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fivestone

  • 波斯语课

    看《波斯语课》,犹太人阴错阳差,靠着教德国军官波斯语来活命,但他完全不会波斯语,于是硬编了一门语言出来,每天编出一些单词让德国人背,犹太人自己也拼命背,忽悠了两年都没穿帮。 这听起来不太可能,当然电影里也做了很多铺垫,譬如犹太人声称自己也不懂读写,只是单纯教口语。在那个信息不流畅的时代,人们对如何学习一门外语的认知,也和我们如今相差甚远。总之,这只是电影里的设定,借此体验剧情就好。 电影的情节,让我想起萨苏说过一个段子:抗战时期的冀中八路军,冒充日本兵去刺探情报,他们只是跟着亲中的日本人学了一阵子口语,就能练到,让日本人听不出是 “外国人在说日语” 的程度。 你们现代人学不好外语,就是少挣俩钱儿。我们学不好的,都牺牲了。 萨苏《尊严不是无代价的》 想象如果换作是我,或者,如果是几个我脑中浮现出的,日常就有压力和情绪状况的朋友,面对这样的情境,这种一旦露馅就会死的巨大压力,能不能蒙混搞定? 大概有人真的会直接选择死亡吧?相比之下,虽然我也焦虑,但默认的思考方向,仍然是先去试试,再大不了一死。虽然自认是语言天赋很糟糕的人,但也存在着微小概率,拼命学外语,然后蒙混过关?——某种意义上,我觉得自己并不是因为面对压力而焕发了斗志,而是,没有经历过这种必须拿命学外语的样子,作为一种体验,有些好奇? 从文化决定论的角度,这些不同的状态,和环境、和文化,有很大的关系。但究竟有多大的关系?古代和如今的环境,对人的影响到底差异在哪里?我并不清楚。甚至,这样的人的比例,古今是否真的不同,现在是否变得更多,我也不清楚。也许他们之前只是没有显现。 以及,我第一次意识到「有的人会在面对巨大生存压力时,直接选择去死」这件事,大概是《大逃杀》里,那几个直接跳崖的学生。

  • 《出走的决心》

    《出走的决心》,8/10 看片一向不及时的我,最近才终于看了《出走的决心》。两周前的大年夜,电影的原型,苏敏阿姨官宣离婚。我原以为,在这个消息的鼓舞下,电影会看得更心旷神怡一些。但,仍然看的很憋气。尤其是一些家务的场景,联想到之前《好东西》里,被大家盛赞的那段,妈妈家务劳动时的各种音效。对比之下,是不一样的感受。 电影最触动我的一个镜头,是阿姨刚买了户外帐篷,在屋里支起来的时候。作为住过上千次帐篷的人,也很多次在屋里给别人搭起,当作有趣的行为或景致。然而,看到电影里的画面,才第一次意识到,原来这个场景,在意象上,可以成为「一间只属于女性自己的房间」。 憋气的场景看多了(这里感谢姜武的爹味演绎^^),以至于会觉得,这算不算是电影不足的地方?——电影把生活环境描写得过于极端了,很多典型的生活困境,和典型的油腻男气息,都集中在一起。在我的想象里,这会让一些观影的人,因为自己并没有这么惨,而为自己找一些不出走的理由?譬如,很多家里老公会做饭,会给老婆打伞,多数家庭至少言语和睦,偶尔也能一起出去旅行,躺在床上刷手机的当然也不止是老公,女人也很多……于是,人们把电影和自己的现实一对比,哦,原来我没有那么惨,所以我没有出走,也是 ok 的。 但是,当我和别人说起这个想法时,发现对方的回应是:她老公已经算不错了,没有酗酒、家暴、吸毒、赌博、传销、网贷……虽然我觉得对方大概也是在开玩笑嘲讽,但每个人的认知底线也确实不同吧。我确实不擅长去想象别人的边界感。 现实中,我也会给身边困住庸碌生活中的人,家人、朋友、爱人,提供安慰,或者带他们玩各种有趣的东西。——这当然不是为了让他们更好地做牛做马;但是这些行为,会不会也为他们的各种意义上的「不出走」,加了一把力呢?我不知道。回想起来,很多次我带他们体验有趣事物的时候,真的在以一种希冀的目光看着他们, 希望他们突然说出, 不, 这样不够, 我还要更嗨。 然而并没有。 然后我发现就这么看电影时把自己看哭了。然后开始反思,我确实容易陷入这种「沉默的羔羊」式的自我感动,从起初想要不顾一切带着羊离开,到后来淡然着,看着羊们一次次地,偶尔露出些不清晰的对离开的憧憬,但很快又缩回去。——也可以理解成,被无形的文化之手抓了回去。而我对自己的淡然状态,是否应该又罪恶感呢?是否只是在享受廉价的自我感动呢?仍然不清楚。

  • 觉醒的节拍

    讨论《一部未完成的电影》,朋友说,前面那些冗长的,十年前的回顾,是有意义的,是把当年那些美好的日子,和如今(片中的 2020 年)相对照;就像片尾曲,用了邵夷贝李志的《黄昏》,同样是让人回想曾经美好的时光。 笑。我突然意识到一件事情。对我来说,十几年前,并不是什么美好的过去,那时的我,已经确定这个体系无可救药,所谓「历史的垃圾时间」,早在那之前,就已经开始。然而,更年轻的人,或者「觉醒」的时间更后面一些的人,每个人都有各自认知中的「过去的美好时光」。十几年前,或者几年前,对他们来说,和更后面的日子相比,可能仍然是美好的,充满希望的。 而当对「美好时光」的时间点,有着相似的认知的人,彼此相遇,或者很多相似的人成为主流,他们之间的共鸣会更强一些。譬如导演认为 2010 年美好,而安排了这样的情节,那些同样认为 2010 年美好的人,就能感受到这一点。 这样的时间错乱的例子还有很多。 譬如,有人认为,新浪微博刚开始的氛围,也是很美好的。但对我而言,新浪微博出现的背景,是民间各种自建 twitter 网站被审查、夭折,然后大鳄们在尸横遍野中进场,之后的明星进驻,和原本的互联网风格相比,也很走偏。而且审查一直存在(限流和 shadow ban 大概是后来的新发明了……)。所以从来就不是什么好东西。 譬如,有《好东西》的粉丝,根据小孩的年龄,推算铁梅放弃做记者时,到底发生了什么?算出来是在 2014~15 年,「中国调查报导从初冬转向严寒」。——但那个时间点,真的没什么特别显著的事,中国新闻在那之前很多年,之后很多年,一直是严寒。 譬如,朋友说厌恶春节,因为当年武汉疫情时,万家宴的歌舞升平,给了他很大冲击。我想了想,类似的反差感里,让我冲击最强的,还是 2008 年汶川地震后,山东作协主席王兆山的诗,之后就大多是麻木了。 说这些,不是在倚老卖老,也不是在为自己的麻木做辩解;而是说,如果大家只是因为在觉醒的时间节拍上不搭,或者觉醒的姿势不大一样,而无法深切共情,是件完全可以理解的事情,不要因此而影响彼此的同温关系。 经常有人,很认真地问我:是什么时候、什么事情,让你的性别意识、或者反贼意识,觉醒的?问话的人,眼里闪着光芒,大概期待着我说出一些事件,然后说「呀,我也是」或者「我知道那个」,在共鸣中进一步增进友情。然而对我来说,确实不存在某个明确的觉醒时刻,就是从一开始就怀着最朴素的正义感,在各种事件熏陶中,一点点加深认识。但这样的说法,似乎经常让对方不满意?我也不知道要怎样处理这些。

  • 感觉的代价?

    看到网友的一篇帖子: 在我二十歲以前,我是一個可以穿牛仔褲睡覺的人。我可以在,今日看起來實在不太舒適的環境下睡覺,不會特別覺得怎麼樣;舉例來說,那時我的床板上鋪的是幾張囤起來準備做模型用的紙板,冬天時實在被床板沁上來的寒意冷得受不了,才去買薄床墊。 那時的我是非常荒廢「感覺」的,我不僅和內在的感覺疏離,也很鈍於外在的感覺,我認為那是我可以穿著牛仔褲睡覺的原因。現在的我,即使穿著柔軟的睡褲,有時候還嫌壓到衣褶子不舒服,差不多是個豌豆公主。 就算現在的我想越過時空去對過去的我表達憐惜,那時的我也一定感覺不到吧。 回頭一看,真是跋涉了好長的路,來到這裡。# 这样的视角,我还是第一次见,于是感到很惊讶。以往看到过很多描述,和年轻时可以随意风餐露宿的状态的对比,最终都是自嘲几句如今娇气了。而这一篇,则认为从前的状态,是一种「不重视感觉」?与之相对的,如今的豌豆公主,是一种重视感觉后的进步?or 至少是进步的代价? 我提出这样的疑问。对方也是日常在 follow 的,多数三观比较一致的网友,于是回复的氛围也很融洽。对方的回复: 的確也有想過自己是不是變得嬌貴了,不過畢竟自己的事情自己最清楚;那時發生了一些大大小小的事,年輕時的我很自己為可以用理智壓制自己的一切,卻在重要關頭發現身體與意志不統合,情緒會逃出來控制身體。 至於豌豆公主是好是壞,我倒沒有想評價,而是接受。頂多就是,感謝現在的我有一些外在條件讓我可以是豌豆公主吧。 其它有着共鸣的人也来讨论: 這樣的狀態是一種進步嗎?我覺得我不會用進步形容它。比較像是在爬一座山,一開始在山腳時,我的身心靈狀態,和登上山後,身心靈狀態已經皆然不同了。 以前的我因為一些事情,常常是伴著淚水入睡的,或是餓著肚子入睡的。從現在往回看,那時候我的身心靈是身.心.靈,三者分開,處於一種先各自顧好自己,無暇顧及其他的狀態。 后面更多地在交流,重视感觉的重要性,和渐渐懂得要重视感觉的心路历程…… 我当然赞同重视感觉的重要性;但我大概明白,这个思路的 bug 在哪里。把风餐露宿的青春,和不重视感觉的青春,过度地绑定在一起,以致于前者连带着一同被否定。以及,在发言者之后的人生历程中,那些风餐露宿,并不是什么需要被重视、发展的能力,所以也就无妨被顺带抛弃。抛弃时甚至不会想着,要不要捡回来珍念一下。 发言的人,日常的生活方式、和在其它维度的一些倾向,也符合我的预期。所以也只是大家对不同东西的权重不同吧。并没有否定对方的意思;只是这样的思路我第一次见,记录一下。

  • 各国明信片邮资

    整理了一些国家,邮寄明信片,需要的当地邮资,和换算成美元的金额(2025.1.18 当日汇率)。比较一下,哪个国家的明信片邮资最贵/最便宜? 比较各国的明信片价格—— Countries Currency Price USD Asia China CNY 5 0.68 Hong Kong HKD 5.5 0.71 Macau MOP 6 0.75 Japan JPY 100 0.64 Korea KRW 430 0.29 Taiwan TWD 12 0.36 Mongolia MNT 3000 0.87 Vietnam VND 34400 1.36 Cambodia KHR 3800 0.94 Thailand THB 50 1.44 Laos LAK 40000 1.83 Myanmar MMK…

  • 路一

    一个人走的路,还能称之为「路」吗? 我们对「路」的印象通常是, 如果是独自一人,已经确认了其它的路都不是自己要走的路,想寻觅新的方向,以及,这种具体而细微的个人层面的寻觅,也不太可能为别人留下,清晰的可以借鉴的痕迹,那么,他的行走,还可以称之为「路」吗?是否需要在脑海中,干脆就剔除「路」的意象? 另外,汉字里的「路」,右边的「各」,并不是个体、各自的意思,而是表示到达。所以,路是一个以 destination 为导向的思维。脑子里先有一个目标,然后去走,才叫做路。但如果并没有目标,只是想走出去走下去呢? 当然,这些意象不一定要移除或更改。一个人走的路仍然可以是路。只是在警省,有一些意象,可能是以更加群体化的环境为预设的,未必适合独自行走的场景。如果不拎出来想想,可能会导致思维惯性。而习惯了这样的警省后,也会发现更多,这类似是似非需要细想的东西,成天琢磨有的没的,很累,也是走路的一些代价吧。

  • 规则的悖论 – 1

    跟女孩子骑了一程重型摩托车,渐渐发现,每次她在红灯路口停下来时,动作都很一致:左脚撑地,右脚踩住刹车,——但这样的姿势,如果离合器在空档位,是没有办法直接从静态起步的,所以这段时间,其实是挂在一档,左手要一直捏住离合器。感觉手很累。 相比之下,我的动作则散漫很多。停车时我通常会右脚撑地,离合器挂在空档,左手完全松开,启动时用左脚踩进一档,然后直接前进。——但这种姿势和地形有关,如果停在斜坡上,车子前后溜动,缓一点的坡,可以勉强用脚撑住;陡一点的坡,就需要用右手捏住刹车,而捏久了觉得累,就也切换成右脚踩刹车,左脚踩地的姿势,但此时已经是空档了,启动时需要先换成右脚踩地,未免手忙脚乱。 但女生骑重机的最大问题在于,240kg 的摩托车,倒了是真的扶不起来。而任何车身的不稳、摇晃、倾斜、甚至一阵强风吹来,也都会导致撑不住,而最终倒下。所以,我的那些(勉强用脚撑住、换脚踩地、手忙脚乱)的情景,对她们而言,是完全不允许出现的状况。于是,这种停车时,手一直捏住一档离合的姿势,大概是适用于所有情况的统一最优解?我这种野路子出身,并不知道这样的姿势,是对方长年骑车的自我经验总结,还是经过了一套「女生如何骑重机」的专门学习培训?回头问问去。 另一方面,这种容错率很低的,对远超自己体重的机械驾驭,在骑行过程中,是否在精神上也是一种时刻紧绷的状态,当心自己随时会翻倒?——大概是的。虽然不同人在精神紧绷程度上存在差别,但应该不会像我那样散漫放松。而我也时常会忽视这种差别,停车时发现对方后座行李歪了,顺手扶了一把,却给对方造成了惊吓。 对方骑重机的效果,确实是非常的帅!对车子的驾驭技术也比我好,为了能骑上这么帅的重机,所付出的努力,也肯定比我多。——那么,设身处地,从我个人的角度,换做我是那个体重轻的女生,我是否愿意为了骑重机,而投身到更多的规则和努力之中? 从这个角度分析下去,其实和「女性生存状况」、以及「在日本生活的方式」,其思路上都有些隐喻的成分。当然,首先要批判的是环境因素: 在承认这一点的基础上,从文化规训、以及个人选择的维度上, 待续。 标题致敬 David Graeber 《规则的悖论》,但目前想写的这些,大概和书里的内容没什么关系。

  • 在 github 架设 hugo blog(纯浏览器操作)

    我其实对 Hugo 不熟,不知道这算不算重新发明了一遍轮子。但我搜索「如何在 github 上,用 hugo 架设自己的 blog?」时,搜到的教程,都需要用户在自己的电脑上,安装运行各种 git 和 hugo 的相关命令,感觉对新手并不友好。所以,我试着写了一个流程,让新人完全只需要在网页浏览器上操作,就能快速生成自己的 blog 网站。 所有操作都在 Github 这个项目上进行:https://github.com/fivestone/hugo-papermod-beginning 这个项目本质上,就是搭了一个空白的 hugo 网站,让用户 fork 到自己的账户下,设置一下就能直接使用。对功能和界面有什么额外要求的话,请自行学习 hugo 的进阶教程。——然后你们就不是需要用这个项目的新人啦~ 1. 创建 github 账号 首先,注册自己的 github 账号,过程略。注册过程中,你设置的账户名 username,通常就是最终的网站地址 username.github.io,当然以后也可以把自己的域名映射到上面。 2. 架设自己的 blog 项目 注意,这一步,有两种方法: 2.1. 第一种方法 注册并登入账号后,新建自己的项目(Repository)。 项目的名称,决定了最终 blog 的网址。假设你的 github 用户名为 username 确认项目为 Public。其它设置都不需要更改,点击绿色按钮创建。 创建项目后,点击「上传已有的文件」 从我的 github 项目,下载已经设置好的 hugo 文件包,在本地解压缩…

  • 简繁字库

    偶然发现,思源字体的繁体字库文件,无法显示一些简体字。而思源的简体文件,似乎可以显示全部的繁体字?于是把常用的字体文件拆开,看看分别都能涵盖多少简繁汉字。 直接说结论: 首先,在最常用的几个字体中, 两两之间的差别,只是少许生僻字、异体字、以及历史遗留的制作中文编码时的重复或疏忽。具体差别的内容,放在文末了。所以,这里主要对比「思源简体」和「思源繁体」,就可以了。 在思源字体 CJK 的说明文件里,写出了不同国家字体文件的字符数量,和需要支持的标准。可以看到,简中字体文件打包的字符,比繁中多了一万多个(这里的 Glyphs 不仅是中文,也包括西文、特殊符号、甚至一些 emoji)。 简中字体需要支持的标准,主要是 繁体字体需要支持的标准,主要包括 从台湾的官网上,可以下载到目前最新的 CNS11643 – Unicode 之间的对应情况;大陆这边没有找到类似的官网资料,搜到的几个 GB18030 – Unicode 编码表,都是 PDF 格式(掀桌……)。但可以在 python 里把字符 encode,得到相应的编码,也可以变相确认,某个字符是否在某个编码里。 实测结果,所有的 13053 个繁体 big5 汉字,也就是台湾最初规定的,最常用的繁体字,都包含在大陆的 GB18030 编码,也包含在思源简体的字体文件里。包含在思源繁体,而不在思源简体中的汉字,只有 1711 个(详见文末,——如果你觉得其中哪个字不够生僻,那么通常是历史遗留下来的编码重复、或者异体字。譬如,现在 Unicode 里,至少有 10 个各种形态的「龟」字了。 相对的,包含在思源简体,而不在思源繁体中的汉字,有 11856 个之多。这其中,包括了非常多的常用简体字。以大陆最常用的 6763 个汉字(也就是 1980 年大陆发布的 GB2132 汉字编码集)为例。在这些汉字当中: 具体字符清单见文末。可以看到,思源繁体字库中,不能显示的常用简体字,接近 30%,尤其是部首本身就有简繁体之分的,如:讠纟艹饣钅车马鱼鸟页……使用了这些简体字部首的字,有很大概率,在繁体字库里无法显示。 当然,这样的差异,不一定代表着台湾那边的汉字编码工作不力、或者对简体字的傲慢。无论是 GB18030 还是 CNS11643,都早已有了更新更全面的版本,在 CNS11643…

  • 三重门 – 1

    听【随机波动 134:一边做官一边自省是可能的吗】,来宾是《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的作者杨素秋,作为陕西科技大学的一位老师,在某种政府轮值体系下,到西安市碑林区做了一年的文旅副局长,在这一年间,创建了碑林区的第一座图书馆。在布置图书馆,尤其是选书的过程中,坚持品味,拒绝了各种以回扣为主的劣质书商。这本书的很大一部分,就是她在建馆过程中,对整个官僚体系的吐槽。 听播客的时候,我一直在走神。思考的东西和播客内容关系不大:关于在体制内生存,同时还有「良知」的人,我对这样的人,是什么样的态度?态度有什么变化?他们和我,到底有着怎样的关联 or 距离呢? 随着进入体制成为一种,在利己乃至求生的维度上,越来越理所当然的选择。因为它太普及了,于是,它所伴随的(在我的同温层面上的)罪孽感、耻辱感,反而没有多年前那么重了。一些三观基本靠谱的人,也选择了进入体制工作。他们或者听家里安排、随波逐流,或者也有一些鸡贼谋利的心思,或者……在其它层面烦扰的事情太多了,在这一方面也就无所谓怎样了。然后,这群人在日常工作环境中,一方面确实承受了体制环境的痛苦;另一方面,会从他们所在的位置和视角,对体制进行更多的观察和感受。就像社交网络上看到的吐槽,就像播客里对《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的评价:一本难得的,从自上而下的视角描绘官僚系统的田野笔记。 作者谈到自己在文旅局挂靠一年时的心态,和我的一些工作经历有点像,——知道自己只是一个过客,于是和那些必须依赖这个系统而生存的人,心态和生活方式都不一样的。在很多地方,我是抱着「围观顺便领一份薪水」的态度工作的,我知道过不了多久就会辞职离开,我不会迫于,为了让自己在这个系统里长久待下去,而去做一些更深的改变。于是我无所谓会哟一些个性张扬、或者相对于环境出格的表现,而这些表现,会获得那些在体制内生存而三观还 ok 的人的欣赏、赞扬、甚至共鸣。于是我们日常的聊天内容,也可以更多彩一些,即使在国委办公室里,也能找到这样的人。某种意义上讲,体制内这样的人多了,可能体制也会随之而改变吧?——打住!最后这句属于过分意淫了,不可能的。 然而,其实和这样的人,还是能够感到一种隔阂的。我不是在说政治观点的不同,而是(人生历险 vs 稳妥过日子)这样的方面。他们可能刚毕业就结婚,可能是妈宝男,或者老公家里有钱……虽然对方也会口头上感慨,说羡慕我的生活方式,但我能看出,那显然不会是对方的选择。——这些当然也不会影响我们在办公室日常闲侃,但有时遇到一些,不涉及立场,却展现出(激情 vs 保守)的小事时,大家的选择都不一样。 二三十年前,还没那么多被互联网揭露出的社会事件,大家还不怎么谈政治的时候,我和他们的各种生活方式上的分歧,就始终存在,渐行渐远。而这些年,只是在政治、性别意识……等方面,又新加了一层层滤网。大多数人,连这些新滤网都无法通过,于是,能够体会生活方式分歧的机会,反而越来越少了。我最近反思后发觉,自己似乎把政治、性别等这些方面的同温层,看得过于决定性了?这些确实很重要,是做朋友,不,是做人的基本标准,但满足了这些维度的人,也未必就能快乐地玩耍到一起。那些几十年间被掩盖的分歧,没什么机会去触碰的分歧,其实都还在。 上面的想法,是我听播客时就有了的。但我坚持等到,把那本《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读过,再来整理确认那些文字。不然,只凭播客里的访谈,就说和作者有共鸣,或者匆匆标榜出距离,感觉都很奇怪。因为我在听播客时,也能感觉出,作者和《随机波动》的主播们,有些微妙的频道差异,经常是这一方兴高采烈提起某个话题,另一方不感兴趣就岔开了。总之经常有不对劲的地方。 书写的不错。后半段塞了很多文化随笔,和主题关系不大,但前面那些吐槽官僚,和筹划图书馆的部分,很好看的,推荐去读。但我意识到不对劲的地方在哪了。作者经常反思,对于自己占据权力高位,是否会迷失的自省或自嘲。在遵照上级指示,去各种店面视察时,一边吐槽,一边也尽量应付了事。但在新冠疫情期间,检查酒店是否非法采买海外生鲜时,格外严格、敏锐,文中隐隐为自己能揪出不法商贩而自矜。大概作者是按部就班,家庭美满,于是比较惜命的人,遇到真正在乎的场合,潜意识就直接站在了权力的那一边。——我可以选择不使用手里的权力,但需要的话,可以随时把它拿起来。

  • 综艺《思想验证区域》的阵营问卷

    最近流行的韩国综艺《思想验证区域:The Community》,选手们预先做一个问卷,得出下列四项指标的分数: 刚刚综艺把这个问卷开放出来了(链接)。内容都是韩文,用 Google 实时翻译网页的话,感觉有些问题还是翻译的不到位,会出现理解错误的。于是把这些问题从网站扒下来,专门做了一份翻译。 因为每次问题出现的顺序,是随机打乱的,而且似乎不支持在网页直接复制文字……所以大家做题前,可能需要把这些问题的翻译通读一遍比较好,或者两边对照着弄。 一些问题和韩国环境有关,未必适合其它国情,如大学学费、家人学历;也有一些翻译我拿不准,在后面标注了,希望大家补充。 第一部分有 64 个问题,每个问题有六个选项:非常反对 – 反对 – 稍微反对 – 稍微同意 – 同意 – 非常同意 데이트와 섹스에 대한 주류 문화의 규범은 남성의 욕구를 만족시키기 위한 가부장제를 기반으로 하고 있다.主流文化中关于约会和性的规范,是以父权制为基础的,旨在满足男性的需求。 페미니즘을 지지하는 남성은 남자답지 못한 구석이 있는 게 사실이다.支持女权主义的男性,会有缺乏男子气概的一面。 ‘여배우’, ‘여류시인’, ‘여기자’ 등 직업 앞에 성별을 붙이는 것은 여성의 가치를 평가…

  • 当我跑完步,我谈些什么 – 5

    突然发现,长跑时,到了跑得很累,大家都开始坚持的那个阶段,其中一些人,会产生很强烈的精神涣散 or 注意力减退。平时在操场跑道、路况很好、或者很熟悉的线路上,还不明显;到了陌生的、情况复杂的地方,就格外明显。他们会忽略路面上的凸起,甚至下台阶的时候都会数错,各种被绊到;在行人众多的地方,也不能及时地发现和躲避,出现在他们轨迹前方的行人,经常直直地撞上去。于是一起跑步的我,需要分出一缕心神,不时地提醒对方。 这些状况,在我身上很少出现。即使跑的很累了,我也在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我觉得这不是什么先天基因差异,而是相对后天的因素吧。和那些习惯了心无旁骛、而不需要关注周围环境的人相比,我更常有的状态,是意识到自己走在各种陌生的路上,于是每一秒都在警惕有什么状况会发生,从而不允许自己有太多涣散。 也未必一定要用「警惕」这样的视角。通常我在路上,也能比别人更细微地观察着各种角落,发现更多有趣的东西。所以「不涣散」也可以从这种正向的角度去解释。——当然,这几件事哪个是因,哪个是果,我也分不清楚。 另一方面,那些能够随便就让自己跑到精神涣散的人,成绩、训练效果、进步速度……比我要好一些。当然这里面也存在幸存者效应。其中一些人,在旁边没人照料的时候,动不动就扭到脚、撞到人,受伤休息几个月;甚至伤情更严重一些,永远告别跑步这项运动。但幸存的那些人,确实运动效果比我要好。也有人选择从来不在路况不好的地方跑步,就可以一直涣散着跑得很好。——这里面也能看出各种 privilege,对那些能够心里完全不去顾及其它纷扰,单纯地投入地去做事的人,表示羡慕。但(也可能是我的观察样本有问题)这样的人也更偏向「岁月静好」,在自己的世界里,理所当然地不去关心远方的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