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拍拍

  • 2009-6-23,三城

    到现在我也不知道蹭到的那4桌饭是ninety的毕业报告还是别的什么名目。最后的宾客们是我用防狼喷雾熏出来的。几个人摇晃着往校门走着,说起去年他们领证时那张极赞的自制黑白照,然后说刚才在饭店应该拍一下的以后每年一张,然后说其实我包里就有相机。 既然把这篇从纯摄影的blog搬过来就要多加几笔。譬如聚会上看到cycling版那群醉心于沪郊骑行的人们,然后忘了是别人夸的还是自我感觉的,我虽然老了但在外表/举止/心态上仍是非常年轻的;譬如在heroqr没有风扇的博士单间汗糊糊辗转反侧中回想自己当年也这样租博士间的样子;譬如揣着卡尔维诺却又一次在上海的匆匆穿行中找不到可拍的东西;譬如这次可能真的是未来几年内最后一次到上海了,拨了几个电话,却突然觉得没什么要去见到的,就索性一晚都不多住地去了车站,然后D302动车逃票到北京,清晨在站台上待了一个小时,觉得这个白天没什么活动能够排解掉这种情绪,就又扭身上了火车。。。 ———————————– 最近又开始有痴迷于叙事的倾向:从在马桶上重读《Different Seasons》开始、前几天拍的照片、落水狗……一直很眼馋wenmang同学写blog的样子,那种用故事本身去吸引人的方式让我着迷。我能清楚地感觉到自己这种入迷的变化,仿佛突然又能从老人与海的文字中读到力。渐渐地在照片的挑选上也刻意地向那个方向发展,尽管我在一遍遍告诉自己不要这样。 这一点我在开始photodaily的时候就预料到:同样档次的照片发的多了,自然会厌烦会急切地寻求某种提升去超越这些。而叙事感,显然是各种提升方向中最容易的一种。这样想很危险,因为再垃圾的照片配上故事似乎也会变得可以拿得出手,因为在叙事的旗子下我原来不屑的那种人类学正面照似乎也可以被解释得合理起来;因为我不愿停在这里;因为以我的体验要发这种用经历用故事做卖点的照片实在太容易了,乃至这会使我那个blog全无意义。 个么还是要动心忍性。1416的牛人们就不谈了,nulee小朋友也开始继Banny之后搞什么毕业影展,我告诉enduring LRpresets的存在,他扭身就可以去唬mm,这东西实在没什么门槛,我到底要用它说什么? 另一点在担忧的是我的主blog上已经很久没有yy文字了,至少第一屏已经没有了。如果连这种介于摄影和叙事之间但越来越趋向日记的文章我也要写在photodaily的话,这边就真要变成时政类+技术帖+twitter合集了,所以说不准过会儿我就把这篇挪过去。已经挪过来了。

  • 新建了一个photoblog

    photodaily.fivest.one (about) 订阅地址: feed.fivestone.info/photodaily 有这方面同好的去捧场~

  • 小秘笔记 – with Prtrick Zachmann (1)

    看来不让公司的人知道自己的blog还是必要的,至少不会在三天病假后让他们看到堂而皇之的这篇笔记 嗯,8.27 – 8.30,陪Magnum摄影师Patrick Zachmann处理他在汶川拍的照片,之前在汶川拍摄的过程由黄胜春和翻译王贺陪同,作品最终在网易发布,同时9月底在平遥展出。 器材:Canon 5D、Canon 400D备用镜头:35mm、50mm、20-35mm,但是印象中没见过50mm的片子,看exif,通常都是用那支35mm在拍,有好几次同一个场景拍着拍着突然换成20-35,但之后几张的焦距还是35、34、33、33、35、35….. 另外还有一台胶片机,Hasselblad xpan + 45mm,拍了大约20卷宽幅,黑白。因为时间来不及,要等拿回法国再冲洗。 数码伴侣是Epson P-5000和老一些的Epson P-2000,这次的数码照片都放在P-5000里,P大一直以为这东东只有40G,直到copy出来差点把我的笔记本撑爆,才发现是80G的神器:8天,一共拍了4000多张,RAW格式,共55G 软件:之前打电话问需要什么软件(PhotoShop?LightRoom?),被告知是一个叫iView MediaPro的东西。此物两年前被微软收购,随后就被扔一边直到霉掉….下载了最“新”的crack版本,试用一番,感觉思路和LightRoom差不多,可以给照片打不同颜色的label、一到五颗星,也有处理照片的功能但是很弱,基本就是一个用来挑片的工具。 其实即便在挑片管理方面它也不如LightRoom(不过已经足够用了);但是…它的系统开销比 LR少太多太多了!我的破笔记本(C1.4G,768M内存,XP sp2),LR处理raw慢的完全不能用,而iView则几乎没感到停滞,100多张raw批量导出jpg,只用了10分钟。 但这东西还是不靠谱,太老了…运行iView先要安装QuickTime,挑片浏览时用着还好,后来照片处理和导出的时候,出了一堆问题。上网查询,发现是QuickTime版本太新了….只好又装上2年前的QuickTime 7.3,基本正常,但批量thumb时还是有问题,后来在另一台xp sp3上装这套软件,7.3已经装不上了… 开始还以为P大对这个软件很熟,我只是为他提供环境而已;后来才发现他对iView的认知只是知道(或者用过)它来加label和star,具体怎么操作还要我再教给他…幸好我之前预习过 是的,Patrick对计算机的了解趋近于0,0到了浏览器里新开一个tab都要心惊胆战原来的email页面(yahoo.fr)是不是被关掉了的地步。从数码伴侣往外copy照片时,更是千叮咛万嘱咐,之后再三检查,生怕宝贝数据离奇消失。 Magnum的归档文件格式:ZAC2008020G0816-1068.CR2 ZAC:Zachmann / 2008:年 / 020:汶川(项目编号) / G:digital / 0816:日期 / 1068:数码文件的原始编号(IMG_1068.CR2) 很多软件,LightRoom、iView…都有根据规则自动更名的功能;但是…大叔的相机时间忘记设了…于是又当场华丽丽地编程,提取exif时间,修正后批处理改名,由此树立了任悦和P大心中无敌小秘的地位。 据说Patrick号称Mr.Trouble,经常把Magnum的技术部搞的鸡飞狗跳见到就跑。几天下来,小状况不断,但基本都能搞定。最后一天,P大也终于开开心心胆战心惊地把P-5000交给我,直接给上面的原始数据改名了。 (to be continued)

  • 胶片长度

    计算一下35mm胶片的长度,作为分装时的参照。 35mm胶片,算上胶片之间的间隔,平均每张长度为38mm,也就是胶片边缘的8个齿孔。8孔,这是几乎所有的卷片相机、胶片分装机,用来计数的依据。(xpan的宽幅为每张14孔。) 盘片的标准长度为100ft.=30.5m,按分装20卷计算,留出10cm做进分装机时的消耗(每次分装,这一步是最痛苦的),每卷为30.4m/20=152cm,刚好是152cm/38mm=40张。40张,这个是分装时用来控制长度的依据。以前总是凭感觉在39~42张之间浮动,这样每次都造成浪费。 那么40张够不够用呢? 乐凯SHD100(手头唯一冲完后能凑出完整底片的原装卷)胶卷头(包括剪去半边的那一段)到胶片上第0张位置:36格胶卷尾(片轴)到胶片上第36张位置:18格整卷长度为36*8+36+18=342孔=162.5cm=42.75张,比分装卷多出了2.75张。 在原装卷的近42张中,最末一段是在暗盒里,实际用不上的,而我的分装方法是把胶片接到原来暗盒残留一段的后面(日后够勤快的话考虑写攻略),也就等于多出了5~7孔的的长度,也就是分装卷和原装卷的长度差,实际在2张以内。 对于分装卷的40张而言,xpan的卷片用掉了28~30孔,3.7张,剩下的有效长度为36.3张,勉强够,刚刚够。普通单反相机,开头浪费的长度应该会比xpan短一些(下次冲单反时把数据补上),所以有效长度应该有37张。 但这种分装方法有一个问题:在粘连胶卷时,胶带要在底片上占据2~3孔的长度。所以如果你要把胶卷一直用到底的话,那么最后一张的边上可能会有胶带的影子。所以一般最后一张是废掉的。对于那些只能拍36张的自动相机来说,37张的有效长度,最后刚好可以略去这半张,很精确地利用全部底片。:) 而xpan(以及Canon的一些单反)的问题在于:它们在装卷时,是先把底片全都卷出来,然后从后往前用的,而且这种卷片还不是根据齿孔计算是否到36张,而是根据受力,直到卷不动的时候才停止的。这样第一张边上的胶带痕迹就无法避免。(事实上对于xpan而言,36.3张的有效长度,也已经让它没有空间去空拍掉一张了。:( 嗯,就是这样。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手动相机用原装卷的时候,能拍到38张甚至39张。看到xpan卷片用掉的30孔我就心痛~,想起nn年前用老旁轴的时候,在胶卷最前面粘上一段废片做引片,那个时候是能拍到41张,甚至(赶上胶卷厂留手)42张的。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