不错。 之所以又用到这张恶俗照,是因为手头只有这个。几周前在ikea,看到黄色的木边相框,一时有趣,买下来,打算照片配上字冒充National Geography。回头才发现自己手上能输出A4的竖幅彩色照片几乎没有。把这张裁了裁,效果也不是很好,暂搁置了。 其实自己拍的照片很烂,内容很有限。 但也无妨偶尔挣扎着把照片秀出来做一些贴金的事情,譬如这个。做出来的效果也能让我暂时无视bs自己的情绪。但忽然意识到,其它照片几乎都是横幅的,如果走这种配字路线的话,完全不知怎样安排版面。 篇幅大小 168mm×98mm×300dpi,实际大小167mm×97mm,算上剪裁损耗,打印机尺度基本准确。

  • 关于明信片的送达时间

    理论上存在三个时间段: 1、从投入邮筒,到邮局开始处理,也就是邮票上销票戳的时间。这个时间在某些边远地区长的恐怖。 2、邮路传输。从销票戳(发送地邮局),到明信片背面落地戳(接受地邮局)上标明的时间。这个时间一般比较稳定,和距离有关。 3、从落地戳到我手上的时间。因为都是京、沪等大城市,这个时间基本可以忽略不计,事实上收信日期我很少记下来,所以等同于落地戳时间。 整理手上的明信片,70多张,很多都是旅行中寄给自己的,落款上都标着寄出时间;但销票戳和落地戳都清晰的就很少。前者长途跋涉,磨损不清;后者在邮政系统中的操作一直就不很正规:淡淡的、印在明信片背面的图案上,很难看清楚(好在我通常用的都是白片),有时干脆就不印。所以真正还能弄清楚送达时间的,也就20张左右。 ——————————— 目的地:北京 手上的最长记录是”四川康定·新都桥”,46天,其中从寄出到销票长达39天!而且这张片我是投在邮局室内,而不是什么偏僻的邮筒里的。发指 其次是聂拉木,西藏尼泊尔边境的县。23天,其中销票10天,投递13天 投递时间最长的是樟木,15天。其实樟木是隶属于聂拉木的,但因为这里是真正的边境口岸,邮局效率高,销票只用了2天(这个很正常了,大城市也不过如此),总计17天 大城市基本都是当天销票:大同2天、潼关3天、长沙3天、哈尔滨3天、张掖5天….随距离递增 哈尔滨0+3、加格达奇2+4、漠河北极村4+5….投递时间随着交通便利程度递增,但偏僻地区会有更多的销票时间 在川藏线上更明显:成都0+3、犀浦2+4、映秀4+5、新都桥39+7….. 新疆的很多片子销票时间都很长,央塔克11天、叶城10天(这个也是投在邮局里的)、巴音布鲁克7天…..收到的时间认不清了,应该在5~6天左右。 西藏,林芝销票6天、拉孜销票5天、拉萨的戳认不清了 华山销票6天、浙江西天目山销票6天….看来即便是发达省份,如果不是大城市的话,在本地邮局拖上一周,可以当作正常国情接受了 -,- ——————————— 尼泊尔,首都Kathmandu,10天(3+7),第二大城市Pokhara,31天(6+25),不过可能和我到Pokhara时叛军开始罢工有关… 印度,Agra(泰姬陵),13天(0+13) 法国,Carcassonne,9天。Thank jaer. 乌兰巴托那张一时找不到了,回头补上。 ——————————– 不要让任何一种趣味成为恶趣味。

  • motor trekking tips

    车架需要焊,尤其是延出去架后厢的地方,很容易颠断 前后减震弹簧需要加油,还有轮轴承….事实上类比藏区的那种路,让我很担心 油箱里加少量机油,但仍不能排除抱缸的可能 注意检查机油,这次不到1000km用光,很惊讶,化油泵那边可以调节机油流量 事实上不应该一次性飙太久,要停下来歇歇车 但长时间运转后,熄火只停很短时间(比如吃顿饭)再跑,则有可能因为内外冷却不均而致抱缸 开到高速时迎面风很大,注意头盔不要漏风,以及盖上头盔后的可见度 夜晚高速时前方可见度低很恐怖的,改装加大车前灯的功率/亮度 草原、沙土等松软地面,车支不起来;躺到放,则有从油箱口漏油的可能 骑车时可以常持相机,最好用胸带固定;但要考虑其它车辆扬尘的恐怖 自己骑车很困的…..

  • Luxe Rocket初体验

    5月底,箭扣城楼 第一次用就脱离了正规搭法,城楼上完全没有打地钉的地方 还好尾绳够长,顶部拉到烽火台上面,高高地吊着 钉脚的松紧带系在城砖上,四面抻开 里面空间还是不小的 这个帐篷在不同环境下可以发挥创意,用着满好玩的 1.3kg,¥300不到,作为UL的入门型还是很赞的 本来想买更轻的0.8kg的Takin,但总担心单层帐的内壁凝露问题 或者等有米了直接考虑BD Lightsabre bivy…. “正规”用法:

  • 胶片长度

    计算一下35mm胶片的长度,作为分装时的参照。 35mm胶片,算上胶片之间的间隔,平均每张长度为38mm,也就是胶片边缘的8个齿孔。8孔,这是几乎所有的卷片相机、胶片分装机,用来计数的依据。(xpan的宽幅为每张14孔。) 盘片的标准长度为100ft.=30.5m,按分装20卷计算,留出10cm做进分装机时的消耗(每次分装,这一步是最痛苦的),每卷为30.4m/20=152cm,刚好是152cm/38mm=40张。40张,这个是分装时用来控制长度的依据。以前总是凭感觉在39~42张之间浮动,这样每次都造成浪费。 那么40张够不够用呢? 乐凯SHD100(手头唯一冲完后能凑出完整底片的原装卷)胶卷头(包括剪去半边的那一段)到胶片上第0张位置:36格胶卷尾(片轴)到胶片上第36张位置:18格整卷长度为36*8+36+18=342孔=162.5cm=42.75张,比分装卷多出了2.75张。 在原装卷的近42张中,最末一段是在暗盒里,实际用不上的,而我的分装方法是把胶片接到原来暗盒残留一段的后面(日后够勤快的话考虑写攻略),也就等于多出了5~7孔的的长度,也就是分装卷和原装卷的长度差,实际在2张以内。 对于分装卷的40张而言,xpan的卷片用掉了28~30孔,3.7张,剩下的有效长度为36.3张,勉强够,刚刚够。普通单反相机,开头浪费的长度应该会比xpan短一些(下次冲单反时把数据补上),所以有效长度应该有37张。 但这种分装方法有一个问题:在粘连胶卷时,胶带要在底片上占据2~3孔的长度。所以如果你要把胶卷一直用到底的话,那么最后一张的边上可能会有胶带的影子。所以一般最后一张是废掉的。对于那些只能拍36张的自动相机来说,37张的有效长度,最后刚好可以略去这半张,很精确地利用全部底片。:) 而xpan(以及Canon的一些单反)的问题在于:它们在装卷时,是先把底片全都卷出来,然后从后往前用的,而且这种卷片还不是根据齿孔计算是否到36张,而是根据受力,直到卷不动的时候才停止的。这样第一张边上的胶带痕迹就无法避免。(事实上对于xpan而言,36.3张的有效长度,也已经让它没有空间去空拍掉一张了。:( 嗯,就是这样。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手动相机用原装卷的时候,能拍到38张甚至39张。看到xpan卷片用掉的30孔我就心痛~,想起nn年前用老旁轴的时候,在胶卷最前面粘上一段废片做引片,那个时候是能拍到41张,甚至(赶上胶卷厂留手)42张的。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