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nthropology
-
记梦录 2019-10-6
我在类似 Decathlon 的运动超市逛,商场推出了一系列运动套装,似乎有三款,攀岩、射箭、划艇,我看着套装,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因为我玩的都是野路子,所以也说不上来,然后遇到 Clarie 在超市打工做田野调查,听她说我的人类学老师 Patrick 也买了个套装,心下一惊,就跑去找 P,然后被 P 严肃地审视着,说文化是一个参与中的过程,你有什么权威去影响别人的玩法呢?我怔在原地,想怎样把这个思路放在我的论文里,一转身就看到 P 在水面上开着皮划艇追杀 Ansh,类似 Furturama 里圣诞机器人的设定,我急忙找地方躲避,然后突然就醒了。 醒来后发现自己回到了现实世界,而之前的世界其实是在浦东建的一个山寨版的 Westworld,园主没有高级的机器人,就把普通人洗脑了丢进去打工。我悄悄回到园区附近,正值下班时间,之前园区里见过的很多人,都在园区外面生活,晾衣服遛鸟,一派弄堂里的祥和景象。我趁值班的人不注意溜进大楼,装潢介于 gay sauna 和国内精神病院之间,我镇定地和工作人员打着招呼,穿过四、五个房间,每个房间都有很多门,凭着逻辑和直觉找路。P 在园区里的一个岛上,很多原先在做田野的同学都回来了,想办法救他,我抓起两个运动套装,沿着湖中破碎的浮桥,游泳、走平衡木、攀爬,到了对岸,爬上一座山,并没有见到 P,把停在山顶的划艇推下山崖,然后就听说 P 昏倒了。我跑到岛上的医院,校领导们正围在急救室门口。我忽然意识到,运动套装让人们忽略了其它的可能性,而慢慢把人们引导成某种特定的样子。却没有机会和 P 说,就又醒了。
-
小人国游记
Cockington Green Gardens(website),Canberra近郊的一个以微缩景观为主题的公园,已经有40年历史。公园分成英国区和国际区,每个也就一个篮球场大小,成人门票21刀。很多游客进来晃了十分钟也就看完了,确实不是很划算。然而对公园的老板进行采访,每个模型的背后,都有非常有趣的故事,比单纯的游客观光,好玩太多了。 公园建于1979年,一直是家族生意,园主的爸爸当年在英国晃了一圈,回到澳洲后,产生了做模型公园的念头,让英国的澳漂们怀念一下英伦风情。模型都不是什么标志性建筑(除了园主自己年轻时第一次做的巨石阵),都是英国各地的真实场景,被忠实地复刻下来。 90年代,多元文化的理念逐渐流行,园主经过几年准备,在1998年增加了国际区。这个区域渐渐受到在Canberra 的各国使馆的关注,很多大使都希望把自己国家的建筑也加入到里面。他们向公园提供制作经费,每个模型都需要几千小时,几十万刀的制作费用。对于选择什么模型代表每个国家,大使馆和相关部门也参与到决策过程中。各个国家选择的风格不同,有的选择奇观,有的选择日常建筑,有的倾向于原住民,有的则直面展示殖民的烙印。这个过程讲起来非常有趣。 最开始进入国际区的,是哥伦比亚、挪威、爱尔兰。后两者都是普通的欧式风情;而哥伦比亚选择的日常建筑,带有浓重的西班牙殖民风格。相比之下,秘鲁认为马丘比丘是唯一没有西班牙人痕迹的地方。西班牙人自己则选择了风车(旁边有在练习刺杀的唐吉珂德)。 新西兰和土著团体进行了认真的协商,然后大家一致决定选择标志着英国人最早在此定居的欧式庄园,而不是毛利风格。 1840年白人和毛利人在这里签订 Waitangi Treaty,对原住民也有历史性的意义。 阿根廷要建摩天大楼,但园主说不行,摩天楼哪个国家都有,最终选择了号称探戈发源地的那个小镇。菲律宾选择了民居作为代表,后来也经常有人不同意,想搞现代化奇观…… 墨西哥选择了现在已经不存在的,被淹没了的城市。 捷克、斯洛伐克,要求不要把他们的模型放在一起。虽然一共就没多大地方,但还是要求不要紧挨着。捷克先来的(幸亏不在中间),于是斯洛伐克被放在国际区的另一边,并且希望做的比捷克更精美一点点。但二者的风格其实很接近。「保养维护的时候,其实他们都是紧紧挨在一起的,不能让大使馆的人看到,」园主说,「还有以色列和那谁谁在库房里也挨着……」 南非的建筑,被南澳的一个酒庄老板看上了,要了结构图,把自家酒庄建成和这个一样的。 英国区所有模型的比例都是1:12,国际区这边,则各不相同,从1:12,到18、35、100……印度尼西亚选择了婆羅浮屠,他们希望把这个做成园区里最高的建筑(目前最高的是旁边的捷克),但公园觉得太违和,太影响整体协调性,最后还是选择了1:100的比例,看着很挫。 婆羅浮屠是在印尼制作的,走外交的渠道寄过来。当时是悉尼奥运会期间,禁止武器入境,他们外交渠道运进来很沉,里面还放了其他东西(暗指枪支),最终老板拿到的邮包被拆过,其它东西就不知道到哪里去了…… 除了英国他自己住过的那个,园主几乎没去过任何一个模型的实际地点考察,都是在网上找照片,根据照片里某款车的尺寸,确定建筑的尺寸。佩特拉神庙的照片基本都是仰角,花了很大力气才确定真正的比例。 乌克兰,糅合了两种不同风格的教堂。另外确实有很多穆斯林表示抗议,为什么有教堂没有清真寺。 印度,园主很想做泰姬陵,但最终大家认为这个太烂大街了,最终选择了德里红堡的 Lahore Gate。 说起烂大街,中国大使馆曾经派了一群技术人员要来建长城(大家一致表示无奈),实地测量了一番,和园主开了个很郑重其事的会议,就没有然后了……埃及也跑来要建金字塔,后来也消失了。 韩国,找了一堆宝塔的照片,大使选了其中的两个,但后来人们表示这个只是大使的偏好,其实没啥代表性。 阿曼,做模型的时候,建筑本身还没建完,公园经过大使馆许可,也把模型做出了建筑中的状态。 这个并不是在讽刺委内瑞拉穷……而是模型本身还没做完,就放了一个建筑工地做象征。 叙利亚的帕尔米拉古城,据说全世界只有两家有做它的模型,一个在这里,另一个在某个迪斯尼。 没有中国、日本,没有美国加拿大(老板:美国人才不在乎这个),一堆前苏联成员国,也就无所谓俄罗斯了。园区的空地好像只剩下一两块可以安排,年底推出孟加拉…… 公园的日常盈利主要靠门票,纪念品商店会赚一点钱,餐厅和园区里的小火车基本不盈利。公园有35名员工,算上工资和日常维护成本,园主说基本不怎么赚钱。一些旅行社把这里安排到外地游客一日游的项目里,游客从大巴下来匆匆逛一圈就离去。不同的时代,游客的种类也不同,「早年的中国游客都是排着队一步步蹭进来的」。另一个营业范围是政府部门的酒会,Canberra作为首都,有120个大使馆,园区里模型就有30多个国家。每年上百个国庆节和其它节日,在Canberra这种荒芜地方,有很多活动会安排到这里。园主兴致勃勃地回忆以色列大使在这里办酒会时的超高级别安保措施……
-
攀岩者分析 – 1
(先把坑占上,不然实在太拖延了……) 0 – 导言 这篇文章来自前段时间的课堂脑洞,尝试从人类学的视角,发掘攀岩者的行为模式和深层意义。后来我觉得把这些整理出来,写个中文版发到攀岩圈子里,应该会很有趣。尤其是第2部分关于坠落的分析,希望能对一些攀岩者对坠落的恐慌,能起到一定帮助。也许有人会觉得,这些和自己日常攀岩时想的东西,并没有什么联系。然而就像人类学家研究土著一样,所谓意义,是超越当事人的认知而存在的。你在做的事有着你想不到的意义,当然我更希望把这些讲给你听。
-
脸盲人类学家
(印尼某岛,婚礼男方筹备会) :嘿,瞧那个人,不是我们第一周去的天主教堂的神父吗? :是哦,他来做什么?这家人不是这个村里唯一不是天主教而信基督教的么? :咦,是这家么?墙上贴的不是天主教的画么? :明明是基督教的画啊!你自己就是天主教徒你不认识么?!! :呃…我分不清。那个人,其实是我旁边那位女士的丈夫。 :你怎么知道的?? :我看到她手机壁纸图片了…… :好吧……你旁边的女士…怎么可能?!!这位女士是村里基督教堂的神父啊!!! :呃,你确定没认错?哪个教堂? :确定没错!就是我们第二周去的那个基督教堂啊……(忍无可忍)算了我直接问她,女士,请问那个人是你丈夫么? :是啊。 :?!!你…是基督教神父,而他是天主教神父?? :哦,那个天主神父啊,他和我老公是堂兄弟。 :……………
-
欢愉 / 祛魅
荐书,《欢愉 Euphoria》,原型是美国祖母级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 Margaret Mead 的故事,传说中1932年米德和第二任丈夫在新几内亚田野考察的时候,认识了后来的第三任丈夫。这本书把所有人名都改掉,然后开始编同人本子……其实最后已经编不下去了,结局很草率,还(剧透) 把米德大人写死了。但故事里的所有人,都被作者描述成了很好的人类学家,每个人的人生态度和田野中的行为方式,被写的很精彩,——或者说符合大家想象中的精彩人类学家的印象。总之三星半到四星,中英文都有电子版。前几天写论文时就靠着这本书提神了。 — 那几年我曾经想写一系列关于「祛魅」话题的blog,通过对 Henry Miller、Susan Sontag 等人的吐槽,把那些他们描述的有逼格的人生态度,和真实生活中的各种怂逼行为对比,从而让自己能够安心地生活下去。但后来渐渐失去写字的能力了。而且指出他们言行不一,和我就可以安心生活,其逻辑关系也很牵强。 但我性格上确实有这个弱点,把还没发生的事想象得特别美好,充满期待,乃至影响到现在的生活。所以后来我刻意地对自己的所有期待都小心进行祛魅,但之前并没有祛人类学。
-
《一本严格意义上的日记》
《一本严格意义上的日记》 ★★★★☆ 1942年,马林诺夫斯基心脏病突发死亡。从他的文稿中扒出一本小册子,是1914-1918年,也就是《西太平洋的航海者》的相关考察期间,马氏在新几内亚地区的考察日记。日记用波兰语(他的母语)记录。1960年被他的第二任妻子出版。 几乎所有关于这本书的评论——包括我怎样知道它的存在,都指向了日记和他表面那些人类学著作的价值分裂。作为融入式田野调查的开创者,马氏在日记中各种称呼当地土人为「黑鬼」,对他们的不配合发出咒骂,对土著女人产生性欲,对那边的白人产生性欲,成天纠结自己的感情,感觉待不下去……总之是彻底的丑闻,然后他的人类学家徒子徒孙们再从各种角度辩解……单纯就发布日记的目的而言,不像《被背叛的遗嘱》、或者苏珊桑塔格日记被她儿子发表时,那种努力找理由的纠结文艺心态;我觉得马氏老婆把日记曝光,就是为了刷存在感或其它市侩的因素。所以从主观上讲,确实是丑闻。 但这本书我读起来很愉悦。比预想中愉悦很多。 ———————- 首先,书中充满大段的景色描写,随便翻开,就能看到: 棕榈树弯腰越过灌木丛围成的藩篱,将枝桠伸向海面,它们上方的山势不算险峻,这些浅山的陡峭山麓被高大的树木和低矮灌木严严实实地包裹着。丘陵和雄伟秀丽的密林一片深绿,清透的海水一片亮绿,天空定格成永恒的晴朗……P74 确实是很认真的地描写,对于周围所处的环境,充满热情地观察。 ———————- 然后是八卦时间。。。。 首先,有一个妹子 N.,是和他经常通信的。 但「还爱着 T.,她的身体完美圣洁,但和她精神上没什么共同之处。」P96 「这点不像和 Z. 之间的心灵相通,但我对 Z. 已经不抱任何性爱冲动了。」P96 「如果在她们两人之间选择一个作为伴侣,在纯粹本能的驱使下,毫不犹豫选择 T.…因为那些绝美照片。」P97 「黎明我梦到了我的梦中情人们——吉尼亚、T. 和 N. 」P100 「久久不能入睡,想女人,关于 T. 」P101,然后写了二页去年和 T. 的见面,T.好像是有丈夫的……第二天因为土著们不肯配合长时间曝光摆拍而发火,「消灭这些畜生」P103 「梦到了旅行——我娶了 T. ——但不是一个情色之梦。我同样也想到了和 E.E. 一起生活,住在花园环绕的宫殿中。」P106 和土著谈论性「性非常美好(Gagaia namo.),很多精液,很好」。土著拒绝谈论同性恋 P120 「对内维特夫人欲火中烧,于是下去找她」,没机会得逞,「一夜煎熬之后醒来」,一段迷人的黎明景色描写,「很想给 N. 写信,将我在这里经历的妙处告诉她。有几刻,我产生一种对她的强烈同情,并渴望同她建立友谊。但男女之情仍然只为 T.留。」P135 (日记中断5个月后)「我一直在认真思考同 N. 结婚的事……不大确定。但我想见到她,看看这是否可行。我要开始写另一本日记,还要把过去5个月补回来。如果最终我与 N. 结婚了,1915年3月和4月(日记从5个月前的 Mar 4 开始中断)将成为我情感生活中最重要的月份。」 然后第一本日记结束,另一本日记从2年后(1917.10.28)开始(中间不知道有没有写),中间这两年在墨尔本认识了女朋友埃希(E.R.M.,Elsie R. Masson),1919年成为他第一任妻子,1935年去世。 「我在墨尔本住下来,好像要在那儿住一辈子似的。我对她(E.R.M.)十分依恋,非常喜欢有她陪伴,我也不能再怀有过去那种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情绪——某种暗藏的反感或敌意,混杂着强烈的依恋和兴趣。那段时期我心情不好,有时不得不“逃离自我”。我猜想,自己对她的感情源于她智识和人格的魅力,而不是强烈的性欲」P144…
-
前辈走好
Claude Lévi-Strauss Brussels, 28 November 1908 – Paris, 30 October 2009 这些年我一直有个yy:等身边杂事了了,开始去修一阵子人类学的时候,像以前羡慕过的某个台湾女生那样,给你寄张明信片汇报一下,然后祈祷着你还能有兴致/有力气拿起笔给我回个签名。快了,就快了。 然后我开始犹豫,为要不要不计后果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而犹豫,为不知道这是不是自己喜欢做的事而犹豫。 总希望能有些事,会激发我促使我做出决定,成为传说中的人生拐点。譬如Levi死了->你敬仰他->去投身田野考察吧。但这些都只是砝码。我站在多维天平的中心,盘算着各种事件能在哪个方向上给我多大的影响力。却也许有一天,发现周围落满了这样的砝码,蛛网一样无路可去。 我还欠至少两篇他的读书笔记,书放在家里,很想念。很多点的具体词句已经模糊了,只记得有很多他对某事的评价/态度,都是我以前也想到过,却从来没有在接触到他之前的世界中找到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