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nowhere man
-
Nomadland – 4
每天车子停在什么地方,要考虑很多因素: 白天被太阳晒着,车里会很闷热,尤其是夏天,会闷到无法住人,所以要尽量找树荫。 但很难找到,大片的,能够覆盖整个车顶的树荫,通常就是路边的一棵树。所以要预判方向,把车停在树的西南方向,这样早上树荫就刚好挡住阳光。 但如果睡到中午甚至下午的话,还是会被晒到。所以需要根据自己第二天的睡眠时间,进一步预判,让车子在早上不太热的时候,被太阳晒,而刚好在中午最热的时候,落在树荫下面。 开小窗并不能解决闷热的问题,如果把侧门和后门一起打开,保持通风,那确实会舒适很多。但需要考虑蚊虫(尤其是离树比较近的时候)、以及被外面的人看到我在车里裸睡。——虽然有布帘,但挂上帘子,通风效果会差很多。 回头试试用风扇通风的效果。 冬天会好很多,不用考虑闷热的问题,太阳晒着,温度反而更舒适。 但是,下雨的时候,反而不能停在树荫下面。因为雨水顺着树叶,砸落在车顶的声音,要比雨水自然落在车顶的白噪音,吵很多很多。 同理,之前曾经停到屋檐下面,下雨时整理东西很方便。但如果屋檐不能完全覆盖车顶,雨水沿着屋檐砸在车顶的声音超级恐怖。 以及,秋冬的落叶季节,要注意旁边树木的品种。有的树掉落的,不止是树叶,也有很硬的叶荚或果实,突然砸在车顶上的声音很惊悚。有时落下来的浆果很软很烂,粘在车上很恶心。 最后,要注意停车的那块地面上,有没有很多鸟屎,以及树上是不是常驻着很多鸟。车顶被鸟屎洗过一遍的经历,终身难忘。 ……………… 需要考虑的因素太多了,换季时偶尔忘了其中一项,第二天会睡的不舒服。所以我在想,要不要做个流程图贴在车里…… 白天也会有各种噪音,清晨的垃圾车、割草机,都是需要避开,甚至需要耳塞的。但这么说就过于细致了,自身睡眠状况和时间,也占很大因素。所以还是不如像住在房间里,任何时候都能舒服地躺下。——但如果住房间遇到附近长期装修,也很烦的。所以,把生物钟调成和正常人类一样晚上睡觉,才是正确的解决方案么? 住在车里,确实会考虑很多,住房间时并不会想到的东西:冷热、晴雨、旁边的树、太阳和风的方向、附近人类活动……虽然很烦,但并不能说是坏事;另一方面,如果把这描述为,「因为住在车里,所以更多地考虑人与环境的关系」之类,却也有些过于贴金了。所以仍然只是不同的体验。
-
Nomadland – 3
记一下帐。(单位:澳大利亚元) 买车:$3500 1999 年产的 Toyota Hiace(国内叫海狮?)。后来修车花了 1500,但这种年纪的车,平均每年都要花 1000+,替换各种老化的零件。以及在澳洲平均每年 $1500 的注册费和强制保险,这些就不算在固定成本里了。 装修总花费:$900,其中: 工具:$246 以后也可以长期使用的装备。由于我什么都没有,就都重新购入了。包括 Ozito(市面上最便宜的牌子)用电池的电钻、螺丝刀、竖锯(jigsaw),各种配套的钻头和螺丝口,尺,手动线锯。 刷漆:$218 金属漆:119,把整个车厢内部的锈渍打磨掉,重新刷了一遍油漆。 木漆:99,其实这一笔完全可以省掉的。纯粹是我刷漆刷上了瘾,就把壁板和做床架的木料都一起刷了,其实用原色也是可以的。本来床板才是必须要刷的,但我最终买了覆膜的胶合板(formply),覆膜上面粘不住漆。于是木漆还剩了大半桶…… 主体材料:$154 床板:112,覆膜的胶合板 1800*1200,2张。裁掉的部分用来做床板下面的垫板,最终几乎没有浪费。 床架:23,然而我从隔壁工地的废料箱里,拆了至少50块钱的上好的木料。 壁板:19。 地毯:$97 包括地面和床板上的,其实不是必须。 耗材:$140 螺丝:93,包括各种螺栓、螺母、垫圈、木螺钉……这种小耗材,才是和中国价格相差最悬殊的部分。虽然买的大包装,用完还剩下不少,但也没法再省了。 角铁,各种连接件:27。 其它:$20 砂纸、木胶、清洁剂…… 浪费:$45 各种思虑不周,买了没用,又没法退货的。 如果现在让我用已经买了的工具,立刻原样再弄一套的话,大概只需要花 $400 吧。 UPDATE:后续的一些大件装备,也列在这里 床垫,我之前就已经有了。其实是满高级的,很薄的硬海绵床垫。国外全是软床垫,舒适的硬床垫很难找的。 窗户:$160,很小的舷窗,自己把车厢侧面的铁皮锯个孔,窗子装上去。内层有纱窗,车门都关闭的时候,透气会好很多。 车内挂钩:$50~,为了好玩,很多地方都用了攀岩时装在岩壁上的那种挂片,很贵的。 窗帘,这边扯块布也不便宜…… 固定在床板一边的小柜子:$20 电力 蓄电池:$160,98Ah AGM Deep Cycle 电池盒:$60,电池放在里面,还有相应的点烟器、USB、Anderson 接口。 太阳能充电板:$120,包括 120W 可折叠的太阳能充电板、稳压器、电缆。 逆变器:¥300,淘宝要便宜很多。300W 纯正弦波。笔记本和一些小电器够用了。其实功率更高的 3000W 的也有,但噪音、散热、空耗电,都是问题,所以日常还是用小的。 车载冰箱:¥500,淘宝比澳洲便宜很多。日常并不会经常买需要冷藏的食物,所以启动的时间其实不多,但到了需要的时候,还是很管用的。…
-
Nomadland – 2
海德格尔把 栖居(dwelling) 和 构筑(building) 分开。从现象学的角度,那些把自己栖居的方式,最终构筑出来的过程中,自己如何显现自身的方式,也随之被自己所看见。而最终通过构筑而显现的种种结构,也加强了自己在构筑过程中所形成的,思考的方式。 Heidegger, M., 2006. 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 Spaces of visual culture. London, Routledge, pp.66-76. 闭上眼,在脑子里想一会儿,想象 house 这个概念的形象。——你想出来的是什么样子的? 老太太想象出的 house,还是带烟囱的;年轻人应该很少有这样的意象了。有的人想象的不是 house 的外观,尤其是那些习惯了住宅楼的人,想象的可能是内部的房间,一间间如何分隔;想象的可能是起居、厨卫的不同功用;想象的可能是内部和周边是否能带来安全感;如何安排自己的隐私;想象的可能是和里面居住的人的亲密关系……而我在想象出一辆 van 之后,开始对照其他人的这些想象,思考和他们这些意象相伴随的,那些他们看重的本质都是什么。其中哪些是我所忽略的、哪些是我正无奈承受的,哪些是我再度审视后,仍然觉得是不必要的。 澳洲政府安排原住民,从草棚迁入房屋的过程中,会采用「阶段性住房 staged house」的方式:首先在栖息地建起一间间,带有大遮阳棚的独立铁皮屋,以对应(现代人认识中的)他们原先草棚的「遮阳」和「容纳」的功能。然后慢慢搬进,有分割「房间」的 house。然后再搬进有厨房厕所等独立「功能」的 house。这个过程中有很多问题,包括铁皮屋的冬冷夏热、设施不完善,也包括原先的居住文化,譬如栖息地不同位置对应的意义、是否要以家庭为单位居住……在搬迁的过程中,这些文化因为无法移植而丧失。 从文化相对主义的角度,对比土著和现代文明的居住习惯,可以做出很多分析。譬如 intimacy 和 privacy 的不同侧重,对前者而言,house 更多只是大家白天一起玩晚上跟谁睡层面上的意义……总之聊的很开心。然而散会后,老师出门看到我的 van,第一反应还是 ohh pity……
-
五石之瓠
对了,庄子说过:五石这么大的葫芦,别看不结实,你可以抱着他划水呀~~ 惠子謂莊子曰:「魏王貽我大瓠之種,我樹之成而實五石,以盛水漿,其堅不能自舉也。剖之以為瓢,則瓠落無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為其無用而掊之。」 莊子曰:「夫子固拙於用大矣。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世世以洴澼絖為事。客聞之,請買其方百金。聚族而謀曰:『我世世為洴澼絖,不過數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請與之。』客得之,以說吳王。越有難,吳王使之將。冬,與越人水戰,大敗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龜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於洴澼絖,則所用之異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憂其瓠落無所容?則夫子猶有蓬之心也夫!」 — 《莊子 · 內篇 · 逍遙遊》 【譯】惠子告訴莊子說:「魏王送我一顆大葫蘆的種子,我種下去長成果實有五石這麼大。用來盛水,它的堅固程度卻不能舉起來;剖開來做瓢,那麼瓢大無處可容。不是不大,是我認為它沒有用處就打碎它。」 莊子說:「你實在不善使用大的用處啊。宋國有個人善於製造不龜裂手的藥,世世代代都以漂洗絲絮為業。有一個客人聽說,願意用百金買他的藥方。這個人聚集全族商量說:『我們家世世代代漂洗絲絮,所得不過幾金;現在一旦賣出藥方可得百金,就賣給他吧。』這個客人得到藥方後,便去遊說吳王。越國犯難,吳王派他為將領。冬天,和越國人水戰,大敗越人,吳王割地封賞他。能不龜裂手的藥方,是同一個;有人因此得到封賞,有人還是漂洗絲絮,這就是使用的方法不同。現在你有五石容量的葫蘆,為什麼不繫著當腰舟而浮游於江湖,反而憂慮它太大無處可容?可見你的心還是茅塞不通啊!」
-
曾经,以及现在,都拖了很多篇 blog 没有写。很多时候,起初只是一个想法,在脑子里萦绕,渐渐地有了大纲,连文章结构甚至一些辞句都有了。最后还是没有写出来。日子久了,也就渐渐忘了要写那篇东西时的思路和目的。 可以为拖延症找到很多理由:blog 式微了,在这里写了也没人来看;又或者有些东西写了反而怕被人看到;以及沮丧的时候,也不知道写出来,面对这个世界,能有什么作用。——但这些可能都不是多么重要的理由。本来我的 twitter 和 blog,就是在有些刻意地无视那些和其它网友交互的社交功能,而只是旁若无人地顾自说话。 但文章写出来,并不只是自己在某个时候,某种状态的展现;写作的过程,也是形成那些状态的过程。一些在脑子里萦绕的、模糊的、犹疑的,通过文字被固定下来。好像彷徨中为自己确立一个方向。 而我有些害怕这些方向。又或许在某些时刻,觉得自己最好还是不要,让某些状态清晰起来。
-
Nomadland – 1
我是在把 van 装修好的最后一天,才顺便看了《无依之地 Nomadland》。看完后第一反应:好羡慕女主角 Frances McDormand 身高只有一米六五啊,van 的内部宽度是 1643mm,身子歪一歪,就能横着躺下了,可以有一堆空间来放家具(甚至马桶…);我只能竖着搭个一米八的平台,剩下半米的空间,什么也放不下了…… 电影给我的感受,和预想的差不多:尽管导演把房车生活拍的很文艺,电影最后,女主角也更向往这种生活,而不愿再回归到「正常」的生活方式;但电影里的几乎每一个人,都是因为各种原因,而被迫地开始房车生活的。经济、失业、拆迁、养老、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于是,房车生活,被描述为一种,当「正常」生活发生问题时的应对方案。尽管房车里的人类,面对房子里的人类,能够熟练地用一种「你们这种房产销售口吻才是忽悠人的资本主义糟粕」的句式去反驳;然而,单纯只是因为反感现代化资本主义模式,而选择住进房车的人,电影里一个也没有。 还有一个群体,也没有在电影里出现:仅仅是因为酷,或者方便户外生活而住房车的 dirtbags。这样的原因或许「肤浅」,但似乎在房车群体里的比例也不小。就像影片中坐在车边躺椅上喝啤酒的几个大叔,电影并没有叙述他们为什么住房车。或许是因为会冲淡影片的氛围吧,——从这一点来说,影片确实有对人群进行筛选,以营造某种氛围。 从人类学的视角,每每看到和主流不一样的生活方式,首先都会忍不住去想:所谓的主流生活,就一定是「正常」甚至「正确」的么?会不会存在某个文化模式,所有人都住在不固定的房车里,才是「正常」的?——吉普赛人(罗姆人 Roma)并不是一个好例子,罗姆人的流浪其实也是被迫造成的,而且把罗姆人「流浪」的行为固化甚至浪漫化,本身也是在把他们异化到社会边缘的过程。 或者说,对于个体而言,如果他在设计自身生活方式时,能够不受「一定要有固定房间」的观点的束缚,那么,在他结合自身的各种资源和需求,而做出的理性规划中,是会有一定的概率,出现这种住在车里的方案的吧? 后来,看到几个人类学的学生聊这部电影。心想,大概能从中找到某种共鸣吧。但大家讨论的方向,是批判电影用浪漫化的处理,淡化了社会问题。于是就很失望,甚至比电影本身还要失望。
-
袋鼠通讯
前段时间在某社交网站上聊天,一些关于袋鼠的经历,突然就成了亮点:开车撞上袋鼠报废、把死袋鼠头割回家纪念、袋鼠肉可以吃还很适合喂猫……然后袋鼠就迅速成为了讨论区里的梗。这样的事,在不同圈子里发生过好几次,仿佛大家总能对袋鼠,陷入一种很奇妙的很 high 的情绪里。 村上春树也写过一篇《袋鼠通讯》,从在动物园看到袋鼠,写到唱片店对客人的投诉反馈,——把袋鼠替换成任何动物,对文章似乎都是没影响的。文章里也貌似自我点醒地问:袋鼠和自己到底有什么关系呢?然而,在村上读者们的文学气场下,有着某种微妙感觉的,就是袋鼠。 所以最终还是要归结到某种,对世界边缘的奇妙幻象和憧憬。当然,不同的人对「边缘」的定义不同,受「发达国家」四个字的拖累,很多户外圈里的人,其实对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是不怎么感兴趣的。但大多数人,对这种「边缘」还是有向往的,但他们过来旅游也大多是悉尼和墨尔本的动物园,没机会摸到出城几十公里就能找到的在野地里成群结队的袋鼠。 同年龄的圈子里,关于对世界边缘的向往开始消退。很多人可能只是因为,更深陷于日常现实中的舒适,就像老了就不愿意再去没有舒服酒店的地区旅行了。但亲身的向往消退了,幻象可能还在,谈资里仍然有很多关于远方的轶闻,旅行计划里也是言必称去南美晃一圈。 而对我来说,这种对现实舒适生活的眷恋还不强烈,至少我希望它不存在。需要警省的,是对幻象中「边缘」程度的执着。对南美的兴趣一直不强烈,对于一块我注定没时间去深入了解的土地,单纯去踩一脚的意思实在不大。所以后来去读人类学,希望让自己随便附近找个小村子,就能从观察中体验到乐趣。 当然,这仍然是一种「边缘」,把「『深入』了解异文化」这种大多数人不去做的事,当作一种值得标榜的行为。然而单纯因为猎奇而追求,和因为对周边人类失望,失去兴趣,而甘愿埋身于异文化,应该也不是一回事。 扯远了。其实袋鼠仅仅是袋鼠而已。 在澳大利亚考驾照时的交规题目:以下警示牌是什么意思? 我:注意前方有野生动物? 交管局:错。这并不是泛指,我们画了什么,就说明前方有什么。我们说的仅仅是袋鼠而已。
-
行板
大概是 2003 或 04 年,聊天软件刚开始有自定义头像功能的时候。当时似乎是某次旅行回来,觉得自己的人生,可能要停滞很长一段时间了,就打开 windows 画图板,用鼠标涂了个休止符。后来这个头像用在了很多地方:聊天软件、论坛、社交网站、和后来的社交 app、以及个人网站的图标(favicon)…… 就像 fivestone 的 id 一样,在所有地方都用同样的 id 和头像,从来没换过。 画八分之一休止符,而不是四分之一或者其它的,大概只是觉得好看,加了个附点也是同样的理由。但当时脑子里也未尝没有在估量着停滞的长度。按正常人类可以活 75 岁计算,把人生看作一个全音符,那么附点八分之一休止符,就表示着 3/16 的人生,大概是 14 年。 而之后的十几年,虽然有很多进展,甚至可以说是精彩;但某种意义上,确实是一直停滞着。总希望在找寻自己想要的东西的同时,也能在主流价值方面有个交代。又或许明知道这样走下去,周围的人会越来越少,就总想先等等看,有没有人一起,甚至考虑要不要放弃。 后来还是决定了,不管不顾地先这么走下去,——至少感觉自己是有在走了。那已经是 2018 年了,某天看着休止符的头像,算了算,也差不多这么多年了,就把休止符改成了音符。 仍然是附点八分之一的长度。所谓的「不管不顾」,也不过是在诸多选择和平衡中,坚持着更偏向于自己的行走。而距离再也不能不管不顾地为自己做选择的那一刻,可能也只余下另一段 3/16 的人生。 Good day. 本来是 18 年换头像时就准备的稿子,结果拖到现在才写出来。给懒散停滞的自己鼓鼓气吧。
-
社群品质
Jackie Kiewa 分析昆士兰传统攀岩者群体。攀岩被描述为逃避现代世界诸多弊病的方式:现代社会的高度可预测性、消费主义、以及以牺牲个人自由和自发性为代价造就的安全感。为了逃避这些而攀登的人,为了保持对这些的抵抗,就要执着于与这些社会特征相反的攀岩方式。他们坚持拥抱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强调传统攀岩和运动攀岩的区别。 但不是所有的登山者都乐于不安全,以及各种攀岩方式的边界并不是多么清晰,传统攀岩者也不能完全拒绝玩室内顶绳。当表面差别变得不清晰的时候,对差异化的渴望,使得传统攀岩者从结构化的区分(用技术、攀爬方式、装备来区分攀岩风格)转向对「象征性行为」的强调。传统攀岩者们应具有某种品质:如保持谦逊(即使面对菜鸟),不谈论自己的成就,在户外安静不喧哗,不询问别人等级,长期全情投入……不遵守这些伦理规范的人,可能会被群体排斥,而不再是纯粹的自由选择。 这种「不宽容」不仅仅是攀岩,也是每一个没有明显边界的社区的特征。现代社会对宽容和多样性的强调,使人们的归属感从整个社会转向多种亚文化,但亚文化群体为了强调排他性和差异性,又导致了不宽容的发生。这种矛盾存在于每个社会,无论社会规模大小,都试图通过道德标准来维持一套预设行为的延续。然后渐渐地维持的力量从道德本身,变成因为害怕惩罚(另一种不安全性)而顺从。 Kiewa, Jackie. 2002. “Traditional Climbing: Metaphor of Resistance or Metanarrative of Oppression?” Leisure Studies 21(2):145–61. 虽然我很怀疑传统攀岩者们,是否真的像 Kiewa 描述的那样。而我要研究,是城市攀岩者们表现出的一些恰恰相反的特征(或许他们已然「顺从」)。但这套框架远不止适用于攀岩。事实上我联想到的,是那种在社交网络上的孤寂感。那种大家讨论的东西虽然正确,但话题和方式越来越同质化,而造成的孤寂感。批判性思维抑郁的地方就在这里,每次在人群中发现某种特征,然后就会想「我可以不必这样」,然后就会孤独。
-
no rocks, no icecream
最初的话题是前两天在网上取笑某种阴谋论:石头其实是软的,只有你摸它的时候,才会绷紧了让你以为是硬的。然后五块石头同学就被at了。当时的第一反应是用开玩笑的语气开始飙车:什么啊弄得人家又是软又是硬的(捂脸…… 然后今天逛 Tidbinbilla 自然保护区的时候,在角落里看到一张废弃的宣传画:No rocks, no icecream!口号和画面都莫名诡异,看着更像是情欲系了,继续围绕石头软啊硬啊之类的话题飙车,还能从冰淇淋联想到硬了之后的某种液体…… 然而这句话,放在自然保护区里,是什么意思呢? 查了一下,出处是 1981 年,美国亚利桑那地质调查局的地质学者 Wesley Pierce 的一篇名为 no rocks, no ice cream 的论文。 Peirce, H.W., 1981, Things geologic: No rocks, no ice cream. Fieldnotes [Arizona Bureau of Geology and Mineral Technology], v. 11, no. 2, p. 6-7. 原文在网上已经找不到了,看其他人的 review,大概是讲述冰淇淋的生产过程中,和岩石的各种关系。虽然冰淇淋只是用牛奶做的,但盖牛棚需要混凝土,养牛需要钻井抽水,冰淇淋冷却需要矿石中提取的化学材料,以及环节中涉及的金属乃至塑料(?)设备,都需要从矿石中冶炼。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的文明是围绕着各种岩石和矿藏而存在。 好吧,这个思路虽然牵强了点,但确实有趣。而且这个宣传单的画风超级赞。但是,在保护区角落里这样玩梗,也太硬核了吧?我连 paper 的原文都找不到了…… Tidbinbilla 保护区开车兜一圈大概15km,能看到袋鼠(大多是 wallaby)、考拉、鸭嘴兽(很难见)、以及各种小兽和鸟类。围栏上贴着告示,让人们不要骚扰路上的毒蛇。园内装饰充满着朋克气息…… Update 2022-9-23 根据…
-
我为什么来推特
突然大家在回忆这个,于是也整理一下。 其实是先有 blog 再有 twitter 的。 2007年,在某个国内 blog 网站(好像是已经倒闭的 blogcn),看到个功能:在首页更新自己的一句话状态,类似于 QQ 签名档的样子。于是也想在自己的 wordpress 上面搞一个。研究了一圈,发现与其在 wordpress 上写代码,不如去注册 twitter,然后把最新的 twitter 信息同步过来。 当时有个叫做 twitter tools 的 wordpress 插件,可以定时把自己最新的推,存储到 wordpress 的数据库里,然后就可以本地调用,用纯文本的格式显示在首页上。——比 twitter 官方,以及各家山寨们,用 JavaScript 或者嵌入 frame 的方式显示,要清爽很多。这可能也是当时为什么没有首先用饭否、叽歪,等山寨货的原因。 后来还自己写了个插件,把存下来的推,每个月合成一篇 blog 文章。再后来 twitter API 改版,twitter tools 的插件也就不能用了。而 JavaScript 或者 frame 的方式,墙内的访问者是看不到的,反而会影响网页加载,也就没法用。(同样的道理 Google Analytics 也不好用)。一直想自己再写一个,基于新的 API 或者 RSS 把推同步到本地的插件的,但始终没有弄。 所以对我而言,注册 twitter 最初仍然只是自说自话的另一种方式,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