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fivestone

  • 机关枪牧师

    Machine Gun Preacher,★★★★☆。尽管拍的(尤其是前半截)很拖沓,但看在内容的份上,还是要多给一颗星。 片子最后还是免不了接个光明的尾巴:主人公最终在帮助非洲儿童的过程中,也成功克服了自己的暴戾,和家人也达成沟通。向着完人又近了一步。——我不知道真实故事中Sam Childers是否也存在性格上的缺陷以及最终是否克服;我还没有详细了解过他们的资料,也可能又是像《三杯茶》那样,做的比描述的要不靠谱(1、2)一些。 上上周悉尼《每日电讯报》的Kony广告。顺便说一下电影里和主人公一起作战的就是年初劫持我国驻苏丹工人的反政府武装的另一分舵。。。虽然那边局势实在没有谁能称得上正义。 ——————— 在光明尾巴出现前V一直说这个人性格好偏激啊,从一个极端(贩毒)到另一个极端(为非洲儿童卖房抛家)。我只想说,我们需要这样的人。我们需要有人拎着枪保护非洲儿童、拎着购物袋去拦坦克、或者去拍他们拎枪拎购物袋的样子。也许正是各种恶劣性格,才能让他们做出这样的事情,无视安危、牵挂、等等正常人认为脑子不正常的人才会做出的选择。这样的人不是你们,也不大可能是我,但我们需要这些人的存在。所以我可以在最大程度上理解他们有缺陷,容忍这些缺陷造成的损失。我们没有资格要求他们在性格上也要变成完人,或者说变成像我们一样。即使从宗教的角度,我觉得那些选择为了非洲儿童不顾一切的,比起在教堂里选择维护家庭和美的,前者在综合评估上也应该离上帝近很多。 就像lola那边说的:只要人家是来帮忙,我们(绿色江河)就接受,他们什么目的我们不管。 就像那些摇滚乐,他们中绝大多数性格上都是混蛋,但这不妨碍我们宠着他们把音符射到我们脸上。 就像我最厌恶五毛(以及所有立场维护者)们的一点:他们从不正面回应那些有理的、至少他们答不上来的诘问,或者那些在斗争着的人们所起到的积极作用;而是指责对方哪里考虑问题不全面、或者性格品德上有哪些缺陷,或者同一阵营的其他人有哪些缺陷。。。。我对公知们也是满宽容的,即使他们去东师古村的路上搞一夜情。 当然这是个定量的问题,取决于牧师们所做事情的彪悍程度以及性格上的不靠谱程度,以及二者在不同人心中的比重和衡量标准。满腔热忱做NGO却不懂理财,也绝对是灾难。但那些户个什么外,就觉得有资格在别人面前号称横着挥洒青春的,还不够看啊。

  • 三藏的帐

    还是先把这篇赶出来,不然吹牛时没有链接背景介绍,感觉怪怪的。 2011年4-7月,到成都买了二手摩托,沿川藏线进藏,新藏线出藏,后来计划有变,又沿南疆骑到格尔木,再从青藏线进藏,然后去逛尼泊尔。途中不时和各种朋友见面或者陪行,但大多数时间还是一个人。路线大概就是这样: 蓝色是骑摩托,绿色是坐车(深绿色是重合部分)。本打算在Google Map上描出每天的轨迹,一直懒得动手,就先这样子了。其中川藏是从南线到新都桥,经八美、炉霍到北线,又从昌都经邦达回南线然后到拉萨。全程(算上在拉萨周边闲逛)大概9000多公里。 就是这辆车。银钢125cc,经川藏、新藏、青藏,一路风雪颠簸,虽然上坡无力且时有小恙,却也功成圆满,赐法号〖三藏〗。 摩托方面共花费¥1806。其中买车¥1200、卖车¥600(匆匆卖给朋友的朋友,不然能再多卖些),保养和修车花费¥1206。汽油方面,因为在工布江达丢了手机,先前记在里面的账目都没有了,于是后来也没再详细记录。但这辆车很省油,平均百公里2~3升,沿途油价在¥7.6~9.6之间(93号,偶尔加90号),9000公里花费的汽油钱,应该在¥2000以内。 Day 0,成都。买车¥1200,在金花镇的摩托市场转了一圈,二手摩托里这种朴实款的很少(大多数除了踏板就是二手也要六七千的雅马哈),也没得挑牌子,碰上什么算什么。〖银钢〗的牌子还是第一次见,后来得知是和〖力帆、隆鑫、宗申〗并称重庆四大摩托品牌……以节能(化油器的喷嘴比较小)为卖点——但这个不是我要的点啊!节能了自然就马力不足,上山时很不给力,要用二档甚至一档慢慢轰。但这次确实没出过什么大的故障,表现不错。 出发前又去配件市场。¥70买护膝和头盔。¥40配侧引擎盖、链锁、和行李架上的备用皮筋——但侧盖很快就又颠掉了;以及三天后在雪门槛,对着垭口上一公里长、半米多厚的雪,先挣扎着把车硬推过去,再回头背一趟行李,链锁和备用皮筋就捆在行李架上,过程中遗失,后来也没需要用到过。 D1,去雅安的路上换离合片和机油,¥80,属于旧车买来后必需的耗材更换。快到雅安时后胎被扎,挣扎着到城区边缘才换掉,¥20 D4,康定。早上出发前换掉本来就快磨平了的后轮外胎¥140和刹车¥25——例行耗材更换。另外前一晚被 @azoron 和 @demoi 挤上车,载着三个人去泡温泉,修车时发现后轮钢条断了9根……¥10 D15,鲁朗。链条被打歪,用二档柔着力道开了80公里,途中链条几十次脱落又装上,到鲁朗换了链条和固链器,¥80 D19,拉萨。例行保养。换机油;刹车;前避震漏油只换了一个,另一个螺丝拧不开了;调整化油器;护膝前两天丢了一只,这段路不冷,就直到拉萨才又买了一副;买了额外的内胎和火花塞备用;右手刹车杆摔断了,配上。共¥170 D25,仲巴。右手刹车杆在萨嘎又摔断了——在矮拉山口磕过底盘后,车子在平地就立不稳,每次倒下都是右手处先落地。。。¥5配上。 D29,狮泉河。换机油¥40,备用固链器¥15 D33,叶城。新藏线全程都无大碍,刚从新藏公路尽头出来,回到有人烟的地方骑了不到三公里,前轮突然爆胎,旁边就是修车铺。。。个么不用自己动手了,在车铺把拉萨买的备用内胎换上。外胎也磨损的差不多了,一起换掉,¥100。但一时兴奋忘形,被奸商换了劣质外胎,才跑了700公里,内嵌的钢丝骨架就断了,到塔什库尔干又要重新换一条。。。去喀什路上在路旁车铺调紧链条,¥1 D37,塔什库尔干。载着盼盼从喀什开到塔县。本来摩托的故事到这里就该结束的:我留在塔县等着混巴基斯坦签证,摩托车让盼盼骑回兰州。在车铺帮盼盼把车子调养了一下,又换了条外胎,盼盼买单。 第二天盼盼打电话来,说在不到墨玉的地方,摩托后轮辐条断了八九根,在路边趴窝了——完全不能理解:车子开过新藏线都没事,昨天临走时还好好的,他一个人在柏油路上怎么会开成这样!莫非丫在喀什又偷着用这车3P了?。。。苦口婆心遏止盼盼弃车的企图。他在路边车铺住下,转天找来配件修好车继续前进——据说整个后轮都换掉了。。。 第四天,我托小贩从巴基斯坦弄来的外交照会又一次被我国海关拒掉,只好改变计划,坐了两天一夜的车,在且末县城追上盼盼。本打算继续两个人骑车去青海,然而……他换的那个后轮,是不合规格硬敲上去的,相对于中轴线歪了一点点,一个人骑不明显,两个人重量增加,后座被压下来,后轮蹭到车架的螺栓。去修车铺看了看,整个后车架已经被扭歪掉了,只有用机床才能校正回来。。。于是盼盼坐车去库尔勒转火车回兰州,我继续一个人骑——目标是青海,然后拉萨。 D43,若羌。后轮倾斜的问题突然加重,去车铺换了根后轴,又加了垫圈,勉强对正。另外换了个小喇叭,共¥100 D45,在柴达木车身突然剧烈摇晃。下车查看,发现中轴一边的螺母不知何时颠掉了,中轴已经退出来了一半。。。沿途找不到大小合适的螺母,只好一路用脚顶着,隔几公里就停下,找石头把中轴砸回原位。直到格尔木才配到螺母;车灯开关坏了,左手的开关整个换下来;换机油;固定镇流器。共¥40——车铺大叔听说是要进藏,价格上超级优惠的! D46,沱沱河。中轴的螺母仍然不是很配(轴上的螺纹有些磨损了),渐渐又松掉,于是又一路用脚顶。到沱沱河,在中轴外端又加套了一个螺母,才算搞定,¥10 D48,拉萨。换机油¥30。至此大功告成,车已经可以卖掉了(在青旅谈过¥800的价格),但想了想还是决定从尼泊尔回来后再卖,这样在拉萨期间也能骑着到处逛。后来办尼泊尔签证需要等着从家里寄旧护照过来,顺便等 @iswenyi 三天后在拉萨会合,就又骑车去逛拉姆拉措。。。 D49,曲松。过了曲松县城就又是烂路,20公里后,后轮(盼盼换的那个……)突然爆胎。我的工具已经在拉萨都处理掉了,只好往回推车,把行李架上的大包背在身上,在海拔4600m费力推了一个多小时,到小村子,和村民一起把摩托扛上路过的小货车,运回曲松县城¥50。换胎¥40;另外排气管中间本来就锈的快要坏掉,扛车时不堪磕碰,终于寿终正寝,¥140换掉。修完车已经半夜,懒得再去小旅馆砸门砍价,蹭着修车铺学徒的床过了一夜。 D74,拉萨。之前去尼泊尔的时候,把车寄放在多拉家,回到拉萨后,多拉说有朋友想买这辆车,¥600出掉。第二天就(有生之年第一次)坐青藏铁路离开了。

  • 里世界 – 3

    高中大概学到积化和差的时候,我就对公式背不下去了,每次考试前五分钟掏出课本迅速背熟,发下卷子后趁着记忆新鲜,立刻默写在草稿纸上;否则就要浪费时间在考场上从三角函数的定义开始推导。类似很多事情也似乎说明我对学识的掌握基本是截止到方法论和公理这一级的,能够从基本规则推算出来的——只要我确定自己有推算出来的能力,就不会把它当做定理来记住。以及推广到EQ领域:我不知道〖寻根问底〗的品质究竟是因还是果,习惯了对很多事说no后,渐渐地,那些旁人觉得理所当然的,规矩、习俗、常识……似乎每一条都可以分析也就是传说中的『Es muss sein(非如此不可)?』——其中大部分并不那么合理。然后分析我如今握到的筹码,能不能做到踢开那些谬误的部分?这种习惯为我成为怪人提供了很大帮助。 但我觉得脑子里还是有定理存在的。这么说是因为分析失语症的时候,发觉自己对很多言论越发懒得理会。譬如微博上那些被抽象成人生哲理然后大量转发的。其中有的是厥词,就是那些并不理所当然的理所当然,对这种人求理解太耗精力,当前我还是主攻自我完善而非启发民智,所以连槽都懒得吐;有的正确但难度太低,没必要为了四则运算的正确性、或者换做是我也能够同样顺理成章地当做事务处理掉的东西而感动;有的正确但……我知道你们只是顺路赞一记,然后就抛开,再无交集。那些被我赞美的【正确】,都是我一直在做的。 看到的属于哪一种,似乎能够越来越迅速地判断出来。究竟是已经锻炼得像the Sherlock一样,瞬间完成整个演绎法;还是心里其实有什么作为参照。我自己也拎不清楚。如果是后者,那些我觉得正确而有用,记住并坚持,高阶导数上成形的观点,我觉得可以把它们秀一下了。把这个世界打开,给你看那些bt的源。 ——————– 我的一个(我认为值得赞美的)毛病是:很多事情,我只记住从中抽象出来的看法和感受,具体事情则扭头就忘了。这让我从小在家庭辩论中都很吃亏。每一件蒜皮小事都能被爹娘拎出来反复数落,而我对他们的指责都是在抽象层面上,缺乏论据支持。而且那些抽象的看法,也只有在遇到相关事情或者brainstorm时,才被激发出来,凭空列举出来则很难。所以让我现在说究竟有那些定理,也说不出来。只好存了这个系列的念头,把那些觉得能够通过吐槽反映出里世界的事情记下来,坚持吐出来。在我讨厌这种行为之前。

  • 澳大利亚的摩托驾照

    终于拿到了最终版的澳洲摩托驾照。 大概是 2010 年 10 月的时候,lola 们在上海讨论团购摩托车驾校的事情(似乎到现在还没动静~~)。在国内已经被扣了三辆破摩托的我,盘算着自己终归需要在全球范围内,有一份合法的摩托驾照,就在澳洲这边先行动起来了。历经16.5个月(最短需要15个月),花费496澳元。 发一下攻略。 澳大利亚的摩托驾照,和汽车一样,分为 Learner – P1 – P2 – Full Licence 四个过程。全部信息每个州的交管局官网上可以查到(如 NSW 州的 RTA ),虽然觉得界面也不是很友好。。。 在拿 Learner 和 P1 驾照前,都有强制的学习班要上。Learner 要两个半天、P1 要一整天,基本都要占用工作时间——似乎也有周末时段可以预约,但很难,至少我没能预约到。而且不免费——占了我全部开销的 2/3 以上……相比之下,学汽车(在保证你会开的前提下)也只需要找有驾照的人给你签 LogBook,然后直接去考试就可以了,不需要强制在教练或学习班上花钱。所以学摩托还是很坑爹的…… 我当时在 Wollongong 附近,上课和考试都是在 Unanderra 的 Wheel-Skills(其实也是在交管局的院子内,但这种课程一般都外包给培训公司或 Club 来组织)。据说如果住在某些偏僻地区,附近没有训练场的,可以不用上学习班。具体怎么操作我不大清楚,Sydney 附近的还是不要想了。 1. 上Learner学习班。在网上或附近的 Motor Registry 预约训练场。两个半天,$78(和官网标的价格略有出入,以下写的都是自己的实际花费)。 训练场的车基本都是川崎 250cc,有的妹子扛不动,也可以选用轻便的踏板摩托车——最终拿到的驾照似乎没区别。学习班是从零基础学起。一开始都是两人一组,熄着火推车练习平衡。虽然我怀疑如果碰上笨的,这两个半天能不能学会;但和我一批学的应该之前也都摸过车,所以这些简单的步骤很快跳过,到后面各种换着花样绕圈打发时间。 2. 学习班结束后,去Motor Registry的电脑上考交规,$38。和汽车考交规一样,只是其中几道题目和摩托车相关而已。考不过可以过两个星期交钱再考…… 3. 考过交规后,当场领取 Learner 驾照,$21。这个时候就可以开车上路了。汽车的…

  • 《肠子》

    其实最初本来只是想秀一下帐篷的。 我战绩辉煌(1, 2)的Luxe Rocket,一米宽的超轻型单人帐,大约十个月前在伍须海附近,终于华丽丽地睡下了三个人。入帐前生了篝火,取暖时三个人轮流捧着Kindle读《肠子》,同时赞美 @demoi 同学的高起点:第一次露营就是在海拔3750m和大叔们用超轻帐雪地3P,然后回帐篷里继续读,同时各种体位,然后次日被挖虫草的山民告知走错了路,下撤,换条路上,密林里踩着积雪冲上4000m山脊,发现又走错,打消了 @azoron 同学一腔鸡血翻过山脊继续冲的念头,原路返回,入夜后回到公路,1.5h后搭到车回县城——之前约定了如果能顺利回城就还去吃上次那家极难吃的彝族包子还愿。。。 然后想起当时在山上说过,回头要正式把《肠子》读一遍录音的,然后发现明天就是Chuck Palahniuk的生日,其实我更想录他的《出埃及记》,但意识到你们今晚还要聚餐,这个应该更适合饭后听。 很久,很久,很久,没做过这种大段朗读了,语气方面还是不熟,要是觉得好玩以后继续的话,应该会有进步。 Enjoy it。 ———————- 《肠子》,原著:Chuck Palahniuk,翻译:foxbok(译文链接)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is audio format. download here ———————-

  • 意志的失败

    失语症最初只是因为,写东西时常去的Bayview Park,被锁了隔离栏,附近这样的地方不好找:没有路灯干扰,能把车直接开到水边,在内湾轻微的海浪声和味道中整理思路。——这也又一次说明,把任何东西绑在任何东西上造成依赖,都是危险的。然后渐渐地有各种忙——究竟是忙的没法写东西,还是不想憋字才刻意找事做,已不可考。总之把自己搞到摸键盘正襟危坐一转脑子就想睡觉的地步。垃圾阅读湮没想象力;充实则剥夺思考的时间。再后来,每次落笔前先要做意义上的反思:是否需要挤出时间来憋情绪?(Yes) / 反正也没什么读者还不如去刷微博?(No) / 以及,这样写到底在期望什么? (再后来,懒惰的领域开始扩张:懒得再凡事考虑意义、懒得向人解释想法、懒得表白……直到某天再从懒惰中爬出来。我仍然坚持认为这是由于失语症或者别的什么找到的理由,而不是年纪大到没什么话说,或者对这种在文字过程中整理状态暨有槽就吐的方式表示放弃。) 真正有趣的在于以己度人的那部分。即使把对方看作和我一样,纠结而仍积极挣扎着的自然人,然后我意识到她们也存在失语症,也会因忙碌或不忙碌,失去想东西的心情。每次抛出话题时,都会设想,如果对方是处在上述各种状态时的自己,对这样的题目如何接招。于是不确定收到的各种反应,是话题本身的问题,还是对 方也处在失语症、或者其它更深的失去着什么的状态。是没有答案 / 答案是no / 还是懒得想答案。何时醒来 / 或者,其实另外一种状态才被定义成醒来。我不知道你是否知道我知不知道你是不是,相比之下囚徒博弈算个毛。 再深一层,经历了对各种状况——体验过的、以及想象一下就可以的——的警醒与否定,望向周围,会意识这些其实正存在于他们中绝大多数的身上,不自知或不能/不愿脱离。于是很多行为都能用类似阴谋论的逻辑,对号到某种挖过的心态上。——我不举例了以免写的太众叛亲离。这样的对号当然有各种偏颇;一味地榨深处的小,也妨碍了欣赏人家其它方面的亮点;而且这样子会把对(想象或现实中)有着这些状况的自己的厌恶,下意识地转嫁给别人:让自身适应生活以获得欢乐、对鄙视的人鄙视回去以获得支持感、把改变的希望寄托于对方……这可能也是疏远乃至孤独的原因之一。——想到又在为这个而刻意找原因,便觉得无趣而不愿写下去。而且前面推断的过程似乎并没有错,所以我还没理清楚,到底应该从哪个环节下手,才能改变看似必然的结果。 想到某人硬盘上取名『我被困住了』的电影文件夹,里面从《美丽心灵》到《寡妇制造者》。

  • 里世界 – 2

    其实自己在文章修辞方面,主要走的还是诗经〖赋比兴〗路线。但赋过于矫情,渐渐退化成讲究口语式的抑扬顿挫(或叨逼叨);又始终怀疑比喻对意图传达的准确程度,后来受Orwell棒喝后更是收敛了很多;于是更常用的还是寄情兴事,一番白描后流出想要表露的,也比较符合体验流角落里偷窥的风格。 但〖兴〗的时候很容易停不下来。本来单纯描述就比憋想法,更容易增加篇幅,再加上跑题,仿佛任何一句话都能引申些神马出来,渐渐地竟不知自己原本想要写的是什么。最后无奈地把大篇记叙文删掉。当然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因为自己本来就不清楚想说的是什么。

  • 拉拉 – 14

    到马孜木拉检查站已经21点,天正在黑下去。旁边的小旅店,七八个破床位的房间要¥50。前一晚在萨嘎县城,刚住过有生之年国内最不划算的旅店(木板隔出的多人间床位,¥30无淋浴),不愿住更坑爹的了。看路的远方隐约有两排房子,就打算先通过关卡去看看。 马孜木拉是去阿里路上唯一严格查边防证的关卡。我离开拉萨时犹豫一番,还是办了边防证;但毕竟不爽,打算试试护照是否真的不能代替边防证,于是谎称边防证找不到了(如果被拒就住下,明天说找到了)。护照确实不可以,但做良民状卖萌的结果,最终还是让我过了。值勤领导们研究半天,命令我到狮泉河(阿里县城)后必须补办。——这个和有没有护照,似乎也没关系。但这么折腾人家,心里终归过意不去,后面的关卡,都老老实实出示证件了。另外摩托被记了车牌号,但行驶证(买二手车时就没有)支吾两句说在包里,并没有仔细追究。 (在之前拉孜县国道三岔口、之后刚出狮泉河、多玛、进疆后的库地,都有关卡。库地比较严,也记了车牌号,其它几个主要还是登记身份证。三四个兵守在原野上的小房间里,满辛苦的。不让拍照。) 向前三、四百米,路边的小房子上写着〖普兰马孜木拉旅店〗——很有加州招待所的范儿。但没有人,锁着,前方应该不会再有人家了。路对面有一排工棚,也锁着,杂物间用铁丝拴着门,用钳子拧开,居然还有张烂木板床,把帐篷铺开做床单,比睡地上舒服一些。用汽油炉泡面、煮可乐,清水只够泡面的,随便擦把脸做面膜。0点后有拖拉机载了一群藏民来,大概是白天附近种地的,锁住的房间是他们睡觉的地方。他们看到我的摩托车了,手电四处晃了晃,没人找过来,也就睡了。 下午本来要在帕羊镇住,但地图有误,帕羊镇比预计提前20km出现,且规模实在不像镇子,于是就以为那不是帕羊镇,骑过去才渐渐醒悟。又或许我记不清了,是因为我不愿意在那里住才让自己认为那不是帕羊镇,至少我没有停下车稍微问一下。这一天风景绝美。在戈壁沙漠草原荒岭间切换,远处始终有喜马拉雅连绵的白色山顶,不时从山后涌来大块的黑色云团,伴着狂风,轰油门擦着云团边缘冲过去,来到太阳下面,翻个坡,细致的沙丘和雅鲁藏布江和雪山一层层叠现。那个疑似帕羊镇的村子就在沙漠地带,以国道为直径,方圆二百米的地方,一两家饭店和旅店,旅店外有几辆越野车以及相应的穿鲜艳冲锋衣的游客。我想我还是应该停下来,想象自己沿着沙漠走到雅鲁藏布江边上,满远的,或许本来就有越野车提供这样的项目。 萨嘎县住满了印度人(从樟木去冈仁波齐的朝圣团),整个镇子的旅店价格,也就变得坑爹起来,街头太阳能的淋浴房,前一晚我到的时候,就已经没有热水了。早上刚刚出发,和一个也骑着摩托的藏民在路口相遇,我速度降到0等他让开,只见他以每秒一米的速度直撞向我……换档的踏杆被撞弯了,借来锤子扳手敲直,——还用力过猛把车子敲倒(自从在矮拉被石头颠过,车子就支撑不稳了),于是右手刹车柄又一次被摔断,后来直到阿里才修好。有夜晚,有早晨,是第24天。

  • Leica M9 vs Epson R-D1

    这篇是快一年前的稿了。当时没写完,是觉得这样的评测,只有摸过的人才有共鸣,其他绝大多数看了也没感觉,有感觉也不要再买这种04年出品、600万像素、新机$4000二手也要$1200的电子产品。这尼玛也太小众了……这次纯粹是为了克服近期失语症,练手,补完。 ——————- 摸了几天 Leica M9(不是我买的)。刚拿到时发现生成的RAW文件有断线,还以为相机有问题,后来确定是SD卡不够好乃至存入速度跟不上,虚惊一场。 先挑刺。两个问题。 首先,动静还是太大。快门本身的声音其实还好(旁轴平均水准),但随即就是自动上弦时的马达轰鸣。我当年对Hasselblad XPan最不爽的也是这点,这个声音,在类似会议室场合,绝对不是能让人无视的声音。 而M9居然是有解决方案的,像巧思那样,有个【宁静模式】:按下快门按钮时,只拍照不上弦,然后按住不放,把相机塞进包里,或者跑到其它不吵人的地方,松开按钮时,才开始上弦轰鸣……@#$%…… 另一个问题。我用数码单反(以及R-D1)时,把照片存为RAW或RAW+JPG,同时在机身查看照片时显示为黑白。这个在M9上居然不能实现。 M9在只拍JPG,且设置把JPG直接在机内处理成黑白的时候,才能在机身也显示黑白。当然这个可以说是个人习惯,我平时也不怎么在机身上看拍摄结果,但 偶尔想要回放,脑子里是黑白思路,看到的却是彩色,不爽。 其它没什么大问题。直出JPG的白平衡据说比M8好很多,看着还好;但我主要用RAW,所以也没有进一步感受。缓存做的不错,RAW连拍6、7张,也不会因为存卡造成等待(对我来说够用了)。 另外有些细节很诡异。譬如测光,自动曝光A档时,取景框里会显示测得的速度值,但在M档时,居然不显示具体数值了,只显示过曝或不足的箭头。 删除照片时,那个delete all的选项始终飘在下面,看着有点碜。 嗯,没什么其它问题了。手感方面和M系列差不太多。M9完全是合格的数码旁轴。至于个别缺点——每台相机都有不尽人意的地方,用户只需要一边吐槽,督促厂方改进,一边让自己适应这台相机,就可以了——至少比适应苹果产品的过程要舒服很多。 只是别和Epson R-D1比。 是的。R-D1用了一年多,越发爱不释手。如果说M9是合格的数码Leica,那么R-D1就是extraordinary。没有R-D1,M9马达吵闹一些,也就忍了,但现在我们只会赞叹:原来还可以像R-D1那样,保留卷片扳手给快门手动上弦,这(不仅仅是装逼复古)是多么漂亮的解决方案!赞美Epson的色彩控制功力,把 D100那块破CCD(Sony ICX413AQ)的性能,挖掘得淋漓尽致,R-D1s(R-D1经软件升级)的ISO1600成像比M9的ISO800好很多。左上角原先的倒片旋钮,被用来作菜单的方向键,绝对是骨灰级玩家才有的灵感。 R-D1的缺点(按不爽程度排序): 1、不是全幅,常用焦段(尤其是35mm)配起来很麻烦; 2、开机后有延迟。把开关拨到ON、或者处于休眠状态时,按下快门要等大概一秒的时间,快门才开始工作。用来扫街反应太慢(可以通过设置延长休眠时间来解决,但那样耗电会增加很多,不爽); 3、分辨率(600万像素)不够高; 4、写卡速度是瓶颈,快速连续过片拍摄,RAW两张后就要等待写卡了; 5、只能用旧款的2G以下的SD卡; 6、显示屏翻转,意义不大(又不能像Canon G那样用显示屏取景)。其实我喜欢这种,背面完全看不到屏幕的样子。但与其翻转,还不如直接做个盖子,那样应该能做薄一些。 除了2和6,其它缺点都是受当年的技术限制(2可能也是),和设计无关。当然R-D1的仪表盘(无谓的装酷)和更改白平衡/图像质量的快捷按钮,对 我而言也感觉多余;但我能想象出另一些不同拍摄风格的用户会用的上它。总之,除去年代局限,以及如果你不在乎连拍这种浮云的话,这完全可以称得上一台没有缺点的相机。 但这两款相机终归不好放在一起比的,年代上差了太多。和同时代非全幅的M8比,R-D1在各方面都甩了它几条街;但和M9相比——我认为设计上还是比M9强不少,但毕竟画幅和分辨率不够。如果(很有钱&)想入Leica卡口的数码,一般最终还是会考虑M9,毕竟是目前唯一一台全画幅,用起来还算趁手。但有R-D1珠玉在前,想想数码旁轴还可以做成那样子,就觉得买M9实在不划算……奈何红颜天妒,R-D1再也不会继续升级做下去,我做梦都想要它的全幅版全幅版全幅版全幅版全幅版。。。。 后来的,打着复古旗号的相机:DP1、各种微单、X100……都是噱头大于其实用价值。当然这些相机在数码时代,都有其独特的生存领域,经过适应后 在各种场合也能用的很好;但是,就如何延续从前拍摄手感而言——当然你也可以说这不是必要的——一切没有联动对焦光学取景器的复古都是伪复古。直到电子取景器能发展到我肉眼完全看不出延迟的那一天。

  • 里世界

    去年那次痛哭,后来想,觉得更多是对体验流而言,看着各种世界离自己远去而无力:爱的和不爱的、精彩的、梦想过的、nemo、 neverland……这样子总结似乎过于不食人间烟火,当然也有压力、情感挫折方面的因素,但总体上就是类似仰望星空时,想象天体以宇宙膨胀的速度远离的凄凉。这个速度越来越快,有一天自己甚至看不到它们发出的光。 我也想试着去抓住其中的一个或几个,但还有一些世界需要涉足:作为培养基的、作为责任的、有吸引力的。每次看天空都会考虑哪些东西如果抛下就能扑向更多,却还是游弋在某片周围,至少不要离得太远,等世界开放,搞定了揣在兜里一起追星星。游弋时自然也做好了搞不定会损失大量机会成本的预期,久了甚至要时常反省是否只因为抓不到才想要;但总有些时刻,望着游弋着的这片虚无,心里泛起停留后一无所有的惶恐和委屈,草地上嚎啕着『什么也没有』。嗯这样子从欲求不满的角度去剖析,显得人性化多了。 ————————- 某同学最近言论渐渐茂盛起来(好吧我这里不想扯什么『寻求认可的写作是奴性的写作』),说的仍然有理有进步,却已能看出,其思考角度受到了所站位置的影响。不能说这样不好不够中正,我在完全无立场吐槽的过程中,也常有无力感。似乎到了要有意识地找一个世界,站上去吐的时候了。当然之前我要先分析这种迫切感从何而来。 fivestone · 2012

  • 拉拉 – 13

    从浪卡子出来是卡若拉,荒原上突然耸起,看着很近,沿着路笔直骑了十公里,才触到两道屏风似的山脊,然后一头转进山谷里,晴天,只有山头缭绕着云雾,渐渐地骑到云雾里。 翻过垭口后不久,就能看到卡若拉冰川,远远地山壁上一片白,和雾气以及堆积着云的天空晕染在一起,看不清边界。然后便专注于滑行下坡的舒爽。几个转弯后,那冰川突然出现在眼前,从路边向上两百米就能摸到的地方。还有一小块平地是停车场,旁边两个摊子卖水晶之类的纪念品,以及一个收费厕所。方圆几十公里无人区出现这些,比冰川本身更让我觉得突兀。 但我喜欢这种,沿着山路,拐角后突然出现什么的感觉,和荒原上一望无际不同的感觉。当然大多数转弯后,还是同样的山路。有时候我会想象,下一个拐角会遇到什么,发生过或幻想过的:断崖边有美丽的花;玛瑙色没被雪覆盖的海子;车子爆胎;旋转木马;土著们赶羊拦住路;突然有了超能力;大货车把我撞死;卡若拉来电话我要我们在一起。。。当然几乎所有想象,拐过去后还是同样的路。下一步的推论是这样子会不会太多失望,以及会不会使得山路比直路更容易厌倦。但我确实记不清了。 你这样说的是卡若拉,还是你自己心中的影子? 这个是不错的反诘。但从这个角度会进入误区,会变成『又有谁眼中的你是纯粹的自己?』之类哲学问题。或许我确实不能100%断言,我爱的是你而不是我的想象;但不能因此说那些完全没想过的,用歌词和韩剧就能感动的,比纠结着的,更懂得什么是山什么是爱情。至少我这种习惯去否定的人,成天忙着弄清楚什么〖不是〗的人,会反复研磨自己的想象,不会把那些不是你的,也想象进来。后来我也有去触摸那些不是,但我一直都清楚那些不是。 我只是根据卡若拉的样子,想象我们在一起时卡若拉的样子。这想象或许太超前,乃至忽略了之前要摆出什么样子,才能让我们在一起。 2011.5,卡若拉

  • 猫猫 – 12

    整个川藏线上我只见到两只猫。一只在塔公,蓬头垢面被恶狗们撵到门槛里不敢出来;一只在甘孜,被碾死在路上。 和 @demoi 住在塔公寺金顶对面的旅店。刚刚安顿好,出门就看到军车滚滚。我汽车师某部,从石渠回成都,约40辆卡车排在金顶旁边的广场上,下车午饭。之前已经有一辆炊事班的车,提前约一小时开到这边,架灶做饭。吃之前整队,训话。附近的狗们和我们纷纷围观。 旁边旅店里一只毛发凌乱的黑猫,缩在门槛后面。门外等着剩饭的狗不时冲它呲牙,却也不进门去撵它。 米饭、四菜一汤、南瓜丝瓜卷心菜什么的,基本都是素的,但偏咸偏辣(是的,那坨南瓜也是辣的),味道不错,很下饭。 我们当然知道是什么味道——这个时候上前蹭饭,是必须的事情。但demoi同学还是第一次做这种事,于是我缩在后面,等着她主动上前,给她讲『想象如果lola在……』鼓舞其积极性。后来军方吃的差不多了,连长说剩下的喂狗吧,demoi终于忍不住:『你们还是给我吃吧。。。』 顺便秀一下华丽的旅店房间,淡季¥20*2,整层楼只有我们住。饭后逛对面的佛学院,爬山,塔公寺后面的围墙正在修,帮当地人搬了会儿石头攒功德,本来计划考察塔公夜生活,但天黑后除了饭店只有一家游戏厅,只有一种游戏机——那是我第一次见到钓鱼机,每币五毛十元起售,十几个币后渐渐上手,再也死不掉,正犹豫要不要甩手走掉,钓鱼机突然哗哗吐出一堆币,零头送人,整数兑回现金后净赚五块。 这样的运输车队,路上很多很多。第二天【八美-道孚】全是土路,告别demoi时被另一个运输队赶上,然后我用了一个半小时超越40多辆卡车,周围风景如画,中间黄龙滚滚,我在碎石和黄土中,寻找较为平坦和安全的超车路线,最差能见度小于5m,听声音判断前面卡车的距离。 甘孜往德格路上,快到马尼干戈的时候,又是运输队。路上有只死猫,被车队一辆辆碾的翻来翻去。我看不下去,停在路边,趁着车队空挡,把猫拎到路边荒地里。 拉萨的旅馆里有好几只猫。前几年这边人人牵条小京巴的时尚,似乎不那么流行了,猫们也相对闲适了一些。一只老猫的后腿骨断了又长好,岔着白森森的骨茬,我买了牛奶和它在露台上分着喝。老板娘过来喂食,半碗风干的牦牛肉碎撒在地上,猫淡定地看着,不碰,我捻起一块,味道不错,继续……我吃过的最好吃的猫粮。 但这一带的猫确实很少,后来从喀什到青海那边,也没怎么见到。反倒是在新藏边界上,风雪中连翻三座5000m达坂,中途冻的受不了,跑进松西乡的茶馆,把老板娘叫醒讨热水喝的时候,在茶馆里看到一只老猫。这无疑是我见过,乃至听说过的常驻海拔最高(>5200m)的猫了。你们还知道有更高的么? 然后就没有了——比川藏线见到的更少。后来在加德满都旅店里有只猫,形状妖娆,不避人,主动遛进房间翻吃的,把各种果脯肉干拿出来孝敬了一番,最后发现人家爱吃肉蓉口味的压缩饼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