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love me do

  • 自制弓弦缠弦架

    自己设计制作了一个,缠弓弦(endless loop)的架子。只需要简单的木工钻孔,和不必精确的锯割。 思路 这类做弓弦用的架子,正式的商品要卖 100 – 600 刀,而且体积很大,运费也很夸张。网上有一些 diy 的帖子,但难点都在于,如何做出一个平滑的卡槽,或者能紧紧卡在桌子上的金属件。——但其实不需要任意调节长度啊!常用的弓弦长度,都是英寸的整数值。只需要在木头上的适当位置打孔,然后把缠弦架固定就可以了。 在底板上,钻一排间距 2 英寸的孔,在缠弦板中轴的竖直和水平方向,也钻出距离 2 英寸的孔,无论缠弦板竖直还是水平放置,都可以把螺栓插进旁边的孔里,防止架子转动。 工具和材料 电钻,木工钻头。——钻孔和螺栓,我用的都是 M8 大小。其实 M6 也足够结实了,但 M6 的长螺栓不容易买。 电锯或手锯。长度不需要很精确,随便锯就可以了。 木材。我买的是一根 90mm * 35mm * 2.4m 的木料,足够用了。缠弦板需要打两排孔,所以宽度要超过 3 英寸。底板只需要打一排孔,还可以更窄一些。木材用其它厚度也可以,但中轴和插销的螺栓长度也要相应调整。 螺栓 缠弦杆,4 根 150mm 的 M8 螺栓,每根配两套螺母和垫圈。要上半截不带螺纹的那种,用来缠弓弦。 中轴,2 根 90mm 的 M8 螺栓,每根配一套螺母和垫圈,用蝴蝶螺母更方便(我封城没买到)。 插销,2根 60mm 的 M8 螺栓,不需要螺母和垫圈。 垫板。底板和缠弦板之间,要垫出 1cm 的空隙,给缠弦杆底部的螺栓,留出可以转动的空间。用木板、垫圈、或者木材的下脚料都可以,但太厚的话,需要调整中轴螺栓的长度。 钻孔图纸…

  • 个人 VPS 上的服务安装(未完稿)

    这篇文章要讨论的是,如何在一台轻量级的 VPS 服务器上,基于自己的域名,同时安装如今各种流行,去中心化的网络服务: 个人博客:Wordpress ActivityPub 社交网络:Pleroma 或 Mastodon Matrix 聊天服务器:Synapse 或 Dendrite 个人网盘和在线办公套件:Nextcloud 然而,原本我一直在用 Linode 每月 5 美元,1C1G(1个CPU,1G内存)的服务器,打算安装的服务,也是基于这个级别的配置。然而弄到一半,突然被乔乔推荐了 Contabo 每月 5 欧元(要一次缴一年,不然有额外费用),4C8G 的服务器。虽然实际速度和网速,并不比 Linode 或 Vultr 好多少,但 8G 内存,选择各种服务的余地可就大多了。所以我整理出来的 1C1G 方案,自己并没有在用……原因我后面会说。 之前也犹豫,既然同样价钱都能 4C8G 了,那为啥还要写 1C1G 的方案?很快大家的配置也都会变高级了吧?但想想也未必,还是整理一下吧。 这篇文章讨论如何在轻量级服务器里塞进各种服务。——前提是这台服务器,假定只会有你一个人在用,最多加上你的闺蜜和男朋友。我并不知道几十个用户的 Mastodon 会有怎样的开销,至少在 1C1G 上这样做非常不靠谱。我所面向的,只是两三个好友自用的私人 VPS 而已。 这篇文章不是写给小白用户的。整个系统还是很复杂的。指望有一个教程,或者一个 docker-compose,能够让完全不懂 Linux 的用户,通过逐行复制命令,就能搞定所有的安装,目前还不现实。你至少要有在完全理解的基础上,用 LNMP 搭出 Wordpress 的能力。所以我也没必要把用过的每一条命令,都放在这篇文章里。——对于每一项服务,我会尽量给出相关靠谱攻略的链接,并且讨论一下里面的坑,和我个人所作的选择。 所以,其实这篇文章本质上就一句话: 是的,这些服务都可以装到一台机器上,不冲突。我弄过了,没问题,你们放心慢慢弄吧。 安装环境:一台 1C1G(或更好的) VPS 服务器,一个你自己的域名。

  • 反曲弓的弓片接口改装

    这篇主要是说我在用的 Hoyt Dorado 弓把和 ILF 接口的弓片之间的转换,在这里做一下笔记。 感觉无论折腾什么装备都会遇到不同接口的转换问题…… 虽然弓的种类(反曲、复合……)和弓片是否可拆卸(Take-Down)是两回事,但大多数买回家的现代反曲弓(recurve bow),弓把(riser)和弓片(limb)是分离的。弓把是刚性的金属或硬木,用来维持结构;弓片是弹性的竹木或碳纤维,在拉开弓的过程中积蓄能量。而拉开弓所需的力量(磅数),也就只和弓片有关。玩家可以用同一个弓把,换用不同磅数的弓片。这很重要,因为玩家在熟悉射箭技能的过程中,他所适应的弓的磅数,是不断发生变化的;而在不同的场合(矫正姿势、和朋友娱乐、练习射准、打猎……),所需要的磅数,也各不相同。 ——当然,为不同场合(竞技射准 vs 打猎)设计的高档次的弓把,其结构和性能的差异也非常重要。但对于非土豪玩家,好一点的弓把 400 – 1000+ 美元,一般买一个也就够了。 同样档次的弓把和弓片的价格,大约是 6 : 4。事实上,那些非主要场合用的弓片,譬如新人入门矫正姿势的低磅数弓片,可以买比弓把低好几个价位,100美元以下的便宜款式。而另一方面,很多不错的弓,其产品线里,是没有磅数太低的弓片的。尤其是猎弓,几乎没有30磅以下的配套弓片。所以能不能有兼容的接口,让弓把可以配上其它厂商的弓片,也就格外重要。 市场上,弓把和弓片的兼容性,也就比相机和镜头的兼容性,稍微好一点点……至少还存在着一个被大多数厂商认可的接口标准,叫做 ILF – International Limb Fitting。那些太便宜的弓就不说了,把接口做成 ILF 的形状,也是需要成本的。市场上的中高档可拆卸反曲弓里,超过一半是 ILF 接口;其它那些,大多都是历史原因,毕竟 ILF 真正大兴也就是这四五年的事。譬如走奥运精品路线的 Hoyt Formula 系列,性能的确优秀,但那个悬空的设计也确实不适合野外使用,所以只在高档射准弓领域,和 ILF 各占半壁江山。而猎弓领域更是千奇百怪,早年每家的接口都不一样,甚至同一家的不同款弓片也不能互用,有一段时间还流行研发不用螺栓可以徒手拆卸的接口,譬如 Hoyt Buffalo,口碑还非常不错…… 我用的是 Hoyt Dorado,其实是很不错的一款,手感和性能都很好。而且作为猎弓,预留了装瞄准器、平衡杆的螺孔。这样的设计在市面上一直非常少,大多数猎弓因为某种原教旨主义,是不配任何外设的。然而同样接口的弓,一共就只有两款:Dorado、以及莫名其妙加了个手环的 Hoyt GameMaster II。 (我没有摸过 GameMaster 系列,不知道那个手环到底有什么意义。我从来没在其它弓上见到过这个设计。后来 GameMaster II 出现在《Avenger 2》里,成了鹰眼的道具……) 这个接口的弓片只有 35 –…

  • 藏文学习笔记:1 – 简介、字母发音

    首先,藏文是一种拼音语言。看着写下来的藏文,不知道含义,是能够准确读出发音的(虽然不同方言区,读出来的发音并不一样)。所以很多藏传佛教爱好者学习藏文,目的只是为了可以跟着大家一起读经,并不需要进一步学习词义和语法…… ཁྱེད་རང་གཟུགས་པོ་བདེ་པོ་ཡིན་པས། 你身体好吗?( How are you?) ཁྱེད་རང(你)་གཟུགས་པོ(身体)་བདེ་པོ(健康)་ཡིན(是)་པས(疑问词)། (结束符号) 「 ་ 」为音节的分割符,「 ། 」 为句子的结束符号。没有标点,用额外的音节来表示疑问语气。 藏文句子是「主语 + 宾语 + 谓语」的结构,和日文相同。 藏文有 30 个字母,每个单词由一个或多个音节组成。每个音节有一个主字母,其它字母放在主字母的上下左右,用来改变发音。默认元音是 「a」,有 4 种符号用来改变元音。 藏文有三大方言区:卫藏、安多、康区。还有其它小方言区如锡金、不丹、拉达克……彼此之间类似北京话广东话客家话的关系,写下来都能看懂,读出来互相很难听懂。我们学的所谓 「标准藏语」,和卫藏话有细微出入,类似普通话和北京话的区别。国内师资有限,各方言区还是各教各的音,暂时没有统一成标准藏语的趋势。主要宗教领袖和海外流亡政府基本都是说卫藏音,其它方言区流亡出去就只好艰难地适应。 需要提一下不丹国这个奇葩,本来也算是藏文方言区,彼此能看不能听的关系。后来把官方语言改成了宗喀语(Dzongkha),用的还是藏文字符,却变成了类似粤语「佢哋嗰度」的东西,互相看也看不懂了…… 标准藏文是有声调的。基本字母分高、低两个声调,通过后加字、以及音节的搭配,变化出其它声调。藏文音调的发音方式和汉语普通话的四个声调不完全相同,然而用普通话的音调去模拟,基本问题不大。 看教材自学发音的话,绝大多数藏文教材,包括中国学者做的藏文教材,都是用威利转写(Wylie)或者国际音标(IPA)标注发音。这两套注音系统,和我们学英语时用的音标(DJ Phonetic System,并不是「国际音标」)、以及汉语拼音,完全是不同的东西。除非是专业的语音学家,否则看书自学藏文发音基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藏文 Wylie IPA 汉语拼音 ཀ ka [ká] ɡà ག ga [ɡà~kʰà] ká ཇ ja [dʑà~tɕʰà] qiá 绝大多数藏文词典里,也是用的 Wylie 注音,花些功夫去熟悉 Wylie 发音规则,确实能够用来从词典里读出藏文单词的发音。但我觉得与其费那个功夫,还不如尽快做到根据藏文字符直接读出发音。也就是努力一两个月的时间。 网上关于藏文的发音示范,非常非常混乱。首先,欧美人自身是没有音调的,他们学出来的藏文发音,多半是类似老外说中文的效果……网上的那些示范视频、Anki上分享的单词卡,绝大多数都是错误的。藏人自己录的发音,也常常不一致,很难说有没有收到各自方言区的影响。总之当初自学时,找材料找的极为痛苦。后来专门访问了几个在达兰萨拉教过藏文的流亡老师,把发音逐个核对了一遍,确定没错才敢继续学下去…… 推荐…

  • 钢笔墨水的选择

    以实用为主,希望能够在一支钢笔里长期使用。至于那些使用玻璃笔的彩墨爱好者,就属于另一种思路了。 参考因素按重要性排序。 0 – 不伤笔不长蘑菇(某些墨水沉淀后出现的结晶),这个属于最基本的要求了。所以大多数国内论坛的自制彩墨,在我看来就是搞笑,那东西与其叫墨水,不如叫做水彩吧? 有些网站做过关于墨水酸碱度(pH值)的评测,很多常见的大牌墨水都表现出惊人的强酸性。也有些墨水品牌以自家墨水的pH值是中性为卖点。但我觉得这并不是多么需要在意的事情。我确实见过一些钢尖上出现锈点,疑似和墨水酸度过高有关,但钢笔也不是多么娇气的东西。 1 – 防水性。很多网站上对于『防水墨水』的定义,是以泡水后完全不洇开为标准的。我的标准没那么高,万一笔记泡了水,还能认出剩下的字迹,就可以了(譬如 Pelikan 4001 black)。但很多墨水连这一点都做不到,泡水后字迹完全无法辨认,这是我不能接受的。 JetPens 按照墨水的不同颜色 (黑、蓝黑、蓝、灰、黑红、红、绿、棕、紫),做过一系列的性能测试,包括颜色对比、速干性、防水性。其中有每款墨水泡水后的实际效果,大家可以借鉴一下。但不知为什么,其中不包括万宝龙(Montblanc),万宝龙的墨水是著名的完全不防水,只有一款永恒灰似乎是例外。另外一些常见的大牌,尤其是提供欧标墨囊灌装的型号,Waterman、Diamine、Monteverde、Visconti……防水性都很差。 2 – 墨水张力。这个问题在欧标的墨囊和上墨器里格外严重。可能是因为欧标的口径较细,很多墨水,用针管灌进墨囊后,由于液体表面张力过大,墨水流不下来,经常导致写到一半断水,要甩两下才能继续用,很烦人。图片是著名的 Parker Quink 墨水在欧标墨囊里的样子。其实 Quink 在其它墨囊里也会这样,然而派克在它自家的墨囊和上墨器里塞了个巨大的钢珠,钢珠破坏液体表面张力,使墨水可以流下来。其它很多牌子的上墨器里,都可以看到这个钢珠的设置;但几家做欧标墨囊的都没有(施耐德墨囊里有小塑料珠,但完全不顶用)。 所以 Parker 在这里也出局了。发现这个问题后,我还没试过 Noodler’s,但感觉并不乐观。事实上(防水性、粘稠度、表面张力)都是相互关联的。能同时满足防水和流动性的墨水,已经不多了。 3 – 流动性。这个要看个人的喜好了,有的笔是水枪,需要稠一些的墨水节制;有的太细的笔,则需要更稀的墨以免断线。但粘稠的墨张力大(而且大多是碳素或颜料型,可能 Noodler’s 有几款染料型能在其中找到平衡),稀的墨几乎都不防水,只好根据具体情况而抉择,甚至要配合墨水去换笔。不过这个问题其实很少会出现,我用的又不是那些著名的水枪…… 4 – 颜色。不是所有的颜色都能同时满足上面几个条件的。我主要用黑/灰色调,这个不难;绿色也很好找;红色能防水的就不多了,手里有 Noodler’s 那瓶著名的天安门,泡水后勉强还能辨认;纯蓝和蓝黑色我基本不用;但我其实很喜欢 Waterman Inspired Blue 那样的天蓝色,然而这个色调里面真心找不到能防水的。 5 – 便携性。我现在的主力笔都是欧标短接口,所以希望用的墨水本身也做欧标墨囊的包装。这样就可以在家用瓶装墨,旅行时带几个墨囊,完全不需要洗笔换墨。一般也只有黑色墨水有这方面的需求,其它颜色的墨水旅行时也不会带着出门,直接在家用针管灌装就行了。 6 – 价格。瓶装墨水的价格其实不用太在意,贵也贵不到哪里去。万宝龙的价钱算比较坑人的,不过我对它没啥爱。偶尔也想买瓶¥600多块的 LV 墨水装逼,但这种念头很容易就掐掉了……然而如果长期用墨囊的话,不同牌子的欧标短墨囊单价从¥0.8 – ¥10 不等,每个墨囊用不到一周,还是要盘算一下的。 综上,目前的主力(黑色)墨水是 Pelikan 4001…

  • 关于跑步APP

    帮人填的调查问卷,答案顺手抄过来。 性别:…… 年龄:…… 参与跑步的时间:4年以上 跑步的时间段:晚上6~12点,偶尔下午 跑步频率:每周大于4次 跑步距离:5~10公里 跑步的环境:首选跑步机,偶尔户外 每年在跑步装备上的花费:¥1000-2000 目前使用的跑步APP:RunKeeper(搭配的Google Map在国内会漂移和被墙,所以在国内陌生地段需要看着地图跑时,偶尔也用咕咚) 跑步时主要关注的数据:距离、速度、时间、心率、温度、卡路里 跑步APP哪些功能会吸引你:跑步功能、数据分析、好友动态、线上马拉松、丰富的活动、装备购买 您希望跑步APP有哪些功能: 1. 可以在屏幕的不同部分自定义显示的内容:时间、距离、速度、平均速度、配速、心率……这些我都想同时看到,但目前没有一款APP能做到,反倒是Garmin早期的几款手持登山GPS界面做的不错,屏幕上八个格子,每个都可以定义显示内容。 2. 可以自定义语音提示的频率(每过几分钟 or 每隔几百米)和内容。 3. 手机的GPS偶尔会突然偏移到几百米甚至几公里以外,这个不是APP的责任,但希望APP能智能识别,或者让用户手动删除个别的偏移点,不要让一瞬间的误差毁了整段行程的数据。 4. 数据导出功能。(所有需要记录用户数据的软件都应该提供数据导出)

  • 最好的钢笔多少钱?

    说「最好」而不是「最贵」,显然是指书写体验方面。一支量产钢笔的售价,从10元到上万,如果每一分价格的提升,都尽量花在了提高书写品质,而不是材质、外观、品牌等逼格方面,那么一支笔的价格上限大概是多少? ps. 觉得「外观好→心情愉悦→书写品质好」的亲们请绕路~~ 所以金尖比钢尖(尽管有人确实觉得钢尖更好用)提升的价格可以接受,但笔杆也用金的就没必要了。MontBlanc 145(约$450)属于最好的笔之一,但这个价格里牌子的水分太高,排除风格方面的个人偏好,钢笔本身其实也就和 Pelikan M600 乃至 写乐21K 是同一档次的。所以这个价格上限应该低于$450。 话说爱马仕今年也出了一款钢笔…… Hermès Nautilus 包括钢笔和圆珠笔两款,貌似是可以互换的,所以笔芯也单独拿出来卖(所以那个不包括钢笔尖的笔杆卖1000欧……)。笔芯据说是和 Pilot 合作的,依尖,18K金,150欧/215美元。如果我们认为爱马仕的钢笔肯定是「最好」的那一类钢笔,且考虑到 Nautilus 系列的那个圆珠笔芯只卖5美元,可以姑且认定爱马仕没打算在笔芯上赚什么钱,所以,可以姑且认定,这支拥有钢笔的全部功能、并且和笔杆一起分担了手感方面设计费用的笔芯,就是「最好」的钢笔的价格。 215美元,1350人民币,写乐普通款21K/長刀研ぎ 的价格,和我预想的差不多。 《第一财经》曾经分析 MontBlanc 145 的价格构成:专柜定价4650元,其中原材料232.5元,设计加工465元,运营开支1023元,行政管理372元,中国关税增值税1767元、利润790.5元。 原材料 + 设计加工 + 行政管理 = 1069.5 是必须的。运营开支基本相当于品牌的逼格增值。加上10%的正常税率,再加点利润,也差不多1350了。

  • 自制手帐

    秀一下在用的本子:按照色影无忌上的攻略,自己山寨的 Midori Traveler’s Notebook。原版有普通款和护照款两种规格,但我个人感觉太大或者太小,于是做了A6的尺寸,夹几张明信片刚刚好,也不会显得滥大街。淘宝买的植鞣皮,原色,用砂纸打磨后,浸了一层牛油。已经用了两个多月,效果基本稳定。颜色比我期望的要深,但还算能接受,要求不高也就这么用了。可能是因为油涂多了,也可能和上油前打磨有关。实际操作中影响最终效果的因素非常多:要不要打磨?正面是粗磨还是抛光?背面带毛还是磨秃?要不要上油?上油在打磨之前还是之后?打磨时要不要浸水?(浸水会变硬?)……每种选择造成的效果都不一样,每个人喜欢什么效果也不一定(染色?上油?背面要不要毛茸茸?),不同地方买的植鞣皮也不一样,即使完全按照攻略也不一定做的和攻略一样。无忌上推荐皮子厚度>2mm,我后来买的1.5mm效果就很好。以我的经验值,自己总结出来的规律,换家皮子可能就不对了。所以大家自行斟酌,建议皮源稳定后多试几次。ps. 其实淘宝有很多家,直接卖山寨TN的套装,各种颜色的皮子,都帮你裁好打孔,自行组装即可,但效果肯定和原版TN不一样,不过我摸着原版的质感也说不上多喜欢。所以还是看个人喜好。必须装备:皮子打孔的冲子、锤子弹力绳剪刀,皮子铺¥8买了把全铁的,剪皮子很爽非必须装备:修圆角的冲子砂纸透明的牛油或鸡油尺、笔原版TN藏绳结用的铅封,其实绳结塞在角落也不难看,淘宝很难找到完全一样的铅封,也可以去买正版的附件(铅封+绳子)套装染色剂、封边油……这种高级技术就暂时不谈了封边油,我试过一次,黏黏地效果不好。有人说高手用CMC或蜂蜡,懒得试了。植鞣皮很结实,粗细不到2mm的皮条,我徒手很难拉断,短时间内看不出什么边角皲裂的迹象,走粗犷路线的话,感觉没有封边的必要。捆扎本子的方式。原版TN的绳结在本子背面正中,很诡异的设定,写字时略有不平,无忌上把绳结放在本子脊部中央,我试过,效果不错。但后来觉得也没必要把捆绳和本子连在一起,就单独用个绳圈套着。本芯。淘宝上卖的芯全是官方TN的大小,A6的很难找。无印良品有A6的本子,¥7~9,效果不错。但我后来都是自己做的,淘宝的道林纸,裁成A5后对折订起——需要那种可以扭90度的订书机,或者直接用线缝。叠起的纸张对折后,外侧并不是平齐的,需要用专门的裁纸刀裁齐;我只是粗粗地剪了下,也无所谓。关于行事历。我在台湾无印良品见到有印好行事历的A6手帐,大陆貌似没有。Philofaxy网站提供各种月历周历双周历日历,可供打印。很多办公软件(Libre/MS Office、Foxit Reader)都有如何打印成对页小册子的输出选项,请自行摸索。

  • Leica M9 vs Epson R-D1

    这篇是快一年前的稿了。当时没写完,是觉得这样的评测,只有摸过的人才有共鸣,其他绝大多数看了也没感觉,有感觉也不要再买这种04年出品、600万像素、新机$4000二手也要$1200的电子产品。这尼玛也太小众了……这次纯粹是为了克服近期失语症,练手,补完。 ——————- 摸了几天 Leica M9(不是我买的)。刚拿到时发现生成的RAW文件有断线,还以为相机有问题,后来确定是SD卡不够好乃至存入速度跟不上,虚惊一场。 先挑刺。两个问题。 首先,动静还是太大。快门本身的声音其实还好(旁轴平均水准),但随即就是自动上弦时的马达轰鸣。我当年对Hasselblad XPan最不爽的也是这点,这个声音,在类似会议室场合,绝对不是能让人无视的声音。 而M9居然是有解决方案的,像巧思那样,有个【宁静模式】:按下快门按钮时,只拍照不上弦,然后按住不放,把相机塞进包里,或者跑到其它不吵人的地方,松开按钮时,才开始上弦轰鸣……@#$%…… 另一个问题。我用数码单反(以及R-D1)时,把照片存为RAW或RAW+JPG,同时在机身查看照片时显示为黑白。这个在M9上居然不能实现。 M9在只拍JPG,且设置把JPG直接在机内处理成黑白的时候,才能在机身也显示黑白。当然这个可以说是个人习惯,我平时也不怎么在机身上看拍摄结果,但 偶尔想要回放,脑子里是黑白思路,看到的却是彩色,不爽。 其它没什么大问题。直出JPG的白平衡据说比M8好很多,看着还好;但我主要用RAW,所以也没有进一步感受。缓存做的不错,RAW连拍6、7张,也不会因为存卡造成等待(对我来说够用了)。 另外有些细节很诡异。譬如测光,自动曝光A档时,取景框里会显示测得的速度值,但在M档时,居然不显示具体数值了,只显示过曝或不足的箭头。 删除照片时,那个delete all的选项始终飘在下面,看着有点碜。 嗯,没什么其它问题了。手感方面和M系列差不太多。M9完全是合格的数码旁轴。至于个别缺点——每台相机都有不尽人意的地方,用户只需要一边吐槽,督促厂方改进,一边让自己适应这台相机,就可以了——至少比适应苹果产品的过程要舒服很多。 只是别和Epson R-D1比。 是的。R-D1用了一年多,越发爱不释手。如果说M9是合格的数码Leica,那么R-D1就是extraordinary。没有R-D1,M9马达吵闹一些,也就忍了,但现在我们只会赞叹:原来还可以像R-D1那样,保留卷片扳手给快门手动上弦,这(不仅仅是装逼复古)是多么漂亮的解决方案!赞美Epson的色彩控制功力,把 D100那块破CCD(Sony ICX413AQ)的性能,挖掘得淋漓尽致,R-D1s(R-D1经软件升级)的ISO1600成像比M9的ISO800好很多。左上角原先的倒片旋钮,被用来作菜单的方向键,绝对是骨灰级玩家才有的灵感。 R-D1的缺点(按不爽程度排序): 1、不是全幅,常用焦段(尤其是35mm)配起来很麻烦; 2、开机后有延迟。把开关拨到ON、或者处于休眠状态时,按下快门要等大概一秒的时间,快门才开始工作。用来扫街反应太慢(可以通过设置延长休眠时间来解决,但那样耗电会增加很多,不爽); 3、分辨率(600万像素)不够高; 4、写卡速度是瓶颈,快速连续过片拍摄,RAW两张后就要等待写卡了; 5、只能用旧款的2G以下的SD卡; 6、显示屏翻转,意义不大(又不能像Canon G那样用显示屏取景)。其实我喜欢这种,背面完全看不到屏幕的样子。但与其翻转,还不如直接做个盖子,那样应该能做薄一些。 除了2和6,其它缺点都是受当年的技术限制(2可能也是),和设计无关。当然R-D1的仪表盘(无谓的装酷)和更改白平衡/图像质量的快捷按钮,对 我而言也感觉多余;但我能想象出另一些不同拍摄风格的用户会用的上它。总之,除去年代局限,以及如果你不在乎连拍这种浮云的话,这完全可以称得上一台没有缺点的相机。 但这两款相机终归不好放在一起比的,年代上差了太多。和同时代非全幅的M8比,R-D1在各方面都甩了它几条街;但和M9相比——我认为设计上还是比M9强不少,但毕竟画幅和分辨率不够。如果(很有钱&)想入Leica卡口的数码,一般最终还是会考虑M9,毕竟是目前唯一一台全画幅,用起来还算趁手。但有R-D1珠玉在前,想想数码旁轴还可以做成那样子,就觉得买M9实在不划算……奈何红颜天妒,R-D1再也不会继续升级做下去,我做梦都想要它的全幅版全幅版全幅版全幅版全幅版。。。。 后来的,打着复古旗号的相机:DP1、各种微单、X100……都是噱头大于其实用价值。当然这些相机在数码时代,都有其独特的生存领域,经过适应后 在各种场合也能用的很好;但是,就如何延续从前拍摄手感而言——当然你也可以说这不是必要的——一切没有联动对焦光学取景器的复古都是伪复古。直到电子取景器能发展到我肉眼完全看不出延迟的那一天。

  • 照片的明暗

    是否偏暗的话题还在继续。但之前大家最好先确定一下自己的显示器是否正常,譬如下图(以及更精细的)中的色块之间能否看出区别?对绝大多数办公室的烂显示器(即使是LCD)而言,当你把屏幕调整到长期看文章看代码而不刺眼的程度时,这个状态的显示器显示图片本来就是偏暗的。 另一方面确实存在风格的差异。有些人即使显示器正常可能也会觉得我前几天的片子暗,他们往往受过美术熏陶,从看素描的角度去评判黑白照片。我承认这方面暂时是我的弱项,但我觉得他们也存在着思维定势。黑白照片毕竟是和素描或版画不同的。后者更看重勾勒形状,而摄影可以更方便地表现出纹理。我知道素描中也有技法可以做出阴影过渡,乃至区分I区II区(暗部无细节)和III区(暗部有细节),但实际上没多少人会把这个作为卖点而大量使用。一张素描中最亮的部分,绝大多数都是画布本身的留白。而摄影则同时强调,如何对不同的明暗区域表现或舍弃其中的细节(所谓区域曝光法的本质),在突出反差和表现纹理之间达到平衡。所以一张照片完全不介意让其中最亮的部分只是呈现灰色而非纯白。从直方图看,也不是所有照片的明暗分布都要刚好顶到直方图的两端,都挤在一侧也是很正常的事。 我也不希望让照片变成只有摄影师才能欣赏的东西。确实内行能看出更多门道,但一件作品,无论音乐、绘画还是照片,如果只有同行才会发现并赞叹其中的心思和技巧,外行看着完全没感觉,那就是扯蛋。但确实不同领域的人看东西的着重点不同:素描的、油画的、拍照片的、以为自己不是拍照片的拍照片的、打酱油的、geek….其审美观的侧重方向往往相差很多。我现在也越来越不在乎那些会发出“这朵花拍的真好看呀”的评论的人发出的评论。但艺术毕竟是种和人交流内心的语言,所以到底要和什么样的圈子曲高和寡到什么程度,也需要平衡。 我也不是就一直喜欢那种表现暗部光影的风格,目前还处于在各种情趣间流窜体验的阶段,只是说我不认为照片就不可以拍成那个样子的。

  • 有没有人告诉你

    十孔口琴,调子来自陈楚生《有没有人告诉你》 download here 压音(bend)技术还是远不够熟练(那个痛苦的低音A)。用的是Hohner Special 20 – C,已经很不错了,所以尽管自从在云南把它扔在摩托车后面颠了2000多公里后觉得越来越难吹,但还是要归结于水平不够,而不要搞唯装备论。 MacBook Pro的内置话筒,杂音包括从前天开始出现的让我胆战心惊的可能是硬盘声、原野上的风声、边吹边晃的溜达声、远处经过的货车声、etc。 Good day.

  • Lagrima

    最近有些冷清。才艺展示一下,顺便试试wordpress中音频文件的上传和嵌入。 Lagrima,《泪》 composed by Francisco Tarrega performed by fivestone download here 吉他曲。刚从硬盘里翻出来,一年多前跟风录着玩的,效果不好。后来一时兴起,买了高尚的话筒和录音声卡,后来就又懈怠了。贴在这里,激励一下自己,考虑去强练Alhambra…. 可惜很多事总要凑热闹一起做才来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