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SNS

  • 把日常阅读的网页,用 RSS 推荐给好友

    虽然大家写 blog 的频率都没那么勤了,但是,RSS 还是有其它可以玩的方式的! 很多人都有用各种 read it later、或者书签类工具,把有意思的网页保存下来。在这些工具里,可以通过某些手法,把一些想要分享的网页,生成 rss。其他好友订阅这个 rss 地址,就可以自动刷新,看到你推荐的文章啦! 下面介绍一些,常见的书签网站,生成 rss 的方式。但首先—— 我的 RSS 分享地址是: 有兴趣和我分享的,欢迎留言或私信交换!! Instapaper 免费版 感觉 Instapaper 生成 RSS 的功能是最好用的,可以把特定的文件夹设为公开,直接得到它的 rss,形如: Pocket 免费版 好像 Pocket 的免费用户,内容都只能是公开的(无语…),只要知道了用户名,就可以通过 RSS 查看全部的内容(所以生成的 rss 需要转录才安全)。而且不能自定义分类,只有默认的: 最后一条 …/read 会返回所有 Archived 了的文章,可以勉强用它作为分类的手段。 Readwise 这个只有收费版,我就不去试了。有它家的用户,可以帮忙把生成 rss 的方法分享一下? Wallabag 我在用 Wallabag,可以自建,也有收费的服务可用。生成的 rss 是全文输出,效果很好。在 Config – Feed 里,生成一个 token,然后点开任何一个 tag,点击列表上方的…

  • Fediverse: 是否要自建实例?

    之前和人聊到,自建 fediverse 实例时,和在其它实例做注册用户相比,一些不同的体验。然后发现,谈到的许多东西,对于没有自建经历的网友,还是很新鲜的。所以索性在这里列出来,让大家了解一下。 自建实例的优点 1. (可能)更好的稳定性 是的,自建并不是「不稳定」的代名词;恰恰相反,如果技术能力达标,个人实例因为开销相对较少,稳定性反而比很多中小型实例要高。即使我完全有能力,担任几百名用户的实例管理员;和维护一个我自己用的实例相比,我也是对后者的稳定性更有信心的。 而另一方面,现有实例的站长们,也未必都是很靠谱的。他们会因为各种技术、非技术、甚至搞笑的原因,导致站点无法访问。常见例子包括: 目前 fediverse 更换一次账号,还是满麻烦的;也并没有旧帐号数据的导入功能。所以,如果想要让自己的账号,长久地存在下去,自建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以及,自建实例有更好的安全性。——像 fediverse 这类的程序,暴露出的系统漏洞,其中相当大一部分,都是通过「站内用户的恶意攻击」来触发的(譬如上传会包含代码的媒体文件)。如果这个站点只有你自己在使用,那么,这类漏洞,对你来说是无关紧要的。 2. 更好的隐私控制 之前写过一篇《Fediverse 站长都能看到什么?》。普通用户的很多未公开信息,对于所在实例的站长,技术上都是可见的。如果你在这些隐私方面有所顾虑,或者打算把 fediverse 账号当成私密日记来用,那么,自己建站,信息被不相干的人看到的可能性,会更少一些。 3. 管理自己的全部数据 现有的 fediverse 服务程序,为普通用户提供了数据导出功能,但导出的数据内容很有限。譬如 mastodon 导出的数据中,包括: 但并不包括: 其它程序的数据导出,也都大同小异(twitter 也差不多);有的甚至会更少,譬如支持和 fedi 账号互 fo 的,图书管理程序 bookwyrm,用户能导出的,只能用惨烈来形容(只有书的链接;没有书的标题和简介!没有你的书评!)。如果你希望未来也能够看到这些自己交互过的信息,而不是随着网站的消失而听天由命,那么,可能一开始就选择自建比较好。 另外,mastodon 的搜索功能,做的很差劲的(尤其是中文)。elastic search 的开销极其巨大,效果也不好。虽然我也很少用搜索功能,但一旦真的有什么信息,需要精确查找,直接在自己建的站里用 SQL 搜索数据库,要舒适很多。 4. 更少的站内约束 很多 fediverse 实例,是有其内部的聊天「氛围」的。一些和氛围不合拍的发言,可能会遭到实例其它用户的抵制,甚至举报。很多时候,这样的分歧可能无关对错,但多少会对发言者产生困扰和拘束。又或者,站长决定,或者通过「民主表决」的方式,让全站屏蔽了某个实例,而你可能并不希望这样。如果是自建的话,做自己的站长,这样的约束可能会少一些。——虽然偶尔还是会看到一些来自外站的举报,但跨站举报本来就没有相应的处理和交互机制,无视就可以了。以及,我并不是指,自建站就可以肆无忌惮地发色情或者仇恨言论,那可能会让你的整个站点,被其它实例屏蔽的。 5. 使用自己的个性域名作为账号 这样看起来比较酷。但也仅仅是比较酷而已。 6. 免翻墙 随着 fediverse 逐渐进入某国审查机构的视野,那些几百甚至几十人的实例,未来被封杀的可能性也会急剧增加。相对来说,用个人域名在海外服务器搭建的,个人使用的实例,短期内被封的可能性,还不是很大。自建站的用户不必翻墙,就可以直接通过自己的实例,访问到其它被封实例的内容。——当然,翻墙属于必备技能,所以这也算不上是多大的优点。 自建实例的缺点…

  • Fediverse: 你的站长都能看到什么?

    当你注册成为某个 fediverse 实例(mastodon pleroma misskey …)的用户时,你所在的实例,可能是几十万用户的大站,站长离你遥不可及;也可能是几十个甚至几个用户的小站,站长和你关系密切,每天一起聊天玩耍。但无论是哪种,你的站长,都能看到和你有关的哪些内容呢?我觉得这是你应该知道的。 首先,所有人都能看到的: 然后,是你能看到,其它用户看不到,而且你可能也不希望别人看到的: 最后,是你作为普通用户也看不到,但你的站长能看到的: 还有哪些?欢迎大家补充~ P.S.

  • status quo

    m:你什么时候把白纸的头像换了?朋友圈只有你还没换回去了。 f:不急啊。我也正在体会,不同的人(包括我自己)把头像换回去的过程和心态。 f:因为 “换回去” 也是一个主动发生的行为。如果有了新的想法、或者看到感兴趣的图片,我会相应地换个新头像;但如果没有的话,难道不是一直就这个头像持续下去了吗? m:换头像是因为有个冲击。冲击结束了,难道不该回到 status quo 吗? f:不存在一个,让我觉得应该回去的 status quo 啊。每一个冲击,都带来了改变。 m:………… f:你的这些话,开始让我想:你们的生活方式里,预设了要有一个 status quo?以及,究竟是什么样的一种状态,被认为是 status quo?

  • 锁嘟机制

    就像 twitter 的文章被称为「tweet」,mastodon 的文章被称为「嘟文 toot」。 虽然这篇在说 fediverse / mastodon,但目前的 twitter、sina……各种社交网络混乱的隐私设置,其实是一样的。 作为自建实例用户,每次我好奇点开一个,我还没有 follow 的用户时: 在我的界面里,看不到他的历史嘟文; 偶尔能看到几条,以前被我 fo 的人转发过的他的嘟文,才会被存储在我的服务器上; 他可能锁嘟; 他的个人页面(以及整个他的实例)可能只显示 10 条; 他的个人页面(以及整个他的实例)可能根本不许访问; 少数情况下,我已经被对方 block 了,但只有当我想 fo 他时,我才会从灰色的 follow 按钮上注意到这一点…… 我不知道,有什么便利的流程,来判断对方属于上述哪一种/几种情况;也不知道,面对每一种情况,我 是否被允许 如何去 了解一个人。我也不知道,采取了上述每一种措施的人,是否清楚,他在 和他相同的实例 和他不同的大实例 彼此 follow,有着模糊边界的共同好友圈 其它小实例 的人的眼里,有着怎样的可访问性。他希望打造一个什么样的社交网络架构,以及他的这些选择,最终是否能够如他所愿。 这不是在指责具体的人。我知道,有很多人,对这套复杂的体系,比我更熟悉,更习惯去应对。也知道,如果我往这个方向努力,也会应对的更自如一些(但不知道会进步到什么程度)。但现实中的结局是,fediverse,就像没什么人来看的 blog 一样,渐渐被我当作一个,纯表述的平台。别人如何看到我,如何来交互,对我而言,变成了一个不清楚机制、雾里看花的过程。对这方面的期待,也就渐渐减弱了。 于是,虽然我也会去 follow 别人,去 re 去聊天去点赞。但这些行为对我都是不成体系的。很多人我不知道要不要去 follow,聊天时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要用一个点赞,或者什么都不用,就可以突兀地结束话题。更不用说,在预设别人掌握了这套体系,以及预设别人预设我掌握了这套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彼此的操作方式而不是内容,来判定对方的态度。——扯远了,这些已经和 fediverse 机制关系不大了,我在实体社交中也不会去折腾这些(而且我对实体社交的潜规则也是雾里看花,不去弄明白)。这篇只是例行吐槽网站隐私机制而已。

  • 女司机

    拖了好几年,冒着各种被骂的风险,终于写了这一篇。 首先,本人旗帜鲜明地反对嘲讽女司机的行为,认为这种行为非常土鳖,非常歧视,并为自己几十年前无知时也偶尔做过的嘲讽行为表示忏悔。无论是嘲讽女司机的行为,还是「女司机不行」这件事本身(我不认识这是生物上的事实,但在某些文化区域,可能确实存在这种现象),都是长期性别权力不平等造成的后果。我认识很多乐于也擅于飙车的女性朋友,并且真心希望这样的妹子越多越好。 然而,我并不认可,很多人为女司机辩护的方式。他们并不是诉说「嘲讽是不对的」;而是试图证明「男司机更不行」。可能男司机确实更差劲,但是 因为男司机更差,所以不应该嘲讽女司机。这并不是很恰当的思路。 大多数关于「男司机更不行」的阐述,并没有说到点子上。 于是,总给人一种「为了反对而硬找理由」的感觉。 关于「男司机更不行」的阐述,大概有两种方式: 列举统计数据,说明男司机的事故率高于女司机; 转发男司机肇事的报道和视频,像嘲讽女司机那样嘲讽男司机。 关于第一种方式,用交通局的官方统计数据,说明: 女司机造成的事故数量 < 男司机造成的事故数量 或者,更「科学」一点: (女司机事故数量 ÷ 女司机数量) < (男司机事故数量 ÷ 男司机数量) 这个数据在绝大多数地区,应该都是正确的。然而,有一个很明显的问题:持有合法驾照的人数性别比例,并不等同于经常开车的人数性别比例,更不等同于总的驾驶时间的性别比例。有多少人拿了驾照但很少开车?这个数据很难准确统计出。但根据(不靠谱的)猜测,男性的人均实际开车时间,应该会更高一些。如果比较 (女司机事故数量 ÷ 女司机总驾驶时长) vs (男司机事故数量 ÷ 男司机总驾驶时长) 那么结果很可能会不一样。 关于第二种方式,转发男司机的事故视频。——其实我很爱看的,任何愚蠢导致的事故,不论性别,我都很爱看的。尤其是现在的新闻报道,确实在性别上有严重歧视:报道经常说,出事的是「一名女司机」,而对于男司机发生的事故,则只是说「一名司机」。大家多 po 一些男司机的事故,指明是「男司机」并加以嘲讽,确实是很公平的事。 问题在于,这些用来嘲讽男司机的事故案例,和嘲讽女司机时的例子,并不是同样的类型。 转发的男司机事故,大多是超速、酒驾、疲劳、玩手机……而造成的惨痛事故。这些司机本来有能力把车开好(——技术上「有能力」;当然了,安全驾驶才叫做真的「有能力」啊),却各种无视规则而作死,最终对社会和他人造成危险。 而嘲讽女司机的视频,更偏向于:在路边很久停不进车位、撞翻停车场的收费杆、前进后退分不清撞进路边店里……她们在那一刻是清醒的,没有任何触犯交规的意图,努力要把车开好,却最终失败。 无疑前者才是真的更危险,也是各种事故的绝对主要原因。然而,惯例上对女性司机的嘲讽,并不是指她们无视规则而造成危险,而是她们操纵机械时努力却显得笨拙。所以,人们列举出来的,男司机危险驾驶的事故,并不能够很好地反驳那些对女司机的嘲笑。 难道不是违规作死才更危险,更应该被谴责吗? 是的,没问题。这句话你指着任何一个男的鼻子质问,他都无法反驳。然而,这更像是一种政治正确意义上的认同,而不一定是每个人都必须放在心中最高优先级的行事准则。人可能因为侥幸心理而违规;可能因为挑战规则而获得心理以及群体中的荣耀;甚至,从人类学意义上讲,人类有没有一个普世准则?人是否应该以维护自己、他人、全人类……的生命为最高目标?都不一定啊。 虽然我并不会做出酒驾超速之类的愚蠢行为,但必须承认,我在日常生活中,会主动警省自己,不应该让「惜命」过于影响自己的行为选择。所以,当女权主义者指责男司机更危险时,我第一时间意识到,大家戳的点,好像并不一致。我开始有意识地,开车时观察周围的车辆。一些车本身并没有违反任何规则,却因为种种「笨拙」行为:绿灯后启动不及时、变线时不果断、驾驶速度过慢……总之,影响了我预想中,大家都「正常」驾驶时的那种流畅度。这样的车主,确实明显超过半数是女性。(——我知道这种观察存在主观误差:抱着偏见去观察时,那些女性车主因为符合了观察者的性别期望,从而印象更深。我努力地让自己不受这种误差影响。)当然了,那些变道过于频繁撒欢,超速甚至从逆行道超车,一看就是作死的,几乎100%是男性。 然而,女性真的操纵机械更笨拙么? 当然不。这一点我绝对不同意。哪怕男女有什么生理上的差别,也完全不至于在开车这种破事儿上显现出来。如果在某些地域,能够统计出,女性确实普遍开车更笨,那也是长期文化上的性别压迫所导致:更少的练习机会、文化语境下的不自信、把不擅机械的刻板印象扭曲为自我认同…… 那些嘲笑女司机的习俗,和相关的视频,往往来自于性别权利较差的地区:东亚、南亚、中亚、西亚……而在发达国家,虽然可能同样存在,女司机相对更笨,男司机更彪(我前面说的个人驾驶印象,就是在发达国家得出的),但这种歧视要少很多。也许确实和人数比例有关,这边开车很飒的女性大有人在。然而,女性通过表现得很 man,来获得平等和尊重,这仍然是一种性别压迫。 人类应该更崇尚稳定和安全,还是更崇尚那种无所谓冒险的「男性气质 masculinity」? 或者说,为什么要把冒险定义成「男性」气质? 人们在嘲笑女司机笨拙时,是否在用「男性气质」来压迫女性?当然是。 这些都是未必有结论,但值得深入思考的。我写这些,也是希望大家能跳出那些,为女司机辩护时,过于粗糙的逻辑,多想一些。

  • Mastodon 的「去中心化」所导致的……?

    论文研究表明,在 Mastodon 的去中心化网络里,用户之间的关联状况,其实比 twitter 更加高度集中。——但这种现象可能仅仅是因为 Mastodon 的机制设计问题,而并不应该归咎于「去中心化」。

  • 袋鼠通讯

    前段时间在某社交网站上聊天,一些关于袋鼠的经历,突然就成了亮点:开车撞上袋鼠报废、把死袋鼠头割回家纪念、袋鼠肉可以吃还很适合喂猫……然后袋鼠就迅速成为了讨论区里的梗。这样的事,在不同圈子里发生过好几次,仿佛大家总能对袋鼠,陷入一种很奇妙的很 high 的情绪里。 村上春树也写过一篇《袋鼠通讯》,从在动物园看到袋鼠,写到唱片店对客人的投诉反馈,——把袋鼠替换成任何动物,对文章似乎都是没影响的。文章里也貌似自我点醒地问:袋鼠和自己到底有什么关系呢?然而,在村上读者们的文学气场下,有着某种微妙感觉的,就是袋鼠。 所以最终还是要归结到某种,对世界边缘的奇妙幻象和憧憬。当然,不同的人对「边缘」的定义不同,受「发达国家」四个字的拖累,很多户外圈里的人,其实对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是不怎么感兴趣的。但大多数人,对这种「边缘」还是有向往的,但他们过来旅游也大多是悉尼和墨尔本的动物园,没机会摸到出城几十公里就能找到的在野地里成群结队的袋鼠。 同年龄的圈子里,关于对世界边缘的向往开始消退。很多人可能只是因为,更深陷于日常现实中的舒适,就像老了就不愿意再去没有舒服酒店的地区旅行了。但亲身的向往消退了,幻象可能还在,谈资里仍然有很多关于远方的轶闻,旅行计划里也是言必称去南美晃一圈。 而对我来说,这种对现实舒适生活的眷恋还不强烈,至少我希望它不存在。需要警省的,是对幻象中「边缘」程度的执着。对南美的兴趣一直不强烈,对于一块我注定没时间去深入了解的土地,单纯去踩一脚的意思实在不大。所以后来去读人类学,希望让自己随便附近找个小村子,就能从观察中体验到乐趣。 当然,这仍然是一种「边缘」,把「『深入』了解异文化」这种大多数人不去做的事,当作一种值得标榜的行为。然而单纯因为猎奇而追求,和因为对周边人类失望,失去兴趣,而甘愿埋身于异文化,应该也不是一回事。 扯远了。其实袋鼠仅仅是袋鼠而已。 在澳大利亚考驾照时的交规题目:以下警示牌是什么意思? 我:注意前方有野生动物? 交管局:错。这并不是泛指,我们画了什么,就说明前方有什么。我们说的仅仅是袋鼠而已。

  • 行板

    大概是 2003 或 04 年,聊天软件刚开始有自定义头像功能的时候。当时似乎是某次旅行回来,觉得自己的人生,可能要停滞很长一段时间了,就打开 windows 画图板,用鼠标涂了个休止符。后来这个头像用在了很多地方:聊天软件、论坛、社交网站、和后来的社交 app、以及个人网站的图标(favicon)…… 就像 fivestone 的 id 一样,在所有地方都用同样的 id 和头像,从来没换过。 画八分之一休止符,而不是四分之一或者其它的,大概只是觉得好看,加了个附点也是同样的理由。但当时脑子里也未尝没有在估量着停滞的长度。按正常人类可以活 75 岁计算,把人生看作一个全音符,那么附点八分之一休止符,就表示着 3/16 的人生,大概是 14 年。 而之后的十几年,虽然有很多进展,甚至可以说是精彩;但某种意义上,确实是一直停滞着。总希望在找寻自己想要的东西的同时,也能在主流价值方面有个交代。又或许明知道这样走下去,周围的人会越来越少,就总想先等等看,有没有人一起,甚至考虑要不要放弃。 后来还是决定了,不管不顾地先这么走下去,——至少感觉自己是有在走了。那已经是 2018 年了,某天看着休止符的头像,算了算,也差不多这么多年了,就把休止符改成了音符。 仍然是附点八分之一的长度。所谓的「不管不顾」,也不过是在诸多选择和平衡中,坚持着更偏向于自己的行走。而距离再也不能不管不顾地为自己做选择的那一刻,可能也只余下另一段 3/16 的人生。 Good day. 本来是 18 年换头像时就准备的稿子,结果拖到现在才写出来。给懒散停滞的自己鼓鼓气吧。

  • hello fediverse

    当我说 mastodon 难部署的时候,并不是作为一个建站小白说的。用自己的域名和大约每月5刀的服务器,我可以很轻松地搭建一个 mastodon 实例,用 docker 部署则更简单。——如果我对这个服务器没其它需求的话。 问题在于,对于大多数有建站情操和能力的人来说,建站优先级最高的未必是 mastodon,而是 wordpress 啊。把这两套系统同时塞进一个服务器,理论上是能做到的,但其麻烦程度让我实在没欲望去折腾。而为这两个系统买两个服务器,又总觉得很耻辱,和小白们每个服务交一份钱有啥区别…… 另一方面,尽管 mastodon 存在单用户模式,但真的建了实例只有自己一个人用的话,整套 mastodon 程序功能其实是很冗余的。所以对于个人用户而言,要做的可能并不是自建 mastodon 实例,而是寻找其它可以通过 ActivityPub 协议,和 Fediverse 用户进行沟通的程序。——目前似乎还没有太理想的。 write.as 正在做,我去试了试, 用户可以在 Fediverse 上 follow @[email protected] ;wordpress 也有类似的插件(等我先给自己域名申请 SSL ……)。但似乎都只能让 Fediverse 用户「订阅」这个站点,而不能反向和他们回复沟通。 所以还要继续关注 Fediverse 的新进展。据说 nextcloud 已经可以支持 ActivityPub 和 mastodon 沟通了。——网上的免费服务器没这个功能,需要自建 nextcloud 然后挂载相关服务,哪位愿意折腾试试靠谱不?但似乎 nextcloud 还不支持发布 blog??(怒吼:为什么,明明这个更容易啊)。不然 nextcloud 就已经很一站化了。

  • 社群品质

    Jackie Kiewa 分析昆士兰传统攀岩者群体。攀岩被描述为逃避现代世界诸多弊病的方式:现代社会的高度可预测性、消费主义、以及以牺牲个人自由和自发性为代价造就的安全感。为了逃避这些而攀登的人,为了保持对这些的抵抗,就要执着于与这些社会特征相反的攀岩方式。他们坚持拥抱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强调传统攀岩和运动攀岩的区别。 但不是所有的登山者都乐于不安全,以及各种攀岩方式的边界并不是多么清晰,传统攀岩者也不能完全拒绝玩室内顶绳。当表面差别变得不清晰的时候,对差异化的渴望,使得传统攀岩者从结构化的区分(用技术、攀爬方式、装备来区分攀岩风格)转向对「象征性行为」的强调。传统攀岩者们应具有某种品质:如保持谦逊(即使面对菜鸟),不谈论自己的成就,在户外安静不喧哗,不询问别人等级,长期全情投入……不遵守这些伦理规范的人,可能会被群体排斥,而不再是纯粹的自由选择。 这种「不宽容」不仅仅是攀岩,也是每一个没有明显边界的社区的特征。现代社会对宽容和多样性的强调,使人们的归属感从整个社会转向多种亚文化,但亚文化群体为了强调排他性和差异性,又导致了不宽容的发生。这种矛盾存在于每个社会,无论社会规模大小,都试图通过道德标准来维持一套预设行为的延续。然后渐渐地维持的力量从道德本身,变成因为害怕惩罚(另一种不安全性)而顺从。 Kiewa, Jackie. 2002. “Traditional Climbing: Metaphor of Resistance or Metanarrative of Oppression?” Leisure Studies 21(2):145–61. 虽然我很怀疑传统攀岩者们,是否真的像 Kiewa 描述的那样。而我要研究,是城市攀岩者们表现出的一些恰恰相反的特征(或许他们已然「顺从」)。但这套框架远不止适用于攀岩。事实上我联想到的,是那种在社交网络上的孤寂感。那种大家讨论的东西虽然正确,但话题和方式越来越同质化,而造成的孤寂感。批判性思维抑郁的地方就在这里,每次在人群中发现某种特征,然后就会想「我可以不必这样」,然后就会孤独。

  • 社交平台的六围

    对各种用户提供内容的平台进行评价和比较时,我觉得大家争吵的,往往是不同维度的东西,而每个人更在意的方向并不相同。我列了一下,大概有这些因素。首先要做的,是自己打个权重,看看你对每个因素是不是真的在意(譬如公众传播度在有些人心中的比重,是远大于帖子是否会被删的——这未必是坏事)。然后就可以像游戏里角色的六围那样(其实列出来的不止六项),给每个平台逐项打分。 思维自由度:你在写东西的时候,多大程度上,会受到其它因素的约束和干扰?这不仅仅指在真理部面前进行自我审查,也包括你所在的社区的发言氛围,以及你是否介意朋友们看到你发言时的反应。 信息存活性:你的发言会不会被删,以及在更大范围上,你所在的平台会不会突然就没了……(或许这两条应该分开算? 信息持续性:一方面是指热度:文章会不会过两天就沉下去,再没人关注(其实所有平台都会这样)。另一方面,哪怕没人关注,你是否希望文章一直存在,被需要的人偶尔搜出来看看?还有一点就是,当你换了平台,或者换了图床的时候,能不能用某种技术手段,让你的外链一直有效? 便于讨论:你的文章是否便于让同好们进行讨论?以及,你所在的平台是否能聚集你的同好? 公众影响:为了赚钱或者社会责任感,你是否宁愿自我阉割,也希望文章尽可能地被更多人看到? 跨平台开放性:文章是否能让平台之外的用户看到? 隐私安全:如果作者没有主动泄露个人信息,平台的架构以及管理人员,能否防止你被喝茶或者被人肉? 技术便利性:建站、管理、日常访问、翻墙……是否方便?(其实我应该把管理员和普通用户分开的) 此外当然还有更多的参考因素(界面美观、用户体验、是否免费……),这里只是提供这样一个比较的思路。 我这里随手列了几个例子。一些网站我不常用没什么发言权:Facebook、Lofter、Matters、AO3、豆瓣……大家可以自行吐槽。 以下是吐槽部分: 虽然 Mastodon 最初是作为避免 twitter 越发严重的政治审查而存在的,但目前各个实例中的用户趋向(或者说他们希望能趋向)同质化,导致目前给我的感觉,在 Mastodon 里说话的自由还不如 twitter。 在 Google Reader 的时代,以及 Disqus 等平台试图统一 blog 评论体系的时代,blog 的讨论性是接近四颗星的,但目前只能用凄惨来形容。虽然每篇文章还是有评论区,但大家宁愿在 twitter 的链接下面回复,而没有人去文章下面留言了。 Facebook 这种完全建立在实名上的讨论群体,以及随之关联的发言规范,和我完全就是不同的世界,索性不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