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偶知道

  • 关于笔记本的一些体验

    色彩空间、散热、噪音……等涉及技术以及成本方面的我就不说了,主要还是UI方面,一些稍微移动位置就能做的更好的。 按让我不爽的程度排序。 键盘布局。尽管这个完全只是个人习惯问题,算不上优缺点;但对于用笔记本的同时也会经常摸标准键盘的人来说,IBM X31系列的键盘实在是让我太不爽了。无数次摸Esc的时候按到F1。更抓狂的是它家方向键上面多出两个键,用来控制网页前进后退(有必要吗?),于是当年在网页上敲了几千字后,按左键却按成后退键。。。从此对小黑敬而远之。哪怕心里明白它这个体形不容易,哪怕后来知道那两个键可以在设置里取消,一时也不想再用了。 更习惯左下角是Ctrl而不是Fn,很多牌子都是这样,IBM是Fn但据说可以在BIOS里设置的?Macbook我还没找到。 每次换本,都要对PageUp/PageDown/Home/End的位置花上一段时间来适应。个人最喜欢HP的布局:在键盘最右边竖排成一列,翻页时非常直观。 触控板。打字时手掌碰到触控板,导致光标跑到别的地方,是很讨厌的事情。尤其是Macbook这种灵敏过头的,连衣袖和耳机线都会感应到,很不爽。这一点HP做的最好:面板上有个按钮可以把触控板关掉。hyac说过松下的触控板形状不禁用也不会碰到,我没用过,很难想象。 USB。其实我更希望有3个USB口,但这个往往和我希望笔记本上能有多种接口(1394、HDMI…)矛盾,因此两个也无所谓了。但你们至少要把这两个口分开好不好!稍微大一点的U盘就不能和鼠标并排插在一起。但也不要做的太分开了,HP有过一款,三个USB在本本的三个角,遇到那种需要插两个USB供电的移动硬盘,默认的那条硬盘线不能同时够到两个USB孔,汗。 电源插孔。Macbook的磁力插孔确实是亮点(尽管我觉得它的闪亮程度不如HP的触控板开关),貌似已经被专利了所以别家也没法学。但我也踢过HP的电源线,松松的也不会把笔记本一起带下来。只能说IBM太土了。 但Macbook和HP的电源插孔,用外接电源时都会亮灯,这一点我觉得不大舒服。尽管他们是特意体贴地设计成这样的,但我更希望关机睡觉时身边能保持全黑,而不用专门再把电源拔下来。 [低调] Macbook面板上那个灯,晚上人多的时候我真希望它不存在啊。 材质方面也没什么可说的。那些自称再好的用料,我用上两个月后,手掌常接触的部位都会花掉。 光驱。如今用的越来越少了,所以更希望做成外置的,或者干脆不做(另外去买USB的)以减轻重量。好像日本那边有一些本本是这样设计,可惜我不买日货。 外置音箱方面HP(以前用JBL,现在是AltecLansing)是最好的。顺便说一下Macbook给Windows做的垃圾驱动,最大音量时外置音箱还不如插上耳塞远远地听着响。但有些笔记本(如早期的HP)发音孔放在前侧面,这样直对着用户,貌似效果好一些,但实际上听着音乐打字时,手掌盖住发音孔会造成声音时大时小,反而不好。

  • 内隐联系测验

    内隐联系测验 背景信息 你的数据显示: 相比异性恋者,你对同性恋者有强烈的自动化偏好。 和白人相比,你很喜欢黑人。 相比较于年轻,你对年老有强烈的自动化偏好。 。。。。。。 好吧每次我的结果几乎都是占总数比例最小的那群……当时有些想法的,本来懒得写想就这么无视算了,但最近做这个的人多了,每次都把这些结果拿出去汗别人也不大合适,个么还是解释一下。 首先我是相信从对某些词语的反复闪现中可以统计出人们的潜意识偏好的;但我不大相信他们这样子设计实验能够很好地反映出这一点,以及不认为这种词语之间的反应时间与潜意识偏好间的联系对所有人都是正相关的。事实上在测验过程中我感觉自己更像在做一个训练反应力的小游戏,集中精力后可以做的越来越快,做high了甚至能隐约抓到规律预判下一个出现的是什么。。。这样做了十几个,大脑兴奋点一过,就会在某个词猛然顿住,要过好久才能反应过来。这样的过程,我不认为和停顿的那个词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有什么关系。 也可以用另一种方式,精神放松,脑子里打着拍子一个一个一个地做下去,我同样看不出这样的时间序列如何体现潜意识偏好。 另外刚做了几个词后我猛然意识到,这样的频繁闪现会不会让人潜意识里刻下如【同性恋==好的】这样的印象。或许意识到这一点后我开始在潜意识里刻意地抵制这种影响,因此做出来的结果正相反也说不定。在实验的FAQ中提到过这一点,但回答里只提到可以通过对不同实验体随机选择不同顺序以抵消其在最终统计结果中的干扰,却没说对个体而言顺序不同会有什么影响。 分辨图片和词性所消耗的精力也在干扰最终结果,英文的比中文的干扰大,分辨同性异性恋的图片也远比识别老人脸的干扰大。 统计是万能的,通过适当分析数据,理论上应该可以把诸如节奏控、逆反控之类的例外滤除。另一方面我对自己统计结果上的或者实验有效性上的小众身份也早就有觉悟了。 ———————– 我已经做好了被心理系女王们鄙视的准备了。

  • WordPress中的标点符号转换 – 2

    以前提到过 wordpress 会把诸如 “–” 之类的符号自动替换成 “—” 等全角字符,解决方法是在 formatting.php 中修改 wptexturize() 函数,但这样子修改,每次wordpress升级都会被覆盖。于是就想写个插件解决。但用插件的话就只能把整个 wptexturize() 都禁用掉。这个函数的其它部分是一堆转义代码,一时看不懂什么意思,担心禁掉后会不会被人在留言里用script渗透。就放在一边一直没有弄。刚刚看了看,应该和script没关系,可以完全禁掉的。 然后发现早在07年,就有先贤写过一个只有三行的叫做 Disable wptexturize 的插件,用来禁掉这个函数。但是….为什么这个插件也叫做wptexturize?也就是说只有已经知道了这个函数的存在的人,才能够搜索到这个插件,而通过其它如 “disable auto format / convert” 之类的关键字,基本上是搜不到的。 程续缘真是可悲的物种啊。

  • 喷一喷 Macbook

    先说明我写这篇东西并不是为了说明Windows比MacOS好,只是苹果的粉丝成天在各种Web 2.0上嗡嗡,翁帆嗡烦了忍不住挥挥手也是正常的。这样想的好处是我不必再花心思区分自己喷的是Macbook还是MacOS还是iXxx,反正他们自己也分不清爱的是哪个。另外我用 Macbook Pro 也差不多半年了,算是使用报告。 是的我也是Macbook用户滴。之前用的Compaq V3907(就是连央视315今年都看不下去的那款),其散热每况愈下已经到了跑Lightroom三分钟就爆机的地步,于是在选下一任笔记本的时候我忍不住走了另一个极端脑子里只考虑散热,想Macbook这种铝合金底板散热应该会好些吧,除了日货其它牌子也换的差不多了,个么也进一次麦家试试,反正这东西如今也可以装Windows了—-这一点后来被证明绝对是Apple为了骗Win用户的钱而使的伎俩。Mac给Windows做的驱动有很多问题:内置蓝牙不能用、内置话筒在除了Skype外的几乎所有聊天软件上都不能用(这个很怪异,但我一直没搜到解决方案,官方论坛最后也归到是驱动问题)、内置音箱声音极小、其它小问题像键盘背光不稳定之类的我懒得一一列出,总之那些打算买个酷酷的Macbook然后只装Windows的孩子你们可以死心了。(Update:现在BootCamp在Windows 7下的驱动还算不错,可以用了,XP还是很难受。)

  • [投票] 你都在软件上花过什么钱?

    1、正版。新东方门口那种光盘不算 2、钱是花在软件本身而不是介质物流上。Ubuntu那种可以免费下载也可以买光盘的不算 3、花自己的钱。公款报销不算,蹭别人的用不算 [poll id=”2″] 趁着公司网速快,把wordpress升级到2.9.2。数据库乱码问题一直搞不定,不敢多做导入导出,就直接在网站上硬着头皮升级,每次都觉得头大。升级后页面显示不出,还以为是theme的问题,改了半天才发现是刚升级的twitter-tools 2.3函数调用有问题,懒得细究了,先退回到2.2.1。搞定后试着再玩一把投票插件。

  • truthseeker

    [读后感: 真理追求者] 嗯,话说我一直不喜欢辩论这种形式。当年热播国际大专辩论赛的时候,就觉得这种东西一般般,远没有隔壁频道说相声的好看。后来这东西渐渐流行起来。初中时犯了点错,班主任就把家长联谊会开成辩论赛的形式,当着全班学生和家长的面,让我在台上和一堆正方同学讨论是非观。。。。然后场面上好像是我占上风了,然后老师忍不住了也跟着帮腔,然后我急了说您丫是裁判啊怎么也帮着正方批斗咱还玩不玩了。。。 后来上了大学,发现这所学校居然是当年辩论赛的最大得益方,且对外宣传一直把此事念念不忘,囧。 后来意识到辩论赛完全不是讨论的正确形式。正常的讨论中,如果我认为对方的某一观点有道理,我会立刻表示赞同,并随之更改甚至放弃自己的观点,这样的讨论,正反双方是合作的态度,最后是会得出一个结论的。而辩论则是以辩倒对方为目的,坚持自己的观点,无论其正确与否,只看自己的表现能否博取观众喝彩。辩手们擅长转移话题,或者抓住对方其实与主题无关的一点小瑕疵,大肆发挥,过程中无视逻辑,引经据典,言辞动人。后来读多了历史,才明白这种东西国外叫竞选,国内叫党争。 所以你看,所谓truthseeker,其实是和社会活动无关甚至相反的一个方向。另外[读后感: 致有志于去美国读人文学科的孩子们],从经济危机开始的一瞬间我就一直在担心这个:学术圈不好混了。我一直幻想着自己能安贫乐道读一些真正喜欢的东西,但连饭都吃不上就是另一回事了。哪怕只是在读的过程中时时担心自己以后怎么谋生,这心也就安不下去。其实古往今来,做学问(尤其是没短期实用价值只凭兴趣的学问)一直是那些没有生存压力的米人贵族才能做的事。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仿佛可以让更多的人去做学问了,其实不尽然。 fivestone · twitter上写不下了 —————————— 其实我也一直困惑,自己到底是怎么长成现在这个样子的?在那个完全可以称之为单调的应试岁月里,我一直都还算是好学生。所谓叛逆也不过是恶心一下恶心的高中班主任,偶尔溜出去打电动,以及在父母背后用Alt-Tab切换背单词和游戏界面。那些表现多彩童年生活的作品(1, 2),后来一直是我羡慕的对象。至于波希米亚情调or自由主义因子的熏陶,更是完全没有影的事。大学期间也没碰上什么让我醍醐追随的人生导师形象。怎么就变成酱紫了呢? 或许可以简单归结为天赋,至少童年时能常常表现出对公众美学的不认同。譬如初中时看一部叫《大圣娶妻》的片子,情节上没头没尾(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这部电影且只有第二集会第一时间出现在大陆正规影院……),散场后周围大人们一律斥之为“什么胡编乱造的狗屁玩意儿”,我也就跟在后面默默地走出影院,幼小的心中在呐喊赞啊这片子真tmd赞啊。。。又譬如高中班里语文达人都在看《文化苦旅》的时候,身列其中之一的我翻了翻实在全无兴趣,宁愿去看温瑞安或者舒克贝塔,因此对余秋雨从来都只是路人乙的印象。现在骂余含泪骂的凶的那些人,大概当年都感悟过他的作品吧。 个么放宽了标准讲,我还是应该感激当年的学生生活的。至少那些不同能够被保留到现在。它没有给我什么有益的指引,除了时间成本之外却也没能剥去太多东西。我后来见过各种童年生活,羡慕那些更好的;却也庆幸我经历的还不是那些,拼尽全力中考高考,到大学还在全班讨论怎样考研或者怎样过英语四级以拿到毕业证的,让我不寒而栗的日子。做到这一点有环境因素,有个人能力,有幸运。好的制度可以让每个人的发挥自己,而既然已经在不好的里面了,就只能期望你在填满它之后,还能有剩余EQ来想自己的事情。 dftruthseeker [读后感] 嗯,话说我一直不喜欢辩论这种形式。当年热播国际大专辩论赛的时候,就觉得这种东西一般般,远没有隔壁频道说相声的好看。后来这东西渐渐流行起来。初中时犯了点错,班主任就把家长联谊会开成辩论赛的形式,当着全班学生和家长的面,让我在台上和一堆正方同学讨论是非观。。。。然后场面上好像是我占上风了,然后老师忍不住了也跟着帮腔,然后我急了说您丫是裁判啊怎么也帮着正方批斗咱还玩不玩了。。。 后来上了大学,发现这所学校居然是当年辩论赛的最大得益方,且对外宣传一直把此事念念不忘,囧。 后来意识到辩论赛完全不是讨论的正确形式。正常的讨论中,如果我认为对方的某一观点有道理,我会立刻表示赞同,并随之更改甚至放弃自己的观点,这样的讨论,正反双方是合作的态度,最后是会得出一个结论的。而辩论则是以辩倒对方为目的,坚持自己的观点,无论其正确与否,只看自己的表现能否博取观众喝彩。辩手们擅长转移话题,或者抓住对方其实与主题无关的一点小瑕疵,大肆发挥,过程中无视逻辑,引经据典,言辞动人。后来读多了历史,才明白这种东西国外叫竞选,国内叫党争。 所以你看,所谓truthseeker,其实是和社会活动无关甚至相反的一个方向。又谈及今天读到的另外一篇东西[致有志于去美国读人文学科的孩子们]。从经济危机开始的一瞬间我就一直在担心这个:学术圈不好混了。我一直幻想着自己能安贫乐道读一些真正喜欢的东西,但连饭都吃不上就是另一回事了。哪怕只是在读的过程中时时担心自己以后怎么谋生,这心也就安不下去。其实古往今来,做学问(尤其是没短期实用价值只凭兴趣的学问)一直是那些没有生存压力的米人贵族才能做的事。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仿佛可以让更多的人去做学问了,其实不尽然。 —————————— 其实我也一直困惑,自己到底是怎么长成现在这个样子的?在那个完全可以称之为单调的应试岁月里,我一直都还算是好学生。所谓叛逆也不过是恶心一下恶心的高中班主任,偶尔溜出去打电动,以及在父母背后用Alt-Tab切换背单词和游戏界面。那些表现多彩学生生活的作品,后来一直是我羡慕的对象。至于波希米亚情调or自由主义因子的熏陶,更是完全没有影的事。大学期间也没碰上什么让我醍醐追随的人生导师形象。怎么就变成酱紫了呢? 或许可以简单归结为天赋,至少童年时能常常表现出对公众美学的不认同。譬如初中时看一部叫做《大圣娶妻》的片子,情节上没头没尾(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这部电影且只有第二集会出现在正规影院排片列表里……),散场后周围大人们一律斥之为“什么胡编乱造的狗屁玩意儿”,我也就跟着后面默默地走出影院,幼小的心中在呐喊赞啊这片子真tmd赞啊。。。又譬如高中班里语文达人都在看《文化苦旅》的时候,身列其中之一的我翻了翻实在全无兴趣,宁愿去看温瑞安或者舒克贝塔,因此对余秋雨从来都只是路人乙的印象。现在骂余含泪骂的凶的那些人,大概当年都感悟过他的作品吧。 个么放宽了标准讲,我还是应该感激当年的学生生活的。至少那些不同能够被保留到现在。它没有给我什么有益的指引,除了时间成本之外却也没能剥去太多东西。我后来见过各种童年生活,羡慕那些更好的;却也庆幸我经历的还不是那些,拼尽全力中考高考,到大学还在全班讨论怎样考研或者怎样过英语四级以拿到毕业证的,让我不寒而栗的日子。做到这一点有环境因素,有个人能力,有幸运。好的制度可以让每个人的发挥自己,而既然已经在不好的里面了,就只能期望你在填满它之后,还能有剩余IQ来想自

  • 《缅北监狱》

    《缅北监狱》,吕楠,798 相对于“三部曲”历时15年漫长而艰苦的拍摄,《缅北监狱》吕楠只用了3个月的时间拍摄,时间虽短,但力量和质量都没有丝毫的减弱。 我有些看不懂了。 请原谅我不会从“这个场面多难拍到”、或者“感谢你把这样血淋淋的现实展示在我们面前”这样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或许是《四季》里那种云淡风轻弄过了头,变得负负为正?(可能是刻意地)扬弃了画面本身的美感之后,作品变得如同一般的报道照片,完全看不出吕楠,或者其他哪个典型摄影师的痕迹。 偶尔有两张,表面的平淡中闪现出画面深深的功力,也有一些我知道我回头再静静地看是能看出感觉的,但更多的(如逗狗、抽竹片)让我感觉是流于报道而看不深切。也许是我更习惯了Salgado那种报道苦难时仍带着强烈画面感的风格,也许是我还有什么很土的地方是自己内省不到的。使劲想。 事实上这个选题和最初的精神病院,本质上是非常相近的。他在拍的时候肯定也有想到这一点。我想不出15年只出三个集子的人,在拍摄新东西的时候,会把他以往的作品在心里挂到怎样的位置?超越?很难超越? 或许是错觉。在看片过程中我能体会到,一种在纯粹的摄影角度上找寻的痕迹。就像自己在云南感受到的那样,终于又上路又拿起相机,却不知自己真正要拍下什么,在拍的过程中一边茫然一边思索一边尝试的过程。可惜当时的我,以及刚刚看《缅北》的时候,都还没找到答案。 我一直极度好奇,他在这15年,以及从缅北到现在的这三年中,那些没有在拍的时间,他都在做什么?也有参加什么摄友聚会,或者街头随拍? 整个作品编排甚至给人一点点小作的感觉,如最初几张华丽丽的却与后面有些脱节的吸毒,如画册用那张裸女做封面。我拼命地想这里还有什么是我不能理解的,否则看到纯粹的吕楠如此沾染,会忍不住很伤心。 ——————— ps,昨晚才知道7月20日之前吕楠居然在天津美院美术馆展出全部的大幅三部曲!那时候我正和Ed骑着自行车从美院门前百无聊赖地经过。Ed说这儿有美术馆诶,我说进去过感觉一般还是去吃红烧牛舌尾吧。哀哀!

  • WordPress 的文章收藏插件

    某人问起有些blog文章后面那些收藏的按钮怎么弄啊,正好我从上次删掉ShareThis后也一直想再弄个类似的玩玩。网上转了一圈,相关的wordpress插件很多,但大部分(如ShareThis、AddThis、add-to-any、以及我爱水煮鱼的国内精品17fav)都是把主程序建在他们自己的服务器上,在blog里插入一段js,访问它家的服务器,才能中转到进行收藏的网站。 实在搞不懂他们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架构。每次收藏都访问服务器,大大增加了页面读取的时间,甚至当读者网络不畅(如教育网不能访问ShareThis)以及某些不靠谱的时候,会发生完全不能使用的情况。最不爽的是用户只能在网站提供的那些收藏站点间进行选择,不能自行添加要收藏的地址。而那些插件的提供者也不大可能牛x到要网站们过来给钱求着,才给你添加收藏按钮的程度。个么除了能够享受PR激增的快感外,看不出有这样做的必要。这样的插件,完全可以纯在本机运行。 于是找到了Sociable,完全在本机运行的收藏插件。界面看着也比较清爽,用户可以在列表中选择要显示在页面上的收藏按钮,调整其先后顺序。也可以通过编辑插件的php文件,比较轻松地增加通往新的收藏站点的按钮(如果能在后台界面中管理就更好了)。试着编辑了一下,添加了下列网站的收藏按钮: Google Reader、豆瓣、九点、校内、开心、嘀咕、饭否、QQ书签、百度搜藏 后面几个服务我从来没用过,甚至觉得显示到它家的收藏按钮会降低本blog的品味 @.@ 但既然是大势所趋,也就无妨顺手加到后台列表里面,大家可以按口味选择。 另外,因为 Google Reader 的Note in Reader功能只能对当前页面的地址起作用,不能在blog首页的文章列表中获取单独某一篇的url,所以专门对此类网站添加了singleonly属性,只有单篇blog页面下,按钮才会显示: if ( true == $site[‘singleonly’] && !is_single() ) continue; Google Reader的图标和Google Mark的图标重复了,看着不舒服,大家有什么建议么? 调整了一下显示页面,使title和图标在同一行显示: // $html .= “<div class=\”sociable_tagline\”>\n”; $html .= stripslashes($tagline); // $html .= “\n</div>”; 修改后的插件在这里提供下载: [download id=”4″] 如果需要新的收藏按钮又自己懒得动手的,可以在留言里提出,我会酌情添加进去。

  • 信用卡的手工刷卡

    收拾房间时翻出来的好玩东东。 纯手工的信用卡签单。加德满都的小店里,没有任何电子设备。商家用复写纸叠在单据上,再放到信用卡上面,用硬物一刷,信用卡上凸起的字迹(卡号、有效期、姓名)就被印到了单据上。然后用户签字,完成消费,回头商家拿到银行去结账。 这大概才是“刷”卡的本意吧?是指在复写纸上刷的动作,而不是在POS机上刷。国内因为信用卡的普及还排在了电子商务普及的后面,所以大概见不到这种原始的方式。而所谓的信用卡密码,在这种方式下,完全没可能存在。 这张卡是招商银行的MasterCard。查了查账单,4月28日交易,银行的记账日是5月27日,貌似在商户那里放了很久。而同一天另一张在K-TOO吃牛排的手工刷卡单,5月3日就拿到银行记账了。 fivestone · 这一次要不要去老挝越南呢?

  • 抢ID的故事

    看pala写ID的故事:“最理想的情况是你所有的网络名字, 如各网站用户名, 网址, 邮箱等全部统一成一个ID. 似乎目前就见过fivestone一个”。 数一数确实不少了:google、twitter、friendfeed、光华、水木、digg、youtube、flickr、 delicious、myopenid、豆瓣、IMDB、godaddy、msspace、歪酷、搜狐、blogbus、blogspot、 bloglines、blogcn、wordpress、wiki、rememberthemilk、bet365、卓越当当叽歪饭否做啥和讯牛博…… 要统一其实不难,起一个足够生僻的词做ID即可。当然大家最初上网注册第一个ID的时候,不会有这样的觉悟。就像Ed同学前几天blog搬家,用惯了Ed以及helloworld这种大众词汇的人,选择域名时郁闷无比。当然我也没有这个觉悟。开始用fivestone,是在日月光华BBS,距今已10年有余。后来用惯了也就渐渐在别处也这样注册。 其实我用这个词是有涵义的,知道的人不多,所以每次出诸如“好友知我多少”之类的测试题,总免不了问一下fivestone是什么意思。答案以前在blog发过了,自己去查。 因为fivestone也有五子棋的义项,所以国内还是有几个人在和我抢,好像在西安或是上海,不过他们抢去的基本都是些新浪百度天涯之类的我完全不在意的网站。国外也有人在抢,fivestone.com是个图案设计公司,.net是个乐队,不知道为什么。后来我也在抢,尤其是一些blog引擎,搜狐、blogbus、MSN space之类的,自己肯定不会用的,却也去顺手把fivestone注掉,或者放个通往blog的链接在上面。 算下来我没有抢到且平常要用的网站,只有:ebay、skype、淘宝。 因为以前用的域名是fivestone.cn,所以一些没抢到fivestone的网站,往往把账号注册成fivestone_cn之类的。但如今.cn已经换成.info了,看着有点不爽。 ——————— 开玩笑说以后给孩子取名字要考虑到域名还在不在。。。不过貌似两个字拼音的域名,都已经被人抢占了等着转卖的说。 ——————— 网上认识的人,现实生活中熟了,彼此也一律用ID称呼,于是渐渐被派生出其它简化版,fs、50。。。但是和老外接触的时候,被对方称呼 fivestone,感觉怪异无比。所以考虑可能还是要渐渐把真名提到前台来。不过暂时到没有取英文名的打算。一直认为只有那些名字对老外而言难以发音的人,才有起英文名便于称呼的必要。我的名字应该不属于此列。 另外我总隐约记得“我的真名@gmail”是被我注册过了,却完全试不出密码。找回密码时的提示问题也不记得了。

  • 关于明信片的送达时间

    理论上存在三个时间段: 1、从投入邮筒,到邮局开始处理,也就是邮票上销票戳的时间。这个时间在某些边远地区长的恐怖。 2、邮路传输。从销票戳(发送地邮局),到明信片背面落地戳(接受地邮局)上标明的时间。这个时间一般比较稳定,和距离有关。 3、从落地戳到我手上的时间。因为都是京、沪等大城市,这个时间基本可以忽略不计,事实上收信日期我很少记下来,所以等同于落地戳时间。 整理手上的明信片,70多张,很多都是旅行中寄给自己的,落款上都标着寄出时间;但销票戳和落地戳都清晰的就很少。前者长途跋涉,磨损不清;后者在邮政系统中的操作一直就不很正规:淡淡的、印在明信片背面的图案上,很难看清楚(好在我通常用的都是白片),有时干脆就不印。所以真正还能弄清楚送达时间的,也就20张左右。 ——————————— 目的地:北京 手上的最长记录是”四川康定·新都桥”,46天,其中从寄出到销票长达39天!而且这张片我是投在邮局室内,而不是什么偏僻的邮筒里的。发指 其次是聂拉木,西藏尼泊尔边境的县。23天,其中销票10天,投递13天 投递时间最长的是樟木,15天。其实樟木是隶属于聂拉木的,但因为这里是真正的边境口岸,邮局效率高,销票只用了2天(这个很正常了,大城市也不过如此),总计17天 大城市基本都是当天销票:大同2天、潼关3天、长沙3天、哈尔滨3天、张掖5天….随距离递增 哈尔滨0+3、加格达奇2+4、漠河北极村4+5….投递时间随着交通便利程度递增,但偏僻地区会有更多的销票时间 在川藏线上更明显:成都0+3、犀浦2+4、映秀4+5、新都桥39+7….. 新疆的很多片子销票时间都很长,央塔克11天、叶城10天(这个也是投在邮局里的)、巴音布鲁克7天…..收到的时间认不清了,应该在5~6天左右。 西藏,林芝销票6天、拉孜销票5天、拉萨的戳认不清了 华山销票6天、浙江西天目山销票6天….看来即便是发达省份,如果不是大城市的话,在本地邮局拖上一周,可以当作正常国情接受了 -,- ——————————— 尼泊尔,首都Kathmandu,10天(3+7),第二大城市Pokhara,31天(6+25),不过可能和我到Pokhara时叛军开始罢工有关… 印度,Agra(泰姬陵),13天(0+13) 法国,Carcassonne,9天。Thank jaer. 乌兰巴托那张一时找不到了,回头补上。 ——————————– 不要让任何一种趣味成为恶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