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madland – 6,燃气系统

关于车里用的燃气炉灶方案。因为只是简单的 van,而不是正式的房车,不存在内嵌的燃气系统,只是每天把各种气罐炉头搬来搬去。简要地说,每天使用最多的方案是:

从大号液化石油气罐(POL),先转成美式一磅罐卡口(UNEF 1″),再转接到户外圆罐炉头(Lindal B188)上。

这样的组合,可以随时把其中的一些环节,替换成其它款式的气罐和燃气用品。


户外常见的气罐接口,大概有这五种:

① POL,也就是最常见的大号「煤气罐」,准确地说,叫「液化石油气罐」。我这边日常可以买到的,有 3.7kg 和 8.5kg 两种容积。大的更划算,但我的床板下面只能放进小号的,换一瓶气大约 $20,Bunnings 和很多加油站都有换。

还有一种 LCC 27 接口,是 POL 的升级版。近年来政府渐渐把 POL 气罐,升级成更安全的 LCC 27 接口。这个是向下兼容的:原先用在 POL 上的管线,仍然可以拧进 LCC 27 的气罐;反之则不行,LCC 27 专用的管线,不能用在 POL 气罐上。所以,使用 POL 的管线,就不必在乎每次换到的气罐,是旧接口还是新接口。

② 3/8″ BSP-LH,另一种大号石油气罐的接口,通常只有专门的户外型房车才会使用。加油站很少见,更换气瓶也远不如 POL 方便。可以很方便地改成 POL,户外店有转接头卖($15)。

③ UNEF 1″ / BOM,北美常见的一磅重的绿气罐,北美的加油站和便利店到处都是,但澳洲和中国很少,只有专门户外店才有。

④ Lindal B188,又名 7/16 UNEF,户外背包露营时,最常见的扁圆气罐。虽然北美有很多炉头,都是 ③ 的 UNEF 接口,但毕竟 UNEF 接口过于笨重,自己背而不是车载露营的话,国际通用的炉头,更多的还是 ④ 的接口。

⑤ 常见的火锅店长气罐。虽然工艺远不如 ③ ④,但是更便宜也更好买,所以很多用 Lindal 圆罐炉头 ④ 的人,都会常备一个 ⑤→④ 的转换头($5)。(长罐到美式一磅罐 ⑤→③ 的转接头我从来没见过,大概因为美式罐太笨重了)

还有一些不常用的接口,譬如和 ④ 很像但是不带螺纹的气罐、以及一些笨重烧烤台用的 1/4” BSP……与本文无关,就不面面俱到地提及了。


一张图显示我日常的炉灶系统:

  • ① POL 大号液化气罐,3.7kg,连瓶 $60,换气 $20
  • ③ UNEF 美式一磅罐,$10
  • ⑤ 火锅长罐,通常是聚餐时剩下的,在车里慢慢用掉,$1.5
  • ⑥ POL 转接 UNEF 的管线,①→③,价格和管线长度有关,感觉 1.5m 的比较舒服,$30
  • ⑦ UNEF 转接 Lindal 圆罐炉具的转换头,$5
  • ⑧ 户外炉头,和 ④ 匹配的 Lindal B188 接口,$30-50。这款 Kovea Camp 4 已经陪我二十多年,早就停产了。如今有很多国内牌子(火枫、兄弟…)也很好用。这种自带支架的款式,架七寸锅也没问题。于是,本来准备了更大的、火力更强的炉头,但日常也很少拿出来用。
  • ⑨ 火锅长罐转接 Lindal B188 户外炉头的转换头,⑤→④ ,$5
  • ⑩ 从 POL 大罐往美式一磅罐里灌注燃料 ①→③ 的装置,把一磅罐反复使用,$5。关于灌装的事情,后面会说。

于是,日常使用最多的组合方案,包括:

  • ①→⑥→⑦→⑧,从大气罐直接连到户外炉头
  • ③→⑦→⑧ 或 ⑤→⑨→⑧,有时做饭的地方离车远,不想拎着大气罐,就把小气罐接在炉头上
  • ①→⑩→③,从大气罐往美式一磅罐里灌装

日常煮食时,炉头和锅放在旁边的桌板,或者直接放在地上也可以。并不需要专门把气罐搬出来用。

其它车内需要用到燃气的装置,还有:

  • ⑪ Mr Heater 暖气炉,UNEF 接口,冬天直连大气罐 ①→⑥→⑪,或者用一磅罐 ③→⑪
  • ⑫ 更大的、火力更猛的炉头,可以架更大的锅,甚至炒菜,Lindal 圆罐接口,①→⑥→⑦→⑫
  • ⑬ 喷枪,做炙肉料理!,Lindal 圆罐接口,通常接小罐用,③→⑦→⑬ 或 ⑤→⑨→⑬
  • ⑭ 本生灯,做一些手工时加热用,Lindal 圆罐接口,接一磅罐用(因为需要很稳的底座),③→⑦→⑭
  • ⑮ 热水淋浴装置,Lindal 圆罐接口。这个很少用,因为日常都在蹭健身房淋浴间

以及,必须的,一氧化碳监测仪,$25


ps,关于灌装。所有的一磅罐、户外圆罐、火锅长罐……厂家都是禁止用户自行灌注燃料反复使用的。但所有这些罐子,都存在着自行灌装的黑科技,以及相应的很便宜的转接头卖。其中美式一磅罐因为自带减压阀,比其它罐子更安全一些。个人感觉重复灌几次,还是没问题的。网上也不乏号称一个罐子反复用了一辈子的。但我还是不推荐读者贸然使用,请自行斟酌。如果只是偶尔用一下小罐子,多买几个一次性火锅气罐也就是了。

卖转接头的网店图。——但是连卖家的演示图,也是错误的。灌装时应该把大罐子倒置,让沉在下面的液态的石油气流进小罐子,而不仅仅是挥发的气态。

Nomadland – 5

歌词配图 / 孙燕姿《完美的一天》

我要一所大房子

有很多很多的房间

一个房间有最快的网络

一个房间有很多的吉他

一个房间有漂亮的衣服

一个房间住着朋友和他的爱人

一个房间

一个房间

我也不知道该放些什么

ya ya ~

北领地的禁酒区

在澳大利亚,是可以轻微酒后开车的。除非是学车前几年的过渡期驾照,多数正式驾照的持有者,遇到警察查酒驾时,允许血液中有轻微的酒精含量:BAC(blood alcohol concentration)< 0.05,每 100ml 血液中不超过 0.05g 酒精。这个浓度到底代表着能喝多少酒,因人而异,对多数人来说,一罐啤酒或者一个 shot 的威士忌,问题不大。

但这不意味着,司机可以一遍开车一遍喝酒,——这在澳大利亚所有的州,都是违法的。

那么,坐在车里的其它乘客,在车辆行驶过程中,能不能喝酒呢?不同的州,规定是不一样的。在 NSW、VIC、SA,其它乘客可以在车里喝酒,在 ACT、QLD、WA、TAS 则不可以。有时这个规定会执行的更严格一些,哪怕车熄火停在路边,司机在旁边喝的大醉,车钥匙在自己口袋里,这时,警察可能会判定你仍然有控制车辆的能力,从而导致酒驾的可能,于是也是违法的。


在北领地(Northern Territory),很多土著聚集区,是严格的禁酒区,一切酒类禁止在禁酒区范围内饮用、买卖、甚至携带。如果开车经过这些区域,车里甚至不能有已经开过瓶的酒,全新没开过的才可以。

我以前就听说过这个规定,一直以为,是在尊重当地土著的文化禁忌,就像穆斯林禁酒区那样。然而最近才发现,并不是如此——

前些年在土著区的一些罪案,让政客们觉得土著应该被管管了……然后把土著区的政策,渐渐从自治转向干预。通过调整对土著居民福利补贴的发放方式,迫使当地人搬迁、限制补贴能够购买物资的种类、布署更多警力、禁酒、禁黄片……

北领地的土著区(蓝色部分)的边界,就像非洲那些国境线一样,横平竖直,充满了殖民主义色彩。公路在荒漠上蜿蜒经过,路上完全是荒无人烟的景象,但每一次越过土著和非土著区的虚拟边界时,都会看到路边立着巨大的警示牌。有时候公路连续经过几片区域的边角,这种牌子就会出现的特别频繁。荒野中突然看到提示,您已进入禁酒区,继续开两公里,您已出禁酒区,一公里后又进入禁酒区……很荒谬的感觉。

可以看到警示牌上,2007 年开始的禁酒法令,以及更早的,1995 年的禁黄片法令。

想象一下,生活在当地的人,时刻看到自己周围这些限制时的感受。而且似乎犯罪率也没有因为这些措施而下降。甚至,随着警力上升,很多如果发生在白人身上,可能会轻轻放过的罪行,在土著身上就会更严格地执行。譬如逾期未缴开车违章罚金(面对同样的高额罚金,土著确实更无力支付)。澳大利亚的土著生存,一直是个很大的话题。一些基于族群层面上的公平、公正的理念,甚至是和现代社会观念有冲突的。譬如澳大利亚土著的入狱率,是高于美国的黑人的,尤其在西澳和北领地。虽然按照「现代人」的说法,收入和教育程度不高的群体,入狱率高是正常的;但是,像这种在一个国家内,某个族群的入狱率与大众相差很多的情况,都可以算是「过度囚禁」(hyper-incarceration)。

袋鼠通讯

前段时间在某社交网站上聊天,一些关于袋鼠的经历,突然就成了亮点:开车撞上袋鼠报废、把死袋鼠头割回家纪念、袋鼠肉可以吃还很适合喂猫……然后袋鼠就迅速成为了讨论区里的梗。这样的事,在不同圈子里发生过好几次,仿佛大家总能对袋鼠,陷入一种很奇妙的很 high 的情绪里。

村上春树也写过一篇《袋鼠通讯》,从在动物园看到袋鼠,写到唱片店对客人的投诉反馈,——把袋鼠替换成任何动物,对文章似乎都是没影响的。文章里也貌似自我点醒地问:袋鼠和自己到底有什么关系呢?然而,在村上读者们的文学气场下,有着某种微妙感觉的,就是袋鼠。

所以最终还是要归结到某种,对世界边缘的奇妙幻象和憧憬。当然,不同的人对「边缘」的定义不同,受「发达国家」四个字的拖累,很多户外圈里的人,其实对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是不怎么感兴趣的。但大多数人,对这种「边缘」还是有向往的,但他们过来旅游也大多是悉尼和墨尔本的动物园,没机会摸到出城几十公里就能找到的在野地里成群结队的袋鼠。

同年龄的圈子里,关于对世界边缘的向往开始消退。很多人可能只是因为,更深陷于日常现实中的舒适,就像老了就不愿意再去没有舒服酒店的地区旅行了。但亲身的向往消退了,幻象可能还在,谈资里仍然有很多关于远方的轶闻,旅行计划里也是言必称去南美晃一圈。

而对我来说,这种对现实舒适生活的眷恋还不强烈,至少我希望它不存在。需要警省的,是对幻象中「边缘」程度的执着。对南美的兴趣一直不强烈,对于一块我注定没时间去深入了解的土地,单纯去踩一脚的意思实在不大。所以后来去读人类学,希望让自己随便附近找个小村子,就能从观察中体验到乐趣。

当然,这仍然是一种「边缘」,把「『深入』了解异文化」这种大多数人不去做的事,当作一种值得标榜的行为。然而单纯因为猎奇而追求,和因为对周边人类失望,失去兴趣,而甘愿埋身于异文化,应该也不是一回事。

扯远了。其实袋鼠仅仅是袋鼠而已。

在澳大利亚考驾照时的交规题目:以下警示牌是什么意思?

我:注意前方有野生动物?

交管局:错。这并不是泛指,我们画了什么,就说明前方有什么。我们说的仅仅是袋鼠而已。

no rocks, no icecream

最初的话题是前两天在网上取笑某种阴谋论:石头其实是软的,只有你摸它的时候,才会绷紧了让你以为是硬的。然后五块石头同学就被at了。当时的第一反应是用开玩笑的语气开始飙车:什么啊弄得人家又是软又是硬的(捂脸……

然后今天逛 Tidbinbilla 自然保护区的时候,在角落里看到一张废弃的宣传画:No rocks, no icecream!口号和画面都莫名诡异,看着更像是情欲系了,继续围绕石头软啊硬啊之类的话题飙车,还能从冰淇淋联想到硬了之后的某种液体……

然而这句话,放在自然保护区里,是什么意思呢?

查了一下,出处是 1981 年,美国亚利桑那地质调查局的地质学者 Wesley Pierce 的一篇名为 no rocks, no ice cream 的论文。

Peirce, H.W., 1981, Things geologic: No rocks, no ice cream. Fieldnotes [Arizona Bureau of Geology and Mineral Technology], v. 11, no. 2, p. 6-7.

原文在网上已经找不到了,看其他人的 review,大概是讲述冰淇淋的生产过程中,和岩石的各种关系。虽然冰淇淋只是用牛奶做的,但盖牛棚需要混凝土,养牛需要钻井抽水,冰淇淋冷却需要矿石中提取的化学材料,以及环节中涉及的金属乃至塑料(?)设备,都需要从矿石中冶炼。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的文明是围绕着各种岩石和矿藏而存在。

好吧,这个思路虽然牵强了点,但确实有趣。而且这个宣传单的画风超级赞。但是,在保护区角落里这样玩梗,也太硬核了吧?我连 paper 的原文都找不到了…… Tidbinbilla 保护区开车兜一圈大概15km,能看到袋鼠(大多是 wallaby)、考拉、鸭嘴兽(很难见)、以及各种小兽和鸟类。围栏上贴着告示,让人们不要骚扰路上的毒蛇。园内装饰充满着朋克气息……


Update 2022-9-23

根据 Alva 在评论区提供的信息,这个口号,是 TCL 公司,在十几年前保护区山火之后,重建保护区的景观项目的一部分。它们网站的项目说明上,还有这个系列宣传画的其它图片(我去的时候只残留这一张了…)。在这个系列的宣传画里,no rocks, no ice cream 是指(石头分解 – 土壤 – 种植业 – 畜牧业 – 牛奶 – 冰淇淋)的生态链,和最初 paper 里,石头作为矿石,产生工业文明最终制造出冰淇淋,并不相同。——这种单独一个口号在保护区行业内流传,过程中被人再次阐释的过程,反而更有趣。

在梅里雪山打游戏(触乐稿件)

两个月前在 twitter 上和 @maoz 吹牛,说到当年在梅里,不去游玩,宅在旅店玩 Diablo 2 的事情。然后被触乐小编来约稿子,把这个故事写出来。我有些担心,写下来会不会又是一篇无聊的户外游记,毕竟人家是游戏媒体……写完了感觉还好,十年前的,无论是游戏,还是IT相关的装备,都有很多值得怀念的东西。也算是还了十几年懒的写游记的欠账……

稿子改了两轮。很多年没和编辑打交道了。小编第一次改稿的时候,感觉是用他自己的语气,把整篇文章重新斟词酌句了一遍,看着实在不像是我能说出来的话。于是又硬生生把风格拗回来,删了一些离题太远的段落,加了一大段类似游戏攻略一样的描述。——时隔多年也懒的仔细考证了,忽悠旅店老板这种外行可以,被 Diablo 高手看到肯定会翻白眼。这个我承认。

也有人评论说:在雪山上玩游戏的那个环境,感觉就像在亚瑞特山顶打那三个远古野蛮人。想想真的像哦,但我不记得当时有没有带着店老板打到那一关了。

触乐的稿件链接微信版

我自己的定稿,在 blog 这边也发一份吧。还是有些不同的。


2009年的4月, 我在北京辞职后,暂时没事做, 本来想去黔东南徒步,路上想起三天后就是泼水节,立马买机票杀到昆明办老挝签证,但落地后才发现泼水节是老挝的傣历新年——昆明的老挝领事馆一周前已经放了年假,只好把过泼水节的地方,改到西双版纳。过完节在当地 1200 块钱买了辆二手摩托,沿着云南边上的国境线一路向北骑。雨季里沿途的土路都成了泥坑,每天在泥里翻车打滚,好容易才到了大理丽江一带的旅游区。对着地图研究了一番,决定去梅里雪山内转经。

一路上都很虐。到梅里雪山的前一天,在白马雪山垭口,摩托车爆胎。在海拔4200米的高度,翻山去借工具,自己卸下轮胎,扛着轮胎搭车下山去补,高原上饿着肚子加晕车,搞到肢体局部癫痫,最后还赶上雨夹雪……等我终于抵达雪山外的小镇时,已经累得像死狗一样。

第二天,把摩托车寄存在山外的旅店,背着包爬了9个小时,绕过检票处,到了山里。梅里雪山上的村子叫做雨崩,分为下雨崩村和上雨崩村两个部分。我在下雨崩住了一晚,五一将至,村里的游客渐渐多了起来,于是转天搬到比较清静的上雨崩。

我在上雨崩村口望了望,看到一家装修比较新的旅店。走进去,看到一个很大的露台,老板正坐在长凳上,背对着门口,在电脑上捣鼓着什么,并没有听到我的脚步。我走到他背后,准备打招呼时,瞄了一眼他的屏幕。

屏幕上的是……Diablo 2。

从旅店老板的背后望出去,就是梅里雪山。露台的屋檐很低,从我站的视角往外望去,雪山占据了视野超过三分之二的面积,仿佛伸手就能触到。我背着15公斤的登山包,一时间忘了放在地上,就那么站着,看着不远的雪山,和眼前的屏幕。老板用的是亡灵巫师,已经20级了,还卡在第二幕的神秘庇难所里,被打得晕头转向。老板大概把所有技能都平均加了一点,傀儡和骷髅们被挡在庇难所的小路上——本尊的魔力值已经被吸光了,一群怪物围着他各种砍。

我站在背后看了大概5分钟,叹了口气:“这个男巫你还是砍掉重新来过吧……”

老板猛地回头,愣了一下,惊喜地拍案而起:“啊!终于有懂行的来了!教我!”

“你先帮我开间房……”我把包放下,拿出笔记本,“另外,你知道这个游戏可以联机吗?”

— 关于装备的分界线 —

嗯,是的,首先,两个月的背包长途旅行期间,我是有扛着笔记本电脑的。 记得是 Compaq V3907, 六七千块,很普通的型号,用几层衣服裹了,塞在背包里,绑在摩托车后面,2000多公里颠簸下来,并没有出现问题。那时还没有Kindle,手机也只是小屏幕的 Nokia 5500,在旅行中看书时,还是对着电脑屏幕比较舒服。另外,那是我第一次旅行时,彻底从胶片相机改用数码单反,相机的存储卡只有 2GB,拍 RAW 不到 200 张,背着笔记本,就可以每天把相机的照片导到电脑里(数码伴侣很贵的)。

当年的手机信号还是 GSM 2G。 新浪微博还没出现,Twitter 已经不能直接访问了。我在用一个叫「嘀咕」的山寨 twitter,可以在国内用短信或者 MSN,把路上的文字发给嘀咕,再由嘀咕自动同步到twitter。 然而当时雨崩村里的供电还是靠太阳能,手机的基站也是,所以只在白天有电的时候才有信号,信号效果也很差。村里晚上还是用蜡烛照明,按理说玩游戏的电也是没有的。然而旅店老板从山外扛了一台小号的水力发电机,扔在店外的小溪里,于是在水力充沛的季节,就可以24小时玩游戏……

WIFI……当然是没有的,也没有接网线用的路由器。那个时代的人类,把网线里面的两组导线,互换位置,直接插在两台电脑上,就组成了只有两台电脑的局域网。这样的网线我随身带着一根——当然不是因为预见到有人会和我联机打游戏,而是在路上如果需要和其它电脑之间传输文件的话,在没有 USB 3.0的时代,用网线直连然后共享文件夹,是最方便快速的方式。

就这样,老板向我炫着发电机,我向老板炫着联机线,我们并排坐在露台上,对着梅里雪山,开始联《暗黑破坏神2》。当时是下午3点多,正是阳光变得柔和,不那么刺眼的时候。山顶渐渐被染上黄昏的颜色,想起马骅的诗——我最爱的颜色也是白上面再加一点白,说起来,过两天出山的时候,记得去他车祸的地方看一眼。到了日落时,云层渐渐厚了,我抬头看着山巅的风卷云舒,眼角屏幕里小怪物一波波涌来。好像之前的计划是赶紧找个旅店把包放下,然后去冰湖逛一圈的?算了,随它去吧……

我并没有问老板,为什么直到2009年才开始入Diablo 的坑。事实上,当时我的电脑里还存着一份 Diablo 2的游戏程序(还有《博德之门2》和《异域镇魂曲》),里面有各种穿着华丽装备的满级人物。我向老板介绍了每个职业不同的技能发展方向,一边讲,一边把相应的角色拉出来遛一圈,就像在新手村做顶级门派的嘉年华大游行。介绍完了之后,我新建了个野蛮人,带着老板开始推地图。

「老板你是为什么选择练亡灵巫师的呢?Anyway,good choice!男巫是一个对技巧性要求很高的职业,像你这样平均加技能点是不对的,一般来说,常见的发展方向有大概七种。最常见的选择是只练一只傀儡,而且未必是技能树越后面的傀儡越厉害,看起来最弱的土傀儡,其实有隐藏的减速效果,点满了当成肉盾,非常好用,血量仅次于变熊的德鲁伊!最弱的骷髅兵点满了也很强,反而是练复活的意义不大。最炫的是玩控场技能,每个技能的范围半径,其实是有讲究的,举个栗子,用恐吓把一群怪物从你身边吓跑,跑开一定距离后,用一个大范围的混乱,这个时候你和怪物的距离要大于怪物之间的距离,于是怪物以你为圆心围着互掐……好吧我知道这么搞过于刺激了,练骨魂去砸人也是可以的,但输出就比不上其他职业了。那个毒匕首的技能你看到了吧,把这个点到满,拿着匕首上去戳,伤害高到爆炸,但男巫这种身板玩近战,如何加属性点要慎重考虑……」

老板:@#¥%…………

「别愣着,跟上啊!等一下,你设置点错了,现在我们是在pk状态,这个级别你绝对打不过我这个野蛮人的。早年有个版本的野蛮人有跳劈必中的bug,太违规了,后来改了就好对付多了。最好对付的是圣骑士,没练过飞锤的圣骑士,用骨牢加反弹伤害,轻松就能困死,但如果有个圣骑当队友的话,召唤几十只骷髅配上圣骑光环,实在是绝配。但其实男巫最好玩的队友还是男巫自己,当年我们在Battlenet上建了个男巫团,六个不同风格的男巫一起玩,对硬件的要求实在是感人……」

我一边引路,一边随口说着,不顾老板发晕的眼神。很多年前,那些最细微的操作,在这种不停地唠叨中逐渐清晰起来。当年上大学住的还是老旧的宿舍楼,大家动手把每个寝室都连通了网线,但整栋楼对外的网络非常差。所以网络最终的作用,也就变成了在局域网里打游戏。三层楼,每层32个寝室,每个寝室平均四台电脑,一个三百多台电脑的巨大的局域网。只有到了元旦或者国庆放假的时候,宿管才会通宵供电,然后所有寝室,都打乱了顺序,按照不同的游戏进行分区,大家找自己想玩的进去联:这边四个寝室是实况足球,旁边四个是拳皇,键盘是从实验室临时换过来的,放心砸,那边半层楼都是星际,暗黑破坏神和极品飞车在楼下,三楼角落里是棋牌类和单机的大富翁,楼梯口是英雄无敌,是啊,那群变态玩个英雄无敌也要联机,怕被别人看到屏幕……

虽然一直带着老板打游戏,但住宿费我还是有交的。店里也有其他客人,老板给他们炒饭时,我也跟着蹭。蹭完饭继续打游戏。后面的两天都没有出门。其实也没有每天联机到很晚,晚上的山里还是满冷的,露台上冻的待不下去,只能回到房间里裹着被子取暖。那根联机的网线也不长,我并没有和另一个男人凑在床上打游戏的习惯……所以晚上都是老板一个人回房继续自己摸索,白天起床后看看他的进度,让他开个传送门,我直接跟上去。

玩了两天之后,我还是出门了,去雪山脚下的冰湖转了一圈。回来的时候,旅店里又住进了一个旅游团,十几个人。听上去,这个旅游团之前和老板约定好了,老板会为他们安排篝火、烤肉之类的项目。但老板这几天痴迷于打游戏,懒得去安排这些活动,甚至连饭都不是很想做。于是旅游团的人们非常不爽,住店的钱又不能退,只好晚饭时集体去村里的另外一家店消费,以示愤慨。我站在店门口,看着游客们远去的背影,以及奋战中的店老板,毅然起身,跟着游客们去蹭饭……

第二天我就出山了。临行前,我赠给老板一堆所有技能+n的护符,并没有留联系方式。

这已经是 10 年前的事情了。《暗黑2》好像是 2000 年发布的,然而我不想再往前回溯 10 年,回忆最开始时是如何在寝室里联机砍大菠萝,以及更久远的Diablo 1代时的样子。在 2009 那一年,我连《魔兽世界》都已经退坑了。玩游戏对我来说,就像一个人漫无目的地旅行,其实是很散漫的事。在WOW里好几次把角色练到 60 级,以及版本更新后的 70 级,都是一个人在做任务体验剧情。升到满级后就玩不下去了,实在受不了和一群人每天在固定时间下副本,感觉像上班一样。

几年后的 Diablo 3 我当然第一时间玩了,也第一时间骂了,还因为和朋友恶意剧透而被打。那个中国玩家在暴雪论坛“fxxk your DAYE”的故事,我至今还在语言人类学的课上和外国人们当段子讲。还有 Torchlight 1 2 、以及 Path of Exile 那漫天星斗一样的技能树,都是很愉快的体验。但一个人玩毕竟乐趣有限,通关后也只是尝试了一下其它角色,没有再完整地二刷过。遇到以前玩过Diablo 2 的朋友,也把这些向他们推荐过,大家也都很喜欢。然而,在后来的很长时间里,我们终归找不出几十个小时的时间,让大家一起尽情地投入在上面。

我一个人也能从 ARPG 中获得乐趣,但更多 ARPG 的乐趣,还是在于和朋友们协作的过程。这个说法似乎和我刚刚对《魔兽世界》的吐槽自相矛盾——然而对游戏的融入与否,solo或是协作,并不是简单的0和1的选择,融入的方式也有很多种。我并不是 lonely warrior,我也渴望着归属感和群体认同,但这不代表我接受 WOW 那种社交模式。事实上,我从来没有通过游戏而交到新朋友,而是把更多的朋友引入更多的游戏。看那些因为魔兽世界或剑侠情缘而相识的人,在各种社交网站快乐地聊天的样子,心里也有些羡慕;但想了想,除了游戏,和他们也并没有什么可说的,而游戏也不是我一直想说的内容。我喜欢游戏,就像我喜欢旅行,以及喜欢很多其它运动一样,喜欢并不一定意味着我需要为它改变自己的方式。我不想按照游戏中的指令,一定要摆出某种姿势,才能体验到乐趣;而是希望在各种游戏中,可以遇到一些让我维持着自己的舒服姿态,就可以享受到的欢乐。

在梅里雪山上的那回,并不是我最后一次玩 Diablo 2。两年后表妹考上大学,来我家玩——终于到了玩游戏不被骂的年纪,但是玩什么呢?两个人面面相觑。双方这些年玩的游戏,并没有什么交集。

“要不,还是联一会儿 Diablo 2 吧。”表妹说,“就像以前放假,在你家玩的那样。”
“好啊。”

那些能够在旅行的时候,在没有信号的山里,大家碰面时联机开心一下的游戏,确实越来越少了。如今即使是所谓的单机游戏,每次启动都需要联网验证身份(好吧我承认当年玩的 Diablo 都是盗版)。去年在印尼的小岛上做了一个月的田野调查,住的村子里只有 2G 的网络,和 10 年前一样——然而那种每秒几 KB 的网速,在现在的手机上,已经是任何 App 都打不开了。

村子里并没有电脑,只有手机和各种廉价平板,没有网络也就打不开网游。偶尔闲下来的时候,看村里的孩子们无聊地玩着单机的 Alto’s Adventure 和 2048。当时很想问问他们:“你们听说过 Diablo 2 么?”

然而我电脑里,已经没有了那份游戏拷贝。


UPDATE 2023:偶尔又看到触乐的小编提到这份稿子,原来这是她工作后的第一份编辑稿件……我当时就觉得,小编的工作方式、和对稿件的段落取舍,感觉怪怪的。幸好被我坚持着把画风扳了回来,哈哈。

池骋:我是跟《暗黑破坏神》同一年出生的,《暗黑破坏神2》那年我也才4岁,《暗黑破坏神3》那年我16岁了,偶尔会在机房里看男同学玩一个黑乎乎的游戏,多年以后才知道是什么……我也有跟“暗黑”系列的重要回忆!我在触乐编辑的第一篇正经稿子,就是一位作者写的《在梅里雪山打游戏》,他打的游戏就是《暗黑破坏神2》!这位作者在2009年登上梅里雪山,跟旅店老板坐在露台上联机《暗黑破坏神2》,面朝着梅里雪山,整整玩了两天两夜。那是我编辑生涯中最难忘的稿子之一。在某个时刻,我的感受似乎与作者重叠起来,我仿佛体验到了这个我从来没有玩过的游戏,也仿佛看到了面前高耸的、洁白的、壮丽的雪山。

小人国游记

Cockington Green Gardens(website),Canberra近郊的一个以微缩景观为主题的公园,已经有40年历史。公园分成英国区和国际区,每个也就一个篮球场大小,成人门票21刀。很多游客进来晃了十分钟也就看完了,确实不是很划算。然而对公园的老板进行采访,每个模型的背后,都有非常有趣的故事,比单纯的游客观光,好玩太多了。

公园建于1979年,一直是家族生意,园主的爸爸当年在英国晃了一圈,回到澳洲后,产生了做模型公园的念头,让英国的澳漂们怀念一下英伦风情。模型都不是什么标志性建筑(除了园主自己年轻时第一次做的巨石阵),都是英国各地的真实场景,被忠实地复刻下来。

船闸两边居然真的做出了水位的高低差异。
这排房子的其中一间是园主叔叔的,园主年轻时在里面住过

90年代,多元文化的理念逐渐流行,园主经过几年准备,在1998年增加了国际区。这个区域渐渐受到在Canberra 的各国使馆的关注,很多大使都希望把自己国家的建筑也加入到里面。他们向公园提供制作经费,每个模型都需要几千小时,几十万刀的制作费用。对于选择什么模型代表每个国家,大使馆和相关部门也参与到决策过程中。各个国家选择的风格不同,有的选择奇观,有的选择日常建筑,有的倾向于原住民,有的则直面展示殖民的烙印。这个过程讲起来非常有趣。

St. Mark’s Church, Croatia

最开始进入国际区的,是哥伦比亚、挪威、爱尔兰。后两者都是普通的欧式风情;而哥伦比亚选择的日常建筑,带有浓重的西班牙殖民风格。相比之下,秘鲁认为马丘比丘是唯一没有西班牙人痕迹的地方。西班牙人自己则选择了风车(旁边有在练习刺杀的唐吉珂德)。

Pueblito Paisa, Colombia
Machu Picchu, Peru
Spain,风车下面有金属丝做的,练习刺杀的唐吉珂德

新西兰和土著团体进行了认真的协商,然后大家一致决定选择标志着英国人最早在此定居的欧式庄园,而不是毛利风格。 1840年白人和毛利人在这里签订 Waitangi Treaty,对原住民也有历史性的意义。

Treaty House, New Zealand

阿根廷要建摩天大楼,但园主说不行,摩天楼哪个国家都有,最终选择了号称探戈发源地的那个小镇。菲律宾选择了民居作为代表,后来也经常有人不同意,想搞现代化奇观……

La Boca, Argentinia

墨西哥选择了现在已经不存在的,被淹没了的城市。

Tenochtitlan Aztec, Mexico

捷克、斯洛伐克,要求不要把他们的模型放在一起。虽然一共就没多大地方,但还是要求不要紧挨着。捷克先来的(幸亏不在中间),于是斯洛伐克被放在国际区的另一边,并且希望做的比捷克更精美一点点。但二者的风格其实很接近。「保养维护的时候,其实他们都是紧紧挨在一起的,不能让大使馆的人看到,」园主说,「还有以色列和那谁谁在库房里也挨着……」

Karlštejn Castle, Czech Republic
Chateau Bojnice, Slovakia

南非的建筑,被南澳的一个酒庄老板看上了,要了结构图,把自家酒庄建成和这个一样的。

South Africa

英国区所有模型的比例都是1:12,国际区这边,则各不相同,从1:12,到18、35、100……印度尼西亚选择了婆羅浮屠,他们希望把这个做成园区里最高的建筑(目前最高的是旁边的捷克),但公园觉得太违和,太影响整体协调性,最后还是选择了1:100的比例,看着很挫。

婆羅浮屠是在印尼制作的,走外交的渠道寄过来。当时是悉尼奥运会期间,禁止武器入境,他们外交渠道运进来很沉,里面还放了其他东西(暗指枪支),最终老板拿到的邮包被拆过,其它东西就不知道到哪里去了……

Borobudur Temple, Indonesia

除了英国他自己住过的那个,园主几乎没去过任何一个模型的实际地点考察,都是在网上找照片,根据照片里某款车的尺寸,确定建筑的尺寸。佩特拉神庙的照片基本都是仰角,花了很大力气才确定真正的比例。

Palace of Darius, Iran
Petra, Jordan

乌克兰,糅合了两种不同风格的教堂。另外确实有很多穆斯林表示抗议,为什么有教堂没有清真寺。

Ukraine, St Andrij Church

印度,园主很想做泰姬陵,但最终大家认为这个太烂大街了,最终选择了德里红堡的 Lahore Gate。 说起烂大街,中国大使馆曾经派了一群技术人员要来建长城(大家一致表示无奈),实地测量了一番,和园主开了个很郑重其事的会议,就没有然后了……埃及也跑来要建金字塔,后来也消失了。

Lahore Gate, India

韩国,找了一堆宝塔的照片,大使选了其中的两个,但后来人们表示这个只是大使的偏好,其实没啥代表性。

Korea

阿曼,做模型的时候,建筑本身还没建完,公园经过大使馆许可,也把模型做出了建筑中的状态。

Jabrin Fort, Oman

这个并不是在讽刺委内瑞拉穷……而是模型本身还没做完,就放了一个建筑工地做象征。

El Capitolio, Venezuela

叙利亚的帕尔米拉古城,据说全世界只有两家有做它的模型,一个在这里,另一个在某个迪斯尼。

Triumphal Arch Palmyra, Syria

没有中国、日本,没有美国加拿大(老板:美国人才不在乎这个),一堆前苏联成员国,也就无所谓俄罗斯了。园区的空地好像只剩下一两块可以安排,年底推出孟加拉……

公园的日常盈利主要靠门票,纪念品商店会赚一点钱,餐厅和园区里的小火车基本不盈利。公园有35名员工,算上工资和日常维护成本,园主说基本不怎么赚钱。一些旅行社把这里安排到外地游客一日游的项目里,游客从大巴下来匆匆逛一圈就离去。不同的时代,游客的种类也不同,「早年的中国游客都是排着队一步步蹭进来的」。另一个营业范围是政府部门的酒会,Canberra作为首都,有120个大使馆,园区里模型就有30多个国家。每年上百个国庆节和其它节日,在Canberra这种荒芜地方,有很多活动会安排到这里。园主兴致勃勃地回忆以色列大使在这里办酒会时的超高级别安保措施……

Masada, Israel

脸盲人类学家

(印尼某岛,婚礼男方筹备会)
:嘿,瞧那个人,不是我们第一周去的天主教堂的神父吗?
:是哦,他来做什么?这家人不是这个村里唯一不是天主教而信基督教的么?
:咦,是这家么?墙上贴的不是天主教的画么?
:明明是基督教的画啊!你自己就是天主教徒你不认识么?!!
:呃…我分不清。那个人,其实是我旁边那位女士的丈夫。
:你怎么知道的??
:我看到她手机壁纸图片了……
:好吧……你旁边的女士…怎么可能?!!这位女士是村里基督教堂的神父啊!!!
:呃,你确定没认错?哪个教堂?
:确定没错!就是我们第二周去的那个基督教堂啊……(忍无可忍)算了我直接问她,女士,请问那个人是你丈夫么?
:是啊。
:?!!你…是基督教神父,而他是天主教神父??
:哦,那个天主神父啊,他和我老公是堂兄弟。
:……………

克久拉霍 Khajuraho

克久拉霍 Khajuraho 的色情雕像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多,在几个主要神庙侧面最中央各有两三幅,其它的就只是在大量正常非色情的神态中见缝插针,角落里放上几幅。所以在这里并不能学到什么新技术……

雕像本身确实是极为精美的,相机拍下来,回到旅店,电脑上放大了一幅幅看过来,尤其是很多单人的不涉及色情的女体,感觉极好。最美妙的地方在于,雕像和雕像之间,并没有完全独立的隔断,整面墙仿佛就是一个大社会,每个人都在上面演出自己的生活。离得太近的几个,神态中似乎有交流,却又有各自的独立生活,小圈子里互相掏摸几下,咸湿的和旁观的,都是泰然自若的安详神态。这种微妙的感觉很喜人。

FIS2015002G0614-2063
FIS2015002G0614-1980
FIS2015002G0614-1956
FIS2015002G0614-2001
FIS2015002G0614-1953

把猥琐的整理出来一些,做个拼图。有几幅很有名的,譬如操马那个,转了两圈没找到,也就算了。

FIS2015002G0614-kho

Where is Sonagachi?

Yes, Kolkata, the largest red light district in Asia. Believe it or not, I went there just for curiosity… Anyway, I found it’s not easy for foreigners to find the place quickly. There is no “Sonagachi” the point on Google Map. To google the name, all the results are not quite clear.

Sonagachi is located in North Kolkata near the intersection of Chittaranjan Avenue and Shobhabazar with Beadon Street.
— You will not find “Shobhabazar with Beadon Street”.
about one kilometer north of Kolkata’s Marble Palace area.
— It’s true, but it does not mean you could find it.
from sova bazar metro station Sonagachi is 3 minutes walking distance.
— Also true, but which direction?

The GPS coordinate on Wikipedia is not accurate as well. Actually, the red light district is not very large as you imagine. The central brothels area is smaller than any large casino in Las Vegas. Especially in daytime – maybe you are afraid to visit at night – most of the brothels seem no difference with other buildings. Walking on the street over 34 Celsius, guessing whether the lady walking around you is a prostitute. What an absurd adventure, I talked to myself.
It took me more than 2 hours seeking between Marble Palace and Sova Bazar, till I give up to find it via Google. I tried to take a tu-tu Taxi: “Sonagachi? Women?” Surprisely (but I like it), many Taxi refused to drive me there. Some of them just showed me the direction. Then I kept walking and asking, finally I found it.
20150602_sonagachi_map
The main streets of the red light district are Gdurgacharan Miira St and Abinash Kabiraj St. In each alley you can see many brothels and pimps and prostitutes, but they are not very far from the main streets.

Considering the street names always change in India. I think the correct GPS coordinates should be < N22.5929 E88.3618 >.

Sonagachi is dangerous, with its HIV rates and some blackmail issues in the deal. But it is not so dangerous if you just want to have a look. The district is close to city central. On Gdurgacharan Miira St there are food and grocery stores. Many local people live there as a normal India busy area. At the crossing of the two main streets, policemen sit aside the shrine, with or without uniform, but it seems they are just to prevent violence.
Following my instruction, two young girls in my hotel visited Sonagachi at the same night. Of course they gained a lot of weird eyesight. Anyway, at least on main streets, they were secure.
FIS2015002G0602-1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