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在指责具体的人。我知道,有很多人,对这套复杂的体系,比我更熟悉,更习惯去应对。也知道,如果我往这个方向努力,也会应对的更自如一些(但不知道会进步到什么程度)。但现实中的结局是,fediverse,就像没什么人来看的 blog 一样,渐渐被我当作一个,纯表述的平台。别人如何看到我,如何来交互,对我而言,变成了一个不清楚机制、雾里看花的过程。对这方面的期待,也就渐渐减弱了。
于是,虽然我也会去 follow 别人,去 re 去聊天去点赞。但这些行为对我都是不成体系的。很多人我不知道要不要去 follow,聊天时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要用一个点赞,或者什么都不用,就可以突兀地结束话题。更不用说,在预设别人掌握了这套体系,以及预设别人预设我掌握了这套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彼此的操作方式而不是内容,来判定对方的态度。——扯远了,这些已经和 fediverse 机制关系不大了,我在实体社交中也不会去折腾这些(而且我对实体社交的潜规则也是雾里看花,不去弄明白)。这篇只是例行吐槽网站隐私机制而已。
Raman, Aravindh, Sagar Joglekar, Emiliano De Cristofaro, Nishanth Sastry, and Gareth Tyson. 2019. “Challenges in the Decentralised Web: The Mastodon Case.” Pp. 217–229 in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et Measurement Conference, IMC ’19. New York, NY, USA: 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 download
1. 用户方面,大约50%的用户都集中在10%的实例里面,因此少数的管理员在长毛象联邦中拥有过量的影响力。开放注册的实例拥有的用户比邀请注册实例里的更多,但是,邀请注册实例的用户平均嘟嘟数量差不多是开放实例用户嘟嘟数量的两倍(187嘟/人 vs. 95嘟/人)。不管哪种实例,都有中心化趋势,服从幂律(power law),前5%的实例容纳了约95%的嘟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