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July 2020
-
记梦录 2020-7-29
很神奇但隐私太多的两场梦,关于两个不同的人,以至于我开始挂念/担心他们了。
-
社交平台的六围
对各种用户提供内容的平台进行评价和比较时,我觉得大家争吵的,往往是不同维度的东西,而每个人更在意的方向并不相同。我列了一下,大概有这些因素。首先要做的,是自己打个权重,看看你对每个因素是不是真的在意(譬如公众传播度在有些人心中的比重,是远大于帖子是否会被删的——这未必是坏事)。然后就可以像游戏里角色的六围那样(其实列出来的不止六项),给每个平台逐项打分。 思维自由度:你在写东西的时候,多大程度上,会受到其它因素的约束和干扰?这不仅仅指在真理部面前进行自我审查,也包括你所在的社区的发言氛围,以及你是否介意朋友们看到你发言时的反应。 信息存活性:你的发言会不会被删,以及在更大范围上,你所在的平台会不会突然就没了……(或许这两条应该分开算? 信息持续性:一方面是指热度:文章会不会过两天就沉下去,再没人关注(其实所有平台都会这样)。另一方面,哪怕没人关注,你是否希望文章一直存在,被需要的人偶尔搜出来看看?还有一点就是,当你换了平台,或者换了图床的时候,能不能用某种技术手段,让你的外链一直有效? 便于讨论:你的文章是否便于让同好们进行讨论?以及,你所在的平台是否能聚集你的同好? 公众影响:为了赚钱或者社会责任感,你是否宁愿自我阉割,也希望文章尽可能地被更多人看到? 跨平台开放性:文章是否能让平台之外的用户看到? 隐私安全:如果作者没有主动泄露个人信息,平台的架构以及管理人员,能否防止你被喝茶或者被人肉? 技术便利性:建站、管理、日常访问、翻墙……是否方便?(其实我应该把管理员和普通用户分开的) 此外当然还有更多的参考因素(界面美观、用户体验、是否免费……),这里只是提供这样一个比较的思路。 我这里随手列了几个例子。一些网站我不常用没什么发言权:Facebook、Lofter、Matters、AO3、豆瓣……大家可以自行吐槽。 以下是吐槽部分: 虽然 Mastodon 最初是作为避免 twitter 越发严重的政治审查而存在的,但目前各个实例中的用户趋向(或者说他们希望能趋向)同质化,导致目前给我的感觉,在 Mastodon 里说话的自由还不如 twitter。 在 Google Reader 的时代,以及 Disqus 等平台试图统一 blog 评论体系的时代,blog 的讨论性是接近四颗星的,但目前只能用凄惨来形容。虽然每篇文章还是有评论区,但大家宁愿在 twitter 的链接下面回复,而没有人去文章下面留言了。 Facebook 这种完全建立在实名上的讨论群体,以及随之关联的发言规范,和我完全就是不同的世界,索性不予评价。
-
Hello Matters.
在 matters.news 上面开了个账号,可能会同步一些文章过去。这里是开篇介绍以及一些关于 blog 的吐槽。还不知能不能在那边写下去。 一直在考虑,要不要在 matters 开个账号,把自己 blog 上的一些文章同步过来。在 matters 关注了一段时间,这里确实集中了一部分很优秀的社科类写作者,希望能够继续关注下去。而且这年头坚持写中文 blog 的人确实不多了,也很希望能够有一个这方面的社群,能够进一步交流。 但还是有一些顾虑。 首先,作为原教旨 blog 拥护者,我一直认为 blog 作为一个开放系统,需要满足两个条件: 系统自带原生 RSS 订阅; 作者可以选择向所有人(无论是否 matters 用户)开发评论功能。 这两个条件,matters 一条也不符合。虽然有第三方工具实现 RSS,但毕竟不是 matters 自带的功能。而评论功能只有注册了一段时间的站内用户才可以用。所以我其实是不喜欢 Matters Medium 这类的网站形式的。当然关于这些指摘,有着各种解释:譬如这样更有利于付费订阅、避免垃圾评论和网络水军、以及未必只有开发系统才叫做 blog……但我还是认为这些都不是必须通过这种半封闭的架构,才能解决的。这些其实都是对互联网开放性的越来越深的伤害。——总之你们可以把这当作 blog 老用户的吐槽。 ps,在 matters 通过第三方生成 RSS 地址的攻略: https://rsshub.app/matters/author/fivestone 把链接最后面的 id 换成你想要关注的作者 id。 其次,经过互联网十几年的风风雨雨,我现在对任何 blog 平台,乃至任何网站,几年后会不会倒闭,完全没有信心。这不是在诅咒 matters 啦,只是想到自己投入心血维持的社交网络,几年后因爲各种莫名的理由消失,就没心思把它继续下去。区块链保存也好、众筹维护也罢,其实都只是噱头。即使不涉及政治审查,仅仅是由于资本运作而倒闭的网站,无论墙内墙外,数不胜数:微软space、Google Reader……如今靠谱的老牌 blog 平台,似乎只剩下…
-
no rocks, no icecream
最初的话题是前两天在网上取笑某种阴谋论:石头其实是软的,只有你摸它的时候,才会绷紧了让你以为是硬的。然后五块石头同学就被at了。当时的第一反应是用开玩笑的语气开始飙车:什么啊弄得人家又是软又是硬的(捂脸…… 然后今天逛 Tidbinbilla 自然保护区的时候,在角落里看到一张废弃的宣传画:No rocks, no icecream!口号和画面都莫名诡异,看着更像是情欲系了,继续围绕石头软啊硬啊之类的话题飙车,还能从冰淇淋联想到硬了之后的某种液体…… 然而这句话,放在自然保护区里,是什么意思呢? 查了一下,出处是 1981 年,美国亚利桑那地质调查局的地质学者 Wesley Pierce 的一篇名为 no rocks, no ice cream 的论文。 Peirce, H.W., 1981, Things geologic: No rocks, no ice cream. Fieldnotes [Arizona Bureau of Geology and Mineral Technology], v. 11, no. 2, p. 6-7. 原文在网上已经找不到了,看其他人的 review,大概是讲述冰淇淋的生产过程中,和岩石的各种关系。虽然冰淇淋只是用牛奶做的,但盖牛棚需要混凝土,养牛需要钻井抽水,冰淇淋冷却需要矿石中提取的化学材料,以及环节中涉及的金属乃至塑料(?)设备,都需要从矿石中冶炼。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的文明是围绕着各种岩石和矿藏而存在。 好吧,这个思路虽然牵强了点,但确实有趣。而且这个宣传单的画风超级赞。但是,在保护区角落里这样玩梗,也太硬核了吧?我连 paper 的原文都找不到了…… Tidbinbilla 保护区开车兜一圈大概15km,能看到袋鼠(大多是 wallaby)、考拉、鸭嘴兽(很难见)、以及各种小兽和鸟类。围栏上贴着告示,让人们不要骚扰路上的毒蛇。园内装饰充满着朋克气息…… Update 2022-9-23 根据…
-
记梦录 2020-7-13
前面这段和做梦没有关系:我今天在自然保护区被 bandicoot(中文叫袋狸?)咬了。可能是烤肉后身上味道太重,用面包渣喂袋狸的时候,对方吃完我手心的面包,突然狠狠一口咬住我的食指上,甩了两下居然甩不动,只好等它过了几秒慢慢松口。食指被咬到出血,用冷水冲了一阵子也就止血了。后来去保护站要了片止血贴(bandicott 是 bandaid 的托儿么?),大家狂笑了一阵子也就算了,没人提疫苗的事。话说我是他们知道的第一个被 bandicoot 咬的人,如果发生什么变异,要记得反馈。 从保护区回家后睡了三个小时。梦见我似乎变成了福尔摩斯,在几个泳池组成的大房间里,还有一个妹子版的华生。警察们在一个泳池里研究一套有很多格子的机械转轮系统,试图调配出某种解药,时间很紧。我也研究了很久,才把机械系统的原理搞清楚了一点。警察审问罪犯,罪犯笑着说你们来不及找到线索的,然后又说线索在书架上的一本鲜血的羊皮书里。我心里想这肯定是在转移目标耽搁时间,随手抽出那本书,不过是一本古兰经而已。然后我突然想到线索可能在其它没被关注的泳池里,果然发现一个手电筒拖着几条飘带,在池底贴着边转圈。我捞出手电筒,拧开,掉出几个白色乒乓球,犯人的脸色变了,警察连忙把他控制住。这时犯人的哥哥(梦里是一个好人的设定)突然出现,接近我想要灭口,警察来不及阻止。那个人用双掌猛拍我的太阳穴,然后把我的头一拧,我勉力保持清醒地缓缓倒下,女华生哭着奔过来。然后我就醒了。 醒来之后两边太阳穴就像真的被人砸过一样,头晕晕地,胀疼了好一阵子才清醒。 我一直好奇梦里面那些仿佛在学习新知识、研究未知的机械结构、或者在解谜的场景,是如何生成的?因为很多次醒来之后,回忆梦里的情节,仍然会觉得 surprise,而不是那种清醒时就能够预设出的场景。
-
记梦录 2020-7-2
梦到自己在柏林,刚在市区逛了没多久,就被人劫持了,塞在一辆小车里,城里到处是人端着大枪和警方对射,不停地有人上下车,后来莫名其妙我就变成驾驶位了,新来的这批人给我印象不错,就开车带他们甩开警方重围,一群人开向郊区,大家开始谈笑风生,后来我说你们还是把我放到地铁站吧,我到现在也不知道怎么回事,但还是先去机场离境避避风头吧。下车时大家逐个过来道别,轮到和妹子道别时就醒了…… 醒来看一眼手机,继续睡,梦又接上了。地铁站要用港币买票,我环顾四周,找地方换零钱,然后不知怎么就变成坐在5层楼的窗边办公,电话里问几个同学的行程,(本来要去香港的,不知为啥转机来德国了…)突然传来警笛声,我才发现窗外吊着个塑料袋,里面明晃晃地一把自动步枪。整栋楼的用户都惊动了,从每一层的窗子里探头看着我,我只好苦笑装无辜。一个女警官上楼,先拿出棉签要捅我鼻子做病毒测试,说德语似乎也听不懂,正要问她有没有英语服务,就又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