箭术或禅心 – 2

箭术或禅心 – 12、3……


弓道这种务虚的玩法,姑且不论;大多数的射箭活动,还是以追求准确性为目标的。于是,弓,从古代到现代,一方面,使用现代材料,提高装备的强度、力度、一致性;另一方面,从设计层面上,针对上一篇所说的,影响精确性的各种因素,对弓做了很多改进。虽然每一个改进,用户都有选择用或不用的自由,但现实中,通常可以把玩家归为四类,不同类别之间,在弓的改进程度上,基本是递进关系。

  • 传统弓(traditional bow):无任何附件;无法中心出箭
  • 光弓(barebow):中心出箭;没有瞄准器,没有大多数辅助配件
  • 奥运射准(olympic target bow) :多种辅助配件
  • 复合弓(compound bow):可以省力的机械装置

比复合弓更机械化的,就是弩(crossbow)和枪了……上面这些弓,在多数国家(包括中国),都可以不需证件自由购买;然而,在绝大多数国家,甚至持枪合法的国家,弩都是非法的。

注:很多赛事,把比赛用弓乃至赛事本身,叫做「反曲弓」比赛(recurve bow);但这只是为了和 「复合弓」(compound bow) 区分。反曲只是一种让弓片更有弹力的工艺。弓片是否反曲,和精确性并没有关系。虽然现代赛场上几乎所有都是反曲弓,但兼容的非反曲的弓片(longbow)也是有卖的。用非反曲的弓去参加奥运会,只要你水平够好,完全没问题。


从传统弓(traditional bow)到现代弓

虽然很多商家对「传统弓」的定义并不相同:是否木制、是否一体化、是否安装箭台……但真正最本质的,在提高精确性方面的改进,是能不能让箭,从弓的中间,正对目标射出去?传统弓的弓身,就是一根棍子,箭被棍子挡住,并不能够完全沿着弓和弦构成的平面射出。而现代弓,在弓的中心做出一个缺口(center-shot shelf),让箭可以更直接地射向目标。

在弓身上挖个槽,还足够结实。这对材料要求很高的。低档的现代弓用木头或铸铁,不能承受超过 40 磅的拉力——比赛可以,古代打仗是不够的。高档弓都是数控切割合金,或者碳纤维。——不管怎样,这个弓身挖槽的设计,直到 1940-50s 才出现,是弓箭彻底退出人类实战舞台之后,才有的事情。

现代弓在挖出来的弓窗上,又设计了各种:

  • 箭台(arrow rest)
  • 箭侧垫(pressure button)

让箭更稳定、更精确地,指向中心目标,同时减少在射出时,箭身和箭羽蹭到弓身,造成的干扰。改进到了这一步,就可以叫做光弓(barebow)了。

从光弓(barebow)到奥运会用的弓

我们在奥运赛场上,常见的弓,在光弓(barebow)的基础上,主要多了这些附件:

  • 瞄准器(sight),为目标设置一个两点一线的参照物
  • 稳定杆(stabilizer),延长力臂,从而减缓手臂的抖动
  • 信号片(clicker),提示箭已被拉到某个位置,从而保证每次拉力相同

奥运会用的这种,加了一堆配件的弓,到底怎么称呼?其实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名字,大家叫的很混乱。有的叫竞技弓(competitive)或者射准弓(target),但其实光弓(barebow)也是为了竞技和射准。有的就叫做奥运弓,但其实残奥会那边,是有复合弓比赛项目的。更多时候叫做奥运反曲(Olympic recurve),同时把光弓也叫做 barebow recurve,然而之前说了,不用反曲弓参赛其实也可以……

复合弓(compound bow)

前面说的,无论传统弓(traditional)、反曲弓(recurve)、还是非反曲弓(longbow),拉弓的幅度越大,用的力量也越大。而复合弓 (compound bow) ,通过偏心滑轮的杠杆作用,把弓拉满后,只需要很少的力量,就能维持拉弓的状态。——这个特性和射箭的精确度,其实关系不大,只是因为用力少了,手抖也小了。然而,因为复合弓不再是纯「人力」,而是借助了机械结构来蓄力,于是索性在机械方面做到极致。大多数复合弓,和奥运反曲弓一样,安装了所有有助于提高精确性的配件;而且在很多方面,比反曲弓更加机械化,尽可能减少人体造成的影响。

  • 拉弓幅度:不再使用响片(clicker)提示,而是干脆预设某个距离,拉到后就不能再继续拉动,于是每次放箭的力量精确一致。
  • 瞄准:在弦上增加了窥孔(peep),从两点一线瞄准,变成三点一线。甚至使用有放大倍率的瞄准镜(scope)。
  • 撒放:手指不再碰弓弦,而是用撒放器(release)勾住弓弦,扣动扳机放箭。
  • 出现了跌落式箭台(drop-away arrow rest)的设计,放箭一瞬间箭完全悬空,和弓身零接触。

需要注意的是:

首先,这四种不同类别的弓之间,在射击的精确性方面,完全没有比较的余地。水平差不多的人,用不同类别的弓,面对同一块靶子,肯定是后者完爆前者。四种弓各有各的比赛,比赛时靶子的距离、大小,都不相同。

然后,这四种弓的分类,很大程度上,是由各自赛事的规则决定的。——理论上,对个人而言,每一种提升精确性的设计,你都可以选择用或不用,用到什么程度。你完全可以在不用瞄准器的同时,给光弓甚至传统弓,加上减少晃动的稳定杆,再使用复合弓的撒放器勾住弓弦。但现实中,你找不到能让你这样子去参加的比赛,也找不到和你类似的玩家互相交流。

在奥运会反曲弓比赛上,必须用手指勾弦,不能用复合弓的撒放器;也不能在弓弦上添加窥孔,从而三点一线地瞄准。光弓的比赛里,不能有瞄准器、稳定杆、信号片、以及任何帮助瞄准的标记;可以装减震球和调整平衡的配重,但不能太长,从而起到类似稳定杆的作用,于是要求比赛用的弓身能够穿过直径 12.2cm 的圆环……


那么,作为一名射箭爱好者,如何做出选择,自己要玩哪一种弓呢?

箭术或禅心 – 1

箭术或禅心 – 12、3……


1920s,德国哲学博士赫立格尔(Eugen Herrigel)在日本讲课期间,学习弓道,后来把他的感悟写了一本小册子《箭术与禅心》1。多年之后,这本书,作为「一位西方哲学家的禅悟」,渐渐火了起来。

Henri Cartier-Bresson 在其中亦有贡献……

在书里,作者重点描述了「禅」在撒手放箭这一瞬间的体现:并不是拉弓的人主动地把手松开,而是在进入禅意之后,让箭自己射出。

我问师父:「如果我不去放箭,箭怎么会射出去呢?」
:「是它射的。」「那一箭完全与你无关。」


在一个 现代射箭爱好者&器材党 的眼里,射箭的准确度,大概受这些因素影响:

  • 器材质量:不要松动。
  • 箭的质量(不要弯)和一致性:重量、均匀度、弹性(挠度 spine)……
  • 弓对箭的干扰:箭是否从弓的中心射出?箭羽会不会蹭到弓?
    解决方法:
    • 中心箭窗
    • 箭台(arrow rest)、箭侧垫(button)
  • 瞄准的方法:
    • 没有瞄准器时的替代参照物,或某些「直觉」瞄准法
    • 使用各种瞄准器(sight)
    • 复合弓使用窥孔(peep)更精确瞄准
  • 每次拉弓的幅度,也就是弓的拉力,是否一致?
    解决方法:
    • 更稳定的姿势
    • 弓弦和拉弦的手靠在脸的固定部位,
    • 信号片(clicker,更精确地提示箭头和弓身的相对位置)
    • 复合弓(拉到固定位置就无法再拉)
  • 手指对弦的干扰:撒放的瞬间弓弦蹭到手指
    解决方法:
    • 撒放姿势的改进
    • 使用指板(finger tab) – 似乎这只是让手指不痛,而不是降低手指触弦干扰
    • 复合弓使用撒放器(release),彻底避免手指和弦接触。
  • 人在拉弓和瞄准时的手臂晃动
    解决方法:
    • 更稳定的发力方式
    • 稳定杆(stabilizer):力臂越长,晃动越小
    • 复合弓(拉满弓时用力更少)
  • 手感 – 主要是弓的设计和调校方面
    • 弓的重心和质量分布
    • 搭箭点上下两部分的力是否均衡,几根手指之间的受力分布

在追求准确性的现代射箭运动中,同样考虑到了,放箭一瞬间手指触弦造成的干扰。很多经典射箭教材中都提到了这一点,如何避免松手时肌肉僵硬,体会在若有若无之间撒放的感觉。——在上述的诸多因素中,手指对弓弦的干扰,只占很小的一部分;而且远不是最重要的那部分。而弓道,则在基本不触及其它因素的同时,把手指撒放的因素,放大到了超级重要的位置。

btw,弓道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是关于开弓的姿势,但似乎更集中于如何更平稳、有力地把弓拉开,而并没有在动作一致(以提高准确性)上,涉及太多。

另一方面,弓道强调手指撒放,并不是为了提高准确性。——事实上,相对于其它射箭运动,弓道已经把对准确性的要求,降到了最低点。在弓道低段位的审核中,只看射箭者的姿势和气质,完全不管箭有没有射中;高段位的审核中包括了对准确度的要求,然而,并不是要求射中多少环,而是……能射到靶子。

于是,手指撒放、乃至整个弓道本身,成为了一种媒介,让人通过它来感受「禅」。在这个过程中,感受「禅」,和技术提升,甚至是互斥的。《箭术与禅心》中,作者曾通过改进技术动作,来使自己达到和禅意类似的平滑撒放。师父发现后,立刻就翻脸了……

但在对「禅」的描述中,仍然能看出结果导向的痕迹。在师父的描述中,尽管会经常说能否中靶不重要,要「无所求」;但对禅的境界的描述中,箭自己射出后,箭也会自己命中。——所以「禅」仍然是一种导致准确率的神秘技术?


D 问我:那么,体育运动中的「技近乎道」,到底是说的什么呢?

我:呃……我觉得是,肌肉动作的协调性,超过了意识的控制能力和描述能力。就像乒乓球,初学者如果一直想着「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再考虑重力、摩擦力,如何在空间中用二维平面去冲击一维矢量……肯定打的乱七八糟。而熟悉了之后,用什么角度击球是不需要思考的,击球者也无法把他的动作解释清楚。

而如果击球者,在达到肌肉自发动作之后,在回头来品味这个动作形成的过程,在自省中,重新构建无意识动作和意识本身的连接,这也就是一种「禅」了吧?


赫立格尔的这段经历,轴心国的味道十分浓郁。查了一下,果然作者在二战开始后不久,就成为纳粹党员,并且一直试图在学术领域,用禅来阐释纳粹思想2。在书里能看出这种苗头:弓道师父让徒弟进行的,很多不明就里的强硬单调指令,我们今天看来,是很典型的规训,当时却被描述为让徒弟自行开悟禅意的必要行为……

以及,弓道在日本,直到今天,仍然是右翼的重灾区。整个弓道机构,基本是上层阶级垄断的沙龙,内部等级制度十分严厉。甚至,有学术认为,在赫立格尔的小册子之前,日本箭术和禅道之间,根本就没什么关系,一切都是轴心国商业互吹的结果……3

1. Herrigel, E., 1953. Zen in the Art of Archery.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DT Suzuki. New York: Pantheon.
2. Scholem, G., 1961. ZEN-NAZISM. Encounter, 16(2), pp.96-96.
3. Yamada, S., 2009. Shots in the Dark: Japan, Zen, and the West (Buddhism and Modernity)..

A simple design of bowstring jig (endless loop)

We know, these jigs are expensive, huge, and not easy for ordering and shipping to many places. There are some DIY solutions online. The hard part of them is, how to make a strong slot or heavy metal fixture to adjust the length smoothly, but it’s not quite necessary. Most of bowstrings are just integer number of inches, so, why not just drill integer inch holes on timber, and fix the poles on these positions?

This is my idea that just needs timber, bolts, drill, and roughly saw cut. A row of holes with 2 inches distance on the base board, and the same 2 inches distance holes on the upper board that can fix the jig in horizonal and vertical direction.

There are two types of radiuses from the string pole to the axis on the upper board. One is 3.5 inches, for any odd number inches of string length (axis distance + 7 inches), the other is 4 inches, for any even number inches of string length (axis distance + 8 inches). If you need more precise length (e.g. 66.5 inches), just make another pair of upper board with the radius of 3.75 inches ( or just twist the string…)

The base board. The shortest hole distance is 46 inches, and the longest is 62 inches. With the upper boards, the system can make bowstring from 54 to 70 inches. Of course, you can make a longer or shorter board as you need.

The upper boards need to be 3 inches wide at least because there are 2 rows of holes. The base board has just 1 row so it could be narrower. I bought a 2.4m long 90mm * 35mm timber (I’m in a metric country…) for the whole system.

I use M8 size drill and hex bolts for all the holes. M6 should be ok as well, but maybe not easy to buy long M6 bolts.

  • Four pieces of 6 inches bolts as string poles, each one needs 2 sets of nuts and rings.
  • Two pieces of 4 inches bolts as the main axis. The length depends on the thickness of the timber. Don’t be too long, so as not to interfere the string serving. One set of nuts and rings for each bolt.
  • Two pieces of 3 inches bolts to fix the upper board on horizonal or vertical direction. The length depends on the thickness of the timber as well. No nuts or rings needed.

There should be around 1/4 inch space between the upper and the base board, thicker than a set of nut and ring, so the upper board can rotate with the nut of the string poles underneath. Use a thin board or several rings.

The Bottom of the base board is not flat as well, because of the head of the axis bolts. So put the rest of the timber under it.

Enjoy.

自制弓弦缠弦架

自己设计制作了一个,缠弓弦(endless loop)的架子。只需要简单的木工钻孔,和不必精确的锯割。

思路

这类做弓弦用的架子,正式的商品要卖 100 – 600 刀,而且体积很大,运费也很夸张。网上有一些 diy 的帖子,但难点都在于,如何做出一个平滑的卡槽,或者能紧紧卡在桌子上的金属件。——但其实不需要任意调节长度啊!常用的弓弦长度,都是英寸的整数值。只需要在木头上的适当位置打孔,然后把缠弦架固定就可以了。

在底板上,钻一排间距 2 英寸的孔,在缠弦板中轴的竖直和水平方向,也钻出距离 2 英寸的孔,无论缠弦板竖直还是水平放置,都可以把螺栓插进旁边的孔里,防止架子转动。

工具和材料

  • 电钻,木工钻头。——钻孔和螺栓,我用的都是 M8 大小。其实 M6 也足够结实了,但 M6 的长螺栓不容易买。
  • 电锯或手锯。长度不需要很精确,随便锯就可以了。
  • 木材。我买的是一根 90mm * 35mm * 2.4m 的木料,足够用了。缠弦板需要打两排孔,所以宽度要超过 3 英寸。底板只需要打一排孔,还可以更窄一些。木材用其它厚度也可以,但中轴和插销的螺栓长度也要相应调整。
  • 螺栓
    • 缠弦杆,4 根 150mm 的 M8 螺栓,每根配两套螺母和垫圈。要上半截不带螺纹的那种,用来缠弓弦。
    • 中轴,2 根 90mm 的 M8 螺栓,每根配一套螺母和垫圈,用蝴蝶螺母更方便(我封城没买到)。
    • 插销,2根 60mm 的 M8 螺栓,不需要螺母和垫圈。
  • 垫板。底板和缠弦板之间,要垫出 1cm 的空隙,给缠弦杆底部的螺栓,留出可以转动的空间。用木板、垫圈、或者木材的下脚料都可以,但太厚的话,需要调整中轴螺栓的长度。

钻孔图纸

底板:长度 > 64 英寸 / 162cm,宽度 > 3 英寸 / 7cm,厚度 > 1 英寸 / 2.5cm。最近孔距 46 英寸,最远孔距 62 英寸,这样可以做出 54 – 70 英寸的弓弦,适用于 56 – 72 英寸的各种弓。

缠弦板:长度 > 9.5 英寸 / 24cm,宽度 > 3.5 英寸 / 9cm,厚度 > 1 英寸 / 2.5cm

缠弦板上的两排孔,对应着缠弦杆到中轴的,两种不同间距:3.5 英寸、4 英寸。

对于奇数长度值的弓弦,使用 3.5 英寸的孔,弦长 = 中轴距离 + 7 英寸。
对于偶数长度值的弓弦,使用 4 英寸的孔,弦长 = 中轴距离 + 8 英寸。

如果需要更精确的弓弦长度(如 66.5 英寸),可以再做一对缠弦板,把孔距设在类似 3.75 英寸的距离。

使用

  • 怎么做弓弦,就不用我说了。自己去搜教程。
  • 因为底板的下面,会露出中轴螺栓,所以底板并不是平的。使用时,用木材的下脚料垫高一下。
  • 中轴尽量拧紧一些。不然弓弦绷的太紧,可能会把缠弦板扯的前后倾斜。也可以把中间的垫板,做的更长一些,但不要妨碍缠弦杆转动。

gaze on photography

F:单反,尤其是光学取景器,对拍照的理解,是和微单无反不同的,只有体验过这一步的人,才有资格在单反和微单无反之间做出选择,否则也只是把后者当成更强大的手机罢了。如今要买单反就直接上全画幅啊,尼康 D610 又贵不了几个钱。

Z:怎么个不同理解法?没有意识到。(功能、操作……)

F:我觉得从屏幕取景,比较接近于萨特所说的和眼睛分离的凝视(gaze),更偏向于他者;而取景器,尽管是以一种与拉康所说的主体凝视完全相逆的途径,但仍然能够藉此体验他所描述的从凝视他人转向审视自身……

Z:……

反曲弓的弓片接口改装

这篇主要是说我在用的 Hoyt Dorado 弓把和 ILF 接口的弓片之间的转换,在这里做一下笔记。

感觉无论折腾什么装备都会遇到不同接口的转换问题……


虽然弓的种类(反曲、复合……)和弓片是否可拆卸(Take-Down)是两回事,但大多数买回家的现代反曲弓(recurve bow),弓把(riser)和弓片(limb)是分离的。弓把是刚性的金属或硬木,用来维持结构;弓片是弹性的竹木或碳纤维,在拉开弓的过程中积蓄能量。而拉开弓所需的力量(磅数),也就只和弓片有关。玩家可以用同一个弓把,换用不同磅数的弓片。这很重要,因为玩家在熟悉射箭技能的过程中,他所适应的弓的磅数,是不断发生变化的;而在不同的场合(矫正姿势、和朋友娱乐、练习射准、打猎……),所需要的磅数,也各不相同。 ——当然,为不同场合(竞技射准 vs 打猎)设计的高档次的弓把,其结构和性能的差异也非常重要。但对于非土豪玩家,好一点的弓把 400 – 1000+ 美元,一般买一个也就够了。

同样档次的弓把和弓片的价格,大约是 6 : 4。事实上,那些非主要场合用的弓片,譬如新人入门矫正姿势的低磅数弓片,可以买比弓把低好几个价位,100美元以下的便宜款式。而另一方面,很多不错的弓,其产品线里,是没有磅数太低的弓片的。尤其是猎弓,几乎没有30磅以下的配套弓片。所以能不能有兼容的接口,让弓把可以配上其它厂商的弓片,也就格外重要。

市场上,弓把和弓片的兼容性,也就比相机和镜头的兼容性,稍微好一点点……至少还存在着一个被大多数厂商认可的接口标准,叫做 ILF – International Limb Fitting。那些太便宜的弓就不说了,把接口做成 ILF 的形状,也是需要成本的。市场上的中高档可拆卸反曲弓里,超过一半是 ILF 接口;其它那些,大多都是历史原因,毕竟 ILF 真正大兴也就是这四五年的事。譬如走奥运精品路线的 Hoyt Formula 系列,性能的确优秀,但那个悬空的设计也确实不适合野外使用,所以只在高档射准弓领域,和 ILF 各占半壁江山。而猎弓领域更是千奇百怪,早年每家的接口都不一样,甚至同一家的不同款弓片也不能互用,有一段时间还流行研发不用螺栓可以徒手拆卸的接口,譬如 Hoyt Buffalo,口碑还非常不错……

ILF riser and limbs

我用的是 Hoyt Dorado,其实是很不错的一款,手感和性能都很好。而且作为猎弓,预留了装瞄准器、平衡杆的螺孔。这样的设计在市面上一直非常少,大多数猎弓因为某种原教旨主义,是不配任何外设的。然而同样接口的弓,一共就只有两款:Dorado、以及莫名其妙加了个手环的 Hoyt GameMaster II。

(我没有摸过 GameMaster 系列,不知道那个手环到底有什么意义。我从来没在其它弓上见到过这个设计。后来 GameMaster II 出现在《Avenger 2》里,成了鹰眼的道具……)

Hoyt Dorado and GameMaster II

这个接口的弓片只有 35 – 65 磅可以选择,300多刀一副。我以前听说过 Dorado 改装后可以用 ILF 弓片,但没摸过实物,当时网络不发达也没找到图,以为需要做木工切割弓片,没有工具也就放弃了。最近又想起这个事情,研究了一下才发现,虽然 Dorado 和 ILF 的接口不同,然而弓片上的凹槽,以及装金属固件时在弓片上打孔的位置,是完全一致的。似乎只需要把 ILF 弓片上的金属件卸下来,然后在那个木孔里塞一个大小合适的环就可以。

TradTalk 有个 2005 年的帖子,是讲如何把 ILF 改成 GameMaster 1 的接口;但 GM1 太久远了,我不确定它和 GM2/Dorado 是同样的接口。然后在 Lancaster 上看到一批库存的 Dorado 弓片,因为弓把早就卖光了,没法配套卖,所以被改装成了 ILF 接口在卖。这下我就放心了。

TradTalk: ILF – GameMaster Conversion

ebay 买了国产匠博的「火星」 ILF 弓片,淘宝¥580(据说它家更高一档加了碳层的 ¥1200「天龙」弓片也很超值,但它自家用着580弓片的整套弓居然卖1980…),正等着到货后 DIY。然后 Lancaster 的人知道了,突然和我说,它家有卖现成的 Dorado 改装 ILF 的零件……

尼玛……这个页面我两天前有看到过。那时候选项和图片里标明型号的小字,绝对不是 DAS 和 GameMaster,只是莫名其妙写了个 short 和 long,谁知道那是什么鬼!明明是知道我要买后才悄悄改明白的……好吧,本来还担心改装时五金店里合适的金属环不好找,如今默默地在 Lancaster 下了单,等东西都到了再来 update 改装图……


所以 DAS 接口的弓片也是可以用这个零件改成 ILF 的,这个我倒是早就知道了。DAS 和 ILF 也是接口不同,但弓片上打孔的位置相同。后来 DAS 官方早就同时在卖 DAS 和 ILF 两种规格的弓把和弓片,还做了让 DAS 弓把直接用 ILF 弓片的转换器(看起来好重……)。


Update 2020-6-5:

便宜的 ILF 弓片,和 Lancaster 买的 Dorado 改装零件都到货了。改装后实测能用,然而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是 ILF 弓片的末端要比 Dorado 长一点点,除非用砂轮磨掉,否则和 Dorado 原配螺栓垫圈末端的 L 型槽对应不上,只能另配螺栓。(螺栓尺寸我忘了记了,回头补上)

Dorado 原配的垫圈,刚好对应原配弓片末端的长度。ILF 弓片末端会更长一点点
换成 ILF 后,需要另外配螺栓

把 ILF 弓片上原本的零件弄出来很容易,在弓片孔里随便垫个什么,敲两下就出来了。但 Dorado 的改装零件的外径和 ILF 孔的大小非常接近,塞进去很麻烦。Lancaster 的客服说他们是用车床压的,我这边只有锤子,对准了敲很久才一点点敲进去。只有一边的弓片敲的很完美;另一边大概是敲的太狠了,零件的内孔被挤的小了一圈,以至于弓把上的圆球不能完全塞进去。实测还是能用的,然而看着很不爽。

左:Dorado / 右:ILF
ILF 零件敲下来的样子
一端的弓片改装的很完美
另一端的弓片,可能敲的太用力了,最终孔小了一点点,不能完全塞进去,然而还是可以用的……

其实我觉得也不一定要买 Lancaster 的转换零件,直接找个尺寸合适的金属圆管就可以。我用游标卡尺量了尺寸:

  • ILF 弓片拆掉零件后,孔的直径是 9.34 mm
  • Dorado 弓把上圆柱的直径是 6.48 mm
  • ILF 弓片打孔处的厚度 14 mm,这个未必所有的弓片都一样

所以金属圆管的外径和内径,必须在这个范围之内。我觉得相差小于 0.1 mm 的话,并不会松动吧。淘宝上定制铜管的精度是 0.02 mm,所以我觉得需要的铜管尺寸为:

  • 外径 9.30 ± 0.02 mm
  • 内径 6.52 ± 0.02 mm
  • 长度 12 mm,这个误差大一点,最终凹进去甚至凸出来一些,我觉得都无所谓的

我现在做零件不方便,哪位在国内可以上淘宝试试。如果不用金属的话,不知道树脂 3D 打印可不可以(似乎还能减震 ^^

在梅里雪山打游戏(触乐稿件)

两个月前在 twitter 上和 @maoz 吹牛,说到当年在梅里,不去游玩,宅在旅店玩 Diablo 2 的事情。然后被触乐小编来约稿子,把这个故事写出来。我有些担心,写下来会不会又是一篇无聊的户外游记,毕竟人家是游戏媒体……写完了感觉还好,十年前的,无论是游戏,还是IT相关的装备,都有很多值得怀念的东西。也算是还了十几年懒的写游记的欠账……

稿子改了两轮。很多年没和编辑打交道了。小编第一次改稿的时候,感觉是用他自己的语气,把整篇文章重新斟词酌句了一遍,看着实在不像是我能说出来的话。于是又硬生生把风格拗回来,删了一些离题太远的段落,加了一大段类似游戏攻略一样的描述。——时隔多年也懒的仔细考证了,忽悠旅店老板这种外行可以,被 Diablo 高手看到肯定会翻白眼。这个我承认。

也有人评论说:在雪山上玩游戏的那个环境,感觉就像在亚瑞特山顶打那三个远古野蛮人。想想真的像哦,但我不记得当时有没有带着店老板打到那一关了。

触乐的稿件链接微信版

我自己的定稿,在 blog 这边也发一份吧。还是有些不同的。


2009年的4月, 我在北京辞职后,暂时没事做, 本来想去黔东南徒步,路上想起三天后就是泼水节,立马买机票杀到昆明办老挝签证,但落地后才发现泼水节是老挝的傣历新年——昆明的老挝领事馆一周前已经放了年假,只好把过泼水节的地方,改到西双版纳。过完节在当地 1200 块钱买了辆二手摩托,沿着云南边上的国境线一路向北骑。雨季里沿途的土路都成了泥坑,每天在泥里翻车打滚,好容易才到了大理丽江一带的旅游区。对着地图研究了一番,决定去梅里雪山内转经。

一路上都很虐。到梅里雪山的前一天,在白马雪山垭口,摩托车爆胎。在海拔4200米的高度,翻山去借工具,自己卸下轮胎,扛着轮胎搭车下山去补,高原上饿着肚子加晕车,搞到肢体局部癫痫,最后还赶上雨夹雪……等我终于抵达雪山外的小镇时,已经累得像死狗一样。

第二天,把摩托车寄存在山外的旅店,背着包爬了9个小时,绕过检票处,到了山里。梅里雪山上的村子叫做雨崩,分为下雨崩村和上雨崩村两个部分。我在下雨崩住了一晚,五一将至,村里的游客渐渐多了起来,于是转天搬到比较清静的上雨崩。

我在上雨崩村口望了望,看到一家装修比较新的旅店。走进去,看到一个很大的露台,老板正坐在长凳上,背对着门口,在电脑上捣鼓着什么,并没有听到我的脚步。我走到他背后,准备打招呼时,瞄了一眼他的屏幕。

屏幕上的是……Diablo 2。

从旅店老板的背后望出去,就是梅里雪山。露台的屋檐很低,从我站的视角往外望去,雪山占据了视野超过三分之二的面积,仿佛伸手就能触到。我背着15公斤的登山包,一时间忘了放在地上,就那么站着,看着不远的雪山,和眼前的屏幕。老板用的是亡灵巫师,已经20级了,还卡在第二幕的神秘庇难所里,被打得晕头转向。老板大概把所有技能都平均加了一点,傀儡和骷髅们被挡在庇难所的小路上——本尊的魔力值已经被吸光了,一群怪物围着他各种砍。

我站在背后看了大概5分钟,叹了口气:“这个男巫你还是砍掉重新来过吧……”

老板猛地回头,愣了一下,惊喜地拍案而起:“啊!终于有懂行的来了!教我!”

“你先帮我开间房……”我把包放下,拿出笔记本,“另外,你知道这个游戏可以联机吗?”

— 关于装备的分界线 —

嗯,是的,首先,两个月的背包长途旅行期间,我是有扛着笔记本电脑的。 记得是 Compaq V3907, 六七千块,很普通的型号,用几层衣服裹了,塞在背包里,绑在摩托车后面,2000多公里颠簸下来,并没有出现问题。那时还没有Kindle,手机也只是小屏幕的 Nokia 5500,在旅行中看书时,还是对着电脑屏幕比较舒服。另外,那是我第一次旅行时,彻底从胶片相机改用数码单反,相机的存储卡只有 2GB,拍 RAW 不到 200 张,背着笔记本,就可以每天把相机的照片导到电脑里(数码伴侣很贵的)。

当年的手机信号还是 GSM 2G。 新浪微博还没出现,Twitter 已经不能直接访问了。我在用一个叫「嘀咕」的山寨 twitter,可以在国内用短信或者 MSN,把路上的文字发给嘀咕,再由嘀咕自动同步到twitter。 然而当时雨崩村里的供电还是靠太阳能,手机的基站也是,所以只在白天有电的时候才有信号,信号效果也很差。村里晚上还是用蜡烛照明,按理说玩游戏的电也是没有的。然而旅店老板从山外扛了一台小号的水力发电机,扔在店外的小溪里,于是在水力充沛的季节,就可以24小时玩游戏……

WIFI……当然是没有的,也没有接网线用的路由器。那个时代的人类,把网线里面的两组导线,互换位置,直接插在两台电脑上,就组成了只有两台电脑的局域网。这样的网线我随身带着一根——当然不是因为预见到有人会和我联机打游戏,而是在路上如果需要和其它电脑之间传输文件的话,在没有 USB 3.0的时代,用网线直连然后共享文件夹,是最方便快速的方式。

就这样,老板向我炫着发电机,我向老板炫着联机线,我们并排坐在露台上,对着梅里雪山,开始联《暗黑破坏神2》。当时是下午3点多,正是阳光变得柔和,不那么刺眼的时候。山顶渐渐被染上黄昏的颜色,想起马骅的诗——我最爱的颜色也是白上面再加一点白,说起来,过两天出山的时候,记得去他车祸的地方看一眼。到了日落时,云层渐渐厚了,我抬头看着山巅的风卷云舒,眼角屏幕里小怪物一波波涌来。好像之前的计划是赶紧找个旅店把包放下,然后去冰湖逛一圈的?算了,随它去吧……

我并没有问老板,为什么直到2009年才开始入Diablo 的坑。事实上,当时我的电脑里还存着一份 Diablo 2的游戏程序(还有《博德之门2》和《异域镇魂曲》),里面有各种穿着华丽装备的满级人物。我向老板介绍了每个职业不同的技能发展方向,一边讲,一边把相应的角色拉出来遛一圈,就像在新手村做顶级门派的嘉年华大游行。介绍完了之后,我新建了个野蛮人,带着老板开始推地图。

「老板你是为什么选择练亡灵巫师的呢?Anyway,good choice!男巫是一个对技巧性要求很高的职业,像你这样平均加技能点是不对的,一般来说,常见的发展方向有大概七种。最常见的选择是只练一只傀儡,而且未必是技能树越后面的傀儡越厉害,看起来最弱的土傀儡,其实有隐藏的减速效果,点满了当成肉盾,非常好用,血量仅次于变熊的德鲁伊!最弱的骷髅兵点满了也很强,反而是练复活的意义不大。最炫的是玩控场技能,每个技能的范围半径,其实是有讲究的,举个栗子,用恐吓把一群怪物从你身边吓跑,跑开一定距离后,用一个大范围的混乱,这个时候你和怪物的距离要大于怪物之间的距离,于是怪物以你为圆心围着互掐……好吧我知道这么搞过于刺激了,练骨魂去砸人也是可以的,但输出就比不上其他职业了。那个毒匕首的技能你看到了吧,把这个点到满,拿着匕首上去戳,伤害高到爆炸,但男巫这种身板玩近战,如何加属性点要慎重考虑……」

老板:@#¥%…………

「别愣着,跟上啊!等一下,你设置点错了,现在我们是在pk状态,这个级别你绝对打不过我这个野蛮人的。早年有个版本的野蛮人有跳劈必中的bug,太违规了,后来改了就好对付多了。最好对付的是圣骑士,没练过飞锤的圣骑士,用骨牢加反弹伤害,轻松就能困死,但如果有个圣骑当队友的话,召唤几十只骷髅配上圣骑光环,实在是绝配。但其实男巫最好玩的队友还是男巫自己,当年我们在Battlenet上建了个男巫团,六个不同风格的男巫一起玩,对硬件的要求实在是感人……」

我一边引路,一边随口说着,不顾老板发晕的眼神。很多年前,那些最细微的操作,在这种不停地唠叨中逐渐清晰起来。当年上大学住的还是老旧的宿舍楼,大家动手把每个寝室都连通了网线,但整栋楼对外的网络非常差。所以网络最终的作用,也就变成了在局域网里打游戏。三层楼,每层32个寝室,每个寝室平均四台电脑,一个三百多台电脑的巨大的局域网。只有到了元旦或者国庆放假的时候,宿管才会通宵供电,然后所有寝室,都打乱了顺序,按照不同的游戏进行分区,大家找自己想玩的进去联:这边四个寝室是实况足球,旁边四个是拳皇,键盘是从实验室临时换过来的,放心砸,那边半层楼都是星际,暗黑破坏神和极品飞车在楼下,三楼角落里是棋牌类和单机的大富翁,楼梯口是英雄无敌,是啊,那群变态玩个英雄无敌也要联机,怕被别人看到屏幕……

虽然一直带着老板打游戏,但住宿费我还是有交的。店里也有其他客人,老板给他们炒饭时,我也跟着蹭。蹭完饭继续打游戏。后面的两天都没有出门。其实也没有每天联机到很晚,晚上的山里还是满冷的,露台上冻的待不下去,只能回到房间里裹着被子取暖。那根联机的网线也不长,我并没有和另一个男人凑在床上打游戏的习惯……所以晚上都是老板一个人回房继续自己摸索,白天起床后看看他的进度,让他开个传送门,我直接跟上去。

玩了两天之后,我还是出门了,去雪山脚下的冰湖转了一圈。回来的时候,旅店里又住进了一个旅游团,十几个人。听上去,这个旅游团之前和老板约定好了,老板会为他们安排篝火、烤肉之类的项目。但老板这几天痴迷于打游戏,懒得去安排这些活动,甚至连饭都不是很想做。于是旅游团的人们非常不爽,住店的钱又不能退,只好晚饭时集体去村里的另外一家店消费,以示愤慨。我站在店门口,看着游客们远去的背影,以及奋战中的店老板,毅然起身,跟着游客们去蹭饭……

第二天我就出山了。临行前,我赠给老板一堆所有技能+n的护符,并没有留联系方式。

这已经是 10 年前的事情了。《暗黑2》好像是 2000 年发布的,然而我不想再往前回溯 10 年,回忆最开始时是如何在寝室里联机砍大菠萝,以及更久远的Diablo 1代时的样子。在 2009 那一年,我连《魔兽世界》都已经退坑了。玩游戏对我来说,就像一个人漫无目的地旅行,其实是很散漫的事。在WOW里好几次把角色练到 60 级,以及版本更新后的 70 级,都是一个人在做任务体验剧情。升到满级后就玩不下去了,实在受不了和一群人每天在固定时间下副本,感觉像上班一样。

几年后的 Diablo 3 我当然第一时间玩了,也第一时间骂了,还因为和朋友恶意剧透而被打。那个中国玩家在暴雪论坛“fxxk your DAYE”的故事,我至今还在语言人类学的课上和外国人们当段子讲。还有 Torchlight 1 2 、以及 Path of Exile 那漫天星斗一样的技能树,都是很愉快的体验。但一个人玩毕竟乐趣有限,通关后也只是尝试了一下其它角色,没有再完整地二刷过。遇到以前玩过Diablo 2 的朋友,也把这些向他们推荐过,大家也都很喜欢。然而,在后来的很长时间里,我们终归找不出几十个小时的时间,让大家一起尽情地投入在上面。

我一个人也能从 ARPG 中获得乐趣,但更多 ARPG 的乐趣,还是在于和朋友们协作的过程。这个说法似乎和我刚刚对《魔兽世界》的吐槽自相矛盾——然而对游戏的融入与否,solo或是协作,并不是简单的0和1的选择,融入的方式也有很多种。我并不是 lonely warrior,我也渴望着归属感和群体认同,但这不代表我接受 WOW 那种社交模式。事实上,我从来没有通过游戏而交到新朋友,而是把更多的朋友引入更多的游戏。看那些因为魔兽世界或剑侠情缘而相识的人,在各种社交网站快乐地聊天的样子,心里也有些羡慕;但想了想,除了游戏,和他们也并没有什么可说的,而游戏也不是我一直想说的内容。我喜欢游戏,就像我喜欢旅行,以及喜欢很多其它运动一样,喜欢并不一定意味着我需要为它改变自己的方式。我不想按照游戏中的指令,一定要摆出某种姿势,才能体验到乐趣;而是希望在各种游戏中,可以遇到一些让我维持着自己的舒服姿态,就可以享受到的欢乐。

在梅里雪山上的那回,并不是我最后一次玩 Diablo 2。两年后表妹考上大学,来我家玩——终于到了玩游戏不被骂的年纪,但是玩什么呢?两个人面面相觑。双方这些年玩的游戏,并没有什么交集。

“要不,还是联一会儿 Diablo 2 吧。”表妹说,“就像以前放假,在你家玩的那样。”
“好啊。”

那些能够在旅行的时候,在没有信号的山里,大家碰面时联机开心一下的游戏,确实越来越少了。如今即使是所谓的单机游戏,每次启动都需要联网验证身份(好吧我承认当年玩的 Diablo 都是盗版)。去年在印尼的小岛上做了一个月的田野调查,住的村子里只有 2G 的网络,和 10 年前一样——然而那种每秒几 KB 的网速,在现在的手机上,已经是任何 App 都打不开了。

村子里并没有电脑,只有手机和各种廉价平板,没有网络也就打不开网游。偶尔闲下来的时候,看村里的孩子们无聊地玩着单机的 Alto’s Adventure 和 2048。当时很想问问他们:“你们听说过 Diablo 2 么?”

然而我电脑里,已经没有了那份游戏拷贝。


UPDATE 2023:偶尔又看到触乐的小编提到这份稿子,原来这是她工作后的第一份编辑稿件……我当时就觉得,小编的工作方式、和对稿件的段落取舍,感觉怪怪的。幸好被我坚持着把画风扳了回来,哈哈。

池骋:我是跟《暗黑破坏神》同一年出生的,《暗黑破坏神2》那年我也才4岁,《暗黑破坏神3》那年我16岁了,偶尔会在机房里看男同学玩一个黑乎乎的游戏,多年以后才知道是什么……我也有跟“暗黑”系列的重要回忆!我在触乐编辑的第一篇正经稿子,就是一位作者写的《在梅里雪山打游戏》,他打的游戏就是《暗黑破坏神2》!这位作者在2009年登上梅里雪山,跟旅店老板坐在露台上联机《暗黑破坏神2》,面朝着梅里雪山,整整玩了两天两夜。那是我编辑生涯中最难忘的稿子之一。在某个时刻,我的感受似乎与作者重叠起来,我仿佛体验到了这个我从来没有玩过的游戏,也仿佛看到了面前高耸的、洁白的、壮丽的雪山。

Leica M9 vs Epson R-D1

这篇是快一年前的稿了。当时没写完,是觉得这样的评测,只有摸过的人才有共鸣,其他绝大多数看了也没感觉,有感觉也不要再买这种04年出品、600万像素、新机$4000二手也要$1200的电子产品。这尼玛也太小众了……这次纯粹是为了克服近期失语症,练手,补完。
——————-
摸了几天 Leica M9(不是我买的)。刚拿到时发现生成的RAW文件有断线,还以为相机有问题,后来确定是SD卡不够好乃至存入速度跟不上,虚惊一场。

先挑刺。两个问题。
首先,动静还是太大。快门本身的声音其实还好(旁轴平均水准),但随即就是自动上弦时的马达轰鸣。我当年对Hasselblad XPan最不爽的也是这点,这个声音,在类似会议室场合,绝对不是能让人无视的声音。
而M9居然是有解决方案的,像巧思那样,有个【宁静模式】:按下快门按钮时,只拍照不上弦,然后按住不放,把相机塞进包里,或者跑到其它不吵人的地方,松开按钮时,才开始上弦轰鸣……@#$%……
另一个问题。我用数码单反(以及R-D1)时,把照片存为RAW或RAW+JPG,同时在机身查看照片时显示为黑白。这个在M9上居然不能实现。 M9在只拍JPG,且设置把JPG直接在机内处理成黑白的时候,才能在机身也显示黑白。当然这个可以说是个人习惯,我平时也不怎么在机身上看拍摄结果,但 偶尔想要回放,脑子里是黑白思路,看到的却是彩色,不爽。
其它没什么大问题。直出JPG的白平衡据说比M8好很多,看着还好;但我主要用RAW,所以也没有进一步感受。缓存做的不错,RAW连拍6、7张,也不会因为存卡造成等待(对我来说够用了)。
另外有些细节很诡异。譬如测光,自动曝光A档时,取景框里会显示测得的速度值,但在M档时,居然不显示具体数值了,只显示过曝或不足的箭头。
删除照片时,那个delete all的选项始终飘在下面,看着有点碜。
嗯,没什么其它问题了。手感方面和M系列差不太多。M9完全是合格的数码旁轴。至于个别缺点——每台相机都有不尽人意的地方,用户只需要一边吐槽,督促厂方改进,一边让自己适应这台相机,就可以了——至少比适应苹果产品的过程要舒服很多。
只是别和Epson R-D1比。

是的。R-D1用了一年多,越发爱不释手。如果说M9是合格的数码Leica,那么R-D1就是extraordinary。没有R-D1,M9马达吵闹一些,也就忍了,但现在我们只会赞叹:原来还可以像R-D1那样,保留卷片扳手给快门手动上弦,这(不仅仅是装逼复古)是多么漂亮的解决方案!赞美Epson的色彩控制功力,把 D100那块破CCD(Sony ICX413AQ)的性能,挖掘得淋漓尽致,R-D1s(R-D1经软件升级)的ISO1600成像比M9的ISO800好很多。左上角原先的倒片旋钮,被用来作菜单的方向键,绝对是骨灰级玩家才有的灵感。
R-D1的缺点(按不爽程度排序):

1、不是全幅,常用焦段(尤其是35mm)配起来很麻烦;
2、开机后有延迟。把开关拨到ON、或者处于休眠状态时,按下快门要等大概一秒的时间,快门才开始工作。用来扫街反应太慢(可以通过设置延长休眠时间来解决,但那样耗电会增加很多,不爽);
3、分辨率(600万像素)不够高;
4、写卡速度是瓶颈,快速连续过片拍摄,RAW两张后就要等待写卡了;
5、只能用旧款的2G以下的SD卡;
6、显示屏翻转,意义不大(又不能像Canon G那样用显示屏取景)。其实我喜欢这种,背面完全看不到屏幕的样子。但与其翻转,还不如直接做个盖子,那样应该能做薄一些。

除了2和6,其它缺点都是受当年的技术限制(2可能也是),和设计无关。当然R-D1的仪表盘(无谓的装酷)和更改白平衡/图像质量的快捷按钮,对 我而言也感觉多余;但我能想象出另一些不同拍摄风格的用户会用的上它。总之,除去年代局限,以及如果你不在乎连拍这种浮云的话,这完全可以称得上一台没有缺点的相机。
但这两款相机终归不好放在一起比的,年代上差了太多。和同时代非全幅的M8比,R-D1在各方面都甩了它几条街;但和M9相比——我认为设计上还是比M9强不少,但毕竟画幅和分辨率不够。如果(很有钱&)想入Leica卡口的数码,一般最终还是会考虑M9,毕竟是目前唯一一台全画幅,用起来还算趁手。但有R-D1珠玉在前,想想数码旁轴还可以做成那样子,就觉得买M9实在不划算……奈何红颜天妒,R-D1再也不会继续升级做下去,我做梦都想要它的全幅版全幅版全幅版全幅版全幅版。。。。
后来的,打着复古旗号的相机:DP1、各种微单、X100……都是噱头大于其实用价值。当然这些相机在数码时代,都有其独特的生存领域,经过适应后 在各种场合也能用的很好;但是,就如何延续从前拍摄手感而言——当然你也可以说这不是必要的——一切没有联动对焦光学取景器的复古都是伪复古。直到电子取景器能发展到我肉眼完全看不出延迟的那一天。

[2009 旅行] 3 – 坎普气质

[yy帖] 就像在胶片时代,一台相机拍过的胶卷总价值,超过相机本身价格,这台相机才算得上物有所值一样,一顶帐篷用过的次数,换算成当时当地最便宜的床位价钱,其总和超过帐篷本身价格(在宿舍楼下亮骚式地住一晚不算),这顶帐篷才算物有所值,从此散发出 outdoors 的强大气场,感知+1,魅力+1,坚韧豁免+2,视携带者信仰而定增加 Olidammara / Obad-Hai / Ehlonna 神术施法次数+1,携带施法失败率+0%。

[炫耀帖] 这样的相机我有6台,当然主要是因为它们大部分都很便宜;这样的帐篷我有过3顶,包括我的第一顶,早已被卖掉且卖掉时还有的赚的很土的Ozark,包括只在箭扣上用过几次,这次出去被彻底开了光的Luxe Rocket。

景洪,澜沧江畔。大块的卵石滩。风绳缠在地钉或树枝上,刨开石头埋在最下面再用石头压住,中间用杖子支起来,勉强可以抗风。帐内卵石凹凸不平,懒得清理了,把登山包清空了,垫在上半身防潮垫的下面。晚上风大,吹着很凉快,且睡前还能裸身溜到澜沧江里去泡澡,甚爽。但白天极热,9点后就不能在帐子里睡下去了,骑着车四处兜风。

泼水节的前两天,江滩上有大规模的“赶摆”(市集)。帐篷就放在市集的最外沿,和旁边推三轮卖瓜的混个脸熟,用小锁头把内帐拉链锁住,出去逛一天也不用很担心失窃。晚上坐在帐边看孔明灯。两天后人散去,风却渐渐大了起来。只好搬到河堤上去找地方。

这款帐篷由于没有帐杆,不能自主地立在平地上。在没有高处栓绳子又不能打地钉的地方,譬如街边的水泥地,就很难搭的稳。因此就很难肆意地找凉快的地方搭。转了一圈又回到离江不远的草坪上,晚上没有风,有蚊虫,树上的蚂蚁顺着绳子爬到帐子上。且有了摩托车就不必太在乎重量。于是当时很是后悔带了这款帐篷出来。不过后来摩托被扣,背着大包走路的几天,这款的表现还是不错的。

雪林乡,晚上下雨,懒的搭帐篷了就想在乡里的小学校借宿,被以“边境管理严格不让留宿外来人员”拒掉,最终傍到在村公所值班的大学生村官。小屋里蚊子的个头很恐怖,因此还是把内帐拿出来。把外帐的绳子栓在门框钉子上再勾住内帐,帐尾缠了登山杖卡在屋角的椅子上,帐内左右用三脚架和杂物撑开。睡的很舒服。

芒市。深夜没赶上去瑞丽的长途车。在华丽丽的大道边过夜,对面是华丽丽的检察院。最常见的路边搭法:外帐头尾拴在树上,四角找石头撑开(也可以直接在内帐用东西撑开),里面挂上内帐。后来在绵阳等地都是这样搭的,图略。

天气热的话,也可以把外帐翻开,露出半边纱帐,或者用上张图的纯内帐搭法。但增加的凉爽程度,或许还没有在帐内脱光了舒服。于是常常在通风与裸睡间抉择。。。

大盈江。这好像是唯一一次,平软地面上的标准搭法。登山杖撑起最高点,各个角用地钉固定。效果很好。但感觉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像官方演示搭的那样板生,脊部挂内帐的地方总是会下坠一点,形成折线,于是怀疑官方的演示图有猫腻(至少两边各3个固定点,它只钉了2个,从而造就很美型的底部弧线)。


东竹林寺。在人家屋檐下搭到一半,被路过的喇嘛邀到家中去过夜。有被褥无床,地板很脏的时候,可以用外帐垫一下。

白马雪山下的看林小屋。这次睡袋带了两个,Camp的小蚂蚁和Ontrip的真丝内胆。隆重推荐后者(垫子上黑色的小块),绝对是大车店镇店之宝。旅店被褥不干净,可以用;借宿时觉得自己不干净,可以用。裸身钻进去,滑溜溜很舒服的说。

最后一次,在映秀。5.12胡core讲话后的晚上。街上各路来参观的土人太多,考虑了一会儿,还是不想和他们去住板房。当晚下雨,睡的很安逸。


貌似这款已经停产了。Luxe的新款X-Rocket,号称又轻到800多克,但看起来感觉不大好,下半身被省略得只有单层,透气、积露方面,应该都不会很好。

Continue reading

Luxe Rocket初体验

5月底,箭扣城楼
第一次用就脱离了正规搭法,城楼上完全没有打地钉的地方
还好尾绳够长,顶部拉到烽火台上面,高高地吊着
钉脚的松紧带系在城砖上,四面抻开
里面空间还是不小的
这个帐篷在不同环境下可以发挥创意,用着满好玩的
1.3kg,¥300不到,作为UL的入门型还是很赞的
本来想买更轻的0.8kg的Takin,但总担心单层帐的内壁凝露问题
或者等有米了直接考虑BD Lightsabre bivy….

“正规”用法: