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fivestone

  • RT:机器人三定律 vs 《孝经》

    from 豆瓣: :机器人三大定律,不正是我们从古至今的孝道吗? :《孝经》里写的明明白白,第一定律在纪孝行章第十,第二定律在谏诤章第十五,第三定律反而在开宗明义章第一。 1、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或坐视人类受到伤害。 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 — 纪孝行章第十 2、除非违背第一定律,否则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命令。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 诤章第十五 3、除非违背第一或第二定律,否则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 开宗明义章第一

  • 记梦录 2019-10-18

    居然梦见自己在跑马拉松,梦里长达几个小时,把自己之前跑马拉松的体验真实地重现了一遍。不同时段自己身体的感受,精神上如何支撑,和路人以及其它选手的互动和较劲,都非常接近真实的状况。 唯一的不同,是跑步时居然穿着外套,觉着不舒服,也只能一路忍着,到了30多公里,越来越熬不下去的时候,考虑要不要把外套扔掉,然后就醒了。

  • 在梅里雪山打游戏(触乐稿件)

    两个月前在 twitter 上和 @maoz 吹牛,说到当年在梅里,不去游玩,宅在旅店玩 Diablo 2 的事情。然后被触乐小编来约稿子,把这个故事写出来。我有些担心,写下来会不会又是一篇无聊的户外游记,毕竟人家是游戏媒体……写完了感觉还好,十年前的,无论是游戏,还是IT相关的装备,都有很多值得怀念的东西。也算是还了十几年懒的写游记的欠账…… 稿子改了两轮。很多年没和编辑打交道了。小编第一次改稿的时候,感觉是用他自己的语气,把整篇文章重新斟词酌句了一遍,看着实在不像是我能说出来的话。于是又硬生生把风格拗回来,删了一些离题太远的段落,加了一大段类似游戏攻略一样的描述。——时隔多年也懒的仔细考证了,忽悠旅店老板这种外行可以,被 Diablo 高手看到肯定会翻白眼。这个我承认。 也有人评论说:在雪山上玩游戏的那个环境,感觉就像在亚瑞特山顶打那三个远古野蛮人。想想真的像哦,但我不记得当时有没有带着店老板打到那一关了。 触乐的稿件链接,微信版 我自己的定稿,在 blog 这边也发一份吧。还是有些不同的。 2009年的4月, 我在北京辞职后,暂时没事做, 本来想去黔东南徒步,路上想起三天后就是泼水节,立马买机票杀到昆明办老挝签证,但落地后才发现泼水节是老挝的傣历新年——昆明的老挝领事馆一周前已经放了年假,只好把过泼水节的地方,改到西双版纳。过完节在当地 1200 块钱买了辆二手摩托,沿着云南边上的国境线一路向北骑。雨季里沿途的土路都成了泥坑,每天在泥里翻车打滚,好容易才到了大理丽江一带的旅游区。对着地图研究了一番,决定去梅里雪山内转经。 一路上都很虐。到梅里雪山的前一天,在白马雪山垭口,摩托车爆胎。在海拔4200米的高度,翻山去借工具,自己卸下轮胎,扛着轮胎搭车下山去补,高原上饿着肚子加晕车,搞到肢体局部癫痫,最后还赶上雨夹雪……等我终于抵达雪山外的小镇时,已经累得像死狗一样。 第二天,把摩托车寄存在山外的旅店,背着包爬了9个小时,绕过检票处,到了山里。梅里雪山上的村子叫做雨崩,分为下雨崩村和上雨崩村两个部分。我在下雨崩住了一晚,五一将至,村里的游客渐渐多了起来,于是转天搬到比较清静的上雨崩。 我在上雨崩村口望了望,看到一家装修比较新的旅店。走进去,看到一个很大的露台,老板正坐在长凳上,背对着门口,在电脑上捣鼓着什么,并没有听到我的脚步。我走到他背后,准备打招呼时,瞄了一眼他的屏幕。 屏幕上的是……Diablo 2。 从旅店老板的背后望出去,就是梅里雪山。露台的屋檐很低,从我站的视角往外望去,雪山占据了视野超过三分之二的面积,仿佛伸手就能触到。我背着15公斤的登山包,一时间忘了放在地上,就那么站着,看着不远的雪山,和眼前的屏幕。老板用的是亡灵巫师,已经20级了,还卡在第二幕的神秘庇难所里,被打得晕头转向。老板大概把所有技能都平均加了一点,傀儡和骷髅们被挡在庇难所的小路上——本尊的魔力值已经被吸光了,一群怪物围着他各种砍。 我站在背后看了大概5分钟,叹了口气:“这个男巫你还是砍掉重新来过吧……” 老板猛地回头,愣了一下,惊喜地拍案而起:“啊!终于有懂行的来了!教我!” “你先帮我开间房……”我把包放下,拿出笔记本,“另外,你知道这个游戏可以联机吗?” — 关于装备的分界线 — 嗯,是的,首先,两个月的背包长途旅行期间,我是有扛着笔记本电脑的。 记得是 Compaq V3907, 六七千块,很普通的型号,用几层衣服裹了,塞在背包里,绑在摩托车后面,2000多公里颠簸下来,并没有出现问题。那时还没有Kindle,手机也只是小屏幕的 Nokia 5500,在旅行中看书时,还是对着电脑屏幕比较舒服。另外,那是我第一次旅行时,彻底从胶片相机改用数码单反,相机的存储卡只有 2GB,拍 RAW 不到 200 张,背着笔记本,就可以每天把相机的照片导到电脑里(数码伴侣很贵的)。 当年的手机信号还是 GSM 2G。 新浪微博还没出现,Twitter 已经不能直接访问了。我在用一个叫「嘀咕」的山寨 twitter,可以在国内用短信或者 MSN,把路上的文字发给嘀咕,再由嘀咕自动同步到twitter。 然而当时雨崩村里的供电还是靠太阳能,手机的基站也是,所以只在白天有电的时候才有信号,信号效果也很差。村里晚上还是用蜡烛照明,按理说玩游戏的电也是没有的。然而旅店老板从山外扛了一台小号的水力发电机,扔在店外的小溪里,于是在水力充沛的季节,就可以24小时玩游戏…… WIFI……当然是没有的,也没有接网线用的路由器。那个时代的人类,把网线里面的两组导线,互换位置,直接插在两台电脑上,就组成了只有两台电脑的局域网。这样的网线我随身带着一根——当然不是因为预见到有人会和我联机打游戏,而是在路上如果需要和其它电脑之间传输文件的话,在没有 USB…

  • 中国版苏维埃笑话

    忍不住开个帖子,攒一些新时代下中国版的苏维埃笑话。尽量标明出处,但不能保证我标出来的就是原创。 美国人:我敢骂我国总统,你敢骂你国的吗?中国人:我不敢。但你也不敢。— cry0431 @ twitter # 为什么中国境内不能丢骰子?因为每次丢骰子都是独立事件。— gunleon @ twitter # 有人说疫情使中国电影倒退三十年,——还有这种好事?

  • 记梦录 2019-10-6

    我在类似 Decathlon 的运动超市逛,商场推出了一系列运动套装,似乎有三款,攀岩、射箭、划艇,我看着套装,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因为我玩的都是野路子,所以也说不上来,然后遇到 Clarie 在超市打工做田野调查,听她说我的人类学老师 Patrick 也买了个套装,心下一惊,就跑去找 P,然后被 P 严肃地审视着,说文化是一个参与中的过程,你有什么权威去影响别人的玩法呢?我怔在原地,想怎样把这个思路放在我的论文里,一转身就看到 P 在水面上开着皮划艇追杀 Ansh,类似 Furturama 里圣诞机器人的设定,我急忙找地方躲避,然后突然就醒了。 醒来后发现自己回到了现实世界,而之前的世界其实是在浦东建的一个山寨版的 Westworld,园主没有高级的机器人,就把普通人洗脑了丢进去打工。我悄悄回到园区附近,正值下班时间,之前园区里见过的很多人,都在园区外面生活,晾衣服遛鸟,一派弄堂里的祥和景象。我趁值班的人不注意溜进大楼,装潢介于 gay sauna 和国内精神病院之间,我镇定地和工作人员打着招呼,穿过四、五个房间,每个房间都有很多门,凭着逻辑和直觉找路。P 在园区里的一个岛上,很多原先在做田野的同学都回来了,想办法救他,我抓起两个运动套装,沿着湖中破碎的浮桥,游泳、走平衡木、攀爬,到了对岸,爬上一座山,并没有见到 P,把停在山顶的划艇推下山崖,然后就听说 P 昏倒了。我跑到岛上的医院,校领导们正围在急救室门口。我忽然意识到,运动套装让人们忽略了其它的可能性,而慢慢把人们引导成某种特定的样子。却没有机会和 P 说,就又醒了。

  • Stereotype

    前些日子聊天时,想起一个很多年前吐槽各国人民的段子,发现已经没什么人听过了。具体的出处已经记不清了,自己加了点料,整理出来。 United Nations has an essay topic: please tell your own opinion about the food shortage problem in some other countries. People in Europe don’t know what means “shortage”.People in Africa don’t know what means “food”.People in Latin America don’t know what means “please”.People in the United States don’t know what means “other countries”.People in…

  • 小人国游记

    Cockington Green Gardens(website),Canberra近郊的一个以微缩景观为主题的公园,已经有40年历史。公园分成英国区和国际区,每个也就一个篮球场大小,成人门票21刀。很多游客进来晃了十分钟也就看完了,确实不是很划算。然而对公园的老板进行采访,每个模型的背后,都有非常有趣的故事,比单纯的游客观光,好玩太多了。 公园建于1979年,一直是家族生意,园主的爸爸当年在英国晃了一圈,回到澳洲后,产生了做模型公园的念头,让英国的澳漂们怀念一下英伦风情。模型都不是什么标志性建筑(除了园主自己年轻时第一次做的巨石阵),都是英国各地的真实场景,被忠实地复刻下来。 90年代,多元文化的理念逐渐流行,园主经过几年准备,在1998年增加了国际区。这个区域渐渐受到在Canberra 的各国使馆的关注,很多大使都希望把自己国家的建筑也加入到里面。他们向公园提供制作经费,每个模型都需要几千小时,几十万刀的制作费用。对于选择什么模型代表每个国家,大使馆和相关部门也参与到决策过程中。各个国家选择的风格不同,有的选择奇观,有的选择日常建筑,有的倾向于原住民,有的则直面展示殖民的烙印。这个过程讲起来非常有趣。 最开始进入国际区的,是哥伦比亚、挪威、爱尔兰。后两者都是普通的欧式风情;而哥伦比亚选择的日常建筑,带有浓重的西班牙殖民风格。相比之下,秘鲁认为马丘比丘是唯一没有西班牙人痕迹的地方。西班牙人自己则选择了风车(旁边有在练习刺杀的唐吉珂德)。 新西兰和土著团体进行了认真的协商,然后大家一致决定选择标志着英国人最早在此定居的欧式庄园,而不是毛利风格。 1840年白人和毛利人在这里签订 Waitangi Treaty,对原住民也有历史性的意义。 阿根廷要建摩天大楼,但园主说不行,摩天楼哪个国家都有,最终选择了号称探戈发源地的那个小镇。菲律宾选择了民居作为代表,后来也经常有人不同意,想搞现代化奇观…… 墨西哥选择了现在已经不存在的,被淹没了的城市。 捷克、斯洛伐克,要求不要把他们的模型放在一起。虽然一共就没多大地方,但还是要求不要紧挨着。捷克先来的(幸亏不在中间),于是斯洛伐克被放在国际区的另一边,并且希望做的比捷克更精美一点点。但二者的风格其实很接近。「保养维护的时候,其实他们都是紧紧挨在一起的,不能让大使馆的人看到,」园主说,「还有以色列和那谁谁在库房里也挨着……」 南非的建筑,被南澳的一个酒庄老板看上了,要了结构图,把自家酒庄建成和这个一样的。 英国区所有模型的比例都是1:12,国际区这边,则各不相同,从1:12,到18、35、100……印度尼西亚选择了婆羅浮屠,他们希望把这个做成园区里最高的建筑(目前最高的是旁边的捷克),但公园觉得太违和,太影响整体协调性,最后还是选择了1:100的比例,看着很挫。 婆羅浮屠是在印尼制作的,走外交的渠道寄过来。当时是悉尼奥运会期间,禁止武器入境,他们外交渠道运进来很沉,里面还放了其他东西(暗指枪支),最终老板拿到的邮包被拆过,其它东西就不知道到哪里去了…… 除了英国他自己住过的那个,园主几乎没去过任何一个模型的实际地点考察,都是在网上找照片,根据照片里某款车的尺寸,确定建筑的尺寸。佩特拉神庙的照片基本都是仰角,花了很大力气才确定真正的比例。 乌克兰,糅合了两种不同风格的教堂。另外确实有很多穆斯林表示抗议,为什么有教堂没有清真寺。 印度,园主很想做泰姬陵,但最终大家认为这个太烂大街了,最终选择了德里红堡的 Lahore Gate。 说起烂大街,中国大使馆曾经派了一群技术人员要来建长城(大家一致表示无奈),实地测量了一番,和园主开了个很郑重其事的会议,就没有然后了……埃及也跑来要建金字塔,后来也消失了。 韩国,找了一堆宝塔的照片,大使选了其中的两个,但后来人们表示这个只是大使的偏好,其实没啥代表性。 阿曼,做模型的时候,建筑本身还没建完,公园经过大使馆许可,也把模型做出了建筑中的状态。 这个并不是在讽刺委内瑞拉穷……而是模型本身还没做完,就放了一个建筑工地做象征。 叙利亚的帕尔米拉古城,据说全世界只有两家有做它的模型,一个在这里,另一个在某个迪斯尼。 没有中国、日本,没有美国加拿大(老板:美国人才不在乎这个),一堆前苏联成员国,也就无所谓俄罗斯了。园区的空地好像只剩下一两块可以安排,年底推出孟加拉…… 公园的日常盈利主要靠门票,纪念品商店会赚一点钱,餐厅和园区里的小火车基本不盈利。公园有35名员工,算上工资和日常维护成本,园主说基本不怎么赚钱。一些旅行社把这里安排到外地游客一日游的项目里,游客从大巴下来匆匆逛一圈就离去。不同的时代,游客的种类也不同,「早年的中国游客都是排着队一步步蹭进来的」。另一个营业范围是政府部门的酒会,Canberra作为首都,有120个大使馆,园区里模型就有30多个国家。每年上百个国庆节和其它节日,在Canberra这种荒芜地方,有很多活动会安排到这里。园主兴致勃勃地回忆以色列大使在这里办酒会时的超高级别安保措施……

  • 小屋檐 – 2

    小屋檐 – 1 所以是什么样的后天影响,造成了这种宁可爆肾上腺素也不松手的身体反应呢? 应该不是对 fall¹ 的恐惧。日常的攀岩活动中,我 fall 的次数并不少。事实上,因为 E 的水平更高,反而是我 fall 的更频繁一些。很多线路,如果 E 在每个难点都一直坚持,是有希望把这条线路最终红²掉的。而对我来说,即使在这一个难点坚持着不松手,到了下一个难点,能够顺利通过的可能性仍然很低,坚持也就变成了一件没什么意义的事。甚至在某个难点过于坚持,会影响后面攀爬的状态,乃至降低一整天能够攀爬的数量和乐趣。所以,很多时候,对我而言,放手是一种理性的、正确的选择。 然而太多的这种选择,终归在心里造成某种负面的效应。当遇到自己确定可以完成的线路时,那些怨念,集中地爆发出来,乃至接管了对身体的控制。手臂酸软的时候,自动调用肾上腺素,加快心率,继续坚持;而不是如预想中那样,维持身体的平稳状态,无力时自然松开。以往的每一次放手,都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合理的放弃;而到了终于有什么可以握在手里,不必放弃的时候,则潜意识里拼死也不愿松开。 听上去其实是有一点点吓人的。我还没有把这种攀岩时的现象,和现实中的其它方面对应起来。也还不确定,面对这样的心态,需要往哪个方向调整,以及要不要调整。 ¹ 攀岩术语,指爬到一半松手被绳子拉着在半空中荡秋千的行为。在这里冒出个英文单词是感觉很怪,但试着换成「坠落」之类的中文后感觉更怪。 ² red,攀岩术语,完成线路的过程中,没有 fall 也没有拉着绳子休息。

  • 如何面对虚无主义者的自洽?

    就是那种 人生有什么意义啊,明明没意义啊,人类的一切终将毁灭的,做什么都没意义啊,那就什么都不做也无所谓…… 的想法。顺便吐槽一下,有相当一部分人把这个拿来当作享乐主义的借口,虽然二者也没啥因果关系。 对「意义」的定义,大概就是「我为什么要做这件事?」,然后对得到的每个答案,再不停地 why……why……why…… 地问下去,直到找出最终的那层答案。这种对最终意义的寻求,确实是哲学的主要目标之一,至今也确实没有答案,——至少没有像「42」那么简洁明快的答案。然而,「人生意义的问题还没有答案」,和「人生没有意义」,并不是一回事啊。找不到的话,继续找就是了,全人类一起继续找。也许答案就在那儿,然而,就像小学生无法理解常微分方程那样,只是我们的水平还搞不明白。总之,并不能以此得出「人生没有意义」的结论。 把脑子里用来决定行为的一切东西,经验、知识、直觉……想象成一个黑盒子。我们确实还不能拆开这个盒子,明白里面的工作原理。但这不妨碍我们暂时用这个盒子,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分析这个盒子的各种输入输出,从外部了解这个盒子的特性,从而把盒子运用的更好。 至于人类乃至宇宙终将毁灭,一方面这个命题未必是真,另一方面,一个人从出生到化为灰烬,他的全部想法,都去了哪里?一生累积的知识、从来没有向他人告知的想法,以及可以从他的行为中挖掘出的连他本人也未曾意识到的意义,这些都是什么样的存在?这些对我来说,是比宇宙爆炸群星闪烁更美的东西。 其实我不喜欢用这种「我思故我在」的方式去破题。这仍然像告诉别人有神一样:你需要一个答案,然后给你一个答案,支撑着你。某种层面上讲,「一定要有个答案」这种思路本身,也是受文化影响而造成的自我执念。

  • 荒野生存 – 8

    越来越多以前认识的妹子(其实男人也一样,我只想说妹子),如今维持自己精致的小生活,而对这类政治上的事情不闻不问。其中一些人,以前也一起谈论过这类话题,甚至也为此而激动过。现在回想起来,不知道那时的激动是否只是对社交话题的例行参与?又或者这种更大层面上的正义,在他们的小生活中,真的越来越不重要? 从某个角度上讲,我理解她们。在这个纷杂的,一不留神就变的和周围大多数人同样土鳖的环境下,能够维持一份和大多数人不同的精致心态,已经是很不容易做到的事,也是很容易就因此而知足的事。于是有些人担心这种事情会危及他们的生活,从而远离。另一些人觉得此刻构建出来的,让多数人赞赏的精致,已经足够美好了,其它东西也就没必要再去关注。 其实我并不同意那种『所有人都是政治动物』的论点,我个人也并没有多么抛头颅洒热血地参与其中。我只是觉得,对这类事情的关注,也是对世界的一种好奇。如果还保持着那种,在生活中需要时刻保持着的好奇心,那么就一定会看到这些东西。世界的这个层面,离我们其实很近。

  • 荒野生存 – 7

    关于为了对抗社会同化而努力挣扎和时刻反省,我是不是把这些看的太重了?在我看来,作为伴侣的另一半,不能说一定也要这样子一起挣扎,但至少也要理解我这样做的意义。然而 A 从来没有和她的男友谈过这方面的话题,只是在一起快乐地玩耍。这说明: 他们这样的关系可能不会长久(我并没有在期望这个……) 或者,当我们在说挣扎反省的时候,A 仅仅是在迎合我的话题,实际上她对这个也并不是多么重视; 以及,就像我用两分钟向人介绍我两年的人类学课程那样,对方明白我说的东西,也有所共鸣,但这显然不能替代两年的学习。重视的程度、反省的程度,并不相同,对抗的力度以及其必要程度,也不相同 无论是哪种情况,某种意义上这预示着她未来的被同化和改变(我也没有在期望这个……)

  • 藏文学习笔记:1 – 简介、字母发音

    首先,藏文是一种拼音语言。看着写下来的藏文,不知道含义,是能够准确读出发音的(虽然不同方言区,读出来的发音并不一样)。所以很多藏传佛教爱好者学习藏文,目的只是为了可以跟着大家一起读经,并不需要进一步学习词义和语法…… ཁྱེད་རང་གཟུགས་པོ་བདེ་པོ་ཡིན་པས། 你身体好吗?( How are you?) ཁྱེད་རང(你)་གཟུགས་པོ(身体)་བདེ་པོ(健康)་ཡིན(是)་པས(疑问词)། (结束符号) 「 ་ 」为音节的分割符,「 ། 」 为句子的结束符号。没有标点,用额外的音节来表示疑问语气。 藏文句子是「主语 + 宾语 + 谓语」的结构,和日文相同。 藏文有 30 个字母,每个单词由一个或多个音节组成。每个音节有一个主字母,其它字母放在主字母的上下左右,用来改变发音。默认元音是 「a」,有 4 种符号用来改变元音。 藏文有三大方言区:卫藏、安多、康区。还有其它小方言区如锡金、不丹、拉达克……彼此之间类似北京话广东话客家话的关系,写下来都能看懂,读出来互相很难听懂。我们学的所谓 「标准藏语」,和卫藏话有细微出入,类似普通话和北京话的区别。国内师资有限,各方言区还是各教各的音,暂时没有统一成标准藏语的趋势。主要宗教领袖和海外流亡政府基本都是说卫藏音,其它方言区流亡出去就只好艰难地适应。 需要提一下不丹国这个奇葩,本来也算是藏文方言区,彼此能看不能听的关系。后来把官方语言改成了宗喀语(Dzongkha),用的还是藏文字符,却变成了类似粤语「佢哋嗰度」的东西,互相看也看不懂了…… 标准藏文是有声调的。基本字母分高、低两个声调,通过后加字、以及音节的搭配,变化出其它声调。藏文音调的发音方式和汉语普通话的四个声调不完全相同,然而用普通话的音调去模拟,基本问题不大。 看教材自学发音的话,绝大多数藏文教材,包括中国学者做的藏文教材,都是用威利转写(Wylie)或者国际音标(IPA)标注发音。这两套注音系统,和我们学英语时用的音标(DJ Phonetic System,并不是「国际音标」)、以及汉语拼音,完全是不同的东西。除非是专业的语音学家,否则看书自学藏文发音基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藏文 Wylie IPA 汉语拼音 ཀ ka [ká] ɡà ག ga [ɡà~kʰà] ká ཇ ja [dʑà~tɕʰà] qiá 绝大多数藏文词典里,也是用的 Wylie 注音,花些功夫去熟悉 Wylie 发音规则,确实能够用来从词典里读出藏文单词的发音。但我觉得与其费那个功夫,还不如尽快做到根据藏文字符直接读出发音。也就是努力一两个月的时间。 网上关于藏文的发音示范,非常非常混乱。首先,欧美人自身是没有音调的,他们学出来的藏文发音,多半是类似老外说中文的效果……网上的那些示范视频、Anki上分享的单词卡,绝大多数都是错误的。藏人自己录的发音,也常常不一致,很难说有没有收到各自方言区的影响。总之当初自学时,找材料找的极为痛苦。后来专门访问了几个在达兰萨拉教过藏文的流亡老师,把发音逐个核对了一遍,确定没错才敢继续学下去……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