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fivestone

  • 在外置硬盘上,加密安装 ubuntu

    需求: ——这篇攻略和是否外置硬盘盒,没多大关系。普通内置硬盘也可以这样加密安装。 最新的 Ubuntu 22.04 之后的版本,在安装界面里自带了 LVM 全盘加密安装的选项。但是并不能满足第 3 条需求。所以还需要一些复杂的手动操作。 安装过程尽量围绕 ubuntu 的图形安装界面,对新人友好。参考并验证了这篇教程。但原文连同 /boot 引导分区也一起加密了,于是在配置上略显繁琐。我觉得加密 /boot 并不是很有必要,做了一些改动。最终的硬盘分区结构为(以 512GB 硬盘为例): 操作步骤: 下载 Ubuntu,制作 USB 安装盘(过程略)。——然后,强烈建议在整个安装过程之前,在电脑的 BIOS 里,把内置的其它硬盘暂时卸载。 插上移动硬盘和 USB 启动盘。从 U 盘启动电脑,选择 Try Ubuntu。最新的 Ubuntu 22.04 安装程序里,已经内置了所需的 cryptsetup 和 cryptsetup-initramfs 软件包。因此,整个安装过程中,应该不需要连接互联网。 首先,把硬盘预分区。分区软件有很多种,可以用原文的 sgdidk,也可以直接用图形界面下的 Disk 或者 Gparted。在硬盘上创建 GPT 分区表,然后分成: 这些分区都先不用格式化。记住第二个分区的名字,本文假定为 /dev/sda2。 分区成功后,关闭分区软件,打开 Terminal 命令界面,执行 root 权限 将系统分区加密。按提示输入密码,——这个密码,就是以后每次启动时,挂在硬盘用的密码。和安装…

  • 安卓上的记账软件:Gnucash Pocket

    最近又试了一圈 Android 上的记账软件。各种时兴的记账 app 里,仍然没有靠谱的。最终的选择,是停更了五年的:Gnucash Pocket,——Gnucash 的非官方手机版。Google Play 上早就没有了,只能自己编译,或者下载 2018 年的 apk(还很好用 😛 个人需求,并非面面俱到的记账;而是针对一些小项目(譬如一次多人旅行、入门一个兴趣领域时的投入……),记录相关的开销。所以,我的核心需求,是能够在多个项目间,方便进行切换,这一点,是市面上很多记账软件,无法做到的。 一些记账软件里常见的,但我并不需要,甚至会反感的功能: 很多年前我找过这样的 app,并没有找到合适的,也就放弃了。如今又把 app store 里的常见记账软件,试了一圈,仍然没找到靠谱的(一些上来就要手机号注册的,我就不试了…)。最终还是投奔鼎鼎大名的 Gnucash。——这是从上个世纪就已经存在的老牌开源记账软件了,支持 Win / Linux / Mac 平台,我在 pc 上也很常用;但是并没有官方的手机版本。官网的 wiki 介绍了一些第三方开发的手机版本。感觉最好用的,是 Gnucash Pocket,原作者从 2014 维持到 2018 年,就停更了,后来被人 fork 了继续维护,但 fork 版不提供现成的 apk。原版 2018 年的最终版本的 apk,我用起来挺好的,没什么大问题。 注意:我说的是 Gnucash Pocket,而不是 Google Play 里的 Gnucash Mobile。Gnucash 的 wiki…

  • Nomadland – 6,燃气系统

    关于车里用的燃气炉灶方案。因为只是简单的 van,而不是正式的房车,不存在内嵌的燃气系统,只是每天把各种气罐炉头搬来搬去。简要地说,每天使用最多的方案是: 从大号液化石油气罐(POL),先转成美式一磅罐卡口(UNEF 1″),再转接到户外圆罐炉头(Lindal B188)上。 这样的组合,可以随时把其中的一些环节,替换成其它款式的气罐和燃气用品。 户外常见的气罐接口,大概有这五种: ① POL,也就是最常见的大号「煤气罐」,准确地说,叫「液化石油气罐」。我这边日常可以买到的,有 3.7kg 和 8.5kg 两种容积。大的更划算,但我的床板下面只能放进小号的,换一瓶气大约 $20,Bunnings 和很多加油站都有换。 还有一种 LCC 27 接口,是 POL 的升级版。近年来政府渐渐把 POL 气罐,升级成更安全的 LCC 27 接口。这个是向下兼容的:原先用在 POL 上的管线,仍然可以拧进 LCC 27 的气罐;反之则不行,LCC 27 专用的管线,不能用在 POL 气罐上。所以,使用 POL 的管线,就不必在乎每次换到的气罐,是旧接口还是新接口。 ② 3/8″ BSP-LH,另一种大号石油气罐的接口,通常只有专门的户外型房车才会使用。加油站很少见,更换气瓶也远不如 POL 方便。可以很方便地改成 POL,户外店有转接头卖($15)。 ③ UNEF 1″ / BOM,北美常见的一磅重的绿气罐,北美的加油站和便利店到处都是,但澳洲和中国很少,只有专门户外店才有。 ④ Lindal B188,又名 7/16 UNEF,户外背包露营时,最常见的扁圆气罐。虽然北美有很多炉头,都是 ③ 的…

  • 友人帐

    我的双眼可以看见时光的流逝,目睹一切有生之物的死亡。在我的眼中,人类的肌肤干缩衰老,春天的树芽枯萎掉落,岩石粉碎成灰,只有长寿的精灵族中的少年在我看来不受影响。即使是如此,他们在我眼中也像是即将凋谢的花朵。 –《龙枪编年史》 这些年 emo 的主线之一,就是看着曾经能够一起讨论的朋友、乃至喜欢的人,渐渐地沉到各种坑里。——「坑」当然只是我的视角,他们都很快乐。 改变不是瞬间发生的。曾经还一起是好友的时候,我就能隐约感觉到这样的痕迹。甚至很多次的离开,也都与此有关。但离开后我无数次地回顾,质疑自己曾经的选择。每一次看到他们下沉,我都在问自己:如果我当时不离开,选择努力去沟通、改变,是否结果就不一样?于是我的离开,算不算一种逃避?我看着他们时,那种比看其它路人更深的难受,是否因为我没有继续尝试而内疚? 有时我试着去努力,但最终并没有掰赢,围绕着他们的更强力的文化;有的我从一开始就明白自己无能为力;有的我一直不知道答案。 甚至改行去学一些东西,也有很大程度是为了,把这些「隐约感觉到的痕迹」弄清楚。我做到了。关于如何从各种细微痕迹中,看到文化对人产生影响,以及如果当事人不警省或者放弃坚持,如何不自觉地渐渐沉入其中。——但这也只能让自己更清楚地看到那些变化的过程和原因,而不知如何去影响、扭转。 这一切仍然在重复。我仍然能交到各种,三观上有共同语言的朋友,其中大多数是比我年轻很多的人,乃至都没必要去考虑从朋友继续发展的可能性。但在很多人身上,我仍然有发现各种下沉痕迹的感觉。我仍然对他们一二十年后变成什么样子,表示悲观。 很多「痕迹」,在别人看来,可能是无理取闹的:当你刚刚毕业,抱怨上班很烦很累,却仍然去打卡的时候;当你交流社会经验和办公室技巧的时候;当你只是因为寂寞而去各种社交的时候;当你因为被客户认同又能赚到钱而欣喜的时候。 这就是阅历吧,我恨这种感觉。 我知道这一篇充斥着巨大的 ego。其中的很多环节,并不是必然的断言,只是我个人在这个时代的主观经历中,总结出的感受。不对劲的也很可能是我自己。我也能看到新的一代人的,可能的好的一面:虽然大多数人沉的更深,但幸存下来的人,也有更多的机会和氛围,变得更清醒,清醒到有足够能力来意识到,之前说的那些加诸自身的细微文化影响。希望能抱抱他们。

  • 我喜欢

    大概我们每个人,哪怕三观再正的人,应该都经历过:一些自己真的有在喜欢的东西,可能是「不正确」的,由此产生的内心冲突和纠结。 这个内心冲突的过程,可能会很难受,而且很可能没有确定的答案。——很多时候,是选择继续喜欢下去的,因为从「喜欢」变得「让自己不喜欢」,其实是个很玄学,很难做到的事情。于是只能喜欢且痛苦着,或者让自己把那些痛苦的思考,渐渐无视遗忘。 也可能,通过反思,真的能让自己对以前喜欢的东西祛魅,从此对它没啥感觉。——(其实很多时候,是被「反思成功」的成就感所掩盖……)。但失去了一个兴趣,也是很难受的事,尤其是周围还有很多人,仍然把这个当作兴趣,甚至是日常交流沟通的话题的时候。 也有很多时候,是脱离了二分法,就这么在二者之间悬浮着。因为那个「不正确」的事情,是否 100% 不正确,有没有好的一面,通常也是可以辩论的……以及,这个发现「不正确」的过程,可能是自己渐渐觉悟到,也可能是别人硬戳过来,说你喜欢这个不对。于是又涉及维护面子;或者先声讨对方的态度…… 这些都是可以理解,可以接受的反应。——甚至连艰难地无视,也可以说是合理的。因为,如果避开那些「不正确」背后的,错综复杂到无法撼动的因素和体系,而单纯要求你拿出一个面面俱到的态度,这本身也是一种不公。 但至少不要—— 因为「我真的喜欢」,所以理直气壮地认为这东西没有问题。 「我喜欢」,从来都不是「这个东西是正确的」的理由。一方面,你之所以喜欢它,可能已经是某种糟粕文化的后果。另一方面,同样的事物或行为,不同环境下人们对它的感受是不同的。就像跳脱衣舞或者买芭比娃娃,可能在你的环境下,它真的意味着个性、张扬、多样性;而对其它很多人而言,也确实是剥削、是凝视、是痛苦的印象。那么,这东西的合理性,是否因此对你就没那么理直气壮? 如今的很多争吵,大概都源于某种「我的个性自由不应被阻挡」的态度。但很多事情,是需要在微妙地平衡中,甚至是在让自我痛苦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形成的。 就像恋爱脑爱上了渣男。尽管会为此而痛苦、犹豫,最终可能选择爱或不爱,但毕竟是清楚他是个渣男的;而不是拼命要去说服他并不渣呀。

  • 写作工具

    为了写长篇论文,整理各种散碎的构思和素材,尝试了一圈现有的写作工具。把体验的过程记一下。 先说结论。符合刚需,可供选择的,只有下面这几个。目前的考虑次序是: 参考过,因为不满足刚需被淘汰的: 有一些我知道但没有去试的,譬如 IA Writer。以及这些年似乎有很多,给网文作者开发的写作工具,就不去一个个试了。毕竟我只是要找个自己能用的,而不是做这方面的全面评测。 不在意的要素: 首先,我寻找的这个工具,是为了一个特定的写作项目,而不是日常泛泛的信息管理。所以,一些对于后者而言,很重要的功能,我是不需要考虑的。 一些对我而言的刚性需求: 一些不是刚需,但会是我选择的重要因素: 其它可有可无的加分项: 六种工具的横向比较。空白的是我还没仔细看的。 Scrivener Lattics 思源 Manuskript CherryTree Joplin 界面 ★★★ ★★★ ★★★ ★★ ★ ★★ markdown x √ √ x x √ 内部链接 √ √ √ x √ √ 分屏 √ √ √ √ x x 切换项目 √ x √ √ √ x 外部编辑器 x…

  • 机场

    看到 Richard Russell 在西雅图机场偷着开飞机上天的事件,也被一些女性讨论者,总结成「男蛆偷飞机造成森林大火,被男蛆叫好」,突然意识到自己对这个群体的违和感是什么了。 这些人,在「循规蹈矩」这一方面,其实是被加强了的。无论是在通过参政议政实现女性地位提升,还是在女性群体抱团的过程中,其实都在强化着「要在其它方面循规蹈矩,融入群体,才能用群体的力量去改变」这样的认知。于是,从对性别权利的反思,导向对其它权力结构的反思和批判,这样的过程其实未必存在。而是相反地:我已经努力地在这个框架里,混的很好了,如果性别权益能够提升,就更好了。 我并不想用「激进主义」这样的人群标签,而且说话的人,之前这方面的印象不是特别明显,所以这一次才让我印象深刻。但我确实看着一些人,在这个抱团的过程中,言辞渐渐极端化。不知这个过程,是否像兄弟会一样:你也要说出类似的言语,才能融入这个群体,并以此再吸引他人。 而「粉红女权」的存在,从这个角度上,其实也能说通了。以及一些以讨论求职升职为主要氛围的性别社区……当然,这些存在仍然是可以理解,甚至可以共情的。在已经很艰难的状况下,首先能做的是努力向上爬,这有什么不对吗?我也在反思,是不是「已经在框架中享有 privilege 的男性,才有去挣脱这个框架的 privilege」?但我觉得不是这个样子的。 只是又突然寂寥起来。就像那个最终开着飞机想去看鲸鱼的人,每天对着这片机场时的寂寥。这不是《末路狂花》,而是某种相反的东西。

  • 主宾谓

    之前聊到,日文、藏文的语序结构,和我们习惯的中文、英文不同,是谓语动词放在句子最后的「主语-宾语-谓语」的形式。 :(吐槽)所以人们常说的,日本人懂礼貌,会听人把话说完。其实是因为这样的结构,需要认真听到最后一个词,才知道整个句子要说「是」或「不是」啊。 :对于需要使用不同敬语的日本人,也方便他们先把宾语对象列出来,再根据其身份,决定用什么样的敬语去修饰动词。 另一个 blog 有时候写得少的原因,大概是在「文章是在写给谁?」这方面,无意识地发生了混乱。 除去一部分 的篇目;其它很多文章,应该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有一个,潜在的写作对象的。他可能是 于是,经常写到一半,突然意识到这个对象的存在,然后陷入「我这样写,有什么意义吗」的沮丧,也就不写了。 又或者,吐槽吐到一半,突然意识到,我所吐槽的特质,其实和来看 blog 的人,并不相关。于是反而担心,会不会让读者们对号入座产生误解,或者觉得我这个对空掰扯道理的样子很爹味儿之类的。 ——就像在「主-宾-谓」的句子里,谓语写一半了,才意识到,那个预设的宾语的存在。

  • 图床

    趁着服务器搬家,打算把死掉很多年的摄影网站,重新恢复起来。把如今流行的自建图库程序看了一圈:piwigo、lychee……仍然没有哪个很靠谱。 其实我在浏览这些程序之前,并没有太多具体的需求,只是期待,快 10 年没看这类东西了,会不会有什么让我惊艳的产品。——并没有。而且,在体验每个程序时,都迅速地发现一些,让我觉得很不爽的点。于是,所谓自己的需求,就是在这个不断吐槽的过程中形成的。 除了最基本的 之外, 如果,我要的是一个图床,那么我需要—— 照片的 url 和我本地储存的目录结构和文件名是一致的,类似于 https://…./blog/20230909_1.jpghttps://…./blog/20230910_cat.jpg 而不是 https://…./21/27/4c1b46114f8.jpg 这样的东西。前者的文件名,在编辑文章时便于管理。而且,以后迁移图床时,可以统一替换图片 url 的前缀,实现无缝迁移。 如果,我要的是一个摄影作品的展示网站,那么我需要—— !!!不要在网页的任何地方,显示多余的 exif 信息!!! 感觉这十年来,所有的图库程序,都把心思花在,如何去识别各种图片格式的内嵌 exif,然后把它们各种花式归档、搜索、展示……展示在网页边角、在动态的弹出菜单、甚至悬浮在照片上面。——我不需要啊!谁要在摄影作品上,标明照片的 exif 是哪天拍的,甚至是哪天上传的啊!!我连标题都不想展示啊! 甚至,各路图库程序比拼的重点,已经变成了如何调用外部地图软件,然后把照片根据 GPS 信息显示在地图上。(翻白眼 如果,我要的是一个管理图片的工具,能够便捷地挑出一些照片来展示。那么我需要—— 在一个相册里,可以便捷地拖动更改,照片之间的顺序。而不是靠手动修改文件名这种粗糙的排序方式。 没有。能够满足这些需求的哪怕其中之一的,都没有。有一些静态网站生成程序,能够把已经彻底整理好的照片,生成看着还行的展示网站。但与其一个个试过来,再试着根据自己需求去魔改各种瑕疵;我觉得我还是在 wordpress 上慢慢拼吧…… 于是又变成了 打算做点啥 → 考察相关的工具 → 做不成,开始吐槽各种工具…… 以及,在这些干扰下,想趁此机会整理从前照片的希望,大概又落空了……不仅仅是在一些照片里的人,我不想去回顾。也包括,在翻看以前照片时,仍然能够识别出的,自己当年用摄影的视角,去凝视世界的方式,以及对这种方式本身的思考和改变。——我现在是否适合,把这种方式,重新调用起来?

  • 苟富贵

    最近好几次在对话里,见到类似的思路。譬如 :你不用担心瓶盖的密封是不是靠谱,泡在洪水里是否受污染。这个工艺已经很成熟了,制造商都在卷。如果某一家做的不靠谱,被人发现了,它家自然会倒闭的。所以大家都会靠谱的。 又或者 :手游公司肯定会出这个角色的,毕竟很多人想要。公司要赚钱的啊。 这样的思路并不难反驳,譬如 但我更关心的,不是这些话题本身是什么答案,而是,说话的人,是怎样不暇思索地,用这种新自由主义的思路,来解决问题的?——或者说,潜意识里以为祭起了这个思路,就可以解决问题的? 毕竟,在这种思路的对话里,近期给我印象最深的是—— :我们(在上海疫情封城期间)过的很好啊。毕竟,只要小区物业想赚钱,他们终归会想方设法提供各种服务,把我们照顾好的啊。

  • 苟日新

    突然被人跑来问,是怎么做到写博客坚持这么久的,而且可以持续输出? (荣幸地,拿起话筒:)啊,我不觉得我这个样子,叫做「持续输出」啦。早就连每月一更都不能保证了,而且那些技术相关的帖子,在我心里都不能算是「更新博客」的,用这些凑数也为我自己所不齿…… 但我看到这个问题时,首先想到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大概是因为,这个站就一直在这儿吧~ 我的技术能力,不需要花什么额外的精力,就能让这个 blog 一直存活下去。于是,想写东西的时候,这里始终有个地方,可以让我写。 ——也有很多时期,是完全写不下去的,长时期没法去面对、去反刍自己的生活;然而也没必要因此而关站,就让 blog 存活在那里,终归是个表述的出口。大概是因为,我也是希望,自己能够从那些「无法整理自己」的状态中,渐渐走出来,回复到可以写东西的状态吧。所以站点的持续存在,满重要的,因为确实能感觉到,想写点什么的时候,如果没有这么个站,又或者需要自己重新架一个,可能也就不写了…… 这种「随时可以在站点写东西」的状态,也影响着对 blog 平台的选择(怎么又拐到技术贴去了?好吧,之前也一直想吐槽这方面,就顺带提一下)。这些年一直有 〖wordpress vs 各种静态博客〗哪个更好的争论。双方确实各有利弊。总体来说,静态博客最大的优点就是……省钱,可以薅 github、vercel 之类托管网站的羊毛。但另一方面,静态博客每次发布、或者修改一篇文章的过程,其实满折腾的。通常情况下,它需要 我不乏看到有人,好久没有更新,突然想写一篇文章时,忘了怎么操作,翻出攻略来重温一遍;甚至忘了连接 github 的 ssh-key……可能别人觉得这样的折腾无所谓,或者自我管理优秀的话,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但我个人觉得,这是会在主观上,影响发文章的状态的。所以,随便在任何地方任何电脑上都能直观地发文,感觉还是蛮重要的。 好像也是可以通过一系列操作,实现用浏览器某个网站上编辑文章,然后自动编译发布到托管网站的。我没有仔细去关注。但是,如果把 blog 的生命周期,放到 5~10 年这个尺度上,那么这些网站之间的复杂依赖关系,很大程度上是不靠谱的。譬如我已经看到好几个静态 blog 的外挂评论系统,不知为什么不工作了……总之,相比之下,我可能更宁愿去使用那些免费带广告的 blog 平台。 我对写 blog 的新人的推荐,一直是—— 转一张图,对于熟悉这十几年来 blog 平台变迁的人,应该会很搞笑:用不同工具写 blog 的人,(写 blog 文章)vs(写关于怎么配置 blog 的文章)的对比。右下角那些术语,都是在各个年代,需要各种不同程度的折腾的,静态 blog 方案:gatsby、org mode、jekyll、hugo、git workflow…… ps,两个月前,用这段代码方案,把我在 twitter 的所有 po 文,都导入到了自建的 mastodon 里。Twitter 那边,应该会随着 Elon…

  • Mastodon: 将媒体文件存放在本地(docker 版)

    本攻略适用于—— 这个搭配虽然不多见,但其实用起来满爽的。很多人用的 s3 服务都是在薅羊毛,而 mastodon 那个变态的,把别人家的媒体文件缓存到自家的架构,流量的吞吐其实很大的(开了 relay 就更夸张),薅羊毛时很容易就超出了。反而是 vps 本身的流量上限很高。对于个人建站而言,媒体文件总量通常 <50GB,某些 vps 自带 200GB 硬盘,足够用了。 缺点是,除了数据库定期备份外,也要考虑媒体文件的异地备份问题。但其实只需要备份存储本地附件的 media_attachments,而 cache 是不需要备份的,所以工作量也不大。 两年前我把媒体文件转移到本地时,参照了 antisocial science 的设置。但因为我用 docker,官方默认的设置,docker 内外权限不一致,无法将媒体文件写到本地。于是匆匆又在本地建了个 minio s3 来中转……这样其实很浪费资源了,minio 的开销也不小。所以最近趁着搬家,又试了一下,终于把 docker + 本地存储 跑通了。 1. 在 docker-compose.yml 里, web 和 sidekiq 容器中,已经预设了媒体文件的卷映射 这个不用动。——也可以改成其它的路径,但要和后面的设置一致(本文用相同的颜色标明)。 2. 修改 .env.production PAPERCLIP_ROOT_URL 是服务器的所有媒体文件链接的子文件夹名称,形如: 默认值是 /system;但是建议改成独特一些的名字,而且建议和 S3_BUCKET 一致。以后需要在本地存储和 s3 之间转换时,可以省一点心。(所以要独特一些,防止回头在 s3 上和别人撞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